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語用研究與第二語言文化教學

2.2.2 語用學與會話禮貌原則

探討語用教學在第二語言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後,本小節將進一步介紹 語用學理論中關於會話禮貌原則的文獻。語用學是對語言的動態描寫與解 釋,具有很強的語境依賴性。而會話作為一種言語交際,就是一個受制於 多種語境因素的動態過程。對話雙方在禮貌原則的支配下,使用語言進行 符合社會規範的交際會話,可以說會話禮貌原則正是在背後支配語用行為 的一種心理規則。

Leech(1983)提到,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語言活動 既屬於一種社會活動,也同樣受到這條準繩的約束,也就是禮貌制約了語 言的使用。因此,語用的研究必然包括對禮貌的研究。問候和讚美都是一 種維繫雙方關係、表達禮貌的行為,所以本節將回顧 Leech 的禮貌原則、

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觀,以及顧曰國所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禮貌原 則。

一、 Leech 的禮貌原則

何自然、冉永平(2009)將禮貌定義為說話人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採 取的策略,比如建立、維護或提升交際雙方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常規性 的禮貌策略、間接性言語行為的使用等。因此,圍繞語言交際,人們不斷 探詢禮貌的語言表現與禮貌等級。 Leech(1983)提出了「禮貌原則」

(Politeness Principle),概述禮貌作為交際活動不可或缺的手段,無時無刻 不影響著人們之間的言語行為交際。Leech 認為,禮貌行為包含兩個角色:

自身(self)及他人(other)。「自身」通常指的是說話者,「他人」則是只 聽話者或第三者。他據此將禮貌原則劃分為六類,每一類包括一條準則與 兩條次則7

7 準則和次則的華語翻譯主要參考何自然(2009)。

20

1. 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於他人的觀點。

(1) 盡量讓他人少吃虧;

(2) 盡量讓他人多受益。

2. 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

(1) 盡量讓自己少受益;

(2) 盡量讓自己多吃虧。

3. 讚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對他人的貶損。

(1) 盡量少貶低他人;

(2) 盡量多讚譽他人。

4. 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減少對自己的表揚。

(1) 盡量少讚譽自己;

(2) 盡量多貶低自己。

5. 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

(1) 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期;

(2) 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

(1) 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

(2) 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

對於 Leech 的禮貌準則,何兆熊(2000)提出一些侷限和不足。他認 為,Leech 的禮貌原則對禮貌的得體性沒有充分考慮。在 Leech 的敘述中 包含了「內在的禮貌性」和「內在的不禮貌性」,但這就暗示了有些言語行 為本質上是禮貌或不禮貌的,忽視了可能決定禮貌程度的語境因素,也就 是忽視了禮貌的得體性。

Leech 在 2007 年對他的禮貌原則(1983)提出修改。他認為禮貌是一 個以程度來區分的概念,可以區分為兩種禮貌等級(Leech, 2007:174):語 義(絕對性)禮貌等級(semantic (or absolute) politeness scale)以及語用

(相對性)禮貌等級(pragmatic (or relatice) politeness scale)。語義禮貌等 級的意思是,在不需考慮語境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絕對地判斷 “Help me!”, “Can you help me”, “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禮貌程度的由

21

低至高。至於語用禮貌等級,則與語境高度相關,禮貌是一種相對比較的 概念,例如對家人說出「我是不是可以打擾一下」就顯得太過客氣,甚至 可能帶有諷刺的意味。Leech 表示,語用禮貌其實可以分為「過度禮貌」

(overpoliteness)、「不夠禮貌」(underpoliteness)以及「合乎情境的禮貌」

(politeness appropriate to the situation)8。一個禮貌行為屬於上述哪一種禮 貌等級,端看每一個文化的禮貌規範而定。

二、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論和面子觀

Brown & Levinson(1978, 1987)以面子(face)的角度詮釋禮貌,認 為禮貌是每個典型人(model person),也就是社會中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 人,為了滿足自己或對方的面子需求所採取的各種理性行為。因此,

Brown & Levinson 的禮貌理論通常稱之為「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希望為自己爭取的公 眾自我形像(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為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和 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兩類。消極面子指的是不希望自己的行為受他人 干涉、阻礙,積極面子則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贊同及喜愛。

在對話的過程中,若說話者經由某些行為,使聽話者的面子受到威脅,

即構成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 FTA)。威脅面子的因素包括三 個方面: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D)、相對權勢

(relative power, P),以及特定文化中強加力的絕對級別(absolute ranking of imposition in the particular culture, R)。以強加力的級別還分兩種狀況:

與消極面子有關時,強加力的級別涉及權力與義務;與積極面子有關時,

強加力的級別則涉及對聽話者面子所造成之傷害的情形評估。

社會距離、相對權勢以及特定文化中強加力的絕對級別這三項因素的 估算總和將決定實行面子威脅行為時的禮貌程度,說話者以此選擇合適的 策略及語言形式。

對於語言行為可能對面子構成的威脅,Brown & Levinson(1987)提 出 五 種 避 免 面 子 威 脅 或 降 低 威 脅 程 度 的 策 略 並 稱 之 為 「 補 救 策 略 」

8 翻譯取自韋德名(2012)

22

(redressive strategies):

1. 直接策略(bald-on-record strategy):即說話者直接公開威脅對方面子的 行為。因為直接明示且不經修飾,所以是最不禮貌的策略。

2. 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強調交際雙方的合作關係,

為滿足聽話者的積極面子需求,說話者盡量取得語聽話者一致的需求和 意見。

3. 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為滿足聽話者的消極面 子需求,採取迂迴含糊的策略,給聽話者保留選擇餘地,以維護其行事 自由。

4. 間接策略(off-record strategy):為了避免威脅到聽話者面子,說話者採 取隱含的手段,透過間接性話語讓聽話者自行理解。

5. 不施行面子威脅行為(refraining from the act):說話者放棄某一威脅 聽話者面子的行為,未付諸行動。這是最有禮貌的策略。

Leech(2007)整理學術界針對 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的批評,

歸納出四個主要的重點:第一,兩位學者太注重個人的面子需求,忽略東 方如中日韓文化中注重集體的價值。第二,Brown & Levinson 對面子以及 禮貌兩個概念的了解偏重西方文化的概念,與中華文化對面子、臉以及禮 貌的了解不同。第三,太過重視面子威脅行為,將禮貌完全理解為對面子 威脅行為的補救方式。但 Leech(2007:190)認為,讚美的積極禮貌行為,

是一種「面子增進行為」(face-enhancing act),而非面子威脅行為。第四,

對於威脅面子因素 D、P、I 的考量未納入東西方文化差異。因為在不同文 化下,距離的差異與權勢的差異並不相等,例如,中國研究生與指導教授 的關係與英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們(中國學生)對指導教授在權勢距離 上的敬重程度比英國研究生更甚,也期望對教授顯示服從,然而亦期望與 教授的關係近似與父母親或叔伯長輩(uncle)一樣親近。

三、 顧曰國的禮貌準則

顧曰國(1992)借鑑了 Leech 的禮貌準則,對比中英的禮貌現象,歸

23

納了五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禮貌準則,包括:

1. 貶己尊人原則:對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自貶、自謙;對聽者 或與聽者相關事物時要抬舉、尊重。

2. 稱呼準則:用適切的稱呼主動跟人打招呼,其中需考慮親屬、非親屬、

職務高低、性別、場合等諸多因素。稱呼與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 關係,稱呼語的改變亦顯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改變。

3. 文雅準則: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 求同準則:說話者與聽話者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 的需求。當不得不批評別人或發貶不同意見時,人們往往先禮後兵、

先褒後貶。

5. 德、言、行準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增大對他 人的利益(可謂大德);在言辭上,盡量誇大他人對自己的好處,貶抑 自己付出的代價(可謂君子)。

以上這些準則介紹了在華人文化中被視為有禮貌的要素。將之應用到 華 語 行 為 文 化 的 探 討 上 , 正 可 以 與 Leechc ( 1983, 2007 )、 Brown &

Levinson(1978, 1987)對於禮貌行為的探討進行中西方的比對。在問候語 的研究上,顧曰國(1992)的稱呼準則可用以探討稱呼在問候語中頻繁出 現的原因以及重要性。關於讚美語部份,由於中國人的禮貌表現是謙虛,

所以聽話者以拒絕回應讚美或拒絕讚美來表示謙虛,亦是貶己尊人原則的 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