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來源:黃千容,2004;Betts, 1985;Clark, 1997;Feldhusen & Sokol, 1982;Van Tassel-Baska, 1994

17

綜合表 2-1-4 內容,研究者歸納共同之處:

1. 涵括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目標,鼓勵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發 展學生的興趣及優勢潛能。

2. 認知需求強調基本知識的重要性,進而提供加深、加廣的教材,允許 以個人的學習速度進行知識的理解,達成多元探索的目標。

3. 高層次思考需求強調培養思考能力,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4. 情意需求強調探索自我的核心價值,營造適合學生的環境、適應力及 安全感。

5. 社會需求部分認為應提供資優學生與能力相當的同儕有互動的機會,

進而探索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價值。

近年研究強調資優學生需要提供超越年級之上更為進階的知識內容,

並依據個別學生展現的技能及面對課程的精熟度,提供不同形式的學習 活動,例如濃縮課程提供資優學生快速掌握核心知識,教師必須運用區 分性、加速或複雜性等策略,則被視為能滿足學生在學業、社會與情感 上的需求(Roger, 2007;Van Tassel-Baska & Brown, 2007)。

二、教育工作者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許多擔任資優教學教師的共同心聲。資優 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服務的過程中,與之有緊密關係的無非是教師。教師 的身分必須能連結學生的個別情況,依據潛能教導,並規劃合適的教育 內容(Cooper, 2009)。

資優班教師普遍認為資優學生最需要情意課程(吳耀宗,2011;黃 如瑾,1996)。吳耀宗(2011)訪談北、中、南區擔任資優資源班教學 的教師,發現活化思考、獨立研究能力、主動探索能力、團隊合作、問 題解決能力、創造思考能力、社會關懷、服務人群等目標是教師認為最 為重視的教學目標。

18

探討資優班的教學方式及開設課程,亦是瞭解資優學生學習需求的 參考方向之一。王振德(1996)進行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班教學活動及課 程調查,在教師教學活動部分,發現學校大多採取激發思考、團體討論、

獨立學習及校外參觀等較為活潑的方式,並且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而 課程調查主要歸納有三大部分:(1)學科知識:約占 50%,包括語文、數 學、自然學科、社會學科與電腦;(2)學習與思考技巧:約占 30%,包括 高層次思考、讀書技巧、研究方法等;(3)社會情意發展:約占 20%,包 括道德與價值、生涯規劃、領導才能、心理適應等。蔣明珊(1996)調 查臺北市資優班的課程內容,除了前面三項所提及的內容以外,還包含 第四部分其他課程,例如校外教學、專題講座歸為此類。

三、資優學生

由於資優學生精力充沛,求知若渴,對於感興趣的內容容易產生高 度而持久的學習,再加上學生之間的異質性相當大,因此喜好及興趣更 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關於以資優學生角度看待學習需求的相關研究 並不多見,主要是現場教學教師紀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生喜好 的上課方式、學科領域及課程內容,以期望能協助進行資優課程的設計

(陳蕙君,1997;黃如瑾,1996;楊曉白,1987);另外也有兩篇現職 教師之碩士論文,以過去教導過的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運用事後回溯的 方式來詮釋及理解資優教育對自身成長的影響及看法(陳文英,2009;

曾晏慧,2004)。

以資優學生角度而言,最喜歡資優班安排自然、資訊課程、校外參 觀及益智遊戲等課程(陳蕙君,1997;黃如瑾,1996;曾晏慧,2004;

楊曉白,1987),探究其原因,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大多有趣、變化多樣、

可以自行操作,亦有機會進行發表,並且內容有啟發性(陳蕙君,1997;

黃如瑾,1996);資優學生喜歡的學習結果表現方式則為作品展覽與實 際操作或演練,其次是戲劇表演。其原因是可以親身體驗、有趣好玩、

19

或是考驗自己會不會操作等(黃如瑾,1996)。除此以外,以畢業生身 分來看資優教育應著重的部分,提出像是思考方法、主動學習態度、人 際互動技巧、品格引導、研究方法、建立人生觀、提供資源和資訊、情 感的接納與支持、知識學習與其他(陳文英,2009)。

大致而言,資優學生喜愛思考、動手實作,並渴望探究知識背後的 真相。若對照教師看學生的需求,也能發現有越來越多教師的課程規劃 開始重視學生的需要,甚至設計課程回饋表請學生填寫,或是邀請學生 參與學習評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