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交界(北緯 22~25 度),多高山,四面環海,年雨量充沛,植 物生態系豐富。

二、溫帶果樹生態

1. 原本適合常綠果樹生育(包括熱帶、亞熱 帶果樹)。

2. 平地(泛指平地及海拔 600~1000 公尺以 下之地區)亦足供低需冷性(low-chill)溫 帶果樹生育。

3. 因有高山(泛指山地,指海拔 1000~2200 公 尺 地 區) , 可 利 用 海 拔 之 降 溫 效 應 (cooling)栽培高需冷性(high-chill)溫帶果 樹。

4. 臺灣幾無原生之經濟果樹,但曾在清朝及 日據時代多次引入多種外來溫帶果樹,包 括低需冷性及高需冷性者,光復後迄今仍 持續中。

5. 因政策引導及專家與農民之勤奮求新,加 以引種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創新,溫帶果 樹遂為我國重要果樹產業之一,並分布於 山地及平地,平地以西部平地為主。

三、溫帶果樹產業結構之改變與利基 1.17~19 世紀,先民自中國閩、粵引入多種

低需冷性溫帶果樹種類及品種,並種植於 平地,如「牛心柿」、「橫山梨」、「鶯歌桃 及多種梅、李等,乃陸續自成產業。

2.日據」時代,日人曾引入蘋果及高需冷性 之梨、桃等,並於海拔 1500~2500 公尺 種植,但規模不大。

3. 1955~1957 年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大 學與山地農牧局共同調查高山地區園藝 種原,發現少許上述種類,認為適合引 種。

4. 1958 年農復會自美、日重行引入高需冷

性之梨、桃及蘋果,種植於臺中及南投高 海拔地區。

5. 1958 年東西橫貫公路通車,隨後陸續成 立國軍退輔會福壽山農場(1957 年)、清境 農場(1961 年)及武陵農場(1963 年),溫帶 果樹(主要為蘋果及高需冷性梨與桃)於 山地發展之政策確立,民間亦隨之跟進。

6. 1979 年開放蘋果進口,山地蘋果產業逐 漸沒落。

7. 1990 年起國土保安意識覺醒,而高山果 園若干原為林班地或超限違法經營者,加 以果園管理不易及陸續開放溫帶果品進 口,山地栽培面積持續下降。

8. 除早年引入並種植於平地之種類外,隨著 低需冷性品種之陸續選育、高需冷性種類 於平地栽培之關鍵技術或產期調節模式 之成功研發[如舉世聞名之葡萄一年多收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橫山梨」一 年兩收(two crops per year)及高接梨模式 (annual top-working system);Westwood 氏(1993) 曾 在 其 果 樹 學 教 科 書 巨 著 : Temperature-Zone Pomology: Physiology and Culture 一書中專文介紹],再加以勞 力密集、生產成本較低與交通便捷,西部 平地乃成為溫帶果樹之生產重鎮。

四、溫帶果樹產業規模與產區

1. 全臺果樹總栽培面積、產量及產值由 1957 年的 31,565 公頃、274,873 公噸及 3.6 億元增至 2013 年的 142,142 公頃、

2,551,588 公噸及 793.7 億元(以上不含檳 榔,圖1、3)。

2. 2013 年溫帶果樹(不含枇杷、草莓及無花 果) 之 全 國 栽 培 面 積 23,235 公 頃 、 353,016,318 公噸及 157.7 億元,分佔全國

果樹產業之16.3 %、13.8 %、19.9 %(圖

2013

圖5.臺灣近年平地溫果與全國溫果栽培面積與產量之變化 打破內生休眠(endodormancy)、誘導新 生長週期(a new cycle)之問題,需仰賴

B.選育適合臺灣濕熱氣候、消費習性、 一、梨(砂梨,Pyrus pyrifolia):

1. 產業變遷與現況 (2003, 2004, 2005) 育成低需冷性品

種‘台農1號’(明福 梨)、‘台農種苗2 號’(蜜雪梨)及‘台 農3號’(玉金香) (1992, 1995, 2003) 1890 (2003, 2004, 2005) 育成低需冷性品

種‘台農1號’(明福 梨)、‘台農種苗2 號’(蜜雪梨)及‘台 農3號’(玉金香) (1992, 1995, 2003) 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