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治法案的提出與國會上議院權力的終結

第四章、 國會結構改變的關鍵——愛爾蘭黨

第三節、 自治法案的提出與國會上議院權力的終結

區的新教徒,以對抗自治,稱「若G.O.M.(“Grand Old Man”之意,指格拉斯東)要 搞自治,那唯一可打的牌就是奧倫治牌(orange card)了」;邱吉爾甚至說出「厄斯 特將會戰鬥、厄斯特是正義的」(Ulster will fight, Ulster will be fight)這樣挑釁意味 濃厚、激進的話。此外,也有愈來愈多的聯合派(Unionists)人士,出於擔心自治

253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 165;D. George Boyce, “Introduction,” in D.

George Boyce & Alan O’Day(eds.), Gladstone and Ireland: Politics, Religion and Nationality in the Victorian Age(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3.

254 T. W. Moody, F. X. Martin & F. J. Byrne(eds.),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Vol. VIII: A Chronology of Irish History to 1976: A Companion to Irish History, I, 360;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事:

從羅馬時代到21 世紀》Vol. II,頁 873;Matthew Kelly, “Home Rule for Ireland: For and Against,” 32.

255 T. W. Moody, F. X. Martin & F. J. Byrne(eds.),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Vol. VIII: A Chronology of Irish History to 1976: A Companion to Irish History, I, 360.

256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事:從羅馬時代到 21 世紀》Vol. II,頁 8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Government of Ireland Bill 1886, 即俗稱的第一部〈自治法案〉(First Home Rule Bill)) ; 一 位 跟 著 張 伯 倫 一 起 在 3 月 辭 職 的 自 由 黨 籍 國 會 議 員 Sir George Trevelyan(1838-1928)發言諷刺格拉斯東跟政府的自治法案:

他所有的同僚…都宣稱他們反對自治…只有一人,宣稱他強烈支持…倘若 這些自由黨人是反對自治的,而且也反對將愛爾蘭的法律及秩序,交到一 群人手裡——從前我們全都經常形容他們是法律及秩序的敵人,那他們就 會待在自由黨內閣外,而這不正理所當然地詔告:自由黨正是自治黨257

隔日,該法案在下議院辯論時,張伯倫還發言攻擊政府,說政府想方設法「收 買地主們,以使他們改變對自治方案的敵意,而且對極為貧窮的愛爾蘭佃農而言,

沒有任何好處。258保守黨極力反對該案,自由黨則在表決前夕分裂出以張伯倫為 首的「自由黨統一派」(Liberal Unionists),人數有 93 人之多;259在此情況下,格 拉斯東在第一部〈自治法案〉行將表決的6 月 7 日,發言力勸議員們支持自治:

愛爾蘭盼不到希望的黎明、盼不到諸君期能完全且確實地解決爭議到如今,

已經90 年了。這樣漫長的歲月,終於要結束了,星辰已然重新高升天際…

羅馬公教徒已經被解放…不是出於善意,而是出於難堪的恐懼,並伴隨著

257 “Motion For Leave First Night,”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April 8, 1886), Ser. 3, Vol. 304, Col. 1106-1107.

258 “Motion For Leave Adjourned Debate,”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April 9, 1886), Ser. 3, Vol. 304, Col. 1193-1194.

259 T. W. Moody, F. X. Martin & F. J. Byrne(eds.),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Vol. VIII: A Chronology of Irish History to 1976: A Companion to Irish History, I, 361;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 事:從羅馬時代到21 世紀》Vol. II,頁 873。

利亞女王慶祝了在位50 年的「金禧慶典」(Golden Jubilee),順勢點燃了英國的帝 國主義熱情,透過一系列與歐洲列國簽訂的條約以瓜分非洲大陸,不透過戰爭,

260 “Second Reading Adjourned Debate,”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June 7, 1886), Ser. 3, Vol. 306, Col. 1238-1241.

261 “Second Reading Adjourned Debate,”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June 7, 1886), Ser. 3, Vol. 306, Col. 1241;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事:從羅 馬時代到21 世紀》Vol. II,頁 873。

262 N. C. Fleming & Alan O’Day,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 50;

Chris Cock & John Stevenso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 67.

案〉無異是「對恐怖主義妥協…承認敲詐者(blackmailer)」;266在該報一篇 12 月

263 Chris Cock & John Stevenso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 21;

麗貝卡‧弗雷澤,《英國人的故事:從羅馬時代到21 世紀》Vol. II,頁 876-880。

264 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163。

265 N. C. Fleming & Alan O’Day,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Irish History Since 1800, 50;

Chris Cock & John Stevenson, The Longman Handbook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1714-1980, 67;

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164。另 1890 年,帕奈爾與同黨同志威 廉‧歐謝(William O’Shea, 1840-1905)之妻凱薩琳(Katharine O’Shea, 1846-1921)長年婚外情爆 發,不僅讓其支持者難也接受,更使愛爾蘭黨分裂,後於隔年逝世。見:周惠民,《愛爾蘭 史:詩人與歌者的國度》,頁167-168。

266 H. C G.(ed.), The Gladstone Diaries with Cabinet Minutes and Prime-Ministerial Correspondence

醒社會主義者」,這跟「自治」一樣令人感到厭惡(obnoxious)。267

此外,《泰晤士報》針對〈自治法案〉的研擬與自由黨、愛爾蘭黨人之間的 分歧,刊出一系列分析報導;在12 月 28 日出刊的“What Home Rule Means Now.

IV-Finality”一文中,該報引用已故愛爾蘭黨領袖帕奈爾的話,形容愛爾蘭黨人對 新的〈自治法案〉陷入兩難,但傾向於接受,因為法案通過,即代表「一個在國 會的成功」(a Parliament hit and nothing more)268;既然如此,「你是會接受,還是 要離開?」愛爾蘭黨人要求法案通過後,警察權(constabulary)至遲在 2 年後要移 交給愛爾蘭地方行政當局,該報就質疑,愛爾蘭黨人這樣要求,似乎有些任意妄 為。此外,這篇文章對於自治,抱持著較為悲觀的態度,因為該文引用了知名憲 法學者戴雪(Albert Venn Dicey, 1835-1922)269的說法,認為愛爾蘭即便實施自治,

其地位也許大英帝國的其他殖民地不同;戴雪也如此分析格拉斯東及自由黨政府 正欲推行的〈自治法案〉:

Volume XIII, 172(Note 1).

267 這位投書者還在自治上使用了諧音雙關“Home (or Rome) Rule”,以諷刺自治就是羅馬公教徒 在搗亂。見“Tories And Mild Home Rule.” (To The Editor of The Times), The Times(London), December 14, 1892

268 原文的 hit,英文原意是「打擊」,但也有「成功」之意,帕奈爾應是想表達後者之意

269 即英國憲法研究著作《英憲精義》(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的作 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種聯邦主義(Federalism)與殖民主義(Colonialism)的人為結合。目的是為 了兩種對立體系的優點,但結果卻是結合、並強化了兩種體系的缺點。聯 合王國終將傾向消解並轉為一個聯邦;透過在英格蘭與愛爾蘭間、創造某 種類似聯邦立法系統的人為連結,他(自治,下同)將立刻侵蝕憲法的基礎;

他帶給聯合王國每個個別部分(指英、蘇、威、愛 4 個聯合王國組成國)彼 此間關係的,就是衝突,這在聯邦體系中是見不到的;他需要一個聯邦法 院在司法裁決上,有絕對的差異性(指各地習慣法不同),但此種聯邦法 院…只有美國人擁有…然此種概念(sentiment, 指前述的聯邦法律體系)顯 然無法在愛爾蘭施行…格拉斯東式的(自治)憲政…因為包含了許多借用 自殖民體系但卻缺乏相應的必要條件…大不列顛的帝國至尊地位、帝國對 軍隊的控制、對愛爾蘭行政的非常態性干涉,及君主對愛爾蘭立法事務的 否決權(veto of the Crown),在格拉斯東式的憲政之下…必將證成為不滿的 根源。

換言之,《泰晤士報》其實是看衰愛爾蘭自治的可行性;就政策面來看,即便自 由黨政府承受了來自愛爾蘭黨、愛爾蘭問題等種種壓力,推行自治,是否就真能 綏靖愛爾蘭?這個自治的界線在哪裡?推行自治後,行政機構如何行使其權力,

其跟中央政府——或者說,愛爾蘭議會與大英帝國國會之間,權力如何劃分?對 這些問題,《泰晤士報》及其背後所代表的許多人,是打上問號的。270

不論這些爭議有無解答,自由黨政府還是展現了其欲解決愛爾蘭問題的決心,

於隔年2 月 13 日再度提出〈愛爾蘭政府法案〉(Government of Ireland Bill, 1893,

270 “What Home Rule Means Now. IV-Finality,” The Times(London), December 28, 1892.

即俗稱第二部〈自治法案〉(Second Home Rule Bill))。親保守黨的報紙媒體就在 隔天稱「找不到一個理由去支持要裂解聯合王國的法案」;親自由統一黨立場的 大利亞省總理Charles Cameron Kingston(1850-1908)對下院通過〈自治法案〉感到

「莫大的喜悅」。前任維多利亞省總理Duncan Gillies(1834-1903)「反自治是廣為 人知的」,卻語帶模糊地認為,這只是單純英國與愛爾蘭之間的關係,但他更關

271 “Opinions On The Home Rule Bill.,” The Times(London), February 14, 1893.

272 “Government Of Ireland Bill (No 209),”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July 25, 1893), Ser. 3, Vol. 15, Col. 503-504.

273 “Adjourned Debate,” in Hansard’s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Lords(May 01, 1893), Ser. 3, Vol. 11, Col. 1564-1565.

274 “The Home Rule Bill.,” The Times(London), September 08, 1893.

275 “The Home Rule Division.,” The Times(London), September 11, 1893; 周惠民,《愛爾蘭史: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院一次成功扮演「聯合王國最高法院」角色的經驗,上院將在20 世紀初再次

「行使最高法院職權」,只是當時的結果,將會與這次有很大不同。

自1867 年第二次〈改革法〉通過後,格拉斯東所代表的自由黨與迪斯雷利 所代表的保守黨輪流執政,且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相繼推出不少改革的方案,

堪稱是英國政治史上的「改革時代」,即使是19 世紀最後一位貴族首相索爾茲伯 里侯爵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也通過若干改革法,兩黨儼然在意識形態上靠攏 1884 年自由黨向國會提交另一部〈改革法〉,但在 6 月遭到上院以「代表權分配 問題」為由否決,隨後經過格拉斯東與索爾茲伯里討價還價後,國會上議院才在 12 月通過〈人民代表法〉(即第二部改革法);隔年 1 月國會再通過〈議席重分配 法〉,引進單一選區的制度;是年11 月舉行第三次〈改革法〉及議席重分配通過 後的第一次大選,自由黨勢力進入農業區,而保守黨則向都會區擴張勢力,可說 再度應證,兩黨意識形態似乎愈趨靠近的態勢,傳統的票倉或大本營已經發生改 變或鬆動。276

雖然下議院已經經過大幅度的變動,民意基礎更雄厚,也更容易因為因為黨 派利益,在特定政策上產生分歧,但上議院在總體上,幾乎未有什麼變革:保守 黨仍雄踞這個議院,277這在保守黨執政的期間,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當1905 年,

自由黨重返唐寧街、而且還在隔年以400 席議員單獨在下議院過半時,似乎預示

人與歌者的國度》,頁166;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164。

276 W. A.史派克(W. A. Speck),《劍橋英國簡史》,頁 159。

277 雖然未有詳細而完整的統計數據,但 1892 年時,上議院貴族中有 500 人是保守黨,僅有 25 人是自由黨,見H. C G.(ed.), The Gladstone Diaries with Cabinet Minutes and Prime-Ministerial Correspondence Volume XIII, 166(Note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著上、下議院最終不免一戰。1909 年執政的自由黨因應社福計畫與軍事開支而 導致的財政困難,決定開徵新稅。4 月 29 日財政大臣大衛.勞合.喬治提出「人 民預算」(people’s budget),不僅要補貼年收入較低之家庭,還要從遺產稅跟土地 稅上著手找財源,並靠著自身在下院的絕對優勢通過預算;這份預算被視為是針 對「不勞而獲的土地增值」(unearned increment)開戰,278被保守黨黨魁亞瑟.貝 爾福批評為「劫富濟貧」,且對國民有「差別待遇」,是下議院濫用權力。279故此,

當這份預算案於當年秋天送至上議院時,11 月 30 日該院以大比數的 350 票反 對、75 票贊成,否決該預算,引起輿論譁然,批評上議院違憲侵奪下院財政權是

「違憲」。280這使得自由黨決定在1910 年初重新大選,並在選後靠著愛爾蘭民族 主義者的支持,再度送出近乎一模一樣的預算案,感受輿論壓力的上院遂匆忙通 過預算案。281

預算通過後,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宣稱將敦促國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 1841-1910, 1901-1910 在位)加封貴族進入上院以迫使後者往後對下院低頭。是年 愛德華七世於5 月過世,喬治五世(George V, 1865-1936, r. 1910-1936)繼任後為解 開僵局,勉予答應答應自由黨之要求。12 月大選中,自由黨仍未取得國會多數,

但仍能靠著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在隔年國會下議院提出法案,以限制上議

但仍能靠著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的支持,在隔年國會下議院提出法案,以限制上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