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英語學習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O’Malley and Chamot(1990)指出在過去的研究中,一個成功的學習者常常使用 較適當的學習策略,並且能運用有效之策略達成語言工作之要求;相反的,一個失敗 的學習者則往往運用不當的學習策略而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台灣使用英語的人數越 來越多,教育部也相當重視,小學起便讓小學生開始學英語,讓台灣與世界接軌。因 此,除了教育者需再進修與參加相關研習精進教學方法之外,也務必教導學生學習正 確及有效之學習策略。運用適合的英語學習策略對於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是有正向之鼓 勵作用。本節所探討之內容:壹、策略的定義;貳、學習策略之意義及理論;參、英 語學習策略之分類;肆、英語學習策略的相關實徵研究。

壹、策略的定義

Oxford(1990)認為策略(strategy)一詞是由希臘字 strategia 來的;意指在戰爭 時事先規劃軍隊行動的一種藝術,是一種有系統、有計畫的決策活動,屬於目標導向 的活動,他必須利用內在心理歷程,已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這一詞也隱含著意 識與目的,亦即學習者在控制其學習進程中,會反映其努力之意識。而策略的形成,

須具備三個條件:問題情境、認知壓力、冒險性(陳李綢,1989)。換句話說,策略 是指執行達成某件事的一套程序途徑,需要利用內在一連串的心理歷程來達成來完成 解決問題的活動;因此,用在教育場域裡,策略之概念不在具有競爭性與攻擊性,而

轉變為學習策略。

貳、學習策略之意義及理論

Oxford(1990)將學習策略定義指學習者運用方法來協助在語言上的獲得、儲存、

修補及使用。除此之外,更將學習策略定義擴大為學習者為了讓在學習上更為方便、

容易、易懂、有趣、快樂、效率及自我管理且能較容易轉換更新至新的環境上的一種 方法及技巧。換句話說,學習策略是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習成效更為顯 著而採用的一種行為模式。

學習策略也可指學習者依據他自己熟悉的方式而使用的一套模式作為其目標上 訊息的習得、儲存或訊息之提取。Chatmot(1999)認為學習策略則是學習者能主動 在學習過程中,使用能促使知識的獲得、保存、記憶、回憶的外顯行為與思模式之能 力。簡而言之,學習策略是指個體對於知識的統整與編碼是有組織、概念及計畫,屬 於高層次運思之能力;學習者可因此能獲得知識及有效學習。Schmeck(1983)認為 學習策略是學習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活動中一種特殊形式,用來面對 記憶事件;也可延伸個體的學習行為,例如,學習的習慣與方法。Mayer(1987)指 出學習策略是學習過程中,被學習者用來促進學習效能之行為。

國內學者與研究者林清山(1990)認為學習策略是在學習過程中,任何一種被學 習者用來增進學習效果的活動。例如:重新組織材料並將其變成有意義的串節,用產 生視覺心像來把學習的材料加以精緻化、自動自發主動複習學習材料等。陳李綢

(1989)指出學習策略則屬於內在的認知技巧,是有計畫與有系統之歷程,同時也是 一種目標導向之認知運作。李嘉琪(2008)認為學習策略是具體的學習方法,讓學習 者能獲得知識、將知識整合、儲存知識以促進學習上之效能,達到學習目標。學習策 略也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運用統整、自我覺察並能積極主動,已達到學習效能 及目標之行為。李泳吟(1987)說明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上課時聽老師授課及複習功 課時所採用的學習技巧與方法,以增進對學習教材理解、吸收、記憶等效果。張新仁

(1982)認為學習策略可稱為學習方法,指學習者用來從事知識的取得、保留與提取 之思考與行為模式。徐玉婷(2004)則指出不論哪一種學習策略皆會影響學習者的學 習動機,除此之外,對於使用學習的方法之選擇也會有所影響。

綜上所述,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採用及選擇有效方法之必經過程。

學習者運用統整、理解、記憶、保留等方式進一步主動、積極、規畫等活動來增進學 習效果,進而讓學習者本身產生自信,增進學習動機並達到學習目標。

參、英語學習策略分類

對於語言學習策略,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學習者為了讓學習語言時的取得、檢索、

儲存、提取等所使用的一種方式與方法(Rubin, 1975)。Oxford(1990)指出語言學 習策略是希望學習者在學習語言過程中,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達到有效率,運用其 正確方式於不同學習情境中。換句話說,語言學習策略能改善在學習歷程中所採用的 步驟及方法。國內研究者徐玉婷(2004)指出英語學習策略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英 語學習策略的選用與成功的語言表達有相關;當學習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時,

能產生自信與責任感,能主動積極去學習;教學者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並能因材施 教,指導學習者學習並促進專業能力。

各家學者對於語言學習策略看法有所不同,而 Oxford 的分法最為國人採用。

Oxford 將每一學習者當成「全人」(whole person)。Oxford(1990))認為學習者除了 使用認知及後設認知的知識外,也必須運用智力、社會與情緒的資訊來達成學習上的 目標。Oxford(1990)將學習策略分為兩大範疇與六大類別。如以下圖所示:

記 憶 策 略 (直 接 )

認 知 策 略 社 會 策 略 (間 接 ) (直 接 )

補 償 策 略 情 意 策 略 (間 接 ) (直 接)

後 設 認 知 策 略 (間 接 )

圖 2-3-1 直接與間接六種策略之關係(Oxford, 1990, p.15)

Oxford(1990)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範疇: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此兩大範

疇又可分為六大類別:記憶、認知、補償策略,此為屬於直接策略;社會、情意、後 設認知,此為屬於間接策略。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彼此相輔相成,六大類別彼此相互 聯結與互相支援。

Oxford(1990)指出所謂兩大範疇:直接策略與間接策略為:

一、直接策略:是指與所有學習新語言有直接相關的策略。

(一)直接策略包括記憶、認知、補償策略三大類別策略。此三大類別皆是直接 處理和語言本身相關的各種狀況與目標任務,與語言的心智過程皆相關,

但在處理過程上與方式還是有些不相同。內容如下:

1. 記憶策略(Memory strategies)

運用此方法是要記憶與回顧新的資訊與訊息,了解與產生語言的認知策 略。此包括四個具體的策略群:

(1) 創造心智連結(creating mental linkages):包括分類(grouping)、聯 結/精緻(associating/elaborating)、置新詞於背景中(placing new words into a context)。

(2) 應用心像與聲音(applying images and sounds):包括運用心像(using images)、畫語意圖(semantic mapping)、使用關鍵字(usingkeywords)、 記憶聲音的表徵(representing sounds in memory)。

(3) 詳細複習(reviewing well):包括結構化複習(structured reviewing)。

(4) 用行動輔助(employing action):包括使用身體反應或感覺(using physical respond or sensation )、 使 用 機 械 式 的 技 巧 ( mechanical techniques)。

2.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其目的為理解語言及產出語言。此包括四個具體的策略群:

(1) 練習(practcing):包括反覆(repeating)、聲音與書寫的形式(formally practicing with sounds and writing systems)、練習理解並運用公式與句 型(recognizing and using formulas and patterns)、重組(recombining)、

自然地練習(practicing naturalistically)。

(2) 接收與傳達訊息(receiving and sending messages):包括迅速瞭解

( getting the idea quickly)、運用資源來 接 收及傳達訊息 (using resourc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messages)。

(3) 分析與推理(analyzing and reasoning):包括演繹推理(reasoning deductively)、分析措詞(analyzing expressions)、透過語言之對比分 析(analyzing contrasrively across languages)、翻譯(translating)、遷 移(transferring)。

(4) 建立輸入與輸出架構(creating structure for input and output):包括記 筆記(taking notes)、記摘要(summarizing)、劃線(highlighting)。

3. 補償策略(Compensation strategies)

其目的為克服語言上之不足。此包括二個具體的策略群:

(1) 聰明之猜測(Guessing intellingently):包括運用語言線索 (using linguistic clues)、運用其他線索(using other clues)。

(2) 克服說與寫之現制(Overcoming limitations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包括轉換至母語(switching to the mother tongue)、尋求協助(getting help)、運用模仿與手勢(using mime or gesture)、部份或完全地避免 溝通(avoiding communication partially or totally)、選擇主題(selecting the topic)、適合或接近訊息(adjusting or approximation the message)、

創造新 字 ( coining words )、運 用婉 轉的 說 法或同 義字 (using a circumlocution or synonym)。

二、間接策略:是指不直接與所有學習新語言有相關的策略,此為輔助學習之策略。

間接策略包括後設認知、情意、社會三大類別策略。內容如下:

1. 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運用此方法是要組織與協調語言之學習過程。此包括三個具體的策略群:

(1) 集中學習(Centering your learning):包括蓋覽與連結所學已知資料

(overviewing and linking with already known material)、注意(paying attention)、延遲說話並表達集中聆聽(delaying out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2) 安排與計畫學習(Arranging and planning your learning):包括發現有

關語言學習(finding out about language learning)、組織(organizing)、

設定目標與宗旨(setting goals and objectives)、確定課業之目的(聽 說 讀 寫 )( identifying the purpose of a language task-purposeful listening/reading/speaking/writing )、 計 畫 語 言 課 業 ( planning for a language task)、尋求練習機會(seeking)。

(3) 評估學習(Evaluating your learning):包括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自我評鑑(self-evaluating)。

2. 情意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

其目的為控制及管理情緒。此包括三個具體的策略群:

(1) 降低焦慮(lowering your anxiety):包括運用趨近放鬆深呼吸及冥想

(using progressive relaxation, deep breathing, or meditation)、運用音樂

(using music)、大笑(using laughter)。

(2) 自我激勵(encouraging yourself):包括積極陳述(positive statements)、 明智的冒險(taking risks wisely)、自我酬償(rewarding yourself)。

(3) 了解自我情緒(taking your emotional temperature):包括傾聽身體

(listening to your body)、運用檢核表(using a checklist)、書寫語言 學習日記(writing a language learning diary)、與他人討論自我感覺

(discussing your feelings with someone else)。

3. 社會策略(Social strategies)

其目的為向他人學習。此包括三個具體的策略群:

(1) 提 出 問 題 ( asking questions ): 包 括 請 求 澄 清 或 確 認 ( asking for clarification or verifications)、請求校正(asking for correction)。

(2) 與他人合作(cooperation with others):包括與同儕合作(cooperating with peers)、與精通新語言者合作(cooperating with proficient users of the new language)。

(3) 移情他人(empathizing with others):包括發展文化理解(develop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覺察他人的思想與感受(becoming aware of others’thoughts and feelings)。

總結上述所知,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英語學習策略所闡述之意義不盡相同,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