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研究對象節能減碳素養具有一定的基礎

研究對象全體之測驗結果,認知構面具有一定基礎,對於能源類型、使用 與資源回收等具有一定的概念,但碳足跡知識較不足;態度構面研究對象對於 節能減碳多抱持著正面的態度;行為構面有較為中立且個別差異較大,且學生 對於碳足跡概念的應用較差。由此可見,節能減碳認知、態度皆屬於中上等級,

可見國小階段推動之環境教育已為節能減碳教育打下基礎,此部分與郭家玲

(2009)以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 向之研究發現相仿。但節能減碳行為部分僅屬於中間等級,此部分亦與郭家玲 相同。顯示讓學生「動起來」的節能減碳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二、研究對象性別、社經地位與節能減碳素養無顯著相關

因全體研究對象之社經地位以低社經背景佔大多數,明顯屬於文化不利地 區,故本發現僅供參考,不宜推論至母群體或其他學校。研究者將「性別」與 前測成績進行 t 檢定,與將「家庭社經地位」與前測成績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皆發現性別與節能減碳素養、社經地位與節能減碳素養兩種無顯著相關。

此研究發現與楊接信(2002)、陳珮英(2004)、葉國樑等(2005)、黃凱羚(2008)

及林姵君(2010)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相同;卻與林耀祥(2014)、陳

美華(2013)、李佳翰(2013)等以國小學生為對象做出的研究發現不同。

三、研究對象節能減碳認知、態度與行為三個構面呈現正相關

研究者將全體研究對象之施測結果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考驗,結果全體研究 對象之節能減碳認知、態度與行為三者呈現正相關。其中態度與行為呈現中度 正相關,認知與態度、認知與行為,兩組呈現低度正相關,且三者皆達統計上 顯著之水準。此與黃凱羚(2008)、郭家玲(2009)、林姵君(2009)、唐孝蘭(2011)、 邱莉瀠(2013)、楊可欣(2013)、李佳翰(2013)等人的研究相同。

四、研究對象節能減碳態度越正面,節能減碳行為越積極

本研究發展之教學模組最重要之目的,是希望透過綜合領域的課程特性,

在教學介入後能促進學生節能減碳行為的發生。因此,為探討節能減碳認知、

態度對行為的預測力,以多元迴歸分析考驗節能減碳認知與態度兩個預測變 項,認知方面預測力未達顯著,而態度方面預測力則達到顯著,此與鄭翔仁

(2011)、張顥瀚(2011)、唐孝蘭(2012)之研究發現相同,但解釋力僅達 18.4%,

表示本研究很可能忽略了環境敏感度或其他因素之影響,可於後續研究中增加 敏感度培養之教學模組,以提升教學介入效果。

五、綜合領域節能減碳教學介入能有效促進學生節能減碳素養。

本研究之教學設計參考Hines 環境行為模式、Hungerford 環境行動模式與 Kolb 經驗學習圈理論(楊冠政,1997;吳兆田,2012),希望以經驗學習圈的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成為能帶領家人一同採取環境行動的環境公民。

經教學介入後,實驗組之經驗學習與對照組之講述教學法相較,節能減碳認知、

態度與行為三者組間效果皆達統計上顯著意義,再經過事後比較可以發現在認 知、態度與行為三個構面上,實驗組平均數皆大於對照組。因此我們得到結論,

綜合活動領域節能減碳教學介入,顯著優於傳統講述法。且以碳足跡概念成長 最多,可見得節能減碳教育介入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具有一定的學習成效,值 得後續節能減碳教育推動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