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討論

在本節將就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比較其異同,並進一步探究其原因,

加以陳述與探討如下。

本研究發現家長在參加親子成長導向團體後,家長在對孩子的接受 度、參與幼兒活動的意願、及提供幼兒多樣刺激機會的意願上,整體來說 有產生正向的影響,此研究結果與蔡淑桂(2002)之研究發現發展遲緩兒 童家長在參與親職教育方案後僅在「提供刺激物」、「參與程度」方面有顯 著差異,而在「父母接受性」方面則無顯著差異的結果有所不同,探討其 可能原因,研究者認為本研究之親職教育方案乃強調親子共同參與團體,

確實提供發展遲緩兒童家庭親子共處、共同學習的機會,且引導家長參與 在幼兒活動中,使家長親眼目睹孩子的學習過程,了解其真正的發展程度,

也看到孩子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除此之外,團體中的討論與分享,提供 家長精神上的支持,也看到其他參與家長與其子女的成長歷程,凡此種種 皆有助於提升家長對幼兒的接受度,也就是此親子成長團體的特色之一。

另一方面,蔡淑桂(2002)的研究中亦發現家長在「提供玩物」與「提

供刺激物」兩方面的差異最為顯著,而本研究中雖然對家長提供孩子多樣 刺激機會有正向影響,然而其中只有一位家長是積極提供多樣刺激機會的 態度,研究者認為其原因在於研究對象特質的不同,在蔡淑桂的研究中參 與的家長多屬於高社經地位,而本研究之三位研究對象中,有兩位是接受 扶助的低收入戶,有一位教育程度為國小畢業,如同文獻中所提到的,家 庭的收入、時間和人力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到幼兒接受早期療育的情形(王 慧儀、鍾育志,2000;陳素禎,2006),社經地位會影響其提供多樣刺激機 會的能力及意願。

Williamson(1997)設計之 Parents as Teachers of Children Program

(PATCH),發現可以提升家長參與幼兒活動及提供幼兒多樣刺激機會的意 願,並且給予家長精神上的支持,此結果與本研究相同。而同樣邀請孩子 一同加入,並與其他家庭相處的研究(Cheney, Manning & Upham, 1997),

雖然其研究對象為嚴重情緒障礙孩子的家庭,其障礙類型及程度有異於本 研究之樣本,但同樣有促進家長與專業人員合作、增進親職信心及提高參 與幼兒活動意願之結果。

此外,楊琇博(2004)在「親子互動團體治療方案對 ADHD 兒童的輔導

成效評估」的研究中提到家長在親子互動中所易呈現出的人格特質為:脆 弱、懷疑、採取貶值化的機轉;易怒、不穩定、情緒失控;焦慮的耐受力 差;操縱控制慾強;敏感、自卑感作祟。雖然參與本研究知個案幼兒並非 ADHD,但對於同樣是面對特殊幼兒的家長,也會出現以上所述之特質,也 許是期待過高,也許是壓力過大,種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著家長的人 格特質,也同時影響著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該研究亦提到家長在不同 情境下所採用互動方式有所不同,例如:情緒不好或失去耐性時,容易嚴 厲指責孩子(責備型);無暇照顧自覺虧欠或給孩子獎勵時,容易採用物 質來滿足孩子(討好型);沒耐心指導或看不慣孩子的做法時,直接代勞

(替代型);擔心孩子的課業問題,因此平日相處時,以課業為重(課業 掛帥型)。在本研究中看到了責備型和替代型的親子互動方式,但同時也 出現積極引導的親子互動關係,從觀察中也發現家長不同的表現型態影響 著孩子的行為,例如責備型的家長使其幼兒缺乏自信、不敢表現,甚至在 家長關切的目光下會出現發抖的情形;替代型的家長則容易養成幼兒的依 賴性,且挫折容忍度差;但在積極引導的親子關係中,不論幼兒的學習成 果如何,都可以看到親子間親密且信任的關係。可見特殊幼兒成長的過程 中,家長的人格特質及親子互動的關係對幼兒有著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