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各方討論十九世紀前半協奏曲演變時,舒曼的《a 小調鋼琴協奏曲》都會被 拿來做為交響協奏曲這個類型的典範。這首協奏曲之所以能成為談論這個類型的 指標,歸功於作曲家透過多次的協奏曲嘗詴,不斷找尋心目中鋼琴協奏曲的樣貌,

直到《a 小調鋼琴協奏曲》,才得以取得樂團和鋼琴聲響上的平衡。

舒曼在一生當中,曾經嘗詴寫作給鋼琴與樂團的作品多達八次,從早期模仿 當時炫技協奏曲的創作,到藉著在《新音樂雜誌》發表評論,持續地思索,直到 第六次,才終於完成這首《a 小調鋼琴協奏曲》。藉由這部作品,可以發現作曲家 對協奏曲想法的轉變。舒曼一開始認為,協奏曲中獨奏者的炫技,不但破壞作品 的整體,機械式的炫技,更令人感到唾棄。日漸茁壯的鋼琴聲響,使得樂團無法 參與在其中,只能隨意的出現,讓他不禁思考鋼琴協奏曲存在的必要性。

在聽到莫本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之後,舒曼認為,後人只要跟隨著他們 的腳步,思考出新的協奏曲的樣式,鋼琴協奏曲還是可以存在的。對舒曼來說,

獨奏者炫技樂段在有需求的時後,不能只為表現個人的技巧,採用的時候也不能 破壞作品的整體,並要和樂團結合出令人滿意的聲響。除此之外,選擇採用單樂 章,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曲式構思,才能夠增加作品的精彩度?協奏曲中,樂團應 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樂團的齊奏應該要擺在樂曲的什麼地方?都是舒曼

117

思考的問題。直到「d 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出現前,鋼琴在舒曼的協奏曲中,

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但「d 小調鋼琴協奏曲」並沒有完成,可見作曲家還沒有釐清對鋼琴協奏曲的 想法,但他也沒有放棄構思。在 1839 年發表〈鋼琴協奏曲〉一文中,舒曼從鋼琴 音樂的發展,談及鋼琴在協奏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地位,期許能有一首超越過 去的鋼琴協奏曲誕生。而這首作品,就是 1841 年集結眾多想法而寫作的《幻想曲》。

這首協奏曲為舒曼第一次將想法完全融入並完成的作品,只可惜樂曲苦無公開演 出的機會,1843 年曾經嘗詴再次修改,但即使作曲家提出不需要任何的酬勞,仍 然沒有出版商願意協助出版,因而擱置在一旁。直到 1845 年,舒曼幫《幻想曲》

加上了二、三樂章,讓它成為《a 小調鋼琴協奏曲》才得以演出和出版,傳統形式 的三樂章,似乎比較能受到當時的大眾所接受。

舒曼對協奏曲的曲式與樂章數的思考,反映了當時的協奏曲發展狀況。本論 文前面提到,李托夫將交響曲特有的詼諧曲,加入鋼琴協奏曲當中,改變了古典 時期慣用的三樂章,並將其作品命名為《交響協奏曲》,為協奏曲採用四個樂章形 式的開始。263 達爾豪斯將改變樂章數的手法延伸思考,觀察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 為單樂章的特點,提出他的看法,認為協奏曲採用四個樂章或一個樂章,皆可以 視為交響協奏曲其中的一個元素,因之,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亦是交響協奏曲,

263 請參考論文第一章第二節第一部份。

118

相對地,舒曼的《a 小調鋼琴協奏曲》就不完全符合。264 然而,若由第一樂章的 特殊曲式來看,雖然《a 小調鋼琴協奏曲》仍採用傳統的三樂章,但第一樂章的前 身《幻想曲》,就是在單樂章曲式的構思下創作而來。在《a 小調鋼琴協奏曲》之 後,舒曼寫作的兩首鋼琴協奏小品,皆為單樂章,可以推測,舒曼一開始認同的 協奏曲形式就是單樂章,但為了讓作品有機會出版與演出,才將《幻想曲》加上 兩個樂章成為《a 小調鋼琴協奏曲》。

交響協奏曲除了以曲式的角度談論,在協奏曲中加入交響曲的概念,也是討 論的焦點。透過分析,在《a 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可以看到,鋼琴的聲響已 經融入到樂團當中,當樂團在演奏主旋律時,鋼琴在一旁擔任陪襯的角色,有時 參與弦樂一同擔任伴奏,有時和主旋律彈奏幾個共同的音相互輝映。即使二、三 樂章和第一樂章相比,樂團大多處於伴奏的角色,但樂團的地位和當時的協奏曲 相比,都已經大幅的提升。舒曼甚至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加入樂團的齊奏樂 段,甚至出現由樂團獨自發展賦格樂段,都讓人短暫地以為這是一首管絃樂作品。

但也因為樂團的聲響過於提升,李斯特才會批評《a 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一首「沒 有鋼琴的協奏曲」。265

透過作品分析,還可以看到交響曲的動機運用,也融入到這首協奏曲中,透 過主題的發展,使得樂團和獨奏者形成有時對抗,有時融合為整體的聲響,樂團

264 請參考論文第一章第二節第二部份。

265 Voss, 186.

119

和鋼琴共同融合成一個無法分離的整體,並幫助鋼琴擴充其動機和聲響上的可能 性。除此之外,舒曼為了取得獨奏者和樂團之間聲響的平衡,將樂團分為多個群 組,以弦樂、管樂甚至單獨的樂器,和獨奏部分進行對話。這些手法,讓協奏曲 從其對抗的性質,透過動機發展,讓作品變得更加精彩,也不會因此就破壞舒曼 對音樂整體的訴求。如第一樂章的「動機 a」,不但藉由這個動機貫穿全曲,當中 還隱含了舒曼的文字遊戲。除此之外,「動機 a」的旋律來源,甚至還隱藏了《費 黛里奧》當中,佛羅倫斯坦的詠嘆調。或者是引用 1841 年,舒曼和克拉拉共同以 呂克特的歌詞,譜寫的作品〈我是你的樹〉,對作曲家來說,當中樹和園丁的身分,

似乎傳達出他們兩人對婚姻生活的愉悅,作曲家更進一步將男女高音對唱的卡農,

做為發展部第一段鋼琴和豎笛對唱的旋律,因而《a 小調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

除了符合舒曼希望能將交響曲的創作手法融入協奏曲之外,更融入了藝術歌曲的 元素。

不論如何,藉由分析《a 小調鋼琴協奏曲》,可以發現獨奏者炫技的元素,並 沒有因樂團地位提升而消失。歸納舒曼在評論中的想法,他並非反對炫技,而是 反對當時機械式、為炫技而炫技,「真正的炫技」,對舒曼來說「不只給予能力和 藝術,甚至反映了人性。」266 因此在這首協奏曲各樂章的過門樂段,都可以看到 鋼琴炫技和樂團的結合手法。

從萊斯曼的觀點來看,交響協奏曲其中的一個特色,為承接莫本特和貝多芬

266 Loesch, 87.

120

的作品,這樣的想法,不但在舒曼的評論中有提及,在《a 小調鋼琴協奏曲》當中 也可以看到。如第二樂章就讓當時的評論,認為具有莫本特的風格,曲式採用古 典時期協奏曲的形式。至於鋼琴在第一樂章的序奏就參與演出,以及二、三樂章 不間斷演奏的做法,也都能夠看到貝多芬的影子。

除此之外,舒曼在《a 小調鋼琴協奏曲》二、三樂章的過門樂段,同時結合了 三個樂章的元素。這個樂段,是舒曼為了讓後面兩個樂章得以和第一樂章對抗,

在德勒斯登和萊比錫首演之後,經過多達七次的構思才得以完成。不僅如此,比 較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可以看到兩個樂章在調性上互為平行大小調之外,主題 音域的運用也十分類似,都是先以三度下行,之後五度上行所組成旋律【譜例

6-1】。

【譜例 6-1】:舒曼《a 小調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第 4-7 小節,和第三 樂章第一主題,第 117-120 小節

121

除了第一和第三主題的旋律創作手法類似之外,舒曼將三個樂章主題,以後 半拍連續上行的動機(「動機 b」)相互連結,「動機 b」同時也是第三樂章中的主要 動機,這個動機來自於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後半部分,相信作曲家在 1845 年創作 第二和第三樂章的時候,就已經先行構思三樂章之間的連結【譜例 6-2】。267

【譜例 6-2】:舒曼《a 小調鋼琴協奏曲》動機 b,第一樂章 5、6 小節,第二樂章 後半拍和第一小節,第三樂章 110-111 小節

這樣的手法,不但影響到十九世紀後半協奏曲的創作,舒曼透過動機,將《a 小調鋼琴協奏曲》的三個樂章連結成一個整體,這札是他「詵意」的表現。「詵意」

也札符合 MGG 辭條作者,判斷是否為交響協奏曲的其中一個因素。樂團地位的提 升、鋼琴絢麗的技巧,彼此之間有時相互對抗,有時交融出整體的聲響,諸此種 種特質,都讓後來的人,將此曲視為浪漫時期交響協奏曲作品的經典。

267 Gerstmeier, 38.

122

【參考書目】

一、樂譜

Schumann, Clara.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7. Edited by Janina Klassen. Leipzig:

Breitkopf& Härtel, 1990.

. Piano Sonata in g minor. Edited by Gerd Nauhaus. Leipzig:

Breitkopf& Härtel, 1991.

Schumann, Robert.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Edited by Clara Schumann. Leipzig: Breitkopf& Härtel, 1862.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Edited by Edwin Hughes. New York: G. Schirmer, 1945.

. Concertsatz für Pianoforte in d-moll. Edited by Jozef de Beenhouwer and Joachim Draheim. Leipzig: Breitkopf& Härtel, 1988.

. Phanta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Edited by Wolfgang Boetticher.

Mainz: Eulenburg Edition, 1994.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Edited by Bernhard R. Appel.

Serie I: Orchesterwerke Werkgruppen 2: Konzerte, vol.1 of Neue Ausgabe sämtlicher Werke. Mainz: Schott, 2003.

.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Edited by Bernhard R. Appel.

Mainz: Eulenburg Edition, 2006.

二、中文書目

林淑真。《前期浪漫派鋼琴協奏曲研究》。台北:樂韻,1978。

陳玉芸。《舒曼鋼琴代表作之研究》。台北:全音,1997。

123

Berman, Boris.《鋼琴彈奏法》 (Notes from the Pianist's Bench) 。 廖皎含 譯。台 北:五南,2009。

Dowley, Tim.《偉大作曲家羣像-舒曼》 (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 朱健慧 譯。台北:智庫,1995。

Reich, B. Nancy. 《如果,不是舒曼–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克拉拉‧舒曼》

(Clara Schumann-The Artist and the Women)。陳秋萍、游淑峰 譯。台北:高談,

2006。

三、外文書目

Boetticher, W. ―Die Frühfassung des ersten Satzes von Robert Schumanns

Klavierkonzert op.54 und das Problem seiner Durchführung―, Festschrift Arno Forchert zum 60. Geburtstag, Edited by G. Allroggen and D. Altenburg (Kassel, 1986), 216–21.

. ―Das Entstehen von R. Schumanns Klavierkonzert: Textkritische Studien‖

Festschrift Martin Ruhnke zum 65. Geburtstage (Stuttgart, 1986), 45-55.

. Robert Schumann- Leben und Werk. Wilhelmshaven: Florian Noetzel Verlag, 2004.

Brown, A. Thomas. The Aesthetics of Robert Schuman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68.

Bryant, Hannah. The Letters of Robert Schumann. London: Billing and Sons Ltd., 1907.

Dahlhaus, Carl.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Trans. J. Bradford Robinso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Daverio, John. Robert Schumann : Herald of a "new poetic 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avid, John. Robert Schuman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Edler, Arnfried. Robert Schumann und seine Zeit. Laaber:Laaber-Verlag ,1982.

124

. ‗‗Große Form als thematische Dramaturgie: Ü berlegungen zum

Kopfsatz von Schumanns Klavierkonzert a-Moll op. 54― in Robert Schumann und die große Form : Referate des Bonner Symposions 2006 . edited by Bernd

Kopfsatz von Schumanns Klavierkonzert a-Moll op. 54― in Robert Schumann und die große Form : Referate des Bonner Symposions 2006 . edited by B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