•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題意理解之相關策略與研究

題意理解對於解題歷程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步驟,教學者應當於教學過程 中給予學生一些策略性的指導,逐步培養並提升學生題意理解的能力。

一、題意理解相關的策略

在數學文字題中,教學者如能利用策略,提供鷹架,將可提升學生的題意理 解能力。以下提出一些與題意理解相關的策略。

32

(一)SQRQCQ 策略

L. Fay 針對數學文字題解題提出一個六步驟的 SQRQCQ 策略,作為解決數學 文字題的步驟(引自 Barton, 2002),此步驟亦提供題意閱讀一個程序性的步驟,

其說明如下:

1.瀏覽(survey):快速閱讀問題以獲得大概之了解。

2.提問(question):自問問題提供了那些訊息以及問題的要求是什麼。

3.閱讀(read):重讀問題以確認與解題有關的訊息、事實與細節。

4.再提問(question):自問欲成功解題所必須執行之步驟、運算及執行的順 序。

5.計算(compute or conduct):執行計算或執行解題。

6.再提問(question):自問解題過程正確性及答案的合理性。

Fay 的「瀏覽」及「閱讀」步驟,即是對問題進行二次讀題,和 Meyer & Rice(1984)

所提出的論述雷同,即第一次讀題在於回憶過去的相似情境,引發和先備經驗的 連結,第二次反覆讀題在於蒐集題目所需的資訊。葉家綺(2005)在了解不同語 文理解能力與數學計算能力學生的解題中也發現,學生常利用重讀以理解問題。

數學題目以簡潔精確的文字書寫,任何一個文字或符號可能表達一些重要概念,

因此需反覆閱讀,確認已知條件、問題的解題目標、認識有關及無關資料、辨認 解題所需資料。學生常有快速讀題,導致題意誤解。在教學上,應引導學生反覆 讀題,以確認題意。

L. Fay 的「提問」步驟,如同 Polya(1945)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提出的,

一再的問學生「有哪些已知條件、解題目標是什麼」,雖是相當普遍性的問題,對 學生卻是相當有幫助的。提問可以協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內容而非不重要 的細節上。第四步驟「再提問」,將問題的已知條件、情境、目標進行整合,形成 以問題為中心的表徵模式,符合 Mayer 和 Monk(1995)提出的問題模式。

33

因為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尚無自主使用策略的能力,因此提問的部分先 由老師引導提問及示範提問,供學生於情境中模仿,學習使用自問的策略。初期 由教師提問題目中已知的條件、情境、及所要解題的目標,逐步的轉移為學生共 同提問,之後自己提問。

(二)標示

標示策略是指在題目內安置一些非內容的文字或記號,作為強調或重點的提 示。Mayer(1987/1997)指出標示有利於缺乏閱讀技能的讀者,引導閱讀者注意到 概念性訊息,可鼓勵學習者圍繞著概念性訊息組織學習材料。在數學問題的分析 上,教導孩子將已知條件、解題目標做記號,能提醒學生注意到兩者之間的落差,

在這落差之間試著尋找連結,並將有關及無關訊息做標示,可引導學生的注意力。

(三)倒推法

對於數學題目的理解,我們常順著題目思考,運用順向思考方式去推理問題,

是為前推式處理方式,但有些問題卻適合從目標倒推向前,如數學的證明題,倒 推法必須符合問題有單一明確的目標,並且有清楚可描述的結束狀態(鄭麗玉,

1994)。數學文字題大多有一明確清楚的解題目標,故當問題無法用前推法解決時,

可由目標狀態倒推向前,也是另一種分析策略,如數學問題中的多餘資訊的題型,

此類題型中有數個線索,當閱讀完題目之後,不知該選取哪些訊息時,即可用解 題目標倒推回題目中找訊息,則比較容易找出相關正確的訊息。

(四)問題基模圖示

在問題的分析上,教師常會使用畫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並分析問題,。

然而圖畫是有不同的成分存在(Kozhevnikov, Hegarty, & Mayer, 2002),Hegarty 及 Kozhevnikov (1999)定義兩種圖畫類型:一般圖示及基模圖示,一般圖示只是將問

34

題中的物體畫出來,而基模圖示則可以將問題間關係表現出來,基模圖示比起一 般圖示來說,更有助於理解題意。

Fuson 和 Willis(1989)設計一套「基模圖」(schematic drawing)如圖 2-5,

題目依語意結構分為四大類:合併、改變-增多、改變-減少、比較,每一類型又 依未知數的位置分成三種,教導 96 位小學二年級學生解單一步驟加減法文字題,

大部分的學生在接受了五個單元的教學後,可以依不同的語意關係選出基模圖,

且正確的圖示與正確解題策略成高的正相關,前後測的成績也達顯著差異。

圖 2-5 Fuson 和 Willis(1989)基模圖。引自圖示表徵策略對提昇國小三年級數 學低成就學童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頁 21),羅秋霞,2006,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35

二、運用策略協助理解之相關研究

在題意理解過程中使用策略,對於學生正確轉譯題意有正面的成效,在數學 加減法文字題的相關研究中,常運用多元的策略協助學生理解問題。歸納其使用 的策略如下:

(一)圖示表徵

圖示表徵可協助學生理解問題中的關係,相關研究中所使用的圖示可分為一 般圖示、線段圖、問題基模圖示等,以下分為說明。

1.一般圖示

阮慧津(2009)、鄭雅文(2012)以一般圖示為研究方法進行教學,協助學生 三、四年級學生理解數學文字題。阮慧津(2009)發現教學時從具體、半具體到 抽象,能使學生繪製出符合題意的圖示表徵協助理解;鄭雅文(2012)的研究中 提出初期學生會專注在圖示表徵的圖案上導致失焦,在過程中要不斷提醒學生確 認圖示中的數字和題意的相符性。

以研究結果來說,以林麗華(2006)在進行國小不同成就學生對數學文字題 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探討中,提出加強圖示表徵可以輔助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有 助於學習

2. 數線圖

數線圖也是圖示的一種,使用數線也可以協助學生理解題目中的關係,有助 於理解問題。

李虹韻(2010)、李冠穎(2010)、顏欣妤(2012)、邱靜宜(2012)運用數線 圖策略進行研究,李虹韻(2010)、李冠穎(2010)在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及 3 名四、五年級學習障礙學生的研究中發現,學生在線段圖策略引入之後,會想

36

辦法畫出符合題意的線圖圖示,清楚表達題意,面對文字題時能先思考已知條件 和未知條件,釐清數量間的關係。而顏欣妤(2012)、邱靜宜(2012)針對二年級 學生的研究提出,對於低年級學生應指導學生從報讀數線圖進而才能引導數線作 圖,需提供具體至抽象表徵的引導,但在引導時,必須以釐清線段長短及對應位 置的意義為主,而非只是詢問線段所代表的「數字」為何。

黃怡華(2011)則以傳統數學文字題、情境插圖輔助文字題及數線輔助文字 題三種工具進行研究,以國小二年級 274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提出圖示輔助 加減法文字題有助於提升學生加減法策略之正確應用,而以數線輔助文字題又優 於情境插圖輔助文字題。

3. 問題基模圖示

問題基模圖示又是另一種不同的圖示,較一般圖示更能顯示問題中的關係。

羅秋霞(2006)、陳麗帆(2011)都以問題基模圖示進行教學。羅秋霞(2006)

進行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在「改變類」、「合併類」、「比較類」和「含多餘 訊息」類型等一步驟加減文字題的補救教學,先教導學生辨認問題基模,再對應 到基模圖示,採用具體、明確的步驟教學。陳麗帆(2011)以 2 位國小一年級輕 度智障學生進行合併類及改變類文字題的基模本位教學(如圖 2-6),利用圈選問 題基模表徵來組織已知訊息,並對應到基模圖中,藉此幫助學生理解及分析問題。

羅秋霞(2006)、陳麗帆(2011)的研究結果顯示問題基模教學在辨識加減法問題 基模的能力上具有立即與保留之成效,有助於學生理解題意,學生解題速度及正 確性都達到提升,且具顯著效果。

37

圖 2-6 合併類及改變類問題基模圖。引自基模本位教學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加減 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頁 51),陳麗帆,2011,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台南市。

綜而言之,運用圖示策略時,要先能引導學生注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及解題 目標,分辨哪些是重要訊息,並整合形成圖示表徵。 雖然問題基模圖示可以將問 題間關係表現出來,但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 Fuson 和 Willis(1989)所設計的 基模圖示比較複雜(如圖 2-5),陳麗帆(2011)問題基模圖示簡單易懂(如圖 2-6),

在教學上仍可併用一般圖示、線段圖來協助,協助學生理解題意。

(二)提問

提問策略可引導學生注意問題中的關鍵處,協助理解。劉中琪(2009)、阮慧 津(2009)、李冠穎(2010)及鄭雅文(2012)在研究中使用提問策略協助學生理解 題意。劉中琪(2009)發現學生不會主動讀題與缺乏思考判斷題意的能力,設計 以提問的方式強迫學生仔細閱讀題目;李冠穎(2010)引導學習障礙學生使用自我

38

提問策略來執行「念(念題目)、畫(畫線畫圖想辦法解題)、算(列式計算)、查(檢查 圖及算式)」的的步驟;阮慧津(2009)及鄭雅文(2012)的研究中教師透過「提 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後思索問題,並學習提問的方法。其研究結果顯示學生 有時候能透過策略的自我提示語,發現自己畫圖或計算上的錯誤,進而自我矯正,

學生理解題意之能力也確實有所提昇。

邱靜宜(2012)在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進行文字題教學研究結論中,提出在引 導學生了解題意時,應多以「開放」式問話(例如:為什麼你這樣認為呢?)為主 要提問之語言,且應多讓學生自我發現錯誤。

綜合上述,提問策略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去仔細思考,有助於理解題意,

而開放性的提問,能表現出學生主要的想法,藉以診斷學生題意上的理解情形,

且進一步可以指導學生自我提問策略,讓學生學習自我發現錯誤。

(三)加入關係子題

比較問題是學生最感到困難的題型,其原因出現在比較語句上的關係判斷,

比較問題是學生最感到困難的題型,其原因出現在比較語句上的關係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