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與研究嚴謹性

壹、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採主題式分析,由研究者親自將焦點團體訪談的錄音 檔案,逐字逐句的轉譯為逐字稿,以進行本研究的資料分析編碼與詮釋。編碼是 將研究資料進行範疇分類(categorizing)的過程,藉以找出相關資料中所具有的概 念並且進行整理,找出概念之間的關聯(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等人譯,2007;

Rubin & Babbie, 2011)。編碼分為開放譯碼、主軸譯碼與選擇性譯碼三個階段,

然而此三個階段並未有清楚的界限劃分,亦非依循著既定的程序進行,而是反覆 的進行檢視,直至概念清楚呈現為止(李政賢等人譯,2007;潘淑滿,2003)。

一、開放譯碼(open coding)

開放譯碼為進行編碼最初的步驟,係先自單一的文本中擷取出與研究主題相 關的關鍵字詞、事件或主題進行標記。在開放編碼之階段有不同的分析單位,研 究者將會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前後脈絡下進行逐句、逐段的分析,自訪談逐字稿中 的重要概念進行標記,如「兒虐辨識訓練」、「通報管道」、「評估面向-非偶發事 件」等,為後續跨文本的編碼進行準備。

二、主軸譯碼(axial coding)

主軸譯碼是針對在前一階段各文本的編碼進行綜合檢視,找出在不同文本之 中所具有的相同與相異之處,進行歸納整理,藉以進行概念的歸類編排,以找出 本研究的重要概念。此階段針對不同場次焦點團體訪談的資料進行跨文本的檢視,

將其中相同或不同的概念進行歸納整理,如各專業的教育訓練差異、通報評估面 向、對於同一案件的評估面向差異等。

三、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

選擇性譯碼是將主軸譯碼階段所整理的概念再加以發展,突顯本研究的核心 概念,並且釐清各概念之間的關聯與脈絡順序。研究者於此階段之譯碼即緊扣本 研究之主題,浮現訪談資料中所呈現的核心概念,如各專業領域對於兒少保護相

關訓練情形、對兒少保護案件通報及受案的評估面向、實務工作與合作困境、對 兒少保護責任通報制度的想法與建議等,以回應本研究之問題與目的。

貳、 研究嚴謹性

儘管質性研究經常飽受實證科學質疑其效度與信度,但實際上由於質性研究 重視歷史、社會、文化脈絡,若以量化研究的信度與效度作為標準亦不合適(潘 淑滿,2003;Liamputtong, 2009)。Lincoln & Guba(1989)提出質性研究嚴謹性的 四個判準:可信性與真實性、遷移性或運用性、可靠性、可確認性(轉引自潘淑 滿,2003;Liamputtong, 2009),以下將依此架構說明本研究之嚴謹性。

一、可信性與真實性(credibility and authenticity)

指研究者所蒐集的資訊是否符合真實的情形,以及是否為所欲觀察的現象。

本研究透過挑選合適條件的受訪者參與本研究,以蒐集符合當前實務現況的研究 資料;此外,研究者於訪談資料轉譯為逐字稿後,邀請每位受訪者確認內容符合 其原意後才作為分析用途,藉以提升本研究的真實性。

二、遷移性或運用性(transferability or applicability)

指研究中所蒐集到的資訊是否能夠確實轉換為文字上的陳述,並將研究發現 類推或者應用至其他相似脈絡的情境當中,因此,對於所研究的情境的脈絡具有 清楚的了解與呈現變得相當重要。研究者持續在兒少相關服務領域工作,對兒少 保護責任通報制度具有基本掌握,於研究執行與分析過程中隨時留意當前實務發 展,以及觀察記錄訪談情境中的口語及非口語資訊,以確保本研究的背景脈絡得 以清楚呈現。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所檢驗的是研究發現的描述與詮釋是否符合資料蒐集的來源,以及研 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蒐集策略取得上述可靠的研究資料。在提升研究可靠性 的策略上,研究者完整保留資料蒐集與分析的編碼檔案,保持與指導教授定期進 行討論,確認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的合適性,以及研究資料的分析符合邏輯,同時

適當地引用受訪者所提供的訪談資料內容,藉以佐證及說明研究發現。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研究應保持中立、客觀的呈現,由所研究的主題與受訪者提供的資訊引導研 究發現,而非受到其他偏誤來源所影響。因此,研究者如實記載研究中的訪談資 料與相關筆記,查核分析過程中的概念形成之邏輯,並且嚴格遵守研究倫理之規 範,透過與指導教授的討論與自我反思,隨時檢視背景經驗與個人觀點對研究資 料詮釋之影響,以確保研究的中立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