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溫帶果樹發展歷程與現況 一、溫帶果樹發展歷程

臺灣土地面積 36,188 平方公里,其中 海拔100 公尺以下,坡度 5%以下之平地有 9,500 平方公里,佔總面積 26%;海拔在 100 與 1,000 公尺之間,或高度在 100 公尺以 下,但坡度大於 5%之山坡地有 9,700 平方 公里,佔總面積27%;海拔超過 1,000 公尺 之高山地區則有 16,800 平方公里,佔總面 積 47%,合計台灣有 26,500 平方公里、接 近3/4 之廣大山坡地與高山。臺灣溫帶果樹 產業原本只有平地與淺山坡地之低需冷性 桃、李、梅、橫山梨、柿子、葡萄等,高冷 山區日據時代曾有蘋果、溫帶梨、水蜜桃等 引進試種,但未推廣形成產業,不過山區仍 有少數當初遺留下來之植株。1954 年當時 中 美基 金機構 「中 國農村 復興 聯合委 員 會」,連續3 年補助目前國立中興大學之前 身「省立台中農學院」進行中部橫貫公路沿 線園藝資源調查,證實臺灣雖位於熱帶、亞

熱帶,但高海拔山區確有溫帶果樹存在之事 實,植株可正常生長、開花、結實。

1956 年 6 月當時擔任「國軍退除役官 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之蔣經國先生親自 率隊自臺中縣谷關入山,由西向東作最後一 次勘驗,台灣省公路局總工程司兼橫貫公路 工程總處林則彬處長同行。7 月臺灣省公路 局成立「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東西橫 貫公路之規劃與興建,隨即動員1 萬多名退 伍榮民動工興建,整個工程費時3 年 9 個月 又18 天,花費新臺幣 4 億 3,000 萬元,於 1960 年 5 月 9 日開放通車。通車後為安置 退除役官兵及改善山區居民生活,遂依據

「臺中農學院」橫貫公路園藝資源調查之結 論,開始在沿線輔導種植蘋果、溫帶梨、水 蜜桃等果樹,開啟臺灣經濟栽培蘋果、溫帶 梨、水蜜桃等溫帶果樹之先河,因栽培利潤 極高,種植面積急速成長。全省梨種植面積 由 1960 年 115 公頃躍升至 1995 年 10,434 公頃,增加90.7 倍。桃由 1960 年 287 公頃 擴增至1995 年 2,856 公頃,增加近 10 倍。

蘋果1973 年始列入農業年報統計,面積 914 公頃,至1980 年增加至 2,250 公頃,成長 2.5 倍,確實為當時之退除役官兵及沿線果 農創造極佳之財富(詳如表 1)。

1978 年蘋果開放進口,價格逐漸下 跌,種植利潤隨之降低,且因高海拔山區超 限濫墾、造成土壤崩塌流失,以及農藥、化 學肥料大量使用,污染環境、水源等問題逐 一浮現,1985 年左右開始政府不再輔導高 海拔山區落葉果樹產業,並逐步取締處理山

坡地超限利用,蘋果栽培面積於1990 年達 到高峰2,509 公頃後銳減,2014 年栽培面積 僅剩175 公頃。目前全臺梨與桃尚維持部分 栽培面積,主要原因為高冷山區有溫帶梨與 水蜜桃外,平地有「高接梨」模式研發推廣 成功,並有低需冷性新品種育成推出,可在 低海拔地區種植,品質與高山溫帶梨相近。

桃 近年 來亦有 低需 冷性水 蜜桃 新品種 育 成,可在平地與低海拔地區種植,品質與高 山水蜜桃無太大差距,因此兩者之種植面積 不像蘋果一般跌落至谷底。梨(包括高山溫 帶梨、平地橫山梨與低需冷性新品種)種植 面積由 1995 年最高 10,434 公頃降至 2014 年仍有 5,575 公頃,桃(包括高山水蜜桃與 平地脆桃、低需冷性水蜜桃)植面積降幅較 小,由 2005 年之高峰 2,899 公頃至目前仍 維持2,307 公頃(如表 1)。

另平地與淺山坡地有梅、李、柿子、葡 萄等溫帶果樹種植。梅、李之鮮果消費並不 普遍,果實以加工居多,價位不高。梅1995 年曾接近 11,000 公頃,目前減少至 4,280 公頃,李 1990 年曾高達 9,150 公頃,目前 剩下1,607 公頃。葡萄有產期調節技術開發 成功,果品幾乎可週年供應,並成功開拓外 銷,另有鮮食、釀酒新品種陸續育成推廣,

產業發展頗具潛力。惟因過去公賣局契作收 購釀酒葡萄期滿中止,釀酒葡萄面積大幅減 少,故總面積降為目前近3,000 公頃。柿子 一直有鮮果與柿餅加工產業,繼而有不需脫 澀處理之甜柿品種引進栽培,果形碩大,風 味與品質良好,頗受市場歡迎,因此面積持

續增加、一枝獨秀,由1960 年 278 公頃一 路增加至2014 年 5,572 公頃,成長 20 倍。

二、溫帶果樹生產現況

2014 年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列入 之溫帶果樹有 7 種,合計種植面積 22,430 公頃、平均單位產量19,109 公斤/公頃、總 產量 369,676 公噸,產值新臺幣 187 億 6,642.9 萬元。其中不論種植面積、產量、

產值均以梨居首位,分別為 5,575 公頃、

134,549 公噸、新臺幣 67 億 2343.8 萬元;

葡萄種植面積不到3,000 公頃,比柿子、梅 還少,但有一年多收技術,總產量達82,199 公噸、產值54 億 5065 萬元,高居第二位;

柿子種植面積5,572 公頃,與梨幾乎相同,

總產量 72,764 公噸、產值 36 億 6659.5 萬 元,佔第三位;桃種植面積2,307 公頃,總 產量並不高,僅28,677 公噸,但單價較高,

因此產值16 億 2,080 萬元,以產值而論居

第四位。梅種植面積4,280 公頃,僅次於梨、

柿,但價格不高,產值 6 億 9035.5 萬元,

居第五位。李種植面積 1,607 公頃、產量 15,271 公噸,價格亦不高,產值 4 億 7264 萬元,居第六位。蘋果只有175 公頃,產量 1,507 公噸、產值 1 億 4,195 萬元,敬陪末 座,詳如表2。

三、溫帶果樹進出口情形

溫帶水果並非臺灣水果生產之主力,因 此出口並不多,2014 年總計外銷 647 公噸,

金額270.5 萬美元,主要種類為葡萄、梨、

柿、梅乾。葡萄外銷泰國、香港、中國、新 加坡;梨外銷新加坡、印尼、中國、香港;

柿外銷中國;梅乾外銷中國、美國、香港。

生鮮溫帶水果進口則比出口高出許多,2014 年總計輸入 212,430 公噸,金額 3 億 7,330 萬美元,其中最大宗為蘋果,輸入157,878 公噸,金額2 億 4,515.4 萬美元,依序來自 表1. 臺灣溫帶果樹種植面積變動情形(單位:公頃)。

年份 梨 桃 蘋果 梅 李 葡萄 柿 合計

1960 115 287 -- 441 983 199 278 2,312 1965 1,069 528 -- 1,562 1,680 516 309 5,664 1970 3,600 841 914 3,421 2,171 1,392 364 12,703 1975 9,969 1,402 1,508 4,429 2,486 1,483 478 21,755 1980 9,293 1,559 2,250 4,645 2,643 3,113 974 24,477 1985 9,769 1,830 2,232 5,076 4,915 4,993 1,436 30,251 1990 10,030 2,534 2,509 8,990 9,150 4,730 1,650 39,593 1995 10,434 2,856 1,109 10,835 7,020 5,293 1,749 39,296 2000 9,035 2,642 833 9,441 4,567 3,278 2,723 32,519 2005 8,409 2,899 608 8,518 3,592 3,326 3,578 30,930 2010 7,055 2,404 231 6,436 2,947 3,149 5,348 27,570 2014 5,575 2,307 175 4,280 1,607 2,914 5,572 22,430

蘋果1973 年開始列入農業年報統計

表2. 2014 年臺灣溫帶果樹生產情形。

種類 種植面積

(公頃)

收獲面積 (公頃)

單位產量 (公斤/公頃)

總產量 (公噸)

產值 (新台幣千元) 梨 5,575 5,562 24,192 134,549 6,723,438 葡萄 2,914 2,901 28,332 82,199 5,450,649 柿 5,572 5,263 13,827 72,764 3,666,595 桃 2,307 2,286 12,542 28,677 1,620,799 梅 4,280 4,256 8,156 34,709 690,355 李 1,607 1,604 9,523 15,271 472,642

蘋果 175 174 8,673 1,507 141,951

合計 22,430 19,346 19,109 369,676 18,766,429

美國、智利、日本、紐西蘭、南非、中國、

韓國。其次為葡萄,進口 24,082 公噸,金 額5,805.5 萬美元,來自美國、智利、秘魯、

西班牙、義大利。第三位為桃,進口12,982 公噸,金額3,699 萬美元,自美國、智利、

南非輸入。其次為梨,進口 12,825 公噸,

金額2,278 萬美元,自韓國、美國、紐西蘭、

日本輸入。李進口3,540 公噸,金額 704 萬 美元,產地為美國、智利。梅乾進口1,090 公噸,金額313 萬美元,由美國、中國、智 利進口。柿子進口僅33 公噸,金額 15.4 萬 美元,主要來自日本。2014 年臺灣生鮮溫 帶水果進、出口數量與金額詳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