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與現況

本節探討關於自然生態保育的相關議題,從內涵及重要概念開始探討,同時 探討國內民眾經常出現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態度與行為,到國內外自然生態保 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以及國內推動自然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經常面臨 的問題等四大部分進行文獻整理,了解目前對於自然生態保育的大致狀況。

一、 自然生態保育的內涵及重要概念

根 據 國 際 自 然 資 源 保 育 聯 盟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亦稱為世界保育聯盟(The Word Conservation, 1980)紀錄,自 然保育是指人類使用生物圈時,對生存與生活產生最大且持續的利益,並能保留 生態系的潛在能量及資源,以提供後代永續的需求與期望。地球上豐富的環境孕 育許多物種,使得自然生態充滿了生物多樣性,在里約熱內盧制定生效的「生物 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1992),提出保護生物多 樣性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問題,基本要求是要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棲地,維持與 恢復物種在其自然環境中的生存權利。自然資源保育觀念於十九世紀首由美國馬

16

爾惜(George F. Marsh)在 1863 年發表「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一書中提 出,指出人類破壞自然所引起嚴重後果,且自然資源之保育應以全國長期之福利 為目的(引自農林局,2014)。

(一) 自然生態保育的內涵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農林局】將自然保育的範圍界定為:棲地保育、物種 保育、地景保育、社區林業及外來物種管理(農林局,2014)。

1. 棲地保育

「棲地」是指生物體或生物種群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點。根據國際自然資源 保育聯盟(IUCN)對保護區之定義:「一塊為保護或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或相 關文化資源,以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假以經營管理的海域或陸域空間」,其類型 可分為嚴格保留區、原野地區、國家公園、自然紀念物、棲地與物種之經營管理 地區、景觀保護區、資源管理保護區。

2. 物種保育

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 1973)中指出,「物種」指任 何的種、亞種,或其他地理上隔離的種群。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 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中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 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對於物種的保育,我 們希望做到「就地保護」,指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棲地以及維持和恢復物種 在其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種群。

3. 地景保育

包括自然保留區及自然紀念物,如桃園觀音藻礁在 2008 年開始評估劃設為自 然保留區的可行性,藻礁結構類似珊瑚礁,但是較為鬆軟,且多孔隙,是提供生 物生息繁衍及躲避的重要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豐富。運用地景資源可強化推動

17

地景保育及環境教育,在地民眾更可以利用地景資源結合在地產業,推展地景旅 遊來繁榮社區。

4. 社區林業

依據美國農業部林務署(USDA Forest Service)提出,社區林業(community forestry)是讓社區居可以透過木材的資源提供經濟上的利益,大家一起保護棲息 地、水質和其他環境效益(USDA Forest Service, 2012)。社區林業主要目的在於 凝聚社區居民的意識,以社區永續發展為願景,推動深化居民對社區的使命感,

並認同社區內各項自然與人文資源有不可取代性。

5. 外來物種管理

所謂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生物藉由自然或人為的方式,出現在自然狀 況下不可能分佈的範圍者;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則指外來種能在新的環境中 繁衍後代,建立族群,並已威脅到當地之原生生物者。對於入侵物種的預防與移 除,是管理外來物種的重要工作。

(二) 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概念

自然生態涉及植物與動物以及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與環境形成一個 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們的無生命環境作為 一個生態單位交互作用形成的一個動態複合體,透過食物鏈網與水、碳、氮及礦 物質的物質循環而構成(王麗娟、謝文豐,2000)。農林局在 2005 年對中央山脈 保育廊道規劃未來的願景時的重要概念(農林局,2014):

1. 建立完整保護區維生系統,避免不當的開發行為

「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從北端桃園縣復興鄉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往南到台東縣 金峰鄉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保護系統,是一條南北長達 300 公里的連續保護帶,

可以為臺灣的自然資源建立完整保護區,可以在法令的規範下遏止不當的盜用或 破壞行為。

18

2. 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

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及生態系多 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可以統稱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而統計資料顯 示,臺灣全島的生物約 15 萬種,在全世界中佔了約 1.5%,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 樣性特性(趙連菊、邱春火、王怡婷、謝宗震、馬光輝,2013)。

生物多樣性越豐富,表示生物的組成越複雜,比較不容易因為單一的破懷就 被滅絕,生態系的穩定性也越高。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有相當複雜的生態 系,趙連菊等人(2013)的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的測量非常複雜且是人類難以 一窺全貌的。

3. 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場所

對於保護區、自然保留區及重要生物棲地進行各種生態基本資料調查監測工 作,包括動物、植物及水文等基礎資料的建立,可以提供相關研究及進行教育推 廣工作的場所。

4. 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建立夥伴合作關係

台灣原住民對當地山區的地形、動植物及環境相當熟悉,且在山區搜救、防 救森林火災等各方面,有許多貢獻,因此,與原住民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一方面 解決原住民失業問題,亦可借助其專長,達到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的。

5. 提供生態旅遊機會與推廣國民正確自然保育觀念

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重視戶外休閒活動,人們回歸自然的慾望提高。加上自 然生態提供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及豐富的生物觀賞機會,生態旅遊的安排與 正確自然保育觀念的推廣顯得更加重要。

生態旅遊的發展產生了若干的問題,如遊客踐踏、攀折花木及垃圾過量等,

使自然環境的品質日益惡化,減少自然環境的價值。生態旅遊並非單方面的利用,

而是雙向的付出與回饋,而自然保育與永續利用達到平衡,則有賴於正確觀念的

19

建立。藉由解說服務與實際體驗自然的珍貴與美好,將正確的自然保育與生態旅 遊觀念傳達給遊客是最直接的方式。劉建麟(2009)以七股濕地為例,由於黑面 琵鷺過境,遊客數量遽增,雖然當地已經設立為保護區,但仍對環境造成衝擊,

探討如何保育濕地環境的同時,透過宣導正確生態旅遊的理念,教育當地居民及 遊客,維護生態旅遊的發展與棲地環境的品質。

二、 國內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態度與行為

台灣由於地形變化複雜,兼具熱帶、溫帶及寒帶氣候,是個生物多樣性高,

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的地方。然而,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永續發展的概念,也沒 有兼顧生態保育,加上近年氣候變遷造成衝擊,許多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及生物多 樣性的保育顯得更加困難。李培芬(2008)將台灣的生態環境整理出五個課題:

(一) 漠視生態的重要性

社會上充斥急功近利的想法,許多的土地開發把環境保護的主張視為阻礙經 濟發展的原因,自然保育教育未受到重視。

(二) 不當的開發

人口增加改變了土地利用的形態,使得生物棲地縮小或受到破壞,許多有生 物因而瀕臨絕種,如梅花鹿或台灣黑熊。

(三) 環境污染嚴重

農藥、殺蟲劑以及工業廢棄物的不當處理,造成土質破壞,空氣汙染及水源 汙染嚴重。

(四) 放生問題

宗教放生儀式或民眾放生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不適當的放生美意,

會破壞生態系的平衡,也會因為外來種的引進而造成生態威脅。

(五) 外來物種的威脅

20

引入外來種經常與經濟發展、工程建設、景觀造園、園藝或醫療需求有關。

由於外來種競爭力強,對於環境的適應力佳,或缺少天敵,就可能會成為危害原 生物種的外來種,如:福壽螺、小花蔓澤蘭…。

洪于婷、陳冠位、謝琦強與張曜麟(2010)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多以電視節 目和網路資訊得知生態旅遊資訊,不全然了解當地自然生態情形下,會不經意的 表現偏差的生態旅遊行為。但是,調查中也發現,這些大學生有半數以上會想擔 任志工,且多數是為了獲取「生態知識」。其實民眾的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

態度與行為有時只是因為獲取知識的管道不夠,如果有機會,多數有意願參與生 態旅遊的人會願意吸取相關知識。因此,如何協助民眾開啟願意走入自然的心,

並給予相關學習課程,是需要政府與相關單位多努力的地方。

三、 國內外自然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

台灣的保育運動,從 1970 年代開始,隨著相關法令的公布,逐漸受到重視,

如:最早的 1932 年「森林法」;1989 公布「野生動物保育法」;2011 年制定但 尚未全部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到 2012 年公布「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 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台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 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

如:最早的 1932 年「森林法」;1989 公布「野生動物保育法」;2011 年制定但 尚未全部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到 2012 年公布「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 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台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 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