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成長團體對發展遲緩兒童親子互動關係的影響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親子成長團體對發展遲緩兒童親子互動關係的影響

王天苗(1995)的研究發現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子女活動的程度及親子 關係等因素,會影響兒童接受早期療育的結果,然而,特殊兒童家庭常見 的時間、金錢及人力上的壓力,卻也往往影響著親子互動關係的品質。本 團體藉由增加親子共同參與活動的機會及提供刺激物的

示範,期待能增進家長對幼兒的接受度並更積極參與各項與幼兒有關的活 動,且激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一些隨手可得的物品,提供孩子多樣刺 激的機會。以下就參加親子成長團體的家長對孩子接受度的情形、對參與 孩子活動的意願及對提供孩子多樣刺激機會的意願三方面加以說明。

壹、參加親子成長團體的家長對孩子接受度的情形

一位家長要接受自己特別的孩子時,需要先正確認識孩子的能力,給 予適當的期待,提供必要的支持,將教學延伸到家庭中使其能對孩子發揮 最大的功能,並從孩子的些微改變中看到其優勢能力,進而正向地支持鼓 勵他。而透過親職教育可以幫助家長溝通親子關係、促進親子互動、導正 對幼兒的錯誤認知、培養家長對特殊幼兒的敏感度,進而使父母尊重接納 幼兒,並對幼兒有正確的生存價值觀。(胡玲玉,1989)。以下即說明本團 體中,家長對孩子接受度的改變情形。

一、最初的認識---我了解他,他是我的孩子

透過對孩子的觀察,可以使家長更進一步了解孩子在語言、認知、動 作、情緒等各方面的能力,進而正確地認識孩子的能力,以給予孩子合理 的期待。對 Mc 和 Mde 來說,原本就對幼兒有基本的認識,例如 Mc 這樣描 述著孩子的動作能力及社會情緒:

他的技巧性不足,所以像剪紙他剪幾張就說他手酸了(Mc960421)

像他蠻固執的,他只喜歡跟他喜歡的人在一起,他還蠻那個的……所以固執和專心度真 的是比較那個啦(Mc960302)

Mde 對幼兒的語言、動作、認知及社會情緒方面有以下了解:

比如問他說為什麼他會尿床?然後他會回答說:因為我尿床啊。就是說他聽不懂,其實 很多比較抽象的東西他聽不懂,我覺得他們…怎麼說…我覺得他們只是會那種平常的對 話(Mde960203)

他們注意力不集中,他們可能今天你教很久,今天你教了四五個小時,他們會了,可是 今天早上教對不對,中午你問他們就忘記了,我覺得他們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忘記

(Mde960203)

我覺得他們的手有問題,就是不太會控制(Mde960203)

如果我們帶他們去公園玩溜滑梯,完全沒有人的時候他們就會玩,忽然如果有人來了,

我就覺得他們都很棒呀(Mab960302)

到對其動作能力及社會情緒的後知後覺:

現在會畫人頭,有眼睛鼻子什麼都有,以前都亂畫,只會畫圓圈圈,拿筆也比較穩了

(Mab960406)

之前還很固執,都用哭的,現在跟他說他聽得懂了,現在比較不會那麼堅持到底,以前

都堅持到底不然就用哭的(Mab960406)

我覺得他們最會做的是開罐,開罐對他們來說比較簡單,剪的方面和貼的方面,貼的時 候他們都會貼得歪歪的,B 會剪也會貼,A 剪的能力比較差……還有撕紙也比較不會,

要撕直線的時候不會撕(Mab960406)

二、家長的改變

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為的是要能適切地幫助孩子,而本團體藉由親 子作業的督促及獎賞制度的鼓勵,促使家長將團體中的活動延伸到家庭生 活中,時而請家長協助收集繩子、紙盒、空罐、廣告紙等可利用的材料,

時而請家長幫助完成與團體活動相關的作業並加以紀錄,能確實完成者及 給予獎勵章,集點之後可以獲得獎勵品,以此方法使家長發現幫助孩子並 不會太難,且因此知道如何在生活中發現簡單又可利用的物品,而能以因 應本身經濟狀況與家庭環境的方式來適切地幫助孩子,並在家庭中提供類 似的學習情境,以增進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的效果。此外,也因為完成這項 作業的過程而增加觀察孩子的機會,使其因觀察而了解他,因了解而接受 他。在這樣的督促與鼓勵之下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有了以下的變化:

(一)我幫助他,他是我的孩子

家長因為體會到教學延伸的重要性,或因看到孩子學習的熱情,而願 意想辦法幫助他。例如 Mc 會在家中為孩子準備團體中曾使用過的工具,以 促進孩子學習的動機:

像我有買那個繩子,他自己想到就會自己去桌上那裡拿來,我放在書桌那裡,然後他自 己就會去拿來,像貼貼那個有沒有,他也蠻喜歡,現在開始看到貼紙,他自己會拿一張 紙一直貼(Mc960611)

此外,原本鮮少參與幼兒活動的 Mde 也因為幼兒的要求而樂於幫助孩子將 團體中的活動延伸到生活中。

像之前他們只會玩玩具,可是現在就是每天會跟我說"媽媽我要剪刀,我要剪東西",

ㄟ…他們會想要說要剪東西(Mde960414)

他們自從上了這裡的課以後超喜歡剪東西的,現在每天都跟我說"媽媽,可不可以借我 剪刀?我要剪東西"(Mde960609)

(二)我愛他,他是我的孩子 頭髮、手和腳啦、穿裙子和穿衣服啦,他都會(Mab960609)

對呀,這要感謝老師,然後他們自己會跟我說他要塗顏色,昨天吧……對呀,他會說"

媽媽我要畫顏色"(Mde 神情喜悅)(Mde960609)

這幾次喔,進步很多,可是 D 他比較隨便,像今天我叫他剪一個框框裡面有一個隨身碟,

然後我要叫他剪隨身碟,可是他會直接剪外面,可是 E 不是,E 他會仔細的剪,D 很沒 耐心,可是 E 不錯,然後他還一邊剪一邊跟我笑(Mde960414)

雖然 Mde 仍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標準,但已漸漸調整其態度:

反正到現在我跟爸爸都會氣到都會在心裡很想罵他們白痴,可是都不敢罵他們

(Mde960609)

另一方面,Mc 則會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表現:

我先生常說其實他不笨耶,只是少了一根筋而已……我們不可能要求他跟我們一樣

(Mc960302)

不過有一點就是說他肯去動手,肯去參與就不錯了,回家還有這個興趣會去做

(Mc960421)

從三位家長的訪談中發現,後知後覺 Mab 從原先對孩子狀況的不知不 覺,到後來因為團體活動或親子作業的完成而開始認識孩子的能力,進而 更能欣賞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或批評孩子的行為;先知先覺的 Mc 始終能保有對孩子能力的正確認識,因此能適當幫助孩子且愛孩子;先 知後覺的 Mde 從不願意接受幼兒的狀況到能細心觀察幼兒的進步而漸漸改 變對幼兒的態度。其中,Mc 和 Mde 原本對孩子就很了解,也都能將教學確 實延伸到家庭生活中,但卻對他們的孩子有著相當不一樣的態度,Mc 一直 給予孩子積極的期待與鼓勵,而 Mde 一直給予消極的擔憂與壓力,透過親 子共同參與成長團體及共同完成親子作業的過程,Mde 因為有更多參與孩子 活動的機會,而能漸漸接受孩子的狀況,且慢慢肯定孩子的行為。因此,

整體而言,團體中的家長對孩子的接受度有提高的情形。

貳、參加親子成長團體的家長對參與孩子活動的意願

家長無論是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活動參與情形,或是在接受療育過程

中對幼兒活動的參與情形,都會影響親子互動的品質與幼兒的發展情形,

然而,家長參與孩子活動的意願受時間、收入及人力等因素的影響,以下 即說明本團體中家長參與孩子活動的最初態度及其改變情形。

一、最初的態度

在本團體中的參與者之態度約可分為「積極參與型」與「消極參與型」

兩種:

(一)積極參與型

Mc 在家庭生活中即積極參與幼兒活動並且學習各種方法在家和孩子一 同練習。

我會給他說故事、教阿拉伯數字、或是跟他玩一些球,像帶他去復健他都會教我們怎麼 弄,或是玩黏土、拼圖,很多方面都有,或是教他認顏色這樣,我會看職能老師今天上 什麼,我會問他,然後回去我就會著重在這方面再跟他加強,不然他需要的實在太多太 多了(Mc960302)

而在成長團體中能幫助幼兒完成親子作業並協助幼兒按時交親子作業,能 準時出席成長團體並主動參與活動。顯示 Mc 無論在家庭生活中或是在成長 團體中,都能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

(二)消極參與型

家長可能因為工作或家務的關係,而在參與幼兒活動的時間上有所限 制,為家庭經濟而忙碌著的 Mab 說到:

(你如果跟孩子在一起都做些什麼?)沒有啦,就只是照顧他的安全(Mab960302)

親子作業都不是我用的耶,都是他姊姊陪他做的,都是大姊姊和二姊姊陪他們做的(那

媽媽你都沒有陪他們做親子作業)沒有,我就是都一直在撿回收的東西呀,撿到晚上六 點半呀,所以現在陪他們的時間很少(Mab960406)

忙於家務的 Mde 這樣說著:

像我們回去也不會陪他們玩啊,因為我在家裡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就已經好累了,然後 D 和 E 他們就是自己喜歡玩自己的玩具,他們不想我們去吵他們(Mde960203)

此外,家長本身的教養觀念也影響其參與孩子活動的意願

我比較說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的事,因為從小我爸對我的教育就是比較獨立,所以我也 覺得他們應該比較獨立一點,所以平常我都不管他們的,除非他們吵架或者有什麼問題 問我,我才會去理他們,反正他們找我的時候我才會去理他們,那平常的時候我都讓他 們自己去玩(T:那你沒有去跟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兩個都在做什麼?)玩,像如

我比較說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的事,因為從小我爸對我的教育就是比較獨立,所以我也 覺得他們應該比較獨立一點,所以平常我都不管他們的,除非他們吵架或者有什麼問題 問我,我才會去理他們,反正他們找我的時候我才會去理他們,那平常的時候我都讓他 們自己去玩(T:那你沒有去跟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他們兩個都在做什麼?)玩,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