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補救教學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資訊科技融入補救教學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教師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建立一個環境或學習介面給學習者的目的是為 了促進學習者學習,以下將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時機、目的和成果等四 個面向來探討教師利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運用資訊科技之軟硬體技術,來 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分析與應用、解決學習問題、互助合作的能力。資訊科技的 技術就是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投影機、APP 軟體、學習網站…等,收集課 程教材、顯示並儲存文字、影音、圖像等資訊內容的技術。張國恩(1999)認為 運用電腦科技的軟硬體來設計教學模式與內容,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即 是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它能夠提供教師精進教學模式(王曉璿,1999)。本研 究運用的資訊科技指的是簡報教學,簡報具有容易流通分享、不佔空間、修改重 新製作簡單方便的優點(吳金聰、戴翠華、譚寧君、劉曼麗,2011)。簡報教學 內容可以涵蓋教學前預習、課堂上的教學與評量、和課後的評量。此種教學模式 能提供師生互動、並且具有可重新製作、修改容易與可以無限次重播的特性,不 但能夠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精神,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張臺隆,2004)。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能整合教學內容,將授課與學習的各項資源與素材,做系統性的編排

(顏龍源,2000)。更可以激勵教師藉由電腦化課程設計與教學來達成教學目標

(吳佩謹、徐新逸,2002)。

本研究即是將資訊科技簡報教學應用於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後的評量上。

研究者將資訊科技簡報教學視為教學輔助的一種工具,把速率的課程內容以簡報 的方式呈現在教學活動中,並且運用簡報的易於修改特性及重播特性,來提升研 究者的教學效率、成效與學習落後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研究者將授課內容以製 作動態簡報、投影機投影的呈現方式,藉由圖像及動畫來彌補傳統教學在教學時 間不足及效果不佳的現象,以達成對學習落後學生精進學習的目標。

39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時機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必須對學習活動或概念的理解有所幫助、有所需要的前 提下才去進行(顏永進,2001)。因此並非所有的教材都適合以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來呈現,張國恩(1999)認為下列五種教材是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好時機:1.

將抽象化的教材轉成視覺化的教材 2.需要培育從事實務演練的教材 3.學校無法 提供解決問題的環境 4.學校所欠缺某學科的專任老師 5.引導學生學習動機的教 材。教師在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考量點上,除了考量自己的簡報製作能力外,

還需就課程教材是否有需要以簡報來呈現予以評估。

由於國小數學課程中屬於幾何概念的角度、面積、體積、展開圖等比較抽象 化的學習內容,可以透過簡報系統的圖像分解及動畫,呈現立體畫面來幫助學生 理解課程的內容。加上電腦軟體的可重播性,不但可以提供學生不斷的重複學習 及練習,透過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亦可以讓學生自學、練習、複習以致達到精熟學 習。另外在透過網際網路及雲端資料庫的搜尋及儲存,可以蒐集教學活動中需要 使用的資訊。目前國小的某些學科教學已逐漸朝向專業化教師的要求,教師可以 透過網路教學的研習吸收新知來運用在教學上,也可以直接以網路資源進行學生 的學習活動,來彌補專業師資的不足。教師以文字、聲音、圖片、動畫來呈現教 材內容,對於處於具體運思期的國小學生而言,凝聚其學習動力、行塑其邏輯思 考能力與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相當有助益的。教師根據上述的五個面向通 盤考量,設計適切的教學模式,配合實際操作的具體經驗是可以促進學習落後學 生的學習成效及增進其學習信心的。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可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首先,培養學生的資訊能 力方面,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是教育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重視 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學生使用電腦及網路資源來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提昇學習興 趣,啟發思考及創造力,也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運用資訊的能力。

其次,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方面,教師利用資訊資源,製作教學內容,可以豐富 教材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雲端資料庫或網路資源,可以將教學內容

40

41

42

1.MathPS 發展的數位教材易於完 成外圖像表徵。

2.MathPS 發展的數位教材內容方 便記憶,實用易學習,推廣性高。

43

44

45

46

47

48

體上(黃心瑩,2008)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於學生的學 習態度有正向影響,尤其對低成就的學生的自信及學習效果幫助更大。

2. PowerPoint 簡報教學在呈現新鮮活潑的文字、圖像、動畫、影片的特性及 其對訊息的呈現順序又可作層次性的適當編排,除了可控制學生學習時的資 訊累積量,更可引導學生避免因疲勞而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投影片的內 容,教師可以隨時視需要而引入生活情境中的相關資料,加強教材與日常生 活的相關性並和學生的先備經驗相結合,以提高其學習興趣(李進福,2006), 因此教師以資訊科技來設計整合教材內容,透過重製、重播、視覺引導的交 互影響下,讓學生能更有效的學習課程內容。

由上述歸納給予研究者之啟示如下:

1. 研究者考量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為主的行動研究,因此在探討資訊科技簡報 教學應用在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速率單元補救教學之實施歷程與學生學習 成效時,將採行「觀察、計畫、行動、反省」的循環順序(陳惠邦,2003),

來進行。

2. 本研究之補救教學時,將採用訊息處理理論之圖示表徵與鷹架理論來做為教 學簡報設計之應用原則,並依據認知負荷理論來考量學生每一節學習活動的 內容多寡,全程以精熟學習法理論進行「評量-教學-再評量」之循環教學策 略輔以資訊科技簡報系統所編制的個別化教學教材,適時且有效的協助數學 學習落後之學生,希望在嘗試對國小數學速率課程以應用資訊科技簡報的方 式進行數學學習落後學生的補救教學,能有效的輔助數學學習落後學生在速 率迷失概念的學習。

3. 學生不喜歡數學是現在教學現場普遍存在的現象,然而,「感興趣」卻是學 習重要的關鍵,也是學習轉化成知識智能的助力。教師要提供怎樣的教學,

才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降低面對純粹計算的無趣感?都考驗著站在 第一線的教師,因此身為國小第一線教師的我,實在不能不嚴謹以待呀!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