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當主題「綠能生活」討論到臭氧層破洞時...

小萱:什麼是臭氧層?

小香老師:它在很高的空中,是一種氣。

小佩老師:就像有些卡通裡面不是會有人使用防護罩嗎 (孩子紛紛表達會使用防護罩的人物),對,臭氧層就是 地球的防護罩… (課堂中的團討 2008 年 4 月 15 日)

在生活中,當要介紹一個新的概念時,身為教師的我們,常常會運用孩子已 經有的舊經驗去解釋新的概念,特別像上述的「臭氧層」,這種無法觀察到的抽 象詞彙,幼兒實在難以直接理解。而當老師幫助孩子將舊經驗類比到新概念時,

孩子即可將新、舊經驗裡的訊息進行對應,再將知識從舊經驗遷移至新概念上,

此過程即是類推(Holyoak & Thagard,1989)。如上例,一開始小香老師只針對臭 氧層的型態解釋時,孩子仍不了解它是什麼東西,但經過小佩老師把這個概念和 孩子已有的舊經驗連結後,孩子便能初略了解臭氧層一詞。可見類推能力是人類 用來學習新概念的重要認知機制(Gentner,1998)。

除了老師教學可以使用類比外,孩子在學習的過程若具備良好的類推能力,

也有助其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經驗來說,某次班上的 小峰認識「霸凌」一詞,當天回家後,媽媽碰巧講了一個醜小鴨的故事,當故事 進行到醜小鴨被同伴欺負的情節,小峰即刻向媽媽反應,醜小鴨被霸凌了;當小 溱在做海綿寶寶的紙箱公仔中,學會用噴膠貼底紙,用膠水黏眼睛後,某次在工 作角再次進行其他創作時,便能依照想黏貼的物品大小,分辨該使用何種黏膠。

由上述概念為出發點,可以推知類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是不停的被使用 來學習新概念,具備了良好的類推能力,能讓幼兒舉一反三的解決問題。

因著類推的重要性,研究者開始搜尋類推的相關研究,發現有許多研究提出

類推受到年齡發展的影響,如學齡前兒童受到自我中心、直覺推理、知覺和反應 的限制,因此阻礙了類推表現(江淑卿,2001;Tunteler & Resing,2007),但也有 相關研究認同學齡前幼兒是具備類推能力的(張麗芬,1994,1995;Cheshire, Ball,

& Lewis, 2005;Goswami & Brown, 1990;Holyoak, Junn, & Billman, 1984),只是 早期的研究工具及題目形式過於抽象,幼兒作答時受限於語言能力的發展,以至 於測驗分數偏低,造成低估幼兒類推能力的情形(蔡瑜汶,2010)。

發現此正反兩面的論點後,研究者再回顧目前國內促進類推能力的教學研 究,發現多聚焦於學齡兒童,較缺少專門針對學齡前幼兒所設計的促進類推活 動。因此研究者想在課程中嘗試藉由活動促進幼兒類推能力。但究竟要透過什麼 樣的活動,才最貼近自己班上的教學方式?為此,研究者先訪談教學現場的搭班 教師,希望能藉由幼教資深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啟發更多的想法。

在訪談協同教師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對幼教現場的教師來說,「類推」是 個陌生的詞彙,以至於剛聽到這個詞彙時,搭班老師無法舉出生活中用到的例 子。但在第二次訪談時,搭班老師可能有較多時間思考愈來愈能舉出幼兒生活表 現的類推事件,舉凡如數學串珠活動的形式模組(pattern)、自然景物與氣候的配 對、故事角色的因果關係、不同情境適合運用的工作材料等,甚至是情意領域,

也可能透過教導或引導幼兒觀察的方式,建立起對應關係。

至於在教室中增進幼兒類推能力的方式,則可以考慮選擇團體討論。研究者 最早對團體討論產生興趣,是起源於實習階段,實習園所的教學模式是屬於方案 主題教學。在方案教學中,團體討論能確立孩子感興趣的探究方向、協助幼兒尋 找解決問題的可行方式,並透過討論澄清混淆的想法(張穎宜,2009)。在這些經 驗中,團討對孩子的影響令我深受感動。例如在積木角設計玩具槍的議題上,我 親身經歷了孩子從一開始只會玩槍,到後來能透過設計並不斷改良,創造出不同 操作方法及功用的槍,這中間促進孩子進步的推手,就是團體討論。透過同儕分 享,孩子學習觀察槍的外型,並在互搭鷹架之下,不停經歷討論、反思、嘗試、

創造的歷程,最終推展至更高層次的能力;又如在戲劇角演出戲劇時,孩子剛開

始對演戲沒什麼概念,但經由不斷嘗試、討論、改進的過程,透過先備經驗較充 足的孩子由不同觀察角度分享,孩子在互搭鷹架之下,慢慢發展出戲劇的概念。

由此可見,團體討論對於孩子的影響,實在不容小覷,即使是一開始不熟悉的領 域,也能在團體討論中促進該領域能力的提升。如今,回歸到增進幼兒的類推能 力,或許如早期研究的看法,對於學齡前幼兒來說,類推有一定的難度,但反觀 生活事例,類推的應用卻也是處處有跡可循。該如何提升幼兒的類推能力,或許

「團體討論」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團體討論的方式,促進幼兒的類推能力,所以配合每次類推 相關活動進行團體討論,並藉由分析團討中師生的言談對話,紀錄幼兒類推能力 的改變,並適時反省教師在言談過程中所使用的引導策略。以下就具體的研究目 的及問題說明如下:

壹、 研究目的

一、探究團體討論介入類推活動的時機。

二、探究團體討論中教師運用的引導策略。

三、探究團討時座位的安排與題材選擇。

四、瞭解幼兒本身的類推能力與施行團體討論後的改變。

五、探究團體討論中幼兒類推能力表現。

貳、研究問題

一、團討討論何時介入類推活動?

二、團體討論中教師運用何種引導策略?

三、如何安排座位以及選擇題材以刺激討論?

四、幼兒的類推能力在團體討論實施前後是否有改變?

五、團體討論中幼兒如何展現其類推能力?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幼兒(young children)

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所指稱之幼兒,是指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 的孩童。本研究所指的幼兒,是以研究者於實際教學現場中所帶班級的孩童,為 中大混齡班,年齡分布從四歲六個月至六歲五個月之間,包括17個男生與13個女 生。

貳、類推(analogical reasoning)

研究者整理多位學者對類推的解釋,將類推定義為以兩事物之間的關係為基 礎,透過對應的方式,將兩事物進行如功能、結構、屬性、語意、過程等相關的 類比,再將兩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推論至其他組關係之上(張春興,1989;

Goswami,1991;Gick & Holyoak,1987)。

本研究所指的類推能力,是以受試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驗及類推活動的團討 表現為主,包括測驗結果的正確率以及在團討中所表達出的推理想法兩部分。

參、團體討論(group discussion)

簡稱為「團討」,包含全班幼兒及老師,針對共同的經驗所進行的對話歷程,

不僅注重同儕間的學習,也強調教師的發問技巧(高儷育,2000)。過程中能讓孩 子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學習傾聽別人的想法,達到交流的目的(柯秋桂,

1990)。本研究所指的團討,是針對類推活動所進行的討論,包括受試幼兒初始 的想法及對話交流後的言談內容。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的過程,因時間、人力及能力的有限,將可能在研究對象、研 究方法及研究者本身三方面受到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研究者班上的全體幼兒,但礙於時間與人力的限制,不 針對個別情形一一描述,只針對幼兒在類推團討裡整體表現的進展作記錄分析,

未能詳盡描述每位幼兒的表現。

貳、研究方法 一、類推教學活動

本研究礙於時間及能力有限,又為求類推教學活動設計之完善,因此與另外 一個類推教學研究合作,共同討論出能促進幼兒類推能力的教學內容,並且適合 研究中的兩班幼兒。因教學內容整體方向一致,故本研究在教學部分不詳細琢 磨,而是將焦點放置教學活動後的團討,紀錄團討中幼兒類推表現的變化歷程。

二、團討活動

本研究礙於人力的限制,因此研究中的團討紀錄,是專門針對類推教學活動 的團討,並不廣泛概括幼兒園所有時間的團體討論,但若在其他時間的團討有涉 及幼兒的類推能力,將在教學日誌中省思,就不另外詳細記錄幼兒對話,此一方 法可能導致生活部分對話紀錄缺失。

參、研究者本身

因本研究之研究者即為現場之教學者,於幼教現場教學資歷僅四年,屬於新 手教師,而研究的方法又是需有十足教學技巧的團體討論,因此在研究中只能盡 量嘗試文獻所提及的有效團討技巧、反思運用情形並適時修正方法,而團討紀錄 與分析,雖然會得到協同教師及指導教授之認同,盡量保持客觀立場,但能力及 主觀性仍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兩方面影響:其一,類推教學與團討介入的期間 歷時八週,依團討前與團討後所測得的分數顯示,幼兒類推能力有明顯的進步,

但除了教學外,也難以排除發展成熟對幼兒的影響;其二,所施行的團討前測、

後測與延宕後測,因為皆使用同一種測驗工具,且選答測驗中有給予幼兒正確答 案之回應,所以測得出的分數,可能會受到幼兒熟悉測驗的關係而影響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