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我國食品詐騙治理之析論

第三節 設計我國食品詐騙之防制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設計我國食品詐騙之防制策略

食品詐騙乃是一項歷史悠久的社會問題,就其歷史成因觀之,主 要與都市化及工業化的結果息息相關;然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及 科技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之下,當食品供應鏈逐漸變得更加冗長而複雜 後,連帶也會提高食品在生產、製造及銷售階段所潛藏的詐騙風險和 機會。

而伴隨著食品詐騙所呈現的跨國性及隱匿性,我國在最近幾波的 食品安全醜聞之中亦無法倖免。因此,如何針對食品詐騙的問題對症 下藥,並且透過具體的防制策略來滿足民眾殷切的需求,無疑是當前 政府相關單位及食品部門必須深思熟慮的政策課題。

為了確實掌握我國食品詐騙事件的特性,本研究嘗試由過去的歷 史脈絡中抽絲剝繭,從最近 10 年的新聞報導當中,系統性的梳理食 品詐騙事件的各種樣態,並且著重在食品類別、詐騙手段、製造地點 及歷年趨勢這幾個層面的觀察及分析;以下謹根據食品治理的三個向 度—政府、業者、民眾,以及本文之理論基礎研提我國在食品詐騙之 防制策略:

一、政策工具及相關措施

(一)思考如何降低食品詐騙機會

根據本研究的觀察,從 2006 年起(19 件)到 2015 年(134 件)

為止,我國食品詐騙事件的數量急遽攀升,足見食品詐騙問題已有漸 趨惡化之趨勢;有鑑於此,本文歸結英美的食品治理經驗認為,政府 相關單位若要有效防止該等問題的惡化,或可嘗試以「降低食品詐騙 機會」作為基礎,並且設計相應的政策治理工具;具體言之,有關防 制食品詐騙的政策工具及相關措施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47 -

1. 強化監督者:

(1) 持續蒐集有關食品詐騙或犯罪的相關資訊,並且透過非典型 資料(如:食品進出口資料、食品價格的異常波動抑或季節性 產品的供需失衡情形等)的彙整及分析,進而輔助食品詐騙的 偵察行動。

(2) 加強管制者、稽查人員及食品業者對於食品詐騙行為之辨識教 育工作。

(3) 採用快速而有效的食品檢測法或食品分析法。

(4) 應針對食品稽查過程及稽查結果進行評估且提出改革建議。

2. 打擊詐騙者:

(1) 鼓勵食品業者接受第三方認證機構執行抽測並配合非預期之 稽查行動。

(2) 設計誘因以鼓勵弊端揭發行為,例如:提供獎金、便捷的申訴 管道或弊端揭發之保密措施等等。

(3) 透過產業貿易團體之約制力量,設法將潛在的食品詐騙者逐出 市場之外。

(4) 結合跨國力量,共同執行食品監控任務。

3. 保護受害者:

(1) 提高消費者對於食品詐騙之認知意涵,例如:對不明確的食品 資訊抱持懷疑態度。

(2) 鼓勵食品產業對於上游食品供應商進行檢測及監督,並支持貿 易商與中盤商發展新的認證標準。

(3) 提醒業者需對食品供應鏈之中的脆弱環節進行診斷及分析,藉 以釐清食品詐騙的潛在風險。

(4) 強化食品業者在供應鏈之相關知識,設法縮短食品供應鏈並進 行垂直整合,以降低食品詐騙機會之發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從食品詐騙樣態比例較高者著手

根據本研究的資料統計顯示,我國在食品詐騙樣態之所占比例的 前三名分別為:添加類(240 件)、標示不實類(93 件)及取代類(80 件),而該三類合併計算之後,大概佔食品詐騙樣態總數的 92%;因 此,本文認為,政府未來應已曾經發生過的食品詐騙樣態作為基礎,並 且儘可能在食品或產品上市或上架之前,透過查驗行動及事前蒐集或 掌握的可靠資訊,徹底地針對食品供應鍊中的原料供應商、製造商及 零售商進行脆弱性評估,一方面提醒誠實經營的業者避免受害,另一 方面則,採取更積極、主動的執法措施,適時地中止潛在的食品詐騙 犯行。

(三)針對易受詐騙之食品類別進行監控

根據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以下的食品項目分別會受到 4-6 種不 同的詐騙手段所侵害:脂肪、油及乳化脂肪製品;蔬菜及水果類;穀 類、塊根、塊莖等可供主食作物及加工品;肉類及其相關製品;水產 及其製品;蛋及蛋製品;調味品;飲料類;膳食補充品。

從以上易受詐騙之食品項目觀之,其與國人的飲食習慣及飲食文 化息息相關,因此,未來若要遏止食品詐騙的行為,除了需針對食品 供應鍊中的脆弱環節進行評估之外,尚需觀察國人在飲食習慣及消費 趨勢方面的變化,畢竟「利之所在,詐騙之所在」,只要有利可圖,便 極有可能產生被詐騙的風險;同時,加強消費者的食品素養或飲食素 養,亦為削弱詐騙風險的途徑,一旦當消費者提高對於食品在選擇及 辨識方面的知識與能力,那麼也有助於發揮「用鈔票進行投票」的效 果。

(四)加強對六大直轄市之食品安全治理行動

由本研究所得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過去 10 年當中,有關 食品詐騙在製造地點的空間分布,絕大部分是以六大直轄市為主;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49 -

所以會呈現此種結果,可能是六大直轄市的人口眾多,市場龐大,倘 若能在大都會地區進行產品的製造及銷售,不但可以縮短供應鍊,同 時也有助於提高銷售量。

除此之外,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或許是六大直轄市的食品業者為 數眾多,而潛在的詐騙者一方面自認為並不容易被抽查故心存僥倖

,另一方面,其對於公部門的稽查行動與流程知之甚詳,而在掌握了 比公部門更多的資訊之下,也許更容易通過各式的食品認證、驗證及 相關的食品安全評估。

誠如先前在政策工具的章節中所提到的,政府及相關單位最常沿 用的政策工具:稽核與查驗,確有其應用上的限制,因此,我國政府 日後在加強對六大直轄市的食品安全治理時,仍須針對:稽查的及時 印象、稽查標準的可靠性、稽查工具的有效性、稽查者的稽查能力、稽 查的範圍、稽查活動背後的利益衝突、稽查的後續行動等面向,持續 地進行反思並提出具體的精進作為。

(五)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並進行潛在食品詐騙資訊的蒐集與分析 為使當前在人力及資源有限的食品相關單位能夠在防制食品詐 騙方面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未來除需針對內部單位的政策資訊 進行水平的整合與溝通之外,更重要的是應該思考如何與產業界、學 術界、研究單位或非營利組織建立友善的合作伙伴關係。

由我國過去發現或查獲食品詐騙者的身份類別比例觀之,除了中 中央及地方食品相關單位之外,仍不乏由檢調、消保、警政、農政、海 巡、關稅、教育等單位主動反映可疑的食品詐騙案例,因此,設若食 品部門平時就能與這些單位維持密切聯繫,那麼無論是在情資的掌控 抑或行政效率的提升應該都能產生加乘的效益。

至於在跨部門合作機制的部分,政府應自其他部門、組織或單位 的優勢或利基截長補短,並且設法形成一個更有效率的食品政策治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網絡。舉例來說:政府相關單位可從各類食品的生產製造歷程中,觀 察或調查上、中、下游的業者如何避免自身的產品遭受詐騙,而各不 同階段的業者又是否皆已盡到查證的義務;此外,政府也得以透過學 術單位的報告或研究計畫成果來掌握國外的食品發展趨勢;而從研究 機構的技術創新、設備升級等層面,政府亦可思考其對精進食品檢驗 效率是否具有積極意涵;至若非營利組織的相關報導或建議,則剛好 為政府在法規修訂的可行性及政策執行的正當性等方面開啟了檢討 及反省的空間。

二、食品倫理回溯

食品倫理回溯主要是結合食品回溯及食品倫理這兩項概念而來

,具體言之,其乃主張「藉由識別紀錄來回溯與反映食品鏈之倫理層 面的能力」。過去對於食品回溯的理解,主要在於強調食品供應鍊中 的各個階段皆應保有回溯到上游與追蹤至下游的完整紀錄;然而,在 倫理消費意識的逐漸崛起的態勢之下,未來民眾對於食品資訊的要求 勢必將與日遽增。

為了進一步促進消費大眾的知情選擇權,本研究認為具有一定市 場規模的食品企業除了需要提升資訊的完整性(也就是確保食品資訊 的豐富性、延伸性及準確性),仍有必要主動地揭露以下各方面的食 品資訊,藉以回應消費者在倫理面向的關切需求(Coff, 2010: 39):

1. 食品的原產地標示(geographical origin) 2. 產品品質(product quality):

對於製造方法的描述以及該方法對於產品品質的影響 3. 製造過程與環境的影響(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

對於環保的倡議以及產品是否具有相關的認證

4. 製造過程與動物福利(production and animal welfare):

動物在食品製造過程中是否被人道對待?

5. 製造過程與工作條件(production and working conditio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51 -

食品企業對於勞工的工作條件是否提供擔保?

6. 製造過程與社會的影響(production and society):

企業與農場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7. 經濟或利潤的透明化(economic transparency):

誰才能從食品的生產製造歷程中獲利?如何將經濟的公平性 列為倫理的參數?

8. 保證與認證(guarantees and certifications):

誰必須為了確保食品資訊的正確性而承擔責任?

而除了食品資訊內容的揭露之外,食品資訊的溝通亦為健全食品 安全治理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Beekman 等人(2008: 279-280)便 曾針對食品供應鍊之中的「單向型資訊流動策略」(one-way flow of information strategy)提出批判;該項策略的假定認為,由於民眾欠缺 對於食品生產的相關知識,以致於經常做出「錯誤的」食品選擇,因

而除了食品資訊內容的揭露之外,食品資訊的溝通亦為健全食品 安全治理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Beekman 等人(2008: 279-280)便 曾針對食品供應鍊之中的「單向型資訊流動策略」(one-way flow of information strategy)提出批判;該項策略的假定認為,由於民眾欠缺 對於食品生產的相關知識,以致於經常做出「錯誤的」食品選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