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學相關競爭理論的發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他努力。RPM(限制轉售價格)還可以用來避免零售商搭便車(Free riding)的現象,亦 即當競爭零售商不願提供較低價格,反而願意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來促進和解 釋產品的技術複雜性或屬性時,RPM(限制轉售價格)可以避免零售商利用其他競爭 零售商以上的努力。例如電腦產品零售商可能不會降低售價,但會提供複雜產品 的解釋和展示給顧客。顧客在獲得這些產品的資訊之後,反而轉向另一個售價更 低但沒有提供解釋或展示的零售商購買電腦。32這種搭便車的現象,在網路越來越 蓬勃發展的商品競爭市場到處可見,實體通路必須負擔店面租金,昂貴裝潢、實 體展售與人員講解費用,因此成本遠較網購業者為高,消費者在實體通路獲得商 品的資訊與服務後,經比價後卻轉而向網購業者購買更低價的相同商品,導致實 體通路不斷衰退,而網購通路則不斷成長的現象。33因此,RPM(限制轉售價格)這 種避免低價零售商搭便車的效果,能促使經銷商投入更多的資源在非價格競爭的 行銷活動上,具體提升製造商產品在市場上的非價格競爭力,對市場上品牌間的 競爭具有正面的促進效益。其次,就消費者的利益而言,限制轉售價格同樣的也 可以提供消費者更多的產品選擇,增進消費者的利益,使消費者能夠從「低價格/

低服務」、「高價格/高服務」,和介於此二者之間的品牌中進行選擇。34

第五節 經濟學相關競爭理論的發展

美國休曼法自 1890 年訂定,迄今法律所規範的內容並未大幅修正,然而關於 限制轉售價格的違法性判斷,法院所持見解卻呈現重大的改變,一開始從所有限 制轉售價格協議均為當然違法的見解,後來只有最低轉售價格限制協議才適用當 然違法原則,到 Leegin 案時最高法院終於確定所有限制轉售價格協議和其他垂直 非價格限制限制協議一樣,其違法性判斷都應該採合理原則而不是當然違法原則,

這種法律適用的不確定性,實質是因為競爭法所根據的經濟理論不斷演進與修正 的必然結果,中國學者潘丹丹謂:

32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supra note 10, at 75-76。

33 馬泰成〔13〕,頁 36。

34 Leegin Creative Leather Products, Inc. v. PSK, Inc., 551 U.S. at 8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反壟斷法(競爭法)最為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經濟理論是反壟斷法制定與 實施的理論指南。恰恰是反壟斷反以經濟理論作為技術指南的原因導致了:由於 經濟理論本身也一直處於不斷的修正與演變-壟斷、市場、市場支配力、壟斷行 為的經濟效果等構成反壟斷法的最基本概念,在經濟學領域的理解本身就是不確 定性-因而構建在基本經濟學概念基礎上的反壟斷法也必然不確定。35

因此對經濟關於競爭理論演進的探討,有助於探討限制轉售價格法律不確定 性的原因與未來發展趨勢。競爭理論因經濟學者不斷的提出新的學說見解而不斷 的演進,概略可區分為傳統競爭理論與現代競爭理論兩大類:

第一項 傳統競爭理論

傳統經濟學競爭理論是從古典經濟學派(Classical economics)開始,尤其以亞 當·斯密(Adam Smith) 1776 年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為主要代表作。

亞當·斯密認為有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hand)支配著自由競爭市場的經濟活 動,他的自由競爭理論主張私人經濟主體要從國家的限制監督中解放出來,使他 們擁有充分的自由,國家應實行放任的經濟政策,取消對私人經濟活動的限制、

監督。經濟學家史格勒斯(George J. Stigler,1957),進一步指出亞當·斯密的競爭觀 必須具備五項條件,分別是:(一)競爭者的行為必須是獨立自主的,而非共謀的;

(二)競爭者的數量必須多到足以消除額外的利益(extraordinary gain);(三)所有經濟 個體都必須擁有市場機會的足夠資訊;(四)(從社會的限制而言)所有經濟個體都能 夠自由地使用這些資訊;(五)所有者期望資源流動的方向和數量所需的時間必須是 充足的。36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新古典經濟學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興起,雖然繼承了 古典經濟學派關於自由市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及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等立場,但 同時就古典經濟學派的完全競爭理論也時提出修正。美國學者張伯倫(E. H.

35 潘丹丹,《反壟斷法不確定性的意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頁 3, 2015 年。

36 George J. Stigler,”Perfect Competition, Historically Contemplated”,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65,Issue 1 (Feb., 1957),p2. Retrieved Aug. 27 2017, from:

http://www.redeco.economia.unam.mx/home/Pdf/bibliografia/Stigler_Perfect_competition_historically _contemplated.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hamberlin,1899~1967)在 1933 年出版的《壟斷競爭理論(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一書中提出的關於資本主義市場結構和價格形成的理論。他的理論 和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Joan Robinson,1903-1983)於同年出版的《不完 全競爭經濟學》(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共同構成了「壟斷競爭理論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壟斷競爭理論揚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 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實際的市場既不是競爭的,

也不是壟斷的,而是這兩種因素的混合。認為現實的競爭不是完全競爭,而是壟 斷或不完全競爭。壟斷競爭理論將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獨占)、寡頭壟斷、壟 斷競爭等四種類型,並認為只有完全競爭能實現市場均衡。所謂均衡實際上指的 是不同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機會成本與機會收益相等,也就是效率的獲得。而其 他幾種市場型態都是不完全競爭型態,均具有壟斷的本質,都無法達到機會成本 等於機會收益的均衡狀態,而會有效率的減損。因此認為壟斷在經濟上是一種被 證明為低效率的市場結構,有必要運用政府權力排除壟斷者操縱市場、排除競爭 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37張伯倫發表壟斷性競爭理論後的第三年(1936 年),凱 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 年-1946 年)隨即發表了他的巨作《就業、利息和 貨幣的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進一步 摒棄了古典經濟學派所稱「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的理論,認為經濟危機無 法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而恢復均衡,並主張政府應強力的干預市場,對嚴重 的經濟危機進行緊急搶救。到了 1961 年美國學者慕斯(John F. Muth)於所出版的《理 性預期與價格移動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中 則提出「理性預期假設」,直到 1972 年美國學者盧卡斯(Robert E. Lucas Jr. 1937-) 將「理性預期假設」整合到總體經濟學的領域,並指出如何以數學的方法導入分 析。於是引導「理性預期革命(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的新古典總體經 濟學的興起,此一學派被普遍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在經濟分 析中假定經濟行為主體對未來事件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理性預期指針對 某個經濟現象(例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麼他們

37 Don Bellante,” Edward Chamberl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Pareto Optimality”,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Volume 2, Number 4,p17-23. Retrieved Aug 27 2017, from:

http://www.albany.edu/~gs149266/2871-11486-1-PB%20(on%20Chamberlin).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以最大限度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作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38在歷經 了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不完全競爭理論)、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通論》

和預期革命(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等理論的修正而使新古典經濟學派的 理論法展趨於完整,並有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派。

第二項 現代競爭理論

現代競爭理論反對傳統競爭理論將完全競爭作為現實和理想競爭狀態的分析 基礎,不再像傳統競爭理論把競爭作為一種靜止的最終狀態看待,相反的現代競 爭理論把競爭視為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傳統競爭理論研究的重點是既定前提條 件下價格如何決定,以及如何適應現存結構實現均衡,而現代競爭理論著重的是 實現市場競爭過程的各種競爭要素的組合形式,以及在什麼樣的競爭形式下能實 現技術進步和創新。

關於動態市場競爭觀點的起源,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 年-1950 年) 早在 1912 年於其所著《經濟發展理論》(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一書中即提出動態競爭(Dynamic Competitive)理論的 觀點,對現代競爭理論產生了開創性的作用。熊彼得對現代競爭理論發展的重要 貢獻是對競爭過程採取了動態分析方法,他認為企業家的創新(innovation)活動是 促成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同時認為資本主義會毀滅其自身,但此種毀滅只是一 種過渡的過程而非結果,亦即屬於一種「創造性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的過程39。 到了 1940 年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John Maurice Clark,1884-1963)鑒於古典經濟學 關於完全競爭的概念在反托辣斯管制的實務操作上無法直接的運作,提出有效競 爭理論(Workable competition),並建立可操作準則(norm)。克拉克觀察到完全競爭 並不存在,所以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理論無法為競爭政策提供可靠的準則,因此提 出有效競爭這個新的觀念。克拉克認為政策的目標應該是使競爭是「可運作

38 John B. Taylor,How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Has Changed Macroeconomic Policy Research,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12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ugust 24, 1999. Retrieved Aug 27 2017,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cd99/14e216b27d4bb59cfaa411c7802f86600b48.pdf

39 參閱莊春發(計畫主持人),經濟理論的競爭觀在執行反托拉斯管制上的定位與應用,《公平交易 委員會 91 年度研究報告 12》,頁 20,91 年 11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orkable)」,不一定是「完全的(Perfect)」,按照克拉克的觀點,所謂可運作競 爭(有效競爭)就是由「突進行動」和「追蹤反映」這兩個階段構成的一個無止境的 動態過程的競爭。先鋒企業獲得優先利潤,不僅是保證競爭動態過程的前提,也 是其活動的結果。市場不完善因素既是創新競爭行為和模仿反應行為的前提,也 是其結果。這些市場不完善因素或壟斷因素,不僅不會影響爭的強度和廣度,反 而使競爭更為有效,因為這些因素可以促使企業不斷創新,實現經濟技術進步。40

進入 20 世紀 60 年代以梅森(E. Mason)、貝恩(J. Bain)為代表的哈佛學派 (Harvard School)的產業組織理論,以有效競爭理論為基礎,具體分析市場結構、

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關聯,進一步的探討有效競爭理論所未說明的部分。

他們認為,競爭政策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競爭過程達到有效的市場成果。所以為了 保持有效競爭,獲得令人滿意的市場成果,必須對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進行干預、

他們認為,競爭政策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競爭過程達到有效的市場成果。所以為了 保持有效競爭,獲得令人滿意的市場成果,必須對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