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著作權法

第二節 美國

臺灣著作權法在形成初期就一直受到美國以貿易制裁為威脅手段,影響臺灣 智慧財產權的制定,無法顧及國內文化的差異和文化發展上的需求,只能讓美國 予取予求,有學者認為稱台灣的著作權法是美國的子法亦不為過122。為瞭解著作 權法的根源以及身為對於智慧財產權法的發展具有領導地位的美國在現行美國的

       

121原文為兩點,本文為使各要件更清晰,因此分成三點論述。

“...first, to evoke an existing work, while being noticeably different from it, and secondly, to constitue an expression of humour or mockery....”

122 希瓦‧維迪亞那桑 Siva Vaidhyanathan(著),陳宜君(譯) (2003)。前揭註 36,賀德芬推薦序。

84 

著作權法中產生何種問題,故先討論美國著作權法,之後再回頭探討臺灣著作權 法是否面臨相同的困境,以及是否適合與美國採同樣的解決方式。

第一項 美國著作權保護時效與美國憲法第 1 條第 8 項第 8 款

英美的著作權法的出現最早在 1709 年英國的「安妮法案」(The Statute of Anne),1783 年美國康乃狄克州出現首部與著作權相關的「鼓勵文藝與創造的法 案」,1790 年美國聯邦通過第一部成文的著作權法。

1790 年美國著作權法的設立目的是為踐行對於作者與出版商的保護,為美國首 部著作權法,其授權作者得以掌握印刷、出版與販賣作品的權利,時效為十四年,

可延長一次,並且作者應該要「供應大眾充足的發行量」。後在 1802 年的修正案 中,將印刷的設計、刻版、蝕刻版也納入,並在 1831 年前後,將著作權保護的時 效從十四年(可延展一次)拓展為二十八年(可再延展一次十四年),合計為四十二 年,並容許作者遺下的妻兒申請延長。著作權保護的時效一直至 1909 年又再度延 展,第一次的著作權為二十八年,期滿得再申請延展二十八年,合計為五十六年。

1976 年改以著作人終身加上死後五十年之期限為計算標準,公司或法人之著作權 為七十五年。1998 年的修正,是基於 1976 年所制訂之著作權法再加二十年,即著 作人終身加上死後七十年,公司或法人之著作權為出版後九十五年或著作完成後 一百二十年,而且溯及既往至 1987 年仍有效的著作權也可適用此規定123。 在 1998 年的著作權時效的修正法案即為有名的米老鼠法案,Sonny Bono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 簡稱 CTEA,Sonny Bono 著作權期間延長法案。此 一法案使著作權保護期間自著作人終身加五十年延長為著作人終身加七十年,由 於可以溯及至 1987 年仍有效的著作權,使迪士尼的招牌人物米老鼠的保護期原應        

123 章忠信(2004)。〈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國會延長著作權保護期間並不違憲〉,《著作權筆記》。載於:

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54&aid=2065 (最後瀏覽日期: 2015/7/13);

陳麗秋。〈美國 1998 年著作權延長法案的司法風波〉,《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365 期。載於:

http://enews.nhri.org.tw/enews_list_new2_more.php?volume_indx=365&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 x=7869 (最後瀏覽日期: 2015/7/13)

85 

在 2002 年年底屆滿,但卻因為 CTEA 而延長至 2023 年年底,國會一再的延長著 作權保護期間,引起違憲之爭議,因為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項第八規定,為獎勵 科學以及藝術的發展,國會有權授予作者及發明者在一定期間內獨占其著作或專 利的權利124,國會一再通過保護年限延長的法案,是否是變相的將有限的期間實 際上變成永久保護著作權人獨占的權利。但最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此一爭議 於 2003 年 1 月 15 日判決認定,國會通過 CTEA 並未違憲,這也表示在一定期間 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此爭議不會再介入,並尊重國會的決定。該案上訴人 之理由為:一、國會違反美國憲法明文規定有關國會僅得立法賦予著作權人有限 的保護期間,而非無限期;溯及既往的方式並不能鼓勵已死去的著作權人進行更 多的創作;二、CTEA 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言論自由之規定。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該法案並未違憲的理由為:一、美國憲法賦予國會訂 定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仍是有限的保護期間,只是再延長二十年;著作權法中 有合理使用的條款,故大眾可在一定條件下使用;配合歐盟之規定,為國會制訂 CTEA 的理由。二、CTEA 與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所保護的言論自由並無直接關 係125

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此違憲爭議所下的判決,可知最高法院一直對於國 會的決定給予最高的尊重,只要不是明顯違憲,則仍會被認為是合憲,實際上最 高法院的決定並未使此一問題平息,就連參與此判決的法院也有兩位法官提出異 議,其異議內容大致上為:一、著作權的目的最終是要保護公益,因此對於延長 保護期間一事不得不慎重對待。二、著作權保護期間的延長也代表著將限制公眾 自由使用該權利的可能,也增加公眾的負擔,例如,飛機上的電影、音樂必須付 出權利金才能公開播放,而該成本將反應至機票票價,總之,太長的著作權保護

       

124 See U.S. CONST. Act. 1, Sec. 8, Cl. 8 “The Congress shall have the power ... to Promote of Science and useful Arts, by securing for limited Times to Authors and Inventors the exclusive Right to their respective Writings and Discoveries.”

125 陳麗秋,前揭註 123。

86 

期間勢必造成公眾的不利益126。另外,依美國部分極強調公眾權利的人士對於美 國 1923 年至 1942 年間的著作權進行統計,約有三百三十五萬件著作辦理著作權 註冊,其中約有百分之十三的著作約四十二萬件會申請延長保護期間,但實際上 只有七萬七千件著作真正有因延長保護期間而獲利,其他三十七萬五千件其實是 沒有市場價值的,而這些沒有經濟利益的著作應該早一點進入公共所有,使公眾 得自由利益。況有些舊法保護下的著作其實已經絕版,但因為 CTEA 法案的關係 使其必須再延後二十年才能進入公眾領域,後人要再使用該絕版資訊的可能性就 更為困難127,更不要論連作者都難以尋找到的孤兒著作,著作權保護期間過長所 帶來的不利益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依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此一問題的判 決結果看來,暫時美國對於此一議題的立法應該不會再有變動。

第二項 美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

美國第一個關於合理使用的判決為 1841 年的 Folsom v. Marsh128,法官 Joseph Story 在判決的開始就指出關於合理使用這個制度在著作權法中的困難之處:

「對於一個法官而言,這或許是一個相當令人尷尬的問題,也就是在合理使 用你很難找到一個可以符合任何一種情況的準則去適用在所有的案例中129。」

這句話的確說明了合理使用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在個案的判斷上未能有一致性的 通用標準的情形,從第二章所舉出的各種位於灰色地帶的作品應該也可以瞭解到 這個議題在著作權法上的確不能以僵直的基準來測量。

合理使用存在的目的,是為緩和著作權授予著作權人所有的獨占權以及與公 眾利益之間的平衡所生,法官 Joseph Story 在 1841 年的 Folsom v. Marsh 表示,當 在遇到此類(合理使用)案子時,我們必須考量利用人利用該著作的使用的目的及性

       

126 陳麗秋,前揭註 123。

127 章忠信,前揭註 123。

128 Folsom v. Marsh, 9F. Cas. 342 (C.C.D. Mass 1841) (No. 4901)

129 Id., '' This is one of those intricate and embarrassing questions, arising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vil justice, in which it is not, from the peculiar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ontroversy, easy to arrive at any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or to lay down any general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all cases.''

87 

130 Id., “In short, we must often, in deciding questions of this sort, look to the nature and objects of the selections made, the quantity and value of the materials used, and the degree in which the use may prejudice the sale or diminish the profits, or supersede the objects, of the original work.”, at 348.

131 Sec.107 Limitation on Exclusive Right: Fair Use

Notwithstanding the provision of section 106 and 106a, the fair use of a copyrighted work, including such use by reproduction in copies or phonorecords or by any other means specified by the section, for purpose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including multiple copies for classroom use), scholarship, or research, is not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use made of a work in any particular case is a fair use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shall include—

(1)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 of the use, including whether such use is of a commercial nature or is for nonprofit educational purpose;

(2) the nature of copyrighted work;

(3) the amount and substantiality of the portion used in relation to the copyrighted work as a whole;

and

(4) the effect of the use upon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or valu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

The fact that a work is unpublished shall not itself bar a finding of fair use if such finding is made upon consideration of all the above factors. (As amended, Pub. L. 101-650, 104 Stat. 5089 (1990); Pub.l.

102-492, 106 Stat. 3145 (1992)).

中文翻譯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美國著作權法,載於:

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332837&ctNode=7015&mp=1 (最後瀏覽日期: 2015/7/13)

88 

133 “The bill endorse the purpose and general scope of the judicial doctrine of fair use, but there is no disposition to freeze the doctrine in the statute, especially during a period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

Beyond a very broad statutory explanation of what fair use is and some of the criteria applicable to it, the courts must be free to adapt the doctrine to particular situations on a case-by-case bases. Section 107 is intended to restate the present judicial doctrine of fair use, not to change, narrow, or enlarge it in any way.” Id., at 66 (1975), see also S. Rep. No. 473, 94th Cong. 1st Sess., at 62 (1975).

134 See Pierre N. Leval, Towader a Fair Use Standard, 103 Harv. L. Rev,. at 1107.(1990)

135 但針對 Leval 法官的看法,哈佛法學院教授 Lloyd L. Weinreb 則提出相反的意見,其認為合理使 用原則是歸納自具體案例,而非源自於對於原理原則的演繹,因此自著作權法的設立目的去建立合 理使用的判斷基本原則是不合理的。

See Lloyd L. Weinreb, Fair’ Fair: A Comment on Fair Use Doctrine, 103 Harv. L. Rev,. at 1137-38 (1990).

89 

使用的第一、第四要件的判斷上,機械化的情形更是嚴重136

一、合理使用的第一個要件:使用的目的與性質,包括該使用是否為商業性 質或為非營利教育之目的。此一要件所帶來最大的問題在於何為商業性質的使 用,何為非營利教育目的的使用,該區分與合理使用之間是否有絕對關係?另外,

事實上此一分類並不符合現實情形,因為並非所有的使用情形都可以被歸類為此 兩類,而且不論是商業性使用或是非營利教育目的的使用,都只是眾多使用情形 的其中一個面向,如同筆者在第二章第三節使用目的所提到的可能的五種情形,

但由於法條特別將其提出來明文化,反而使法院過於專注在是否為商業性使用的 判斷上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何況商業性利用的本身並非全有全無的兩個極端,而 是程度上的問題137

美國法院開始專注在是否為商業性使用的濫觴為 1984 年的 Sony corp. of

美國法院開始專注在是否為商業性使用的濫觴為 1984 年的 Sony corp.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