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民國 76 年版《幼稚園課程標準》有何不同?

5. 評量原則

76 年 版 課 程 標 準 語 文 領 域, 在「 教 學 評 量 」 的 標 題 下 又 依 1 幼 兒 方 面、

2 教師方面,分別說明。而有關幼兒方面的評量說明,其實只是簡要而略顯 籠統地列出幼兒的10 項能力,例如:「1. 能注意聽人說話,並能了解語意,

聽不懂時會發問」(頁70)、「2. 會說完整的句子,口齒清楚,並表現良好 的語言態度和習慣」(頁71),並沒有說明評量方式。課程大綱則對評量幼兒 語文學習的面向、實施方法及教學省思的面向與實施方式,都提出具體建議。

三、語文領域主要的特色是什麼?

課程大綱語文領域課程主張各類敘事文本在幼兒生活中有常設而且難忘的位 置。強調大量、多元的體驗、探索與編創各類敘事文本,即是語文領域的主要特 色。個人經驗敘說或圖像表達,圖畫書的閱讀、討論與回應,故事的重述、編創 與表演,以及圖畫書的嘗試創作,都可以是幼兒園生活裡經常的活動。幼兒喜歡 各類敘事文本,習慣生活中有自己的故事和許多不同類型的故事,就能從中體驗 與欣賞語文的美妙,對生活中既存的文本生發活潑的思考與想像,並學習有活力 的表達方式。強調使用敘事文本的另一個理由是:敘事文本的使用涉及各個語言 面向的綜合能力,孩子經常敘說,也就經常有整合語文各面向知能的機會。

4

四、語文學習指標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語文學習指標主要有以下兩個功能: 1 提供教保服務人員幼兒語文發展的 梗概,以便提供幼兒即時與貼切的協助。 2 協助教保服務人員認識幼兒的語文能 力,或學習潛力,以設計合宜的課程,開發合適的學習方向。例如:語大1-5-3「辨 認與欣賞創作者的圖像細節與風格」。從來不曾和孩子一起體驗同一位創作者一 本以上之圖畫書的教保服務人員,可能就沒有機會看見或鼓勵幼兒此種能力的展 現,這項指標提醒教保服務人員創造機會,使幼兒辨認創作者圖像細節與風格的 能力得以展現或更進一步發展。

五、音韻特性是什麼?

為什麼要在課程大綱中加入對音韻特性的覺識 ?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會接收到大量的口語訊息 ( 例如 : 唸童謠、聽故事、團體 討論等 ),這些口語訊息是由各種語音組合而成的,包含了多種音韻特性 ( 例如 : 青蛙呱呱呱,包含有聲母 / ㄑ /、/ ㄍ /、韻母 / ㄧㄥ /、/ ㄨㄚ /、和聲調 ),幼 兒對不同的語音結構及語音組成規則的內在覺知能力,就是對音韻特性的覺識。

音韻特性的覺識能力涵蓋的範圍很廣,所以活動的設計也可以很多元,例如:朗 讀有押韻的、各種語言的兒歌或童謠後,邀請幼兒留心聽每句話的最後一個聲音,

以協助幼兒覺知韻腳的存在。或是,在幼兒平時學習活動中,設計組合聲音或語 音的遊戲,把兩個聲音組合起來(例如:把/b/ 和 /o/ 的聲音合起來說,就像是 打開汽水瓶蓋的聲音),把兩個語音組合起來(例如:/ ㄅ / 和 / ㄚ / 變成八、巴、

叭)等,都可以使得音韻的學習更有趣味。透過各種與音韻特性有關的學習活動 或遊戲,可以增進幼兒對音韻訊息的敏感度,包括處理速度與正確程度。音韻特 性的覺識能力是促進幼兒讀寫萌發的一項重要能力,將有助於語言與閱讀理解的 發展。

六、要不要教注音符號?

幼兒對環境中語音的敏銳覺察力隨著年齡和語言經驗的接觸而增加,是語言 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能力。真正有助於幼兒語言發展的,是對音韻特性的體驗與 理解,而不是學或不學注音符號。要有效協助幼兒掌握音韻特性,首先,必須提 供幼兒大量而有趣的聲音體驗經驗,例如:選擇多種語言的童謠或兒歌,並經常 和幼兒一起讀、唱多種語言的歌謠。在這些有趣的聲音體驗經驗中,漸漸提示幼 兒覺察歌謠中重複出現的或最後一個聲音(一般稱為韻腳)。在朗讀或唱讀各種

基本概念篇 語言的兒歌時,幼兒有許多機會發現,同一個聲音出現在不同語言的歌謠裡,例

如:「阿」這個聲音,可能出現在華語、閩南語、客語的兒歌裡。接著,便可以 提示幼兒注意不同歌謠裡重複出現的、最後一個聲音,有的一樣,有的不同。覺 察同或不同就是能夠辨識了。上述經驗如果十分豐沛、紮實,家長或教保服務人 員便可以帶著孩子,玩把兩個聲音變成一個聲音的遊戲,提升幼兒對音韻的處理 能力。任何一種本土語言都可以讓孩子體會「兩個聲音可以組合成一個聲音」的 特性。透過遊戲或活動設計,幫助幼兒逐漸掌握音韻特性,才是教保服務人員應 該關注的重點;注音符號的教學方法若有偏差,不僅會帶來負面的學習效果,也 可能形成幼兒日後語文學習的障礙。

七、為什麼要關注幼兒的敘說與敘說風格?

幼兒的敘說關乎自我建構與對世界的認識,幼兒園一定要提供幼兒敘說生活 經驗的時間與空間。此外,幼兒和成人一樣,有不同的敘說風格。教保服務人員 認識多種敘事風格,才能從容欣賞幼兒的敘說。如果教保服務人員只熟悉一種敘 述經驗或說故事的方式(通常是教保服務人員自己的敘事方式),很有可能因為 無法欣賞幼兒的經驗或故事敘說,而在非刻意的情形下給予較冷漠的回應,挫敗 幼兒敘說的熱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