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其行為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其行為之調查研究"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魏美惠 博士.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自然生態與環境 保護認知態度及其行為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江孟穎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一月.

(2) 謝誌. 91 年從臺中師範學院畢業後,在教職生涯流浪了 10 年,順利考上在職進修碩 士班,再度回到母校的懷抱中,心情真是無比的喜悅。兩年半的日子裡,和同學 們一起加油打氣,為學位努力著,能完成論文的著作,要感謝許多貴人的協助。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魏美惠老師,當初老師已經收滿四位研究生,還願 意再破例收我,讓我感到萬分的欣喜,也決心要努力達成目標。此外,也要感謝 求學期間,每位教授給予的指導與教誨,以及口試委員盧綉珠教授與駱明潔老師 對於本論文提供寶貴的建議,在此致上謝意。 感謝林海清所長、林珮伃教授、陳秀才教授、駱明潔教授、劉思岑教授、朱 涵英園長、周妙修園長等專家協助審查問卷。在問卷發放及進行論文的過程中, 舒如、雨涵、曉晴、淑媛、巧玲、秀米、繻瑩給予的協助,尤其是和我一起以同 樣進度,互相勉勵的淑媛,也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讓這份論文得以順利進行。 也要感謝我的搭班惠敏老師及實習生歆怡、靖婷,對於我請公、事假期間的 班務代勞,感謝同事文怡老師、宜蓉老師、喬宇老師、純嬰老師、集晶老師、慧 娟老師、效美老師給予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文怡老師幫忙找專家協助審查問卷, 也是我的貴人之一。 最重要的,就是要感謝我的爸媽、公公、婆婆以及親愛的外子志菁,一路陪 著我,給我打氣,做我最堅強的後盾,在我晚上上課及挑燈夜戰的日子裡,擔起 照顧兩個寶貝的辛苦及繁瑣的家事,體貼的給我協助,能夠完成這份論文,是全 家人一起慶賀的事了。感謝所有我愛的人,以及愛我的人,謝謝您們,想對您們 說,有您們真好﹗ 江孟穎 謹誌于臺中教育大學 2015 年 1 月 26 日.

(3)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 及其行為之調查研究 江孟穎.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其行為 之相關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自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 行為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分層隨機的抽樣方式,抽取臺灣地區 1000 位幼兒 園家長,回收樣本數為 878 人,有效樣本數為 859 人。研究中以描述性統計、獨立.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以「認知概念」得分最高,其次為 「覺知態度」,再來為「教養行為」,而「行動經驗」得分最低。. 二、 家長的身分、年齡、學歷、職業、宗教信仰、家庭月收入、戶外活動頻率等七 個背景變項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有顯著差異. 三、 本研究發現家長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認知概念」、「覺知態度」、「教 養行為」及「行動經驗」表現呈現中高度正相關。 依據本研究發現,研究者建議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應多安排戶外活動機會,常 與家人一同討論改善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方式。此外,政府應多建立各種方便交 換環境資訊的管道,並向幼兒園進行宣導,以增進幼兒家長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 之行為表現意願。. 關鍵字: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行為表現、幼兒園家長. I.

(4) Study on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in Taiwan toward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ng-Ying Chiang.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probe into the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parents of preschool in Taiwan toward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of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oward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employed to sample 1,000 parents of preschool in Taiwan, among which, 878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and 859 of them were considered valid samples. The study analyzed data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cognitive concept” of the parents of preschool in Taiwan on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ored the highest, being followed by their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parental behavior,” while their “action experience” scored the lowest..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even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parents' status,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occupations, religion, family monthly income and the frequency of outdoor activities upon their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toward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I.

(5) 3..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arents' cognitive attitudes, awareness attitudes, parental behavior and action experience toward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d intermediate-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parents of preschool in. Taiwan arrange more outdoor activities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their families. Furthermore, Taiwan's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various channels for exchang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ize the issue in preschools to enhance these parents' willingness to pay attention to natur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Natural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gnitive attitude, behavioral performance; parent of preschool. III.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X.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與現況 .................................................. 15. 第二節. 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及實施政策 .............................................. 28. 第三節. 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 46. IV.

(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8.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3. 第一節.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背景資料現況 .......................................... 93. 第二節.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行為表 現的現況 .................................................................................... 101. 第三節. 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行為 表現上的差異情形 ..................................................................... 113. 第四節 第五章. 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行為表現的相關性 .............. 142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 145. 第二節. 建議 ............................................................................................ 150. 參考文獻 .................................................... 155 中文部分 .................................................................................................... 155 英文部分 .................................................................................................... 163. V.

(8) 附錄 ........................................................ 169 附錄一. 請託專家審查問卷之信函 ......................................................... 169. 附錄二. 問卷內文審查表 ........................................................................ 170.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184. 附錄四. 正式施測問卷 ............................................................................ 190. VI.

(9) 表 次 表 2-2-1 環境保護相關公約之分類整理 ............................. 35 表 2-3-1 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相關性研究及發現彙整表 ............... 48 表 2-3-2 家庭環境變項對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相關性研究與發現彙整表 54 表 3-2-1 臺灣四大行政區域與幼兒園幼兒人數整理表 ................. 62 表 3-2-2 抽取正式問卷之分布情形 ................................. 64 表 3-3-1 專家學者問卷效度審查名單 ............................... 68 表 3-3-2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其行為 表現之相關調查」-預試問卷 .............................. 69 表 3-3-3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 現相關調查」之預試問卷信度 ............................. 70 表 3-3-4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量表-預 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 72 表 3- 3-5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之 因素分析 ............................................... 74 表 3-3-6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相關調 查」之刪題後信度 ....................................... 76 表 3-3-7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量表-正 式問卷之明細 ........................................... 77 表 3-3-8 「臺灣地區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 現量表」之正式信度 ..................................... 79. 表 3-3-10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量表-正式問卷因 素分析 ................................................. 84 VII.

(10) 表 3-3-11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行為表現量表-正式問卷因 素分析 ................................................. 86 表 4-1-1 幼兒園家長背景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 94 表 4-1-2 幼兒主要照顧者 ........................................ 100 表 4-2-1 環境資訊來源 .......................................... 102 表 4-2-2 對生活環境威脅問題的嚴重程度 .......................... 102 表 4-2-3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之現況分析 ........ 104 表 4-2-4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之題項分析 ........ 106 表 4-2-5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行為表現現況分析 .......... 109 表 4-2-6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行為表現之題項分析 ........ 111 表 4-3-1 幼兒園區域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異 情形 .................................................. 115 表 4-3-2 幼兒園種類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異 情形 .................................................. 116 表 4-3-3 幼兒園家長的居住地區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 表現的差異情形 ........................................ 117 表 4-3-4 幼兒園家長身分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 差異情形 .............................................. 119 表 4-3-5 幼兒父親年齡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22 表 4-3-6 幼兒母親年齡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23 表 4-3-7 幼兒父親學歷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26. VIII.

(11) 表 4-3-8 幼兒母親學歷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27 表 4-3-9 幼兒父親職業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30 表 4-3-10 幼兒母親職業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的差 異情形 ................................................ 131 表 4-3-11 幼兒家長宗教信仰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 的差異情形 ............................................ 133 表 4-3-12 幼兒家長家庭月收入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表 現的差異情形 .......................................... 135 表 4-3-13 幼兒家長戶外活動頻率在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及行為 表現的差異情形 ........................................ 138 表 4-3-14 幼兒園家長背景變項在「認知態度」、「行為表現」總量表及 分量表之差異情形一覽表 ................................ 140 表 4-4-1 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行為表現各向度之 相關情形 .............................................. 143. IX.

(12) 圖 次 圖 2-1-1 自然保護聯盟的計畫框架 ................................. 23 圖 2-2-1 資源的流通 ............................................. 3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0 圖 3-2-1 分層叢集取樣抽取依據與階層 ............................. 63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91. X.

(13) 第一章. 緒論. 2004 年,美國電影「明天過後」中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毀滅的震撼劇情,引起 當時一陣恐慌;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海嘯倒灌福島第一核電廠引爆核災,讓 同樣擁有核電廠的台灣憂心不已。大自然的反撲,讓脆弱的人類無法承受,我們 必須思考,甚麼是我們要重視的?甚麼是我們應該做的?而這些思考的方向則引 發研究者希望探討的的部分。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議題持續不斷,本節分別從臺灣 的環境保護概況及臺灣的自然生態觀點,提出進行本研究議題的源起。. 一、 臺灣的環境保護概況 當人類登陸月球,我們才知道,原來地球只有一個,且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 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到 2013 年 1 月 4 日,全世界有 70.57 億的人口(維基百科, 2013)。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依賴著地球所提供的資源生存著,從有人類開始,我 們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曾幾何時,人類雖然繼續消耗著自然資源,卻開始. 1.

(14) 遠離自然,不但自以為是的生活著,製造了空氣汙染、水質汙染、化學污染,還 開始厭惡這些髒亂,並警告下一代,那些地方很髒,不要過去。 國內證嚴法師常說:「走路時腳要輕,踏上土地要怕地會痛。」Dudley, Higgins-Zogib and Mansourian(2009)提出宗教信仰可以成為保護野生物種的方式 之一,透過信仰產生的態度,讓人們將自然聖地形成保護區。陳玉峯(2011)分 析一些宗教團體試圖從生命價值切入,探討臺灣隨時面臨大劫難,包括了天災與 人禍,如同證嚴法師曾說:「要改變氣候,就要先改變人心。」(引自陳玉峯, 2011)希望人類對自然環境建立一個新價值。這片支撐著人類,哺餵著萬物的大 地,如果人類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有為大地設想的同理心,地球上的世世代代, 才能永續生存下去。重視地球的聲音開始出現,提醒著我們,要好好的保護環境, 珍惜自然生態了。我們也開始思考,為了和大自然,包含地球、環境永久共生, 人類必須思考、檢討和實踐對自然界最有益的事(植原彰,1997/1999)。 擁有福爾摩沙美稱的臺灣,經過百年來的開發,我們知道,她已經開始改變 了,當齊柏林導演在 2013 年 11 月將電影「看見台灣」推向國際舞台,讓全世界 都看見這個寶島的美,也同時看見了人為的迫害,對於山林、河川、海洋造成難 以彌補的傷害。研究者曾在 2012 年先後登上雪山及嘉明湖,站在臺灣百岳之上, 那一刻,那樣的高度,我受到的心靈震撼與喜悅,讓我忘卻路程的艱辛,與身體 的疲憊。我們希望環境保護的議題能在所有人的心中播下種子,開始重視環保行 動,讓節約能源及、減碳行為等隨手做環保的習慣逐漸成形,我想,要先讓臺灣 人為身在臺灣感到幸福。 每年逐漸上升的年均溫,提醒我們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 因,臺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名列全球前 30 名。環保署在 2006 年研擬溫室氣體減 量法,因此 2010 年,臺灣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行政院環 保署,2012)。溫室效應及節能減碳的口號終於開始落實在生活中,有越來越多. 2.

(15) 的人們關注到自然環境被過度使用與不受重視。蘇秀枝等人(2012)的研究發現 國小家長對於節約能源與減碳之態度多為正向,但是對於多花一些錢買省電的電 器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實際行為表現較弱。 幸而,臺灣真的在努力了,政府用心制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辦法,如: 1999 年的資源回收利用法,2000 年的環境教育法及相關命令辦法,2002 年的環境 基本法,2012 年的空氣汙染防制法,2013 年的廢棄物清理法等;2012 年在行政院 下設「環境資源部」法規研擬、督導及考核環境與自然資源政策、制度,環境影 響評估與環境教育之政策規劃,對環境影響重大的政策與法案中落實「資訊公開」 與「民眾參與」等原則,架設相關的網站提供民眾搜尋相關的資訊或各種環境保 護與自然生態活動。而這一切目標要達成最關鍵的是,如何喚起民眾主動關心自 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 凡是與觀念及態度有關的重要內涵,無庸置疑都需要經過長久時間的養成, 時間不夠久,就無法徹底在心中潛移默化改變自己。植原彰(1997/1999)提出一 些看法,首先,必須了解大自然的結構,才能思考怎麼做對環境有利。藉由親近 自然,就會注意到自然的結構;再則,學習人和環境的關連性,體驗活動是不可 缺少的部分;當幼兒能漸漸體會,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沒用的東西就是垃 圾,而垃圾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應該將物品做循環利用,就能進一 步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些看法最後的目的,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思考及有能力判斷 的幼兒,在他們的心中種下足以影響人生觀及價值觀的種子,隨著年紀漸長,能 為地球做的事也會越來越多,也具有長遠的自然生態觀點。 當世界各國環境相關議題的呼聲越來越高的時候,台灣中小學在九年一貫的 課程改革中加入了「人與自然」部分,且 2012 年幼兒課程活動暫行大綱總目標即 明訂「啟發幼兒關懷環境」,都在在顯示著,人與自然是無法分割的,對於環境. 3.

(16) 議題融入幼兒教育課程中的理念已受到相當的重視,由此可見,引導幼兒體驗環 境是非常必要的。 身為幼兒園教師之一,在帶領幼兒校外教學活動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對 於自然環境越來越沒有興趣,常常喊著無聊;周一最常進行的假日分享中,千篇 一律的回答著,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 iPad 等。大環境的改變塑造出不敢讓孩子 獨自出門的家長,此現象中外皆然(許愫真,2012;Santos, Pizarro, Mota & Marques, 2013);對於自然環境缺乏接觸機會的孩子,則不容易耐心的去細細體會大自然 一草一木一世界帶來的驚喜。因此,研究者發現,除了教師將自然環境觀察與體 驗融入教學活動中之外,家長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二、 臺灣的自然生態觀點 研究者在撰寫本文時,有機會至花東縱谷的青陽農場遊憩,這是荒野保護協 會第三任會長生態攝影家葉美青小姐,在花 蓮 縣 棲 地 保 育 學 會 成 立 後 輔 導 於 2012 年 元 月 起 , 開 始 營 造 有 機 農 業 耕 作 及 蝴 蝶 棲 地 等 體 驗 教 學 活 動 , 有 幸 聆 聽 葉 美 青 小 姐 的 丈 夫 傅元陽先生作生態導覽。從蝴蝶的棲地開始進入自然 中,發現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有時是原先並未預料到的,如:有蝴蝶的 搖頭丸之稱的光葉水菊,近幾年普遍成為校園或農場吸引蝴蝶的蜜源植物,由於 光葉水菊為外來植物,繁殖快速,生態專家憂心破壞生態(黃淑莉,2009)。傅 先生說蝴蝶接觸過光葉水菊的花朵後,對其他植物就興趣缺缺,甚至反應動作也 變慢,因此無法為植物傳播花粉,不但某些植物可能無法繁殖,蝴蝶本身也可能 瀕臨絕種。 又如巴西龜的飼養,幼時的巴西龜模樣討喜,照顧簡易,常常為兒童所飼養, 但是成年之後的巴西烏龜,可以存活數十年,雜食性的巴西龜,對植物性的原生 龜出現威脅性,讓原生龜無法生存。一些放生團體或是不想再飼養的飼主不明就 4.

(17) 裡地將外來淡水龜放生至大海、溫度極低的山區溪流或湖泊,反而成了動物殺手 (楊駿北,2009)。這些放生行為,打亂了臺灣原本的自然生態系統。再則,還 有如經濟價值極高的蠶,長期以來即為國小學童作為認識完全變態昆蟲的教學媒 介,但是飼養之後,無法自行生存的蠶在丟棄之後只能放任其自然死亡,對於這 些學童來說,這樣的教學是否顧此失彼而顯得不夠完整了。 這些行為或政策的目標其實不一定是的錯誤的,但是可能源自人類的無知或 認知不夠周延,當上位者對於環境保護或自然生態的認識不夠深入,如何能夠教 導我們的下一代正確的觀念去對待環境呢? 在民間,有荒野保護協會、財團法人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環 境保護基金會等推動環境保護措施的團體,也有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和台 灣各地大小不一的生態農場、自然生態公園或園區等,除了保護原生動植物,也 提供不同的體驗或導覽活動,目的都是讓更多的人重視自然環境與生態的永續發 展,期望所有在臺灣生存的動植物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加強人與自然、人與人、 人與自我之間的聯結。荒野保護協會認為最好的解說,便是將民眾帶到大自然裡, 讓自然去感動他,並提出一個口號「小小行動 × 我們每一個人 = 改變世界的力 量」,這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期許。 近百年來,許多國家都將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列為重要的施政措施,1948 年 在瑞士葛蘭(Gland, Switzerland)由世界各國共同組成的國際性保育組織「國際自 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 ; 亦 稱 為 世 界 保 育 聯 盟 ( The World Conservation)」首要任務是影響、鼓勵並協助世界各國保育大自然的完整性及多 樣性,確保自然資源能受到公平且合乎生態原則的永續利用(彭國棟,2006)。 彭國棟(2008)認為,自然生態保育是 21 世紀人類的天職。為環境應運而生的減 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策(Yang, Zhang, Shao & He, 2012; Yang, Zhang, Chen, Shao &. 5.

(18) He, 2012),能源再利用(Sasivongpakdi et al., 2012),節約能源在 LED 燈泡、電 動車的使用狀況(Baillie, 2012;Michalek et al., 2011),都是國內外研究者不斷討 論的議題。 胡志平(2006)發現,對於自然生態的認同度越高,參與活動的興趣也越高。 林明瑞與陳柏言(2007)指出,發展生態社區可以強化社區居民的環境知識、態 度與行為,並有效改善社區的環境問題,因為居民從事社區環境保育運動最主要 是受到「考慮到家人健康的影響」,為了親近的家人設想,多數人願意多花一些 時間參與活動,對於各項環境議題了瞭解及關心程度都有明顯提升。種種跡象顯 示,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討論層面越來越擴展,其重要性也為大眾所普遍接受 了。 學校推動環境教育,教導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觀念是最直接的做法,若能結 合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一起合作,將更能達成目標。幼兒正是處於可塑性最高的 時期,家長的身教對於幼兒的潛在學習具有極深遠的影響。黃詩樺(2008)發現, 小學兒童所受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越好,其環境保護行為表現也越好,越有意 願參與維護環境的工作,家庭環境教育具有相當的貢獻。我們致力於學校教育與 家庭教育最後的目的,是要培育出能獨立思考及有能力判斷的幼兒,隨著年紀漸 長,能為地球做的事也會越來越多,也更願意盡一份心力,去了解自然生態、重 視生態保育、落實環境保護的工作。 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議題已行之多年,環境教育不僅由學生開始,更 要家長也一起瞭解。此議題之相關研究對象有以國小一般家長或外籍配偶進行研 究(黃小萍,2013;林杏怡,2011);或是以學童為對象(李佳翰,2013;陳嘉, 2011;林韋如,2009)。一些研究顯示,個人背景變項,如:性別、學經歷、社 經背景或居住地等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表現具有相關性 (黃湘婷,2013;蘇秀枝等,2012;朗亞琴、雷文谷、張森源,2011;趙姿婷,. 6.

(19) 2008)。基於環境議題有向下扎根有其必要性,家長的教養方式占了相當重要的 一部分(盧幸如,2011;謝育伶、陳若琳,2008;林達森,2007),家長本身的 觀念及態度是影響其子女對環境的想法及行動的要素之一(許愫真,2012;Santos et al., 2013)。針對此一議題,研究者想瞭解幼兒園家長所具備的自然生態與環境 保護相關的知識、態度與行為。再則,幼兒園家長的不同背景變項,包括家長的 居住地、性別、年齡、最高學歷、現任職務,幼兒就讀幼兒園之區域及種類等, 是否對其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態度與行為具影響力。此外,本研究同時將 探討幼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知識、態度對其生態與環境保護行為之相關性。. 7.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藉由調查幼兒園家長的意見,瞭解其自然生態 與環境保護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目的為: (一) 瞭解幼兒家長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與其行為表現現況。 (二) 瞭解家長不同背景變項與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其行為表現的差 異性。 (三) 探討幼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其對行為表現之相關性。. 二、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了解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幼兒家長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與其行為表現現況為何? 1. 幼兒家長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認知態度現況為何? 2. 幼兒家長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之行為表現現況為何? (二) 家長不同背景變項與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其行為表現的差異性 為何? 1. 幼兒園之區域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2. 幼兒園之種類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3. 居住地區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4. 性別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8.

(21) 5. 年齡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6. 學歷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7. 現任職業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8. 家庭月收入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9. 宗教信仰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10. 戶外活動頻率對認知態度的差異性為何?對行為表現的差異性為何? (三) 幼兒家長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認知態度與其對行為表現之相關性為何? 1. 「認知態度量表」與「認知概念」、「覺知態度」兩個分量表之相關性為何? 2. 「行為表現量表」與「行動經驗」、「教養行為」兩個分量表之相關性為何? 3. 「認知態度量表」與「行為表現量表」之相關性為何?. 9.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與研究內容相關的重要名詞都清楚界定,本研究所提及的相關名詞 有:「幼兒園家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態度」、「行 為」,予以概念型定義及操作型定義解釋:. 一、 幼兒園家長(parent of preschool) 依據 2013 年修正公布的「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二條中明訂,「幼兒」指二 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幼兒園」指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之機構。 本研究所指之幼兒園家長為育有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正在學前機構中就 讀幼兒之家長為研究對象,包括幼兒的父親、母親及主要照顧者。. 二、 自然生態(natural ecology) 自然生態系統為生物群落(biocoenosis)與其生存環境間不斷的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構成的綜合體(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中有生 命的部分,強調各種不同的生物能在規律的方式下共處,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 既是生態的成員,也是管理者,影響了自然生態的發展(洪正中、杜政榮、吳天 基,2003)。 本研究所指的自然生態為個體與自然之間擁有良好的依存關係,在量表上的 得分越高,表示對於自然生態永續發展的意識越高;反之,則越低。. 10.

(23) 三、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環境指分布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環境要素為大氣、水體、岩石還 有光照條件,全受到地球環境的不同,造成生物的多樣性及分帶性。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之常務會議通過人和生物圈計畫(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 1971), 透過協調國際間的研究,找出正確之保育和經營管理生物資源的方法,並經由設 立特別保護區,各地區列為等級不同的保護區,對於資源之所有權及使用權的行 使制定標準,調整人和資源與環境平衡之方式,以求永續性、社會性及經濟性(張 仁福,2000)。 本研究所指的環境保護為個體對保護環境所擁有的相關知識、對環境保護議 題所持的態度以及願意對環境保護表現出的行動與對子女教養行為的各個面向, 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持有越高的環境保護知識、態度與行為;反之,則有 較低的環境保護知識、態度與行為。. 四、 認知(cognition) 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的心裡歷程(張春興,1989)。本研 究的知識向度以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概念,如全球暖化、節能減碳、資源 循環、去汙保育、整潔美化等類別為主。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環境保 護知識即是因為更瞭解應如何保護環境後而成為一個普遍的概念。 在環境認知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認知越多元 且較佳;反之,則越不佳。. 11.

(24) 五、 態度(attitude) 許世璋(2012)提出態度指個人事物所抱持的贊成與否、喜好或厭惡的心理 反應,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是一種評價感覺與行為傾向,可以從社會化過程中 學習而成。 本研究所指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態度是在環境態度量表中,關於幼兒園家長 對於環境保護概念所持的心理反應為正向或負向,得分越高,表示對於自然生態 與環境保護的態度越正向;反之,則越負向。. 六、 行為(behavior) 許世璋(2012)提出行為指可採取的行動,包含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負責 任的環境行為著重於學習者行為的改變,並讓學習者積極的面對未來的環境問題。 本研究所指的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行為,包含研究對象在自然生態的維護及 環境保護的行為,在環境態度分量表中,得分越高,表示會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 護付諸具體行動或是對其子女進行環境教育;反之,則越少實行,或較少與子女 一同落實。. 12.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在陳述研究上的範圍及限制,分別說明本研究在探討時的研究對 象、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研究推論時的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範圍 本研究調查對象僅包含家中有幼兒正在幼兒園就讀之家長,幼兒園之收托年 齡依照幼兒照顧辦法為二歲至入小學前之幼童。因此,有 2 歲以下之嬰幼兒及小 學階段以上的家長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二、 研究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家長在填答時,可能受到個人認知、情境與情 緒等主客觀因素,而使研究結果有所誤差。 本研究的變項為幼兒園家長之背景變項,對於其自然保育及環境保護之現況 與差異。背景變項針對幼兒園家長的居住地、身分、年齡、最高學歷、現任職務、 宗教信仰、家庭月收入與戶外活動及幼兒園區域與種類頻率等因子進行探討;自 然生態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全球暖化等;環境保護包括全球暖化、節能 減碳、資源循環、去汙保育、整潔美化等。因此,僅能根據此二變項之各層面與 整體進行統計與分析。此外,樣本的背景變項方面,僅針對幼兒園家長的居住地 等十個因子進行探討,其他因子則不包含在內。此外,由於是量化研究,無法針 對個案進行較深入的剖析,亦為本研究之限制。. 13.

(26)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與研究主題及目的相關之文獻加以整理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 為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與現況;第二節為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及實施政策;第 三節為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與現況. 本節探討關於自然生態保育的相關議題,從內涵及重要概念開始探討,同時 探討國內民眾經常出現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態度與行為,到國內外自然生態保 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以及國內推動自然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經常面臨 的問題等四大部分進行文獻整理,了解目前對於自然生態保育的大致狀況。. 一、 自然生態保育的內涵及重要概念 根 據 國 際 自 然 資 源 保 育 聯 盟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亦稱為世界保育聯盟(The Word Conservation, 1980)紀錄,自 然保育是指人類使用生物圈時,對生存與生活產生最大且持續的利益,並能保留 生態系的潛在能量及資源,以提供後代永續的需求與期望。地球上豐富的環境孕 育許多物種,使得自然生態充滿了生物多樣性,在里約熱內盧制定生效的「生物 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1992),提出保護生物多 樣性是全人類共同關切的問題,基本要求是要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棲地,維持與 恢復物種在其自然環境中的生存權利。自然資源保育觀念於十九世紀首由美國馬 15.

(28) 爾惜(George F. Marsh)在 1863 年發表「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一書中提 出,指出人類破壞自然所引起嚴重後果,且自然資源之保育應以全國長期之福利 為目的(引自農林局,2014)。 (一) 自然生態保育的內涵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農林局】將自然保育的範圍界定為:棲地保育、物種 保育、地景保育、社區林業及外來物種管理(農林局,2014)。 1. 棲地保育 「棲地」是指生物體或生物種群自然分布的地方或地點。根據國際自然資源 保育聯盟(IUCN)對保護區之定義:「一塊為保護或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或相 關文化資源,以法律或其他有效方式假以經營管理的海域或陸域空間」,其類型 可分為嚴格保留區、原野地區、國家公園、自然紀念物、棲地與物種之經營管理 地區、景觀保護區、資源管理保護區。 2. 物種保育 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 1973)中指出,「物種」指任 何的種、亞種,或其他地理上隔離的種群。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 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中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 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對於物種的保育,我 們希望做到「就地保護」,指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棲地以及維持和恢復物種 在其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種群。 3. 地景保育 包括自然保留區及自然紀念物,如桃園觀音藻礁在 2008 年開始評估劃設為自 然保留區的可行性,藻礁結構類似珊瑚礁,但是較為鬆軟,且多孔隙,是提供生 物生息繁衍及躲避的重要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豐富。運用地景資源可強化推動. 16.

(29) 地景保育及環境教育,在地民眾更可以利用地景資源結合在地產業,推展地景旅 遊來繁榮社區。 4. 社區林業 依據美國農業部林務署(USDA Forest Service)提出,社區林業(community forestry)是讓社區居可以透過木材的資源提供經濟上的利益,大家一起保護棲息 地、水質和其他環境效益(USDA Forest Service, 2012)。社區林業主要目的在於 凝聚社區居民的意識,以社區永續發展為願景,推動深化居民對社區的使命感, 並認同社區內各項自然與人文資源有不可取代性。 5. 外來物種管理 所謂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生物藉由自然或人為的方式,出現在自然狀 況下不可能分佈的範圍者;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則指外來種能在新的環境中 繁衍後代,建立族群,並已威脅到當地之原生生物者。對於入侵物種的預防與移 除,是管理外來物種的重要工作。 (二) 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概念 自然生態涉及植物與動物以及其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與環境形成一個 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和它們的無生命環境作為 一個生態單位交互作用形成的一個動態複合體,透過食物鏈網與水、碳、氮及礦 物質的物質循環而構成(王麗娟、謝文豐,2000)。農林局在 2005 年對中央山脈 保育廊道規劃未來的願景時的重要概念(農林局,2014): 1. 建立完整保護區維生系統,避免不當的開發行為 「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從北端桃園縣復興鄉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往南到台東縣 金峰鄉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保護系統,是一條南北長達 300 公里的連續保護帶, 可以為臺灣的自然資源建立完整保護區,可以在法令的規範下遏止不當的盜用或 破壞行為。. 17.

(30) 2. 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 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及生態系多 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可以統稱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而統計資料顯 示,臺灣全島的生物約 15 萬種,在全世界中佔了約 1.5%,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 樣性特性(趙連菊、邱春火、王怡婷、謝宗震、馬光輝,2013)。 生物多樣性越豐富,表示生物的組成越複雜,比較不容易因為單一的破懷就 被滅絕,生態系的穩定性也越高。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有相當複雜的生態 系,趙連菊等人(2013)的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的測量非常複雜且是人類難以 一窺全貌的。 3. 建立生物資源資料庫,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場所 對於保護區、自然保留區及重要生物棲地進行各種生態基本資料調查監測工 作,包括動物、植物及水文等基礎資料的建立,可以提供相關研究及進行教育推 廣工作的場所。 4. 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建立夥伴合作關係 台灣原住民對當地山區的地形、動植物及環境相當熟悉,且在山區搜救、防 救森林火災等各方面,有許多貢獻,因此,與原住民建立夥伴合作關係,一方面 解決原住民失業問題,亦可借助其專長,達到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的。 5. 提供生態旅遊機會與推廣國民正確自然保育觀念 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重視戶外休閒活動,人們回歸自然的慾望提高。加上自 然生態提供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及豐富的生物觀賞機會,生態旅遊的安排與 正確自然保育觀念的推廣顯得更加重要。 生態旅遊的發展產生了若干的問題,如遊客踐踏、攀折花木及垃圾過量等, 使自然環境的品質日益惡化,減少自然環境的價值。生態旅遊並非單方面的利用, 而是雙向的付出與回饋,而自然保育與永續利用達到平衡,則有賴於正確觀念的. 18.

(31) 建立。藉由解說服務與實際體驗自然的珍貴與美好,將正確的自然保育與生態旅 遊觀念傳達給遊客是最直接的方式。劉建麟(2009)以七股濕地為例,由於黑面 琵鷺過境,遊客數量遽增,雖然當地已經設立為保護區,但仍對環境造成衝擊, 探討如何保育濕地環境的同時,透過宣導正確生態旅遊的理念,教育當地居民及 遊客,維護生態旅遊的發展與棲地環境的品質。. 二、 國內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態度與行為 台灣由於地形變化複雜,兼具熱帶、溫帶及寒帶氣候,是個生物多樣性高, 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的地方。然而,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永續發展的概念,也沒 有兼顧生態保育,加上近年氣候變遷造成衝擊,許多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及生物多 樣性的保育顯得更加困難。李培芬(2008)將台灣的生態環境整理出五個課題: (一) 漠視生態的重要性 社會上充斥急功近利的想法,許多的土地開發把環境保護的主張視為阻礙經 濟發展的原因,自然保育教育未受到重視。 (二) 不當的開發 人口增加改變了土地利用的形態,使得生物棲地縮小或受到破壞,許多有生 物因而瀕臨絕種,如梅花鹿或台灣黑熊。 (三) 環境污染嚴重 農藥、殺蟲劑以及工業廢棄物的不當處理,造成土質破壞,空氣汙染及水源 汙染嚴重。 (四) 放生問題 宗教放生儀式或民眾放生行為所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不適當的放生美意, 會破壞生態系的平衡,也會因為外來種的引進而造成生態威脅。 (五) 外來物種的威脅 19.

(32) 引入外來種經常與經濟發展、工程建設、景觀造園、園藝或醫療需求有關。 由於外來種競爭力強,對於環境的適應力佳,或缺少天敵,就可能會成為危害原 生物種的外來種,如:福壽螺、小花蔓澤蘭…。 洪于婷、陳冠位、謝琦強與張曜麟(2010)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多以電視節 目和網路資訊得知生態旅遊資訊,不全然了解當地自然生態情形下,會不經意的 表現偏差的生態旅遊行為。但是,調查中也發現,這些大學生有半數以上會想擔 任志工,且多數是為了獲取「生態知識」。其實民眾的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想法、 態度與行為有時只是因為獲取知識的管道不夠,如果有機會,多數有意願參與生 態旅遊的人會願意吸取相關知識。因此,如何協助民眾開啟願意走入自然的心, 並給予相關學習課程,是需要政府與相關單位多努力的地方。. 三、 國內外自然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 台灣的保育運動,從 1970 年代開始,隨著相關法令的公布,逐漸受到重視, 如:最早的 1932 年「森林法」;1989 公布「野生動物保育法」;2011 年制定但 尚未全部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到 2012 年公布「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 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台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 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 家公園及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四類型,約占台灣陸域面積 19.24%(農林 局,2014;吳珮瑛,2006)。 (一) 國內自然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 1. 自然保留區(22 處)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以維護及管理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具有獨特 地形地質意義、具有基因保存及永久觀察、具有教育研究價值之區域。指定淡水. 20.

(33) 河紅樹林、關渡、坪林台灣油杉、苗栗三義火炎山、澎湖玄武岩、阿里山台灣一 葉蘭、烏石鼻海岸、墾丁高位珊瑚礁…等,受到政府單位嚴密的保護。 2. 野生動物保護區(19 處)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36 處)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積極推動各項有關野生動物保育工作及野生動物保護 區之設立,由農委會或各縣市政府所公告,劃設了台南市四草、澎湖縣望安島綠 蠵龜、宜蘭縣蘭陽溪口水鳥、武陵櫻花鉤吻鮭、台中市高美…等野生動物保護區; 觀霧寬尾鳳蝶、台南縣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鷺…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政府與 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地方保育團體合作推動保護區管理維護、調查研究、及教育 宣導等工作。 3. 國家公園(8 處)及國家自然公園(1 處) 美國在 1872 年設立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公園」迄今,世界上已約有 一百多個國家或地區設立近千座國家公園。內政部依據「國家公園法」之規定已 相繼成立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等 8 個 國家公園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動植物及人文史 蹟,並提供國民育樂及研究,區內依現有土地利用型態及資料特性,劃分為:一 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而「壽山國家自然 公園」於 2011 年 12 月 6 日正式開園,更是經由地方民間保育團體發起推動而成 立的國家自然公園。 4. 自然保護區(6 處) 目前僅有雪霸、甲仙四德化石、十八羅漢山、海岸山脈台東蘇鐵、關山台灣 海棗、大武台灣油杉等 6 處自然保護區。各自然保護區現仍持續野外之調查工作 及收集各項基本生態資料等,同時針對瀕臨絕種或珍貴稀有種或具代表性之生物 種實施監測計畫;亦於幾個自然保護區內或周邊區域設立教育解說展示館,並辦 理自然生態教育解說服務,以加強推廣生態保育之知識。. 21.

(34) 1987 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正式成立,在保護區建立完善的長期監測系 統,提升保護區保育野生動植物與棲地之效能;1994 年公布「環境影響評估法」, 規定各種開發行為,在規劃階段應考量環境因素,不合規定者不得開發,負起自 然生態保育的把關工作。我國雖然並未列入聯合國會員國的相關規範之中,但是 在各個法規的設立及相關措施的推定部分也不落人後。政府連接中央山脈地區高 山林地、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國家公園,成為連綿不絕 之綠色廊道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提高台灣保育的國際知名度外,更奠定了 建立永續家園的基石。行政院農林局自 2009 年起,委託台大、高師大、東華大學 等校組成研究團隊進行全臺地景普查研究,登錄 341 處地景保育景點,發現了臺 灣地質地形景觀的多樣與特殊性,篩選出 91 個票選名單,自 2013 年 8 月 15 日起 至 9 月 15 日止讓民眾網路票選出十大地景,主要目的在於喚醒民眾對地景保育的 重視。 (二) 國外自然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的推動情形 依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資料顯示,造成物種絕滅的原因中, 67%的是因為原始棲地被干擾或破壞,37%是由於過度獵捕,19%是因原生種的生 存受到外來種引入的威脅等,這些總和超過百分之百,是因為某些原因有時會重 複(引自農林局,2014)。 由此可知:保護生物的最佳途徑,應以保護棲地為主,劃設各類保護區並加 強經營管理,使物種得在自然的狀況下生存、繁衍。除了政府制定法規,與國際 保育趨勢接軌,全力推動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之棲地與地景保育,加強教育宣導, 提升國人的自然生態保育觀念。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經常針對重要的 保育議題出版報告、目錄及書籍,在四年計畫 2013-2016(IUCN, 2012)中提出:. 22.

(35) 1. 珍惜和保護自然:將有效的串連保護區,確定關鍵生物多樣性,遵循生物 多樣性公約(CBD)、瀕臨物種公約(CITES)和世界遺產公約(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WHC]),希望能混合自然和文化遺址,保護現有的狀 態(WHC, 2014)。 2. 對自然的使用作有效且公平的治理:在保護區內,根據 IUCN 的自然資源 管理;農業、漁業和林業面積,根據 IUCN 的自然資源治理;公海範圍內 給予按照生態系統方法和 IUCN 的自然資源治理。 3. 在氣候、食物全球性挑戰和發展的情形下,安排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圖 2-1-1 自然保護聯盟的計畫框架 資料來源:IUCN(2012)。Four year Programme2013-2016,P.4。 由於自然生態保育是屬全球性問題,1973 年在華盛頓簽訂「瀕危野生動植物 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明文規定,野生動植物的最好保護者是各國人民和國 家的重要責任,且為了保護某些野生動物和植物物種會因國際貿易而遭到過度開 發利用,進行國際合作是需要採取適當措施且必要的。. 23.

(36) 四、 國內推動自然保育及自然保育教育經常面臨的問題 由於大量的森林砍伐,無計畫的土地開發,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各國政府 制定相關法規後,對於森林的保護與管理仍然不容易。Bernis (2013)長期錄製 大自然的聲境,發現藉由聆聽大自然中的蟲鳴、鳥鳴與各種聲響,可以更了解並 感受大自然。然而,資源的開採、人類噪音破壞等,讓大自然的聲音少了一半以 上。以美國內華達山脈林業砍伐和大盆地鋤足蟾為例,雖然人類的觀點認為有計 畫的使用林業資源,並未造成全面性的破壞,但是開採前後錄到的聲境卻完全不 一樣,顯示生態已經受到影響;大盆地鋤足蟾會在美西沙漠土壤裡待上好幾個季 節,等待春天水氣充足時,在地表挖洞,為了競爭求偶同步發聲,也為了合作阻 嚇天敵。然而當戰鬥機呼嘯而過,這些大盆地鋤足蟾需要花費 45 分鐘之久才能恢 復合唱,在這段時間中,已經有幾隻蛙被土狼及大鵰鴞抓走了,幸而,因為飛行 訓練減少,以及棲地的復原,大盆地鋤足蟾的數量開始恢復。在這個例子中,我 們可以發現有不少地區因為一些因素而使得自然生態保育工作不易落實,其原因 不外乎: (一) 政府保育工作腳步落後,民眾支持度不足 對多數人來說,不會產生利害關係的事件,人們通常容易忽略,或不置可否, 若牽涉到自身利益,則自然生態保育的想法便容易被擺在第二順位。以桃園觀音 藻礁為例,為經濟發展考量,中油於 7 年前在此埋輸油管線,雖然於 2008 劃設為 自然保留區,但是未受政府單位及多數民眾關切;當地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則不希 望因為設置保護區保護藻礁,從此無法在此區捕魚(薛翰駿、謝武雄,2013); 保育團體認為政府對藻礁生態不了解,讓保育工作一直拖延不落實(李英婷, 2014)。 民眾對於自然生態所持的認知與態度與其是否支持保育工作具有相關性。林 明瑞與陳柏言(2007)研究發現,生態社區裡的居民從事自然生態保育之主觀規 24.

(37) 範、態度、知覺行為、行為意向控制能力與行為得分皆屬正向積極,而其態度越 正確,知覺行為控制能力越強;行為意向愈強,越能表現積極的社區環境保育行 為。 而在桃園觀音藻礁的例子中,雖然保育團體與民眾各持己見,但是經過相當 長時間的討論與溝通,終於將此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石 明啟,2014)。雖然爭議已經落幕,但保育的工作卻不容結束,而且更要向民眾 宣導,才能在保育工作的推行上更顯順利。 (二) 森林保護工作相當繁雜,相關人力資源不足 台灣森林面積以國有林佔大多數,國有林由於幅員廣大而且大都分布於偏遠 的山地 鄉村 ( mountain rural village )地 區,屬 於共 同財 資源 (common pool resource)。許多盜砍者利用此特性,盜取重要森林資源,造成林相的破壞,在林 政管理及自然生態保育上相當不易達到成效。 美國林務署(USDA Forest Service)從 1905 年開始,招募志工擔任協助森林 業務的核心角色,森林志工在服勤前需經過訓練,督導人員會透過整體環境的引 導與說明、工作技能與安全訓練等過程,協助森林志工了解服勤環境以進行服務 工作。對於森林志工給予肯定與獎勵是美國林務署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統計資料 顯示,2008 年志工總服勤時數合計達 90,665 小時,平均每位志工之服勤時數高達 91 小時(郭育任,2010)。這是臺灣可以做為學習仿效的部分,不僅可以幫助政 府更確實掌握自然生態的狀況,更可以及時對遭到破壞的地方進行補救。 近年來,我國的社區巡護工作多為自行發起,主要以森林、河川溪流、步道 等較多,但是受限於無授權公權力或距離太遠而受限(羅凱安,2011)。廖學誠 (2011)以八卦台地森林步道附近的居民及遊客為對象,發現社區居民普遍肯定 森林步道的多樣功能,也認同居民參與步道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且對步道特色及 當地資源感到較滿意。林務局 2002 年配合推行「社區林業計畫」(Community. 25.

(38) Forestry Program [CFP])落實社區居民參與森林經營,參與國有林巡護工作(羅凱 安,2009),讓有興趣、有意願及有能力的民眾一起參與維護森林環境的工作, 顯示臺灣民眾及政府相關單位皆已重視這個議題,並開始努力,是很好的第一步。 (三) 外來物種管理不易 近年來由於交通的便捷及貿易的拓展,許多生物藉由多種管道,以驚人的速 度在世界各地蔓延危害。有些外來物種的引入途徑難以防範,如:隨農畜產品而 來的病菌與昆蟲;有些則是與人類的利益有關的蓄意引入包括合法引進或非法走 私用於育種、養殖、生物防治、科學研究、娛樂及觀賞等。因此,農委會林務局 先對市面上寵物店及水族館販售的物種進行了解,若發現販售保育類野生動物, 則依野生動物法移送法辦;若有難以辨認之物種,可將照片上傳至野生動物虛擬 鑑識中心網頁(網址:http://idcenter.npust.edu.tw/),並將以確定禁止飼養、輸入 或輸出之物種圖片印製出來,教導民眾辨識並協助遏止外來物種繼續影響台灣的 生態系統。 (四) 氣候變遷與生態旅遊發展造成的衝擊 氣候變遷改變環境因子,如溫室氣體的排放,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以及溫度上升、降雨型態改變及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等,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 影響(李培芬,2008)。我國近年來因為致力於觀光產業的發展,不斷進行景點 的規劃與開發,在加上極端氣候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天災加上人為因素,造成許 多自然生態都出現無法挽回的災情和損失。林効賢與莊嘉坤(2013)研究提出, 觀光產業已成為 20 世紀最熱們的產業,但是必須結合政策與民間業者的力量,讓 人為的開發與破壞降低,否則將無法適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劉建麟(2008)在深度訪談中發現,社區居民對於生態旅遊深層意義認知仍 有不足,加上業者惡性競爭以及遊客對生態旅遊的責任感仍然不足等問題,挑戰 著生態旅遊的未來發展。政府為臺灣的自然生態保育規劃了多面向政策,目的就. 26.

(39) 是為了讓後代子孫,也都能享受到跟我們一樣的自然景緻,但是,如果沒有與企 業及民間團體共同合作,加上民眾的全力支持,再多的努力也都只是孤軍奮鬥而 已。 大體而言,人類的各種活動常成為影響自然生態發展的重大主因,越來越多 的警訊告訴全體人類,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自然,但在走入自然的同時,應該主 動對於自然生態的運作模式多一點認識,以免在無意中因為一時之便而造成破 壞。更應將正確的觀念傳達給下一代,讓生態永續的意象綿延不絕的傳遞下去。. 27.

(40) 第二節. 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及實施政策. 本節將針對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的內涵,環境保護之基本理念及相關公約, 國內外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相關政策,我國推動民眾環保概念的模式及方法加 以說明。. 一、 環境教育及環境保護的內涵 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1975)認為環境教育的對象可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正規教育部份,包括學前兒童、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和教師,以及 環境有關職業人員;另一部分是非正規教育部份,包括青少年、成人(引自楊冠 政,2003)。臺灣自 1988 年環保署開始實施「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1991 年教育部環保小組亦推動加強環境教育之計畫,將推動環境教育成為一個全民教 育。 教育部在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1998 年至 2004 年) 草案中,明訂環境問題及環境教育應涵蓋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及資源有效利用等 範疇,且涉及人文、經濟、社會與技術等層面;宜有跨學門、貫穿性之整體性議 題。接納民間團體辦理經核定之教學進修課程,例如戶外、鄉土、自然、環境教 育等,善用社會力、開發多元管道等,以彌補正規教育不足。 可見環境教育除了是全民教育,也重視其整體性,對於相關職業人員帶動改 進環境問題的任務相當重視,因為這些人士能夠提供知識及方法引導不同的策 略,使一般民眾,尤其是年幼的兒童能對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產生良好的改變。. 28.

(41) (一) 環境教育類別 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 育所下的定義為,環境教育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個人認識周遭環境與組成環境 的各種生物,及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關係,藉此得到知識、技能與價值觀,更進一 步學習與團體解決現在和未來的環境問題(Engleson & Yockers, 1994/2003)。 環境教育之目的可分為五大類別(Engleson & Yockers, 1994/2003): 1. 覺知(anareness):協助個人及不同群體對於整個大環境與相關議題獲得認 知觀念及敏感度。 2. 知識(knowledge):協助個人及不同群體得到關於整個大環境與相關議題 的各種經驗和基本了解。 3. 態度(attitude):協助個人及不同群體關切環境需有一套價值觀,並願意主 動參與環境改進和保護。 4. 技能(skills):提供個人及不同群體得到辨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參與(participations):協助個人及不同群體有機會主動參與各階段環境問 題的解決。 環境保護教育的目標並非一蹴可幾的,應把環境的敏感性、知識、問題解決 的技能與各年齡層連結起來,特別是在教育幼兒時,其身教對幼兒具有重大的影 響力,更應特別重視。 (二) 環境保護面向 環境保護教育為科技整合的教育,結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與學習,包括自然科 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環境本身具備整體性的特質(楊冠政,2003),因而 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即可融入環境保護教育的內涵。詹詩儀(2012)探討適合幼 兒的環境知識內容,強調幼兒與自然的連結關係,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生. 29.

(42) 活周遭的自然、連結生活使用的物質與自然,及覺察生活周遭所碰到的汙染問 題,可分成不同面向的內容: 1. 自然(nature) 指幼兒周遭的生物體及自然景觀,如:動物、植物等。只有在日常生活能與 自然接觸,才能培養及建立幼兒對自然的態度,與自然的互動,包含親密感與接 觸頻率。親密感是一種與自然的親密連結,幼兒對自然不僅是知識、概念上的了 解,並產生特別的情感;接觸頻率指與自然建立一種穩定且長期的連結關係。 2. 資源(resource) 指讓幼兒了解自己的生活中,每日所需使用、耗費的資源量,對生活習慣、 生活方式中使用資源的情形進行檢討。Wilson(1994)提到幼兒的環境教育目標, 其中之一為認識自然資源的循環、多樣性和相互關聯的概念(引自詹詩儀,2012)。 植原彰指出,買東西時,資源運用的動作就開始進行了。首先,會成為垃圾, 毫無其他用處的最先淘汰,如購物袋;第二,購買必要的物品,消費者必須站穩 腳步,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消費生活,才不會被廣告策略牽著鼻子走;第三,只買 必須的份量,絕對不多買,囤積反而花費更大(植原彰,1997/1999)。讓資源做 最大的運用,最小的浪費。 現代幼兒多半無法體會人類必須靠著和大自然和平共存才能存活到現在,有 一部分是我們人類和大自然共同創造出來的半自然,如:農田、牧場等。幼兒的 實際生活也徹底和自然或半自然分離了,因此更不容易體會自然資源的珍貴。 3. 問題(problem): 指幼兒經驗生活周遭的汙染環境,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幫助幼兒發現自身與 環境的連結關係,從中引導幼兒有具體的作為,有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非 一味地給予負面訊息。植原彰提出將垃圾再度變成製品叫作「廢物利用」,回歸 到素材者稱為「再循環」,回歸至原料者為「資源回收」,往右的箭頭越短,表. 30.

(43) 示能源成本及新資源消費額越少(植原彰,1997/1999),如圖 2-2-1。因此,面對 「垃圾如何處理?」的問題時,最好先考慮是否能廢物利用,其次考慮再循環, 最後才考慮資源回收。. 素材 (布、線). 原料 (棉花). 資源回收. 圖 2-2-1. 再循環. 產品. 消費. (衣物). (穿著). 廢物利用. 資源的流通. 資料來源:植原彰(1997/1999)。環境教育-就從老師開始吧(頁 180)(邵明宗 譯)。台北縣:稻田。 4. 地球生物圈(biosphrer) 指人與生物間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目的為了解世界的多樣內容,且相互影 響著人們。但對幼兒來說,這是個抽象、模糊的概念,較不易理解,但是卻牽連 整個地球環境。詹詩儀(2012,頁 73)整理提出在引導幼兒學習時,有十一項實 施原則,包含: (1)幼兒的學習建基在具體經驗(感官體驗); (2)幼兒的玩具取材於自 然;(3)讓幼兒在自然中自由探索(遊戲);(4)與幼兒的生活結合;(5) 考量幼兒需求、興趣和動機;(6)在適切考量安全因素下,鼓勵幼兒戶外 體驗;(7)環境教育內含融入幼兒生活及課程;(8)鼓勵親子共學;(9)作 為幼兒學習的楷模;(10)營造溫暖的學習氛圍;(11)引導幼兒思考。 由上述內涵得知,幼兒階段的環境態度及行為來自幼兒在直接接觸自然或間 接接受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自然教育家 Joseph Cornel 認為大自然的啟迪對成 長中的孩子特別有價值,因此藉由與自然互動的遊戲,可以激發歡樂的、清澈清 朗的洞察力與經驗,並從中了解生態學(Cornel,1966/2005)。研究指出學童的 31.

(44) 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呈現正相關(朗亞琴、雷文古、張森源,2011;郭家玲, 2010)。家長應給予幼兒多元的自然互動機會,引導幼兒在體驗境中自然形成正 向經驗及態度,學習正確環境行為及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二、 環境保護之基本理念及相關公約 「環境保護」是當前國際間重要核心議題之一,也是人類與地球共存共榮、 永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地球上的資源及能源很有限,在各種能源開始出現短 缺之後,先進國家紛紛提出節約能源的口號。美國政府在 1970 年代開始提倡「節 約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和「有效使用能源」(energy efficiency),這並 非建立在較不舒服的生活方式,而是聰明有效的使用能源(王如哲、黃月純, 2011)。 (一) 環境保護之基本理念 聯 合 國 在 2001 年 發 起 千 年 生 態 系 統 評 估 (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2003),目的是依據生態系統變化的後果評估對人類福祉和採取 行動的科學,以加強系統對人類福祉貢獻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評估中提出在過 去的 50 年中,比人類在歷史上任何時期更為迅速和廣泛地改變了生態系統,主要 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食物、淡水、木材、纖維和燃料迅速增長的需求。這已導致地 球上生命的多樣性大幅度的減少和不可逆轉的損失,人類活動正在耗盡地球的自 然資本,如石油、天然氣及各種珍貴礦石。生態系統的改變在人類福祉和經濟發 展促成了大量收益,但是生態系統服務退化,若不解決問題,將會大大減少後代 從生態系統獲得的好處。 因此,對於環境保護是植基於「環境基本法」(2002)的基本理念而來的, 分述如下(洪正中等人,2003):. 32.

(45) 1. 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理念強調整合發展(development)與保育(conservation)其主要概 念為「需要」及「限制」。「需要」是為了去除貧窮,所以開發與使用自然環境 資源;「限制」是依據現有技術與社會體制,規範對自然環境過度的需求。期許 全球在社會、經濟、工業科技層面或生態層面都能永續經營,環境也能永續發展。 2. 互利共生 人類與整體生態環境之間具備緊密之共生關係,人類對於大自然應抱持敬畏 而非支配的態度。任何生態系的變動,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所有的環境 規劃都應該了解人類可使用之界限,即「與自然共生,尊重自然之生存權」(洪 正中等人,2003,頁 213),不應影響或傷害到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 3. 經濟效益 應用成本分析,考量一些常被忽略,但日益重要的潛在效益,如潛在風險、 社會成本等。經濟發展決策者需要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與掌握時空關係的客觀分 析,才能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4. 寧適和諧 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國人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可分五階段達成:(1) 安全的生態:為其他階段的基礎;(2)健康的維護:防止公害問題,如空氣、水、 噪音等汙染等;(3)寧適的環境:使環境更舒適便利;(4)保存歷史性、文化 性之環境:留給子孫更多寶貴的人類文明資產;(5)文化、藝術與美的環境:除 了硬體建設,也應提升精神層次。 5. 全民參與 政府訂定確實可行的環保政策,企業負起減少污染與資源耗損的責任,民眾 參與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環保團體號召並結合社會力量,使環保意識形成社會 共識,讓環境保護工作事半功倍。. 33.

(46) 6. 國際參與 環境保護無國界,且環境問題會越境互相影響,所以必須關切全球性環境問 題,主動遵守國際共通的規範,善盡地球村一份子的責任。 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理念是需要人們經過內化才能表現出相關的行為,無 法只憑藉政府的決策及立法便能達成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王淑美(2011)認為, 政府與國際組織在推動環境永續發展的政策時,須先了解當地社會與日常生活型 態的複雜性,期待從更多元的角度來反思相關政策的推行。如此,才能改變人民 的生活習慣,真正落實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於日常生活中,而這也是環境教育重 要的精神。 (二) 國內外環境保護之相關公約 追求永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環保的趨勢,環境保護措施除了必須分析國內環境 問題,更需要具備國際觀及前瞻性,因此,對於國際環保公約的規範範圍及環境 保護內容應該有全盤性的了解。石濤(2002)將國際環保公約及其分類進行整理, 可以讓了解目前重要的議題及相對應的措施,如表 2-2-1。 幾乎所有的環境保護公約多集中在 20 世紀後期簽訂的,顯示這個時期為世界 各國對於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產生共識的時代。而這些國際公約隨著時代遞移, 也陸續招開數次的會議,繼續探討公約實施的成效及修改方案,如巴塞爾公約 (Basel Convention [BC])在第十一次締約國大會主要內容是對控制危險廢物越境 轉移的工作處置的變動所召開的會議(BC, 2013a, 2013b)。會議中考量公約資源 有限且管理重點相同,因此將巴塞爾公約(BC) 、鹿特丹公約(Rotterdam Convention [RC])及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 [SC])作整併規劃。透過三個公 約的合作,制訂更全面的環境友善化管理架構,減少環境遭受化學物質及廢棄物 的危害,並共同推動綠色經濟,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維也納條例(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及蒙特婁協定書(Montreal. 34.

(47) Protocal)對臭氧層的保護及控制每三年會召開一次相關會議,並不定期發表相關 文章,將最近期的環境研究相關成果提供給各國。 表 2-2-1 環境保護相關公約之分類整理施 種類 相關公約 有害廢棄物. 1. 2. 3.. 巴賽爾公約(1989 年簽署) 倫敦廢棄物投棄公約(1972 年簽署) 斯德哥爾摩公約(2001 年簽署). 保護野生動物. 1. 2. 3.. 華盛頓公約(1975 年簽署) 拉薩姆條約(1975 年簽署) 生物多樣化公約(1992 年簽署). 臭氧層保護. 1. 2.. 維也納條例(1985 年簽署) 蒙特婁協定書(1987 年簽署). 酸雨. 1. 2. 3.. 赫爾辛基協定(1985 年簽署) 索菲亞協定(1988 年簽署) 長距離越界大氣汙染條例(年簽署). 溫室效應. 1. 2. 3. 4.. 海牙宣言(1989 年簽署) 赫爾辛基宣言(1989 年簽署) 納德威克宣言(1989 年簽署)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1992 年簽署). 註:石濤(2002)環境保護概論(頁 4)。臺北市:鼎茂圖書。. 由於全球環境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對於環境保護的政策無法由單一國家獨 立完成。因此,各國間多傾向聯合簽署的模式,一同合作,朝同一目標前進,如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 38 個會員國,於 2000 年將二氣化碳等溫室氣體減量至 1990 年水 準;134 個國家則進行本國溫室氣體排放資料統計。透過公約中各個組織的規範與 控管,努力減緩各種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的迫害。.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religious orientation, vegetarian attitude, health knowledge Orientation, anim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ientation

而隨著道路之持續開發,隨之而來的大量環境破壞則成為促進道路生 態學發展的推手。歐美國家自 1920 年開始積極推動有關道路生態之 研究,藉以保護自然環境中之大型哺乳動物。表

answers of tourist recognition on Shangshan wetland, tourist attitude toward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need for interpretation service were hope to find in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 主張環境倫理學應包括三大要素,即「倫理體系」 (the Ethical System) 、「尊重自 然的態度」 (the Attitude of Respect for Nature) 以及「生命中心的自然觀」 (the Bioc entric Outlook

Due to the high technology change and rigorous glob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dynamic customer preference needs and short product lifecycle intensify the

Through systematic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attributes of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oeconomic and governmental enactment, this study targ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