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 、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參 參

參、 、 、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讓生活知識現身

站在門外的人可能以為國小低年級老師最輕鬆,因為孩子的配合度最高,也

很少會質疑老師的教學並認真遵從指令。然而遵從規約不見得會產生理解,正因 低年級孩子的認知發展未臻成熟,老師們在對話和概念的溝通、引導方面除了須 善用實際生活面向協助孩子們進行體驗學習,在課程詮釋和教學活動的轉化上更 需要發揮創意和想像力。以便讓多數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小朋友在學習動力上能持 續被誘發,以建構合適的理解模式和積極參與。

一一

一一、、、、感動才會行動感動才會行動感動才會行動感動才會行動

30 年前梅清老師剛從師專畢業走進實務現場時,她心目中的「好老師」就 是要能教出優秀的學生。因此老師應該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有效的 學會教科書裡所陳述的概念與知識。那時候的她忠實演繹課程導管的角色,壓根 兒沒想過,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直到聽見同校一位老師和行政人員爭辯「考試 一百分就表示全學會了、有能力了嗎?」(梅師訪錄,030711)震碎了她對分數 的迷思,也讓她發現自己完全就像 Jackson(1968)在《Life in classrooms》書 中對一般教師的描述,雖擁有課程知識但卻無法應用實踐。第一次教一年級的時 候,雖然她當時任教的學校位在台北市首屈一指的文教區,可是很多學生在注音 符號方面,特別是在拼音的部分仍不盡理想。她決定借助家長的力量,幫助她和 學生破繭而出。

我讓那些學不好的學生把課文念一遍給我聽,學生念錯了,我就用自製的 便利貼貼在他的課本上糾正他。我比較幸運,因為那裡的社經背景比較 高,所以我其實是給家長看。再把正確的讀法用錄音機錄起來以後,讓這 些孩子把錄音帶拿回去聽。如果他們能正確的念讀課文就請家長在便利貼

167

旁邊簽名。就是一種突破困境,那個時候沒有人想過用錄音帶。(梅師訪 錄,030711)

梅清老師相信,教師是讓學習變得有意義的人。多學會幾題數學未必能促進學生 參與社會流動的機會,多元而合宜的教學活動才能提供孩子展現自己獨特能力。

她強調有意義的教學應是學生習得與發現,而不是老師教了什麼。

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會先想這一課或這個單元要達成這樣的目標 有哪些?可以怎樣讓這次的教學變得更有趣好玩?當然平常蒐集資料的 功夫很重要。其實道理人人都會說,尤其像我這種教了這麼久的「資深」

教師。可是老師要自己有心去有求新、求變,要有設計教學活動的心和習 慣,如果只是紙上談兵,創新教學永遠不會發生。(梅師訪錄,041111)

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有一個「寶貝大自然」的單元,希望能讓學生透過教學 活動了解環保的重要性,進而學會做好垃圾分類善盡學生的社會責任。可是梅清 老師認為,教科書編者設計的活動太著重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技術,無法讓孩子在 參與活動後產生省思,萌生「愛護大自然」的意念。她以為學生必須在學習之後 產生感動的心,才會真正出現生活的行動力。她決定改編教材並打破學科限制,

嘗試做一次學科的統整教學。

我只是選擇一條我認為更適當的路,我並不偏離課本原定的教學目標,只 是改變活動設計。我認為只要能掌握教學目標,條條道路都能通羅馬,活 動要真正引發孩子的興趣,才能建構有意義的學習。(梅師訪錄,030711)

梅清老師依據既有的課程理念設計「呼吸樹」的活動,她讓班上三分之一的小朋 友當樹,然後以相等的間隔讓他們分散在校園草地上,不許移動。其餘的孩子則

168

擔任「動物」和「鳥」,只有站在「樹」旁邊時他們才能呼吸。老師希望藉此讓 小朋友明白,樹會提供生物所需要的氧氣。所有的「動物」和「鳥」都只能在一 棵樹旁邊停留五秒,趕緊深呼吸一下然後離開;然後須跑到另一棵樹旁邊才能再 呼吸。如果剛好不在樹旁又憋不住想要呼吸,就得躺在地上假裝生命已經結束 了。為了讓遊戲更有趣,梅清老師還安排一個學生當樵夫砍樹。她認為在教學時 要考慮學生的感受,不要只是單方面考量老師的需要和既定的課程目標。多尊重 一點孩子的需要,常常就能讓活動更有吸引力,更能提升教學效果。

我在構思每個教學活動的核心都在於,教學和學習活動本身是不是真正能 吸引孩子的興趣,又能達成課程目標。像呼吸樹最重要的思考點就在,什 麼活動能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梅師訪錄,041111)

當我砍倒最後一棵樹,飾演動物的小朋友都因死亡躺在地上。我正得意 時,學生全部異口同聲大聲喊著「你也死了,你也沒空氣了!」那一剎那 我感受到孩子已經真正了解自食惡果的感覺了,那是一種感動,一種得 意。(梅師 AR,111502)

梅清老師一再強調教師在教室裡所從事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有意義,一方面因為課 程本身即是一種含涉價值協商的過程,總是在社會傳承和學生的天賦、興趣之間 拉扯。更重要的則是當學生與真實生活經驗產生積極互動與對話,才會對課程產 生擁有感。梅清老師在訪談時曾不只一次慨歎「怎樣的成長環境讓我們的孩子腦 中呈現的不是自己能做什麼,而是我媽媽會……」(梅師訪錄,033111)因此不 論在課程決定或評鑑階段,梅清老師都非常重視「學習要打動孩子的心」。她認 為應該把教學注意力從書本的知識回到學生學習本身,教學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教學活動要和課程有關聯,教育意義才能被引導出來。梅清老師承認自己是喜歡 嘗鮮的人,可是她追求的新鮮不是熱鬧的聖誕樹課程,而是讓自己和學生發現生

169

命的點和喜悅。受訪過程她一再強調,「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梅 師訪錄,030711,041111)當我問到,她的課程是不是都先有核心概念和骨肉以 後,再和學生或教師同儕一起建構完成?梅清老師的答覆饒富深意:

我只掌握核心概念只有骨架哪有什麼肉!我只是先構思學生的特性和需 要,再慢慢讓課程長出肉來。我當然會跟學群老師分享、討論,如果都是 我在想那就是我的錯,因為你看不見自己的不足(學生的回饋也很重要)。

(梅師訪錄,030711)

不過梅清老師認為部分教師想像力萎縮不全然都是教師的問題,「是因為是 放給老師的權與能太慢。教師大部分都是在規定和要求配合下完成工作。」(梅 師訪錄,033111)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很難細分知識與能力的差距,因為課程不是 在桌上被討論出來的,而是在實地情境中因探究而完成(Slavin, 2006)。願意開 拓想像視野的教師或許應該省思,教學的藝術即是「思考」,因為它可以讓孩子 有更多發展高階思考和轉化知識的機會。教師設計的活動愈多元愈有彈性,學生 的潛能便越能被激發,並使知識與學習者之間發生有意義的連結。「當課程像遊 戲一樣好玩,你要問這究竟是課程或生活經驗?界限其實已經分不清了。」(梅 師訪錄,033111)民主社會公民所需的能力和素養,應無法完全仰賴那些具有永 恆價值、能啟發人類心靈活動的典籍和學科知識,因為課程並非在真空狀態下產 生的事。

二二

二二、、、、因感動學會因感動學會因感動學會因感動學會「「「生活「生活生活」生活」

協助學生覺察和探索自己與生活網絡中的他者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是國小生活課程的目標之一,教科書遂在二年級生活課程裡設計《我們的社區》

單元,希望讓學生對其所居住的社區更加熟識與瞭解。所以學校老師們會以學校 附近的社區作為踏查的對象,安排小朋友去認識社區裡的人、事、物。可是勤美 老師和齊毓老師都曾質疑—安排小朋友到社區裡走一圈之後,社區圖像和孩子的

170

生活就能結合在一起了嗎?

剛看到課本的時候就想說,我們希望帶給孩子熱鬧的體驗活動?還是應該 協助學生(當然包括老師自己)去認真探究,學校附近這些與我們每天生 活密切相關卻已繁華褪盡的老舊社區。(齊師訪錄,031911)

齊毓老師決定帶著孩子走出教室進行知識的轉化與實踐,而她也想藉此體驗一下 大班協同教學的感覺,遂邀請同學年另外兩位資歷較淺的老師一起加入她的社區 踏查計畫。她說一開始只是一個模糊的想法而已,沒想到最後愈做愈大。正式實 施的課程包括社區影像介紹、實地踏查、和提出改造計畫三部分。

我最感動的是 ISO 2004,的改造部分。因為小朋友參觀回來覺得社區裡 的招牌很舊、很醜,他們討論後想重新設計一塊招牌,送給招待他們入內 參觀的店家。這根本就不在我的計畫裡。原來想說用畫的就好。看見小朋 友都興致勃勃的,就覺得應該要重新規畫。(齊師訪錄,050511)

齊毓老師把 7 年前的課程計畫拿出來的時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那是一份 寫作格式和用詞都非常質樸的課程方案,幾乎沒有學術名詞,可是教師的創意十 足。例如:「ISO2004」—用石膏板為愛心商店設計新招牌;「里長有約」─邀請 里長幫小朋友介紹社區的今與昔;「回家的路」—社區拼圖設計大賽等。教師在 課程方案裡面的省思札記和修正步驟充分映現出教師投入行動研究的精神。齊毓

齊毓老師把 7 年前的課程計畫拿出來的時候,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那是一份 寫作格式和用詞都非常質樸的課程方案,幾乎沒有學術名詞,可是教師的創意十 足。例如:「ISO2004」—用石膏板為愛心商店設計新招牌;「里長有約」─邀請 里長幫小朋友介紹社區的今與昔;「回家的路」—社區拼圖設計大賽等。教師在 課程方案裡面的省思札記和修正步驟充分映現出教師投入行動研究的精神。齊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