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關係

承上節所述,親職效能感為影響親職行為重要之認知因素,而家長參與子 女教育則為一項親職任務表現,本節乃論述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二者之關係 及其相關研究。

壹、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關係

有關家長效能感和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相互關係早已獲得相關研究證實 (Eccles & Harold, 1996; Grolnick, Benjet, Kurowski, 1997; Hoover-Dempasey, Bassler & Brissie, 1992; Shumow & Lomax, 2002) 。 Hoover-Dempsey 和 Sandler(2005) 提 出 修 正 之 家 長 參 與 歷 程 模 式 (Revised Hoover-Dempsey and Sandler model of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process),從心理因素探討家長的參與動 機及參與行為之關聯,將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效能感視為一項動機因素。家長 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參與子女教育的判斷影響其參與動機,高效能感的家長認 為自己的參與能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對參與結果有較高的預期,因此對參與 設立較高的目標,有更強烈的參與動機,並將教育視為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責 任;低效能感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有限,缺乏參與動機且表現消 極,而將教育責任完全交給學校(Bandura, 1997; Hoover-Dempsey, Bassler, &

Brissie, 1992)。

家長的效能感也影響家長參與的程度、參與內容及對參與角色的建構 (Hoover-Dempsey et al., 1992, 2005),高自我效能感的父母視自己為孩子學習的 指導者,較願意在家指導孩子學習,而低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對於孩子教育多 仰賴老師,自己則作為旁觀者,較少參與在家指導或到校擔任志工。

就 Bandura(1997)自我效能的訊息來源探討,家長個人因素如:教育程度、

知識能力、過去參與教育的經驗,以及子女本身障礙狀況皆與家長的個人成就 經驗及參與的效能有關;此外,來自學校教師或重要他人言語勸說,或社會支 持性團體成員所提供的楷模示範為替代經驗的來源之一,也對於家長協助孩子 的效能感有重要影響(Hoover-Dempsey et al., 2005)。國內葛璇華(2004)訪談成 年智障者的家長,指出父母的參與行為及其對參與角色的定位為自我效能執行

成就之一,智障者的家長在參與子女教育時,對其能力的認知為自我效能的表 現,而在家或在校的參與行為皆為自我效能展現的結果,透過家長參與及家長 諮詢和效能訓練,有助於增進並提高自我效能。因此,探討家長的效能感及其 相關因素有助於了解並增進家長參與。

綜上所述,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效能與其參與行為關係密切。家長的效能 感為決定家長參與之重要因素(黃凱霖,1995)。Shumow 和 Lomax(2002)的研 究更指出家長的效能感為家長參與的先決條件,可預測家長的參與。因此,家 長的效能感可視為是家長參與的助力,與參與動機、參與角色的認知及參與行 為有關,相對地,透過參與的行為也能增強家長的效能感;此外,參照自我效 能的來源,有助於探討影響家長參與及親職效能感之相關因素,以作為日後擬 定增進家長參與策略的參考。

貳、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相關研究

現有研究,探討親職效能感與特殊學生家長參與關係者篇幅有限,仍多以 一般家長為對象。因此本節乃將相關研究擴大範圍至一般家長及特殊教育學前 階段,以一併探討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的關係。

在學前階段的研究,Yamamoto、Holloway 和 Suzuki(2006)研究 108 位日本 學前正常兒童母親,顯示家長對參與子女教育的效能感會影響他們參與子女在 家的閱讀行為;國內姚淑娟(2010)探討特教幼兒父親效能感對父職參與行為 的關係,發現整體及各層面的親職效能感皆與父親的參與行為有關,父親的效 能感愈佳,則有愈多的參與行為。

在學齡階段,國內黃凱霖(1995)的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父母指導子女學習 的效能感能有效預測父母參與,並以「能力」構念最具預測力;許靜芳(2005)

探討國小學童家長參與,也發現父母效能感愈高者,參與子女教育的程度愈高;

而林俊瑩(2006)探討國小家長對參與子女教育的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的關係,

發現家長對參與之效能預期對其參與學校決策及校務運作有正面影響。

在國中階段,涂毓容(2003)將家長的親職效能分為在家指導的效能及參 與學校或社區的效能兩層面,結果顯示國中生家長的效能感在不同層面的表現 程度不一,以在家指導的效能高於參與學校或社區活動的效能高,家長的效能

感愈高,參與子女教育之程度愈高;此外,張怡婷(2008)分析教育長期追蹤 資料庫之調查結果,也顯示出家長的效能感對於家庭的參與、學校的參與及整 體的家長參與有正向預測力。

在探討相關因素的研究方面,黃凱霖(1995)的研究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 最能預測父母效能感;而 Morris(1995)針對田納西 221 位小學家長進行問卷及訪 談,發現家長的自我效能和家長參與有顯著的相關,其中家庭結構和家長效能 感及家長參與間有中度或一致的相關性。

Davis(2003)研究國小特殊學生西班牙裔家長,發現教育程度有限的家長在 參與子女特殊教育上多為被動,表現很低的效能感,對於個別化教育計畫的認 知及參與技巧不足,傾向將教育的決定權交給學校人員,也很少質疑學校的建 議;而 Rogers 等人(2009)比較過動兒與一般孩童家長,發現過動兒的家長在 協助孩子的效能感上較低,也較缺乏參與的時間和精力,其中,家長身分為一 相關因素,過動兒父親比母親較少參與子女教育。

參、小結

綜合分析上述資料可知從不同年齡階段及族群探討,親職效能感皆與家長 參與行為相關,Jones 和 Prinz(2005)分析相關文獻結果亦指出親職效能感與家長 在小學、中學及青少年階段的教育參與皆有正相關;此外,家長的效能感在不 同層面的參與,表現的程度也不同。

但值得關注的事,在現有探討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的文獻中,多僅以限 定領域親職效能(Narrow-Domain PSE)為量測取向,難以細部且多面向瞭解家長 的效能表現,研究對象仍以一般家長為主,並將家長的親職效能感聚焦於家長 指導子女學習及學業的效能,可能因此忽略其他向度之親職效能感與家長參與 的關係,而在特教領域的研究,家長親職效能感之內涵亦不應限定於指導子女 學業的效能,應擴大層面探討。

因此,本研究乃以特定領域結合特定任務的親職效能量測取向,將特教班 學生家長的親職效能內涵分為:生活照顧效能、教養效能、情緒及行為處理效 能、資源尋求效能等四個層面,並與家長參與之家庭指導與教養、親師溝通與 合作、學校活動參與及支援、社區連結及參與等層面進行分析,以了解整體及

各層面親職效能感與整體及各層面之家長參與的關係,並探究親職效能感對家 長參與是否存在預測作用,期能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日後擬定方案 策略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