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蒐集 -- 深度訪談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資料蒐集 -- 深度訪談

「訪談法」是一種以對話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以 語言為媒介,並且是目標導向的面對面溝通,主要的目的在瞭解研究對象 的特性、經驗、感受及想法等(陳向明,2002)。

為了深入洞察受訪者習禪的基本動機、信念,以及對其領導、公司績效之 影響,本研究深度訪談採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相關主題的探索 ~ 即 是事先將預先擬定好「問題範圍」之訪談大綱,以不脫離主題之原則,引 發被訪問者,說出「不具結構性」之談話。蔡佩蓉(1995)指出,訪談員不 需依照問題順序訪問,可以視受訪者的回答而隨時調整,並加以延伸問 題。「半結構性訪談」兼具結構與非結構訪談之優點,訪員可以控制問答 方向以確保訪談品質,但仍可替研究者帶來詳盡而深入的資訊。本研究具 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準備事宜

1.選取樣本:依照文獻與欲探索之研究問題,決定訪問對象。

本研究擷取符合以下 2 項條件者,從中選取 5 位企業高階經理人,

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並歸納分析,以增效度。

(1) 經過長期禪學佛法薰修者。

(2) 高雄市中小企業高階經營管理者。

2.「選樣方法」之緣由 :

(1) 因本研究者,是精舍佛學研讀班高級班已畢業之學員。 参與並深入 觀察,可正確選取樣本。

(2) 本研究者,亦是精舍圖書館長期志工。 接觸因緣,方便取樣。

3.擬定「訪談提綱」(附錄二)

二、前測試訪與調整修訂訪談提綱

學人林隆儀(2010)認為,人們在日常溝通及意見表達中,常常會有語 意上的問題,亦即不同的人對相同的用字或語詞,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

以致有不同的解讀。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研究問卷設計完成後,必須進行 前測(Pre-test),或稱為試訪。經「前測試訪」後,本研究者務必再根據 試訪結果,將「訪談提綱」作必要之修正與調整。

三、正式訪談前的準備工作

1. 訪談前,研究者會先表明身分、研究目的與大綱等,讓受訪者對於本 研究有概略的認知。

2.研究者親自送交受訪者~「訪談邀請函」(附錄一)與「訪談內容參考資 料」:

(1)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

(2) 大衛‧霍金斯博士《意識能量地圖》

(3)「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4) 其他禪學佛法資料。

3.訓練「協同訪談員」:為避免研究者主觀的認定影響研究信度,乃另邀 請一位筆者大學同學(亦為佛學研讀班高級班已畢業者)作為夥伴加 入協助,訪談前先行開會,詳述進行方式,幾經練習後,正式成為「協 同訪談員」。

4.聯繫受訪者,約定正式訪談時間、地點。

四、正式進行深度訪談

本研究的訪問時間為 2013 年 3 月到 4 月,為期兩個月。 訪前適度 了解受訪者背景資訊與公司文化。訪談時,以「訪談提綱」、「訪談參考 資料」為軸心,避免散心雜話、脫離主題。訪談時,研究者以真誠的心與 開放的態度,扮演傾聽者及觀察者,透過雙向與彈性的交談,鼓勵受訪者 自在敘述禪學對其影響與看法。訪談時,研究者細心體會受訪者身口意所 傳達之涵義,以溫暖眼神給予適度回饋,態度保持中性,不作價值判斷。

五、訪談紀錄

本訪談紀錄採用:(1)訪談實境,現場紀錄。(紀錄訪談重點,並觀察 受訪者現場的肢體語言,推敲所傳達的弦外之音,以增進更深層領會。) (2)錄音紀錄。(需徵詢受訪者同意,待訪談後,可做詳盡之摘要記錄,並 彙整於「訪談紀錄」表格中。)

六、資料分析與訪談結論

林隆儀(2010)指出,資料分析的必要性在於:(1)引導研究者取得其 他地方無法獲得的資訊及洞察力。(2)協助研究者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及 結論。(3)提供一種有助於解釋的分析基礎。(4)提供我們對資料分析技術 的暸解,並對研究目的及研究設計產生建設性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根據 文獻探討,歸納訪談資料之發現,將研究過程所搜集到的初級資料進行有 系統的分析與解讀,並轉換為具有意義與參考價值的資訊,再依研究結論 嚴謹撰寫研究報告,期望讓閱讀者更容易掌握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