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蒙特梭利教學

一、蒙特梭利教學的源起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Maria Montessori,1870~1952)(以下簡稱蒙特梭 利)是義大利第一位從醫學院畢業的女性。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蒙特梭利於 羅馬大學精神病診所擔任助理醫師期間即開始接觸當時醫學界所稱『低能』

(feeble-minded)的兒童,這樣的經歷使得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重大的發現,

因她從觀察研究中體會出兒童在心智方面的障礙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療問

(Montessori,1996)。之後,蒙特梭利在義大利政府主要招收心智遲鈍的兒童 的「國立啟智學校」(State Orthophrenic School)擔任了兩年多的校長。這個機 構後來在慈善團體的幫助下成立一「醫學教育機構」(Medical Pedagogic

Institute),一併將住在羅馬精神病院中的智障兒童納入教導。蒙特梭利依據伊塔

(1775-1838)和塞根(1812-1880)著作的指引,製作了各樣感官教具來教育二 十二名智障兒童並按其實際需要加以修訂;同時,蒙特梭利為羅馬教師準備了 一套針對低能兒的特殊觀察法與教育法,訓練教師也實際教導兒童,結果兒童 不僅學會讀與寫,更成功通過正常兒童的「公共考試」。由於這樣的成就,讓她 確信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於教導正常的兒童,甚至可以獲得更驚人的成果(許

12

惠欣,1990)。蒙特梭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受義大利羅馬優良建築協會的邀 請,於 1907 年羅馬桑羅倫多區正式成立第一所「兒童之家」。在「兒童之家」,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開始將她的教育方式運用在正常的幼兒身上,其深厚的 醫學背景及訓練,使她能對於兒童進行許多深入的觀察。她預備良好的學習環 境、設計教具,並觀察孩童的使用情形,在過程中蒙特梭利不斷加以她的教具 與方法。三年之後,這些在兒童之家的兒童有了明顯的改變與長足的進步,因 此前來參觀的訪客持續不斷,同時也為教室中祥和的氣氛所感動(徐瑞仙譯,

1996;簡淑真,1992)。1909 年,由於各界的熱烈反應,蒙特梭利發表她在兒 童之家的深入觀察及教學實驗研究的結果所寫成的著作:「兒童之家的科學教 育方法」(許惠欣,1980;簡淑真,1992;付地紅、張冬梅編譯,2003)。1913 年至 1915 年間,有一百多個國家引進了蒙特梭利的方法。1929 年,蒙特梭利於 丹麥成立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簡稱 AMI),並 召開第一屆蒙特梭利大會。1939 年,受到政治的影響,蒙特梭利遊走各國,而 其教育理念也因此傳播至世界各地。在四十年代,蒙特梭利學校在美國就有二 千多所(付地紅、張冬梅編譯,2003)。由於「蒙特梭利教學法」不僅是蒙特 梭利學校所使用的課程模式,也是美國政府用來提供給文化落後或經濟不利之 兒童及早補救的教育計畫(Project Head Start)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因此,蒙特 梭利教學法就成為幼兒課程模式之ㄧ(許惠欣,1990)。

二、蒙特梭利教學的理念

蒙特梭利對教育的觀點,在幼兒發展方面,重視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和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的特色,而其教學原則是尊重兒童與強調 兒童的自由與獨立(許惠欣,1990;岩田陽子等,1991;陳怡全,1992),茲 分述如下:

13

(一)蒙特梭利幼兒發展觀點

「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的概念為蒙特梭利所提出,她認為幼兒 是以生命本身的參與來認識世界;此外,她也把「敏感期」之說,運用在幼兒 發展上,她提出的敏感力,卻是從幼兒內部激發時的一項獨特潛能,用以完成 其發展任務。

1. 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蒙特梭利發現,兒童的智能型態和成人是截然不同的。在其著作「幼兒的

1984;引自許惠欣,1990)。

2.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敏感期」本是生物用語,是十九世紀荷蘭生物學家狄佛利(Hugo de Vries,1848-1935)首先提出的。意指在所有生物成長過程中,擁有一些和環境

14

15

種相互影響的態度,幼兒唯有在個體獨立的情況下,才能享有充份的自由,也 就是說,自由需規範在某種程度的限制下,以尊重他人或團體。

1. 自由與獨立

蒙特梭利主張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學法(相良敦子,1991)。

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必須掌握住兩點原則。第一是協助孩子獲得自由,另一個 是避免限制孩子自發性的活動。(吳玥玢譯,2001)。孩子具有發展生命的天 賦能力,成人不應加以限制其自發的生命歷程,因為受到壓抑的孩子,其生命 力的自發性展現不出他們原來的本性;因此給孩子自由,才能促使他們自發性 地表現自己。然而蒙特梭利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並非放縱或使其為所欲為的意 思,而是以獨立為前提且重視紀律的自由(許惠欣,1990)。蒙特梭利亦提到 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並知道什麼是不應當的行為;

若發生無禮、任性、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等,都要嚴格地禁止,

並耐心地輔導他們(相良敦子,1991)。

2. 尊重兒童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他們和成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 認為兒童是「成人之父」(林秀慧,1996)。蒙特梭利認為孩子是應該被尊重 的,因為孩子本身就具有天賦的內在驅力與特殊的心智狀態;成人應該讓孩子 依照自己的特殊型態來發展自我,不要有所干預;而教育是在幫助孩子的自我 生命發展,而不是替他們成長(鄭青青,1993)。因此,在環境方面,應選用 合於其身體所須尺寸的器具和布置;在工作方面,應尊重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讓孩子有選擇上的自由,不任意干擾其專注行為;在課程內容方面,應以幼兒 發展考量為出發,而不是為了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教材等等,這些都是尊重 兒童的表現(鄭青青,1993)。

16

三、蒙特梭利教學內涵

蒙特梭利依據她的教育理念,自行發展一套教學法,稱為「蒙特梭利教學 法」。蒙特梭利教學法以幼兒為中心,其教育內涵包括三要素:一為預備的環境,

二為教具,三為教師。蒙特梭利認為她的教學法有別於傳統教學法,因為傳統 教學法只包括二個要素:教師和學生,重視教師上對下的教導方式。但是在蒙 特梭利教學法中多了第三個要素:環境,其重要性與其他兩者同等重要,或至 少與教師同樣重要(許惠欣,1994)。蒙特梭利認為此三要素看似分立,但事實 卻前後連貫,彼此相輔相成,其關係如圖 2-1。

幼兒

教師

環境 教具

圖 2-1 蒙特梭利教學要素圖

(岩田陽子等,蒙特梭利教育理論與實踐—日常生活練習,頁 21,新民幼教。)

(一)預備的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

蒙特梭利將預備的環境比喻為「頭」,教師比喻為「胸」,教具比喻為「腹」。

蒙特梭利將預備的環定比喻為「頭」,頭是發號司令的中樞,是心智產生之所在,

可見其對環境重視之程度。以下就蒙特梭利所對於預備環境的重要性以及預備 環境所應具備的要素分述之:

17

18

「心智滲透」(mental osmosis)作用,教導一些大人無法教導的東西。可能有些 人會質疑年長幼兒是否會吃虧,但蒙特梭利認為年長的幼兒並非時時都在教 導,而且他指導的自由是受到尊重的。在教導年幼的兒童概念前,年長的兒童 必須先分析、重組自己的知識,所以並非都是犧牲(李裕光譯,2000)。

(2) 自由與自制(freedom and inner discipline)

自由是蒙特梭利環境之重要要素之一,因為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唯有在自由

19

20

(1) 日常生活教具(practical life materials)

日常生活教具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兒童與真實的日常生活接觸,培養他獨

(2) 感官教具(sensorial materials)

蒙特梭利認為高層次的智能活動,必須以感覺的發展為基礎。幼兒是感官

21

c. 聽覺教具,如聽覺筒。

d. 嗅覺教具,如嗅覺瓶。

e. 味覺教具:味覺瓶等。

(3) 數學教具(mathematics materials)

蒙氏教育的數學理論包括三大領域:算術(數科學)、代數(數的抽象)、 幾何(抽象的抽象)(薛莉慧,2004),藉由具體、可操作的教具來輔助幼兒將 其概念抽象化,建立幼兒對數目、大小、分類、數數及四則運算等邏輯思考能 力,這些能力並非依賴教師直接的教導,而是透過與教具間的互動而形成的,

因此符合幼兒自我探索的學習原則。

(4) 語文教具(language materials)

語文教具可培養兒童聽說閱讀及寫字等相關學習能力。看似偏重認知學習

(5) 文化教具(culture materials)

蒙特梭利文化教具包括繪畫、音樂、宗教、地理、歷史、天文、風俗民情

22

蒙特梭利將教師稱為「引導者」(directress),蒙特梭利教師扮演的是間接 引導的角色,幫助幼兒完全自然的解放,以發展他的潛能,這點和傳統教師上

23

1. 充實自我做好「內在預備」(interior preparation)。

所謂「內在預備」,指的是教師精神方面的預備。蒙特梭利教師需不斷的自

24

以保持環境的整潔與舒適。

4. 示範者

教師需為幼兒行為立下典範,才能贏得幼兒的信心與尊敬。所以,教師必 須注意自己的舉止,儘可能的文雅與優美。

5. 溝通者

蒙特梭利教師在與幼兒溝通時需簡單扼要,因為教師向幼兒說明方法時,

太過熱心或示範的太詳細,反而會壓抑小朋友判斷與根據自己性格活動的能 力。除與幼兒溝通外,蒙特梭利教師還需與家長溝通,教師要與幼兒的家長保 持密切的聯繫,以了解幼兒的家庭生活狀況情形。蒙特梭利認為沒有與家長密 的溝通合作,而僅靠學校生活,是無法給孩子完整的養成效果,所以在他第一 所兒童之家的牆上公佈欄上公告母親把孩子送到『兒童之家』來之前,有責任 把孩子清洗乾淨,並在教育中和指導老師進行合作。除此之外,他要求母親必 須每週至少到校一次,與老師溝通意見,說明自己孩子的情況,並接受老師提 供的幫助(周欣譯,1999),由此可見蒙特梭利是相當重視親職溝通的。

總而言之,蒙特梭利教師的責任是聯繫幼兒,環境與教具的關係,蒙特梭

總而言之,蒙特梭利教師的責任是聯繫幼兒,環境與教具的關係,蒙特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