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校自八十六會計年度實行校務基金制度以來,面臨日益增強之自籌 經費壓力。綜觀八十六會計年度至九十會計年度政治大學校務基金收入結 構,自籌經費項目中之推廣教育收入、孳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所佔之比例雖 然仍小,然相較於校務基金施行之初,已逐漸成為穩定的財源項目之一,

甚至有成長的趨勢。建教合作收入緣於本校系所結構之組成,短期之內恐 怕難以有所突破,且與其他施行校務基金的學校相似,此項收入各年度之 間甚不穩定,短時間內似乎也難以成為一項穩定之收入來源。

各校之間差異甚大者,在於「捐贈收入」一項收入來源 (參見附錄一)。

以首先試行校務基金的台灣大學來看,台灣大學校務基金「捐贈收入」佔 總收入的比例從八十五會計年度 0.34%,迄九十會計年度已達 2.22%,期 間除八十七會計年度為 0.8%,其餘年度皆在 1%以上;清華大學在八十九 及九十會計年度此項收入所佔比例甚至高達 7.15%及 8.66%。可見「捐贈 收入」未來在自籌經費之中非但極具潛力,也勢必有其日趨重要的地位。

但是反觀本校,政治大學八十九及九十會計年度「捐贈收入」一項雖有相 當之進步,亦只佔總收入之 0.92%及 0.88%,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捐贈收入」在大學自籌經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募款活動」對 於國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未來大學機構財務 結構的健全與否,「募款收入」勢必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教育部資料顯示,國內公私立大學募款成功者,均以校友為主要捐贈 來源,而募款方式主要透過發函給校友表達需要、舉辦校友聚會、運用校 友刊物、運用校友組織力量、針對特定主題向校友募款、利用校慶或特殊 節慶辦理校友返校活動,新進的方式有發行校友認同卡者。然而由於畢業 校友動向之掌握並不完善,且亦無充分說服校友回饋母校之理由,傳統之

募款方式所能掌握捐款者數目有限,促其回饋母校之誘因不足,所能達成 之成果有其瓶頸。

過去學校提供每一位在校學生一免費 e-mail 帳號,全校學生使用的 情形甚為普遍。美中不足之處在於,該帳號「於畢業、休或退學之後六個 月後取消」,對於已習慣用此帳號與學校進行相當程度互動之校友而言,

往往因此與學校斷了聯繫。e-mail 帳號是校友與學校保持持續交流互動的 重要橋樑之一:學校可以持續提供校友校務發展相關的訊息,亦可透過 e-mail 探求畢業校友之需求、掌握畢業校友之動向,作為提供校友進一步 服務及校務發展調整的考量依據之一。因此,「取消免費帳號」對於校友 和學校雙方而言,其實是「雙輸的局面」。

近幾年來學校極力拓展與校友的「E 化互動」,除了免費 e-mail 帳號 的申請之外,「全球校友服務網」的建立更大大暢通了校友與母校間的互 動管道。

前面提到,校務基金自籌經費的壓力使募款成為未來國立大學重要的 工作之一,然而過去傳統募款的方式之績效,顯然無法達成未來趨勢之要 求。基於上述之背景,在今日網際網路已相當普遍的情況下,E 化募款將 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貫徹 E 化所帶來的募款效益,達成校友與學校的共 榮共存,不但是本研究最主要的動機,也是研究者對於學校的期許之所在。

透過本計劃之實施,本研究欲達成以下之目的:

一、短期而言,掌握已畢業校友動向,俾能增進校友與學校之交流。

二、中期而言,透過畢業校友動向之掌握,主動瞭解其需求。一方面提供 滿足畢業校友需求之服務(如進修課程安排),另方面作為校務發展調整 之參考。

三、長期而言,希望增進全體校友之向心力。透過所有校友向心力之凝聚,

期能藉由不斷累積之校友人數及力量,使校務基金「捐贈收入」一項,能 有穩定而持續的成長,校務發展與畢業校友共榮共存。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法」,分別敘 述如下:

一、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之樣本主要包括教職員、在校生(研究生和大學部)及畢業校 友等類群。為了在一定時間內對大量之受訪者進行調查,以及在研究方法 上緊扣「E 化募款」之旨意,本研究透過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 (Bulletin Board System)等管道傳遞填寫問卷之訊息。研究者相信,透過網際網路 獲得本研究訊息並進一步填寫問卷者,即本研究所界定之「潛在捐款者」,

由他們所填寫的問卷,將更具代表性。

二、 深度訪談法

為彌補文獻整理及問卷調查的不足,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強化及補充 問卷調查的結果。訪談對象主要是針對在 E 化募款方面已經卓然有成的非營 利組織進行面訪,訪談目的在於瞭解非營利組織從事募款的特性、經驗與成 效及對組織產生的重大影響等問題。本研究並事先設計好結構性的訪談大 綱,可使訪談資料在整理後能得出共同的面向並相互參照。且由於 E 化募款 對大部分的組織來說仍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因此經由成功的實務經驗交流,

可提供本研究更多的啟發。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

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名詞包括「募款」、「E 化募款」,分別定義如下:

一、募款

依據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1987;引自 林雅莉,1998)的界定,「募款為非營利組織、政治組織或個人為了政治

因素,發動募集資金的行動或過程。」湯堯(2001)指出,「許多國外文 獻不使用“fundraising”這詞彙,而另用“development”。」主要的原因 是將募款概念應用於學校時,它往往與學校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上「募款」

在用詞上較為直接,容易給募款對象「功利化」的感覺而產生抗拒感。鄧 鈞文(1998)將大學募款對象分為內部公眾(教師、職員、學生)和外部 公眾(企業、校友、其他社會人士與基金會等個人或團體)。上述簡單的 整理可以發現,對於募款而言,募款的對象、募款的方式對於募款的成功 與否都相當重要。當然,組織本身的特性、外在環境的條件,也都必須要 注意到。

二、E 化募款

Zeff ( 1996 ; 引 自 楊 中 川 、 吳 秋 燁 , 2000 : 92 ) 將 網 路 募 款

(Cyber-Fundraising)定義為:「透過網路媒體,以線上的方式來募款」。

洪麗晴(2001)認為:「若將網路視為一種媒介,則透過網路募款所包含 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她以為這樣的定義會因為範圍過大而失去分析的焦 點,因此將網路募款的定義限縮為「限定在線上提供信用卡捐款」,不包 括透過網際網路誘發使用者利用郵政劃撥、銀行匯款等募款方式。

本研究的焦點為 E 化募款所帶來之效益,因此傾向視網際網路為一媒 介,著重任何透過網際網路所達成促進學校捐贈收入的形式,未有別於前 述作者的不同定義,在此定義 E 化募款為:「任何透過網際網路,所能達 成促進捐贈收入增加或類似效果之方式。」所謂類似效果,比如學校透過 線上拍賣紀念品而增加收入等方式。

三、潛在捐款者

顧名思義,「潛在捐款者」指的是透過誘因設計、特定訴求或訴諸情 感等方式,可以促其進行捐款之企業機構或個人。

本研究「E 化募款」所謂之潛在捐款者,主要鎖定在教職員、在校生

及畢業校友,這些人在過去或現在,與學校具有一定情感或利害關係之連 結,是最具捐款動機的潛力群。值得強調的是,固然我們並不排除由 E 化 募款方式獲得大額捐款,但更為注重的是定期、持續地小額捐款,長期而 言,小額捐款積少成多的數額亦相當可觀,也是學校「捐贈收入」永續經 營的重要來源之一。至於由企業或知名人物所捐贈之大額捐款,固然具有 相當之重要性,但藉由傳統面對面的募款方式獲致此類捐款,應為更符合 實際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探討「E 化募款」之可行性,在意涵上與傳統 募款並行不悖,甚或相輔相成,並非欲以「E 化募款」完全取代傳統募款 之方式,實際上欲由此新興方式完全取代傳統募款,並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