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過程

第五節 資料搜集與分析

壹、資料蒐集的方法

本研究爲了探究數學輔導員的學科教學知識,除了利用訪談來了解老師的 背景經驗與個人想法之外,另外亦透過教室實地觀察的方式,以利進行資料的分 析。

一、訪談法

M. Q Patton於1990年將訪談按結構程度分成三種取向,分別是(一)非正式 的會話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二)一般性訪談導引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三)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為了解個案輔導員教學背後所展現的學科教學知識,研究者採用的訪談方 式為「非正式的會話訪談」和「一般性訪談導引法」,前者的使用時機是隨機進 行的,可能是一般聊天或研究者突然產生疑問時所進行的;後者則是研究者於事 先擬定訪談大綱(如附錄五),欲了解叮噹老師ㄧ些個人經驗背景及教學態度、

價值觀等。在進行正式訪談時,以錄音筆全程錄音,之後的錄音資料均由研究者 親自轉錄成文字資料,以獲得更確切且完整的資料,且能隨時調整訪問及觀察的 焦點,訪談大綱亦會隨訪談時的情境隨機調整。

二、觀察法

95 03 08 三 北屯區建功國小 辦理九年一貫課程諮詢輔導

94 12 20 二 10:15∼10:30 941220 觀察後訪談 94 12 27 二 11:15∼11:30 941227 觀察後訪談 95 02 14 二 11:10∼11:40 950214 觀察後訪談 95 02 15 三 12:00∼12:10 950215 觀察後訪談 95 02 21 二 10:15∼10:30 950221 觀察後訪談

95 02 23 四 11:20∼12:00 950223 觀察後訪談+數學教學觀念 95 03 02 四 11:20∼12:00 950302 觀察後訪談+乘法教學觀念 95 03 07 二 10:15∼10:30 950307 觀察後訪談

95 03 14 二 09:20∼09:30 950314 觀察後訪談 95 03 15 三 12:00∼12:10 950315 觀察後訪談 95 03 16 四 11:30∼11:45 950316 觀察後訪談 95 03 23 四 11:20∼12:00 950323 觀察後訪談 95 03 30 四 11:20∼12:00 950330 觀察後訪談 95 04 20 四 11:20∼12:00 950420 觀察後訪談

貳、資料整理與分析

個案研究係屬質性研究的一種,而質性研究的終極活動是分析、詮釋與呈 現結果,從大量的蒐集資料當中找出對研究有意義的部份,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 的過程。Ely et al.(1997)指出,資料分析的進行,可採行下列步驟:首先,熟 悉逐字稿或札記的內容;其次,進行自由的思考或聯想;再者,找出具有意義的 單元,依據所發生的事件,採用敘述或對話的方式加以呈現;然後給這些單元加 以分類,賦予一些符合其意義的命名;最後,說明歸類方式的理由,並記錄下研 究者本身的思考歷程與反省情形。

以下就研究者在資料轉譯、整理與分析的部份做一說明:

一、資料的轉譯

研究者於現場蒐集資料後,即在一星期內進行文字的轉譯工作,以防止遺 忘,同時會透過錄音的輔助將觀察與訪談的內容忠實呈現。此外,顧及資料轉譯 的正確性和保密原則,所有轉譯工作皆由研究者自己進行,而爲了讓代碼所代表

的意義清楚呈現,研究者將各類轉錄符號的意義製成表格(如表3-4)說明之:

表3-4 轉錄符號系統

符號 意義說明

師 代表研究對象

研 代表研究者

S1 代表三年甲班某位學生 Ss 代表三年甲班全部學生

() 觀察個案的行為描述

(觀910410) 文章中觀察紀錄之來源註記

對照說明:91 年 4 月 10 日觀察紀錄

(訪910304) 文章中訪談紀錄之來源註記

對照說明:91 年 3 月 4 日訪談紀錄

(教輔941116) 文章中教學輔導紀錄之來源註記 對照說明:94 年 11 月 16 日教學輔導

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英國經驗主義科學家培根認為原始資料的處理可劃分成三種方法,分別是 從蜘蛛、螞蟻和蜜峰三種生物的工作狀況來進行類比,而學者陳向明(2004)認 為科學研究應該採取蜜蜂的方法,從花園裡採集資料後,接著對這些資料進行消 化和加工,再釀出蜂蜜。因此,研究者在資料整理的部分即學習蜜蜂的精神,在 整理的過程中,由於資料整理和分析是兩面一體的關係,研究者將蒐集的資料重 複閱讀,搭配在研究過程中記錄的重點,依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的相關事宜將其教 學輔導內容及實際教學過程分類後進行檢核分析並形成類目,進而審視研究目的 與研究問題,檢驗前後是否能相互呼應,資料蒐集的內容能否扣緊研究問題,最 後將分類的資料加以分析歸納,形成本研究的結果。以學科教學知識內涵的分析 為例,研究者首先將蒐集的資料進行編碼、形成類目,之後再檢核這些類目屬於

學科教學知識中六個層面中的那個層面。另外就各單元學科教學知識的互動為 例,研究者是以Marks 的學科教學知識架構圖為依據,將個案在進行每個單元教 學的流程分解歸類到不同的主題(如學科主題、學生理解、教學過程…等),以 方便分析其中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