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問題本位學習理論發展與運用

PBL係於1960年代中期由加拿大的醫學教育者Howard Barrows所發展,透過 遭遇病人的實際問題,讓醫學生以臨床推理技能進行小組合作解題(楊坤原、張 賴妙理,2005)。Chin and Chia(2004)也指出PBL本來是在醫學院裡發展的一 個教學模式,後來適用於小學和中級學校;在PBL中,「問題」在學生的活動與學 習中扮演刺激和聚焦的角色。在學生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這種學習方式是有 目的和動機的,使得學生在原本的知識脈絡上得以積極專注地學習。追溯其起源 和研究PBL各學者的觀點,可以由以下幾個PBL交互關聯的哲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理 論來說明(引自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

一、杜威的實用主義

就其思想淵源而言,PBL 與以往的問題教學法(problem method)皆源自杜 威的實用主義觀點(pragmatism)(Delisle, 1997; Trop & Sage, 2002)。杜 威認為教學重在思考的訓練,教學不僅在傳授知識和經驗,更要使學生經歷科學 的方法,教師應讓學生有機會主動利用先前經驗來解決問題或適應環境,並藉以 增加知識。

二、認知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

Piaget 的認知論指出,知識是由學習者以基模(schema)為基礎,不斷地透過 同化(assimilation)與調整(accommodation)的認知歷程,主動建構而成;

Vygotsky 指出,人類心智能力的發展是社會互動與社會經驗的結果。學習者從簡 單的心智功能轉化到能表現抽象思考、邏輯推理和自律(self-regulation)等高 層心理歷程,都是利用語言與文化中其他人進行溝通、分享等社會性交互作用,

再由此互動所習得的訊息來進行思考與學習。

三、訊息處理理論

Gagn’e在1977年將人類的學習依複雜的程度由基本層級的訊號學習、刺激反 應聯結學習、連鎖作用、語文聯結,到複雜層級的多重辨別、概念學習、原則學 習到最高層級的問題解決,較高層級的學習需以較低層級的學習為基礎(黃郁 雯,2005)。根據訊息處理理論,人腦猶如訊息處理器,訊息自外在環境透過接 受器(receptors)進入訊息處理器後,在感覺記錄器稍作停留後,被加以注意的 訊息會到達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或短期記憶(shorterm memory)。

四、情境學習理論

根據情境學習的原則,教師應提供以學習者為觀點的「學習課程」(learning curriculum)並透過引導性的參與,使學習者在日常生活的實務中接觸、使用並 組織各種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獲得處理未來生活中可能面臨之複雜問題的能力。

五、合作學習理論

所謂的「合作學習」是一種透過小組分組,互相鼓勵以增進個人與小組其他 成員合作學習的成效,可運用於各學科內容的教學,強化個人與小組學習的認知 過程,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尹曼萍,2004;黃政傑、林佩璇,1996)。

綜合以上有關 PBL 的理論與各個學者的觀點,將 PBL 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及解 決生活上的相關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課題。PBL 教學確能提昇學生學習的動機及興

趣,同時透過小組合作解題、全班討論的過程,讓學生具有批判及思考的活動,

改變教室學習的氣氛(朱江文,2003)。因此,教師應透過 PBL,培養學生成為有 效的學習者,達到問題解決教學的目的。

Delisle(1997)認為問題本位學習的歷程包含以下的步驟:(1)連結問題;

(2)確定問題結構;(3)深入討論問題;(4)再深入討論問題;(5)實作與 結果;(6)評鑑結果與問題。洪榮昭(2001)認為 PBL 運作的基本步驟必須包含:

(1)專業知識運用;(2)目標設定;(3)問題解決;(4)評量。而黃明月(2000)

亦曾提及,PBL 之課程設計可依下列基本流程來進行:(1)選擇一個問題;(2)

以此問題界定可能涵蓋的知識領域;(3)基於此問題選擇相關的事件提供給學習 者;(4)學習者從事件中去界定問題;(5)將問題化為一系列的疑問去尋找答案;

(6)蒐集資料並應用於問題之解決。

此外,洪榮昭(2001)亦曾依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和全班討論 等流程的先後,歸納出 PBL 的四種運作方式。至於要採用那一種方式則須視學生 程度與問題深度而定。

1.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小組再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學生自學→小組再討論→全班分組討 論。

3.小組討論→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4.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學生自學→與小組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綜合以上學者的理論,研究者特別歸納 PBL 教學運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圖 2-2-1)為:拋出問題、界定問題、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小組討論、問題解決、

評量等。以上教學流程作為本次研究中科學遊戲教學設計的標準與依據,茲說明 如下:

1.佈題:老師以開放式、無固定答案的問題,讓學生自行思索問題。

2.界定問題:學生依據老師所拋出的問題,界定問題的範圍和方向。

3.小組討論:透過小組討論,擬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4.教師引導:學生有疑問之處可透過與老師討論及老師的引導,再次聚焦問題 之所在。

5.小組再討論:透過小組討論,再次擬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6.問題解決:依據所擬定的方法和策略來解決問題,若無法解決可再次思索問 題之所在。

7.評量:教師針對問題解決的過程實施評量,瞭解學生問題解決的方法、策略 及思考模式。

圖 2-2-1 PBL 教學流程圖

經過長時間整理目前各種科學教學與學習的模式相關文獻,PBL 教學與學習 模式的設計,融合杜威的實用主義、認知與社會建構主義、訊息處理、情境學習、

合作學習等各項理論,以定義模糊的問題來作為學習情境,作為教學的開端,由 師生分別扮演認知教練和問題管理員的角色,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與自我指引學 習,使學習者歷經真實之科學問題解題歷程,期盼學生能展現多元的學習成果。

根據以上專家學者對於 PBL 的詮釋,更加確定 PBL 是一種可以運用於課程與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以下歸納幾個有關問題本位學習的相關研究,如下表 2-2-1,作為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參考和建議。

產生新問題

佈題 界定 問題

小組 討論

教師 引導

問題

解決 評量 小組

再討論

產生新問題

第三節 科學遊戲教學與問題解決

教育的目的主要在培養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去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即在強 調學習與思考必須並重,才能提高學習成效,進而達成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的學習目標(洪文東,2004)。而且各國的科學教育均以培養熟悉 關鍵的科學概念,能將科學概念與日常生活相關聯並應用於做決定或解決問題之 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為目標(教育部,2003a; AAAS, 1993; NRC,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