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二語言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2.1.2 華語教材文化內容評估原則

本小節以華語教材為主要探討對象,討論語言教材在外語教學及外語

10

文化教學中的重要性。內容首先介紹華語教材編寫原則,再針對華語教材 的文化內容編寫及評估原則與要點進行說明。

畢繼萬(2009)認為,第二語言教學中需要處理好三種關係。一是課 堂教學與課外交際之間的關係,包括課本語言教學與課外應用指導之間的 關係。二是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係,要注意文化對語言 的影響和文化在語言中的體現。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培養他們 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係。要探討這三項關係,我們可以從第三種關係 開始往回看。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因此需要注意 語言與文化教學的關係,而在這的教學過程中,又需注意第一點所提到的 課堂教學,包括課本語言教學,也就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教材。其關係圖 示如下:

圖 二- 1 教材與教學、交際能力關係示意圖

劉珣(2002)在談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材時表示,教材 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在教學活動的四大環節中佔有很重 要的地位。它是總體設計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培養目標、教學要求、教學 內容、教學原則;同時教材又是課堂教學和測試的依據。而劉珣(2000)

亦針對語言教學提出教材編寫的五項原則,包括:

1. 針對性

教材要適合使用對象的特點。依照使用對象母語、母語文化背景、年齡、

學習目的、學習起點、學習時限的不同,教材需要呈現的特點也不同。

語言交際能力 + 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與文化教學

課堂教學

教師 教材 教法

課外交際

11

2. 實用性

第二語言教材主要目的是培養語言技能和能力,因此實用性十分重要。實 用性主要體現在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內容為可急學現用、利於精講多練 者。故材料需來源於生活,提供儘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情景。情景最 好包含目的語環境,加上適量母語環境情景,無論如何需有利於開展交際 活動。

3. 科學性

教材需教規範、通用的語言,內容順序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題材內容 從日常生活交際逐步擴大到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對語言現 象(包含語音、詞彙、語法、語用等)的解釋要注意準確性,避免造成對 學習者的誤導。此外,也需反應學科理論研究的新水平,及時更換陳舊內 容。

4. 趣味性

教材內容與形式生動有趣,使學習者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初級階段,

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與交際,反應學習者關注的話題,逐步加大文化內 涵,都是教材趣味性的提昇方式。此外,版式設計活潑、插圖生動等,也 有助於引起學習者興趣。

5. 系統性

教材內容方面,在基本知識(語言要素)和技能訓練(言語技能)要平衡 協調、具有章法。學生用書、教師手冊、練習測的分工合理、不同階段的 教材銜接都是系統性考量的要素。

李泉(2005)對第二語言教材編寫提出了十項基本原則,分別為:定 向原則、目標原則、特色原則、認知原則、時代原則、語體原則、文化原 則、趣味原則、實用原則、立體原則,其中與本文研究密切相關的就是文 化原則。李泉認為教材的編寫設計要增強目的語文化教學的意識。為了培 養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語言能力,教材應通過對比妥善處理學習者母語和 目的語文化的差異。教材文化教學的基本目標包括增強學習者識別目的語 文化點的能力,以提昇在具體情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Damen(1987)在其討論語言教學之文化面向的專著中,提出選擇和

12

評估語言教材需要考慮的四個因素:

1. 教材使用的環境(context):依據學校或在職培訓、目地語環境或外語 環境等不同,教學環境對外語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教材評 價必須考慮該教材使用的環境特徵。

2. 客戶(client):即使用教材地學生。在校生、留學生、移民者、等不同 種類的學生對教材的需要各有不同。

3. 交際者(communicator):即教師。教師的年齡、性別、社會背景、國 籍、經歷等個人因素也影響對教材的使用。由於教師文化背景存在差異,

即使不得不使用相同教材,對於他們如何使用該教材的期望也應有所區別。

4. 課文(text):課文可以從內容(content)、視角(perspectives)和方法

(methods)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

(1)內容:就文化教學而言,是具體文化內容還是普遍文化內容;是呈現 真實生活中關於文化的事例還是解釋一種文化行為;是將語言與文化融合 起來,還是只關注文化本質的學習。

(2)視角:介紹文化內容的途徑則與視角的選擇相關。有些課本強調該語 言的文化特性(culture-specific),常包含一些特定文化中的元素和主題,

另一種則是強調概括性的文化(culture-general),更強調對新文化的學習 過程以理解文化的本質。

(3)方法:主要可以分成兩類。其一是以解釋、討論、暗示、推論等方法 介紹文化主題或行為,以達到對文化的「理解」;另一則是以角色扮演、行 為演練的方式,以「產出」合適的文化行為4

以上介紹的是教材編寫原則,從以上這些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

接近生活的真實語言情景,以及合適的文化行為,是文化教學中特別需要 注意的。至於這些文化內容應如何體現在教材中,就是以下我們所要探討 的,關於教材中文化教學的檢核標準。

4 They(methodes of presenting cultural content)may be divided into two general categories: those that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new cultural themes, patterns and behavior, and those disigned to produce appropriate behavior(Damen, 1987: 263).

13

Yu(2009)回顧西方外語教學界對語言教材中之文化內容進行探討的 研究。她從 Kramsch(1987)對八本初級德語教材的研究,Young(1999)

對九本一年級、十本二年級的西班牙語教材進行的研究,以及 Paige(2003)

對法語教材提出的研究,歸結出許多學者認為語言與文化沒有完全融合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譯自 Yu, L. (2009).Where is culture instruction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4, No.3, 86-87.)

這份檢核清單提供本論文相當好的評論依據及指標。而針對行為文化 的部分,Yu(2009)又對真實性語料提出了一些更具體的探討問題,包括:

是否提供關於對話或主要課文的社會文化語境?情境是設定在母語文化或

5 本檢核清單原文名稱為 check list as evaluation guidelines for examining culture instructio in FL textbooks, 原文詳見附錄一。

14

目標語文化?對話是否體現實用、真實、可模仿的範例以作為目標語行為 文化的實行(在對話公式、副語言、身勢語,空間關係學(體距學)等方 面)?呈現出的行為習慣是一種外顯的文化(revealed culture)、未被察覺 的文化(Ignored culture)或是一種隱諱的文化(suppressed culture)?另 外,她認為就整本教材而言,可以對編者的設計提出下列問題:「文化教學」

是否為教材編寫者設定的目標之一?文化教學是顯性的指導或隱性的教學?

作者如何定義或解釋「文化」?他們採取哪一種文化的理論架構或模式,

無論明示或暗示?他們是否為學習者提供文化學習的指導方針或技巧?

以上這些文獻介紹了教材評估的原則和標準,但是我們無法從中得知 各華語教材的文化內容評估結果,本研究期望在這些評估的基礎上實際探 討教材中的問候語及讚美語等文化行為,以為華語教學提供更具體的教材 應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