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為探究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速率單元補救教學之行動 研究。本章共分四節,分別為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 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根據教育部在 2013 年對補救教學人次之統計,全國中小學生一年約有廿萬 人次因學習落後而接受補救教學。自由時報 2013 年 9 月 9 日對補救教學的相關 報導中引用台東教育協會理事長陳俊朗的陳述來說明,面對 2014 年正式實施的 十二年國教,有許多的國中老師和民間教改團體紛紛表示十分擔憂會造成「強者 更強、弱者更弱」的現象。陳俊朗表示,截至 2013 年止,接受台東「孩子的書 屋」照顧的三百多名中小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是被老師放棄的學習落後學 生,在這些孩子中,甚至有國一生的數學只有小四程度,因此可預測其未來將更 難招架國中課程的學習。陳俊朗直批,九年國教讓程度跟不上的孩子照樣可以升 學,造成國小把學習落後的學生往國中推的現象,而即將在 2014 年上路的十二 年國教,必然又要複製同樣的模式,把學習落後的國中生往高中職推。由於數學 學習需兼顧理解與計算,如果等到學生升上國中再進行補救,勢必將製造更多學 習落後的學生在教室內混日子的教育亂象,因此研究者認為,國小課程是國中課 程之基礎,教師應針對學習落後的學生提供有效的補救教學,以協助他們建立自 信,提高學習成效。另外,張福松(2010)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在實施國小數學 學習落後學童之數學科補救教學時,由於缺乏適性化與系統化的補救教材與教學 活動設計,因此,雖然教育單位每年都投入極大的關注與努力,教學成效仍未臻 理想。熊正蕙(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結果顯示,補救教學 確實有助於受輔學生之正面學習表現,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補救教學時如何運用 有效的教學策略,便成為提高協助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本研究是以資訊科技融 入國小六年級數學速率單元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運用 PowerPoint 的簡報動畫 功能來設計速率的教材內容,採取「教學—反省、思考—改進」的循環方式,隨

2

時針對研究者自身之補救教學簡報內容及學生之學習情形來檢視研究者的教學 情形與補救對象的學習成效,希望藉著不斷「反省—思考—改進」之歷程,讓研 究者能「精熟」簡報補救教學的技巧,達成精熟學習與教學之目的,此為本研究 動機之一。

在國小六年級的數學教材單元中,有實際教學經驗的老師都會發現:速率的 相關概念,對各個學習成就階段的學生來說,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學習困擾。這是 因為「速率」的量感特性是無法藉由實體表徵出來,因此大多數學生面對速率單 元之學習時,對速率、距離及時間三者的相互關係是什麼,以及單位間存在的轉 換問題,常有混淆不清的情形。加上由於在解「速率」文字題時,解題過程中必 須運用到一般學生就已經感到困難的除法、分數、比例等相關概念與運算技能,

如果學生這方面的先備知識不足,更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速率時產生極大的困難。

根據研究者多年在高年級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在速率單元的學習上容易遭遇困 難,教師若要幫助學生學會速率的相關概念,避免學生提早放棄學習,那麼,要 如何對學習落後學童施以適當且有效率的補救教學策略便顯得極為迫切,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長久以來,數學教材內容的繁多與複雜、正常教學時數的不足、學習落後學 童因學習成就低落造成自信心不足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其繼續全力以赴的動機,

而此等現實問題,都是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面對的實務問題中最感困擾的。自從 2013 年下學期起,研究者應用資訊科技簡報軟體將數學教材以簡報型式在課堂 呈現來進行教學後發現,不但在教學時數不足的問題上得到了緩解,而且學習落 後學生需補救教學的人數也明顯少於昔日,這個發現給予研究者在面對上述實務 問題時,提供了無限的能量與希望。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精 進應用資訊科技簡報軟體之教學策略來有效協助數學學習落後學生在速率單元 的學習,也希望在為數學學習落後學生量身訂做適性化與系統化之教學簡報進行 多循環的補救教學後,學生能因提升其學習成就而恢復其對數學學習之自信與興 趣,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應用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 數學速率單元之補救教學,期望透過行動研究過程中的反思與行動循環,就學生 的學習表現加以分析探討,並在瞭解學生在速率單元之迷思概念情形及思考脈絡 後,透過掌握學生錯誤思考的原因與過程,再針對其錯誤概念,設計資訊科技教 學簡報進行補救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增加學習成效。茲將研究目的說明如后。

一、探討在補救教學前,數學學習落後學童速率的迷思概念。

二、探討運用資訊融入速率補救教學之實施情形。

三、探討數學學習落後學童,以資訊融入速率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

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在補救教學前,數學學習落後學童對於速率的迷思概念為何?

二、研究者運用資訊融入速率補救教學之實施情形為何?

三、數學學習落後學童以資訊融入速率補救教學後的學習成效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更精確,本節將對本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名詞做明確的界定,茲分 別說明如下:

一、速率(speed)

從字源來說,速度(velocity)是 15 世紀左右從拉丁文來的,而速率(speed)

只是日常的口語。在物理學上,速率只關注在物體移動的快慢而不管其移動的方 向,因此速率只是向量的長度;速度則須同時提及快慢及方向,因此速度代表一 個向量(vector)。國語日報辭典將「速度」解釋為:「速度也稱速率,是物體 運動所行的路程和所經過的時間的定率,也簡稱作『速』,如音速、光速」。康軒 教科書的教學指引對「速率」的定義為:「速率」是表示每單位時間所走的距離,

當此單位時間為「時」、「分」、「秒」時,我們通常分別稱之為「時速」、「分速」、

「秒速」。因此,時速就是指物體平均每小時所移動的距離;分速則是指物體平 均每分鐘所移動的距離;而秒速即是物體平均每秒所移動的距離。速率的記錄格

4

式以時速為例有:「時速 80 公里(長度的想法)(口語)」、「速率是每小時 80 公 里」及「速率是 80 公里/時」等三種。

在日常生活中,『距離』通常指的就是路徑長。當時間取得很短很短時,二 點之間的『距離』可以用二點之間的直線距離(即位移)來代替。速率和速度在 物理學上代表的意義雖不同,但是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尚無法區分速率和速度,

為配合現行九年一貫課程及能力指標,在本研究論文中,為避免讀者混淆,有關 速率或速度之說詞,本研究皆以「速率」稱之。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teaching)

本研究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指研究者將康軒版之數學速率教材內容,利用 此簡報軟體所提供的圖像及動態功能來呈現的一種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方式。此教 學方式所使用之資訊科技與教學工具,並不包括互動式電子白板、網路教學媒材 與資源,亦非教科書出版社所提供之電子教科書。本研究用以補救教學的簡報軟 體內建於 Microsoft Office 套裝軟體中,該介面是一種操作簡便的多媒體簡報軟 體,可以編輯文字、圖片、影片及聲音等,可將教材內容在經過編輯後直接透過 電腦播放及展示。

三、補救教學(remedial instruction)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說明補救教學是對學習落後或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實施適 性化、個別化的教學以確保其應具備有的基本學力。國小六年級學生已進入形式 運思期,當學生面對課程內容已比中低年級之學習內容上加深加廣許多後,其學 習所要承受的壓力勢必也會增加。以目前各科授課時數均不足之學習困擾下,對 於大部分中低程度的學生而言,要達到精熟的階段,除了擁有更多的時間及練習 機會外,補救教學便成為學習落後學生挽救其學習成就與信心的最後一線生機。

學生要能精熟知識和技能,必須在老師給予教導和協助後,他們才可能達成學習 的目標。

本研究關於數學速率單元的補救教學,指的是研究者探究學生在速率單元的

5

學習困難後,依其解題情形與思考脈絡來診斷問題所在,再針對問題設計一連串 適切合宜的教學活動,利用 PowerPoint 簡報系統設計自編補救教學教材,實施 額外時間的免費教學,希望藉此提升數學學習落後學生學習速率單元的成效,並 且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障礙,達成該階段的學習目標。

四、迷失概念

迷失概念(Misconceptions)是指:凡是學生對於某一概念,有不完整的、甚 至為偏差或錯誤的想法或看法皆稱為迷失概念。本研究指稱的『速率迷思概念』

則指:學生經由紙筆在速率的測驗中所呈現的錯誤類型,而此錯誤概念為學生本 身在學習過程中自行建構而成的、是研究者根據學生紙筆測驗作答情形加以分類

則指:學生經由紙筆在速率的測驗中所呈現的錯誤類型,而此錯誤概念為學生本 身在學習過程中自行建構而成的、是研究者根據學生紙筆測驗作答情形加以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