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親職效能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親職效能感源自於自我效能理論,因此本節乃先說明自我效能相關理論基 礎,再進一步說明親職效能感之意涵及量測,最後論述障礙學生家長親職效能 感及其相關研究。

壹、自我效能感相關理論基礎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社會學習論核心人物 Bandura(1997)提出人類行為三元交互模式(如下圖 2-2 所示),主張行為的發生為個人、行為與環境間交互作用下的結果,行為不僅受 環境影響,個人的行為也影響環境,而行為產生之前會先受到個人內在動力與 心理歷程的調節,其中自我效能為一影響行為的主要心理機制。

圖 2-2 人類行為三元交互模式

資料來源:Self-efficacy: Exercise of control (p.6), by A. Bandura, 1997,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andura(1977)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解釋為個體對其能否在某種層面完 成特定任務,以產生特定結果所具有能力(ability)的判斷。他強調自我效能和一 般常說的「自信」(confident)不同,自信為一個難以歸納且無法崁入理論架構中 的用語,是個人相信的強度但非特定針對什麼而言;而自我效能則是指對自己 執行能力的相信程度,是個人能達成特定成就的程度(Bandura, 1997, p.382)。

Bandura(1986)指出個體會透過自我反思的歷程(Self-reflection),評價其經驗 及思考歷程,個人對其能力所具有之信念比個人知道什麼,獲得什麼技能,以 及先前的成就更深刻影響行為表現;自我效能信念能幫助個人決定如何執行他

個人(P)

環境(E) 行為(B)

們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能(Pajares, 1997)。國內張春興(1989)解釋自我效能為個 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之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地步的一種主 觀評價。

由上述可知自我效能非指個人實際所具有的能力或自信,而是個人自覺具 有某種能力執行某任務的一種判斷,以及相信該能力能帶來特定影響的主觀覺 知,對於個人能力、知識及技能的執行具有關鍵的影響。

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Bandura(1997)指出自我效能概念中包含兩個要素(如下圖所示):結果預期 (outcome expectation)與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兩者雖皆屬個人的主觀判 斷,但彼此有差異且非因果關係,需加以區辨:

圖 2-3 結果預期與效能預期之差異

資料來源: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p.22), by A. Bandura, 1997,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個人在行為之前會先預期行為產生的結果如何,此即「結果預期」;而個人 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執行該目標行為的能力則為「效能預期」。影響個人採取行動 的關鍵,在於對其本身所具能力的判斷,當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時,較能採取 行動;當預測自身能力的不足,就會選擇逃避。分析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兩者 差異可知,個人對結果預期不一定能產生實際的行動;但效能的預期可能影響 結果預期。以家長參與為例,家長可能相信積極參與子女教育能帶來正面結果,

此為結果預期;但家長是否採取實際參與行為可能受到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影響,

即為效能預期;而相信自己具高效能的家長,對其參與所帶來的結果有較高的 期待。

自我效能具有中介行為的功能(黃凱霖,1995),決定個人的感覺、思考、

效能預期

人 行為 結果

結果預期

動機的引起及行為的發生,依據 Bandura(1997)的說法,自我效能會透過認知、

動機、情意及選擇等四個心理歷程影響行為的運作,進而影響個體目標設定、

成就歸因、動機強度、情緒狀態及選擇歷程。一般而言,高效能感的人在面對 任務時會設立較高的目標,具有較強的動機,積極迎接挑戰,並且能持續努力 以達成預期的結果,在面對阻礙時,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與沮喪程度較低,較 低效能者更能堅持不放棄,若不幸遭遇挫折失敗,也傾向將失敗歸因於自己努 力不夠,而能從經驗中學得教訓,愈挫愈勇;而自我效能低的人,面對同樣的 情境,其表現則全然相反。

三、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Bandura(1997)指出自我效能的建立受到四種訊息來源影響,這些來源愈可 靠,對自我效能的影響愈大,茲說明如下:

(一)成就經驗(mastery experiences)

成就經驗對於自我效能最具直接影響力(Bandura, 1997),個人因為自身成功 或失敗的經驗而增強或降低效能,尤其早期的失敗經驗可能導致自我效能的不 足。除了受個體成敗經驗影響外,個人的努力及面對困境的堅持度也影響效能。

回溯個人過去的經驗有助於了解效能的形成,當成就經驗不足,連續的挫折可 能導致習得的無助而降低效能感,以身心障礙學生家長為例,孩子障礙程度嚴 重的家長,可能因為教養孩子過程中一再挫敗而降低其效能;相對的,將教養 孩子的困難視為挑戰而從中獲得成功經驗的家長,其效能反而增強。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以他人成敗經驗為參照對象,個人透過觀察學習,也會以此作為比較標準,

進而提高或降低自我效能。而個體視為楷模的對象與個體的程度愈相近,對自 我效能的影響程度就愈高。因此,以身心障礙學生家長來說,來自身旁相同際 遇或同儕團體中與自己相仿的家長,若能成為觀察楷模,則可提供正向的經驗 訊息,進而提升自我效能。

(三)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語說服指個人透過他人言語的鼓勵或影響,進而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目 標和任務,而提升其效能。然而言語說服須謹慎使用,在適當的鼓勵下可使自

我效能提升,但若他人言語給予過度期待反而使個人因預期效果失敗而使效能 喪失。雖然 Bandura 指出以言語說服來源的可靠性及確實性易受質疑(Bandura, 1977, 1997),但好的效能增強除了給予正面評價外,宜同時營造使個人成功的情 境。葛璇華(2007)研究結果應證此論點,指出他人口語勸說對智障者家長有 助於其自我效能的發揮,所以對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而言,來自社會支持團體、

重要他人或學校教師的正向鼓勵為增進家長效能感的來源之一。

(四)生理與情緒狀態(physi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us)

個體對其生理和情緒狀態的評價也會影響效能的判斷,當個人認為其生理 狀況不佳或情緒長期處於過度激動或焦慮時,則影響表現水準,進而降低了效 能的預期;此外,心情好壞也影響效能高低,好的心情能增強效能感。由此解 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若長期處於生理、心理和情緒的負面狀態則可能使其效 能低落。

綜合上述,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在教養子女過程中,其認知思考、行為產生 及能力執行會受到其自我效能運作影響而有不同表現,個人效能高低受效能來 源影響,除了他人,家長自身教養經驗的成敗及對其生理與情緒狀態的判斷為 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有關於效能在親職上的應用,乃於下一節說明。

貳、親職效能感之意涵

親職效能感屬於父母認知領域的一個概念,相關研究主要探討父母自尊感 (parental self-steem)或制握信念(parental locus of control),其中父母自尊感包含父 母的自我效能及滿意二個成分(Johnston & Mash, 1989),兩者相關但非同一概 念。

自我效能非一整體特徵,而是個人在不同領域所具有信念的組成,因此個 體在各領域向度會具有不同的效能表現(Bandura, 2006),其中親職效能即為一特 定領域的效能。Bandura(1997)指出個體在人生階段有不同之效能發展重點,各 階段自我效能的穩固發展是日後成功的要素,在成人期的主要任務為學習適應 婚姻、親子等關係及因應配偶和父母角色的要求,父母本身的效能信念對親職 角色有重要影響;在不同親職任務上扮演關鍵的角色(Bandura, 1986, 1995, 1997)。

父母在執行親職角色時,先前覺知的成功經驗有助於現在及未來親職效能感的

建立,並影響其親職行為(Bandura, 1986)。

由於 Bandura 未賦予親職效能感明確定義,因此相關研究多延伸自我效能概 念至親職領域應用,亦使親職效能感的定義變得多元,部分內涵甚至已偏離自 我效能原先的概念---意指個體對其自身所具有「能力」之判斷,而延伸出「滿 意」、「信心」、「知識」、「勝任」…等概念,筆者認為這些概念與效能感相近,

在定義親職效能前應加以釐清。

從不同角度分析親職效能 感之定義,學者各有不同解釋: Johnston 和 Mash(1989)提出親職效能感為「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對其所具有能力及信心 的程度」;Teti 和 Gelfand(1991)定義母親親職效能為其「能否成功執行教養角色 及展現特定親職任務或挑戰的能力之評斷」;而 Coleman 和 Karraker(1998; 2000) 則定義為「父母對於自己親職角色勝任與否的判斷或在促進孩子正向行為和發 展上,對於自己能力與影響力的知覺與評估」;Ardelt 和 Eccles(2001)認為親職效 能意指父母對自己有能力對孩子及對增進孩子發展的環境產生影響的信念。國 內張春興(1992)則以親職的勝任感解釋親職效能,指的是「父母教養子女的 能力與影響力的主觀評定與感受」;而陳富美(2005)以「父/母對於個人在扮演 父母角色上能力預期的信念」來解釋親職效能。部分學者(涂毓容,2003;許 靜芳,2005;黃凱霖,1995;Eccles & Harold, 1993; Hoover-Dempsey et al., 1992)

則將親職效能感的定義聚焦於「指導子女學業及學習」的效能。

由上述得知,親職效能之意涵或從親職的「角色」和「任務」,或從特定的 親職任務界定如:指導子女學習的效能,相關定義與內涵彙整如下表 2-2 加以分 析:

表 2-2

國內外親職效能感定義與內涵彙整

研究者/年代 定義 內涵

能力 滿意 影響 知識 信心 勝任

Johnston & Mash (1989)

父母在處理孩子問題時,對其所

具有能力及信心的程度  

Teti & Gelfand (1991)

母親對於能否成功執行教養角 色及展現特定親職任務或挑戰 的能力之評斷。

表 2-2(續)

研究者/年代 定義 內涵

能力 滿意 影響 知識 信心 勝任

能力 滿意 影響 知識 信心 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