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教學設計

第七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習的立即效果、類化效果、保留效果三部 分。由研究者與另一名評分者負責評分,所評的分數換算成百分比後,

再將資料整理成統計表,並一一點繪出各受試者的曲線圖,由曲線圖中 資料點方向的改變,據以視覺分析,整理出階段內資料分析的摘要表,

包括該階段的平均值及水準範圍,並畫出該階段的趨向,以確定教學實 驗在各階段上的效果。根據階段內資料分析的摘要表,比較基線階段、

實驗處理階段、保留類化階段間的差異,製成相鄰階段間資料分析的摘 要表。並以C 統計來輔助視覺分析,以評估每位受試者在各個時期之數 學學業表現的進步趨勢或穩定情形。

一、圖表資料的視覺分析 (一)階段內的變化分析

1.階段順序:基線期為A、處理期為B、保留類化期為C。

2.階段長度:指單一階段內資料點蒐集的次數,即階段內資料點的數 目。本實驗研究分別計算三個階段內資料點的個數。

3.趨向預估:指資料路徑的斜度。趨向預估以回歸線(距離各資料點 最近的一條線)估算,採用折衷半數法(split-middle method),

算出該階段的趨向(杜正治,1994)。此線若是往上走(/),表 示進步(┼);此線若是往下走(\),則表示退步(─);水平

(-)則是不變(=)。

4.趨向穩定性(trend stability):由趨向線再算出趨向穩定,趨 向穩定係依據階段內沿著趨向線有多少資料點落在預定的範圍內 而言。本研究以85﹪為基準,若有80﹪以上的點落在趨向線15﹪的 範圍內,則視為穩定。反之,在80﹪以下,則視為不穩定。

最高值×穩定標準=可接受的穩定範圍

範圍內資料點數

×100% =穩定百分比 總資料點數

5.平均水準(mean):將資料點總和除以資料點個數即為平均水準,

用以表示該階段的平均狀況。

6.水準穩定性(level stability):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15%為範圍,

以通過平均數且平行於X 軸的水準線為標準,計算落在該範圍內的 資料百分比,以85%的資料點落在15%的範圍內視為穩定的資料。水 準穩定性愈高,表示該階段內資料的變化愈小。

7.水準範圍(level range):將該階段內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列 出,有助於了解該階段內資料點變化的情形。水準範圍愈小,表示 愈穩定,變化愈小。

8.階段內水準的變化:在階段內的資料點中,找出第一個資料點和最 後一個資料點之間絕對值的變化,水準變化愈小,代表愈穩定,並 配合標出進步(+)、退步(-)或無變化(=)的符號,可看出 階段內資料從最初到最終的改變。

(二)相鄰階段間的變化分析:階段間的資料分析則是比較各階段間的差 異,分析重點如下:

1.階段比較:指出所要比較的階段名稱。

2.趨向方向與效果變化:將兩個不同階段的趨向列出並比較,並根據 行為定義標出正向或負向,可看出介入處理的結果。

3.趨向穩定性變化(change in trend stability):由兩階段的趨 向穩定度判斷兩階段是屬於「穩定」或「多變」,包括穩定到穩定、

多變到穩定、穩定到多變、多變到多變四種情形。

4.水準間變化(level change):計算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之間水準

的變化(前一階段的最後一個資料點減後一個階段第一個資料點的 絕對值),並標出進步(+)或退步(-)。如果水準並無變化,

則記0。 當引進新的階段時,若立即出現較大的水準變化,意味強 而有力或有效介入。

5.重疊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overlap):以前一階段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為範圍,計算後一階段各點落在該範圍內的百分比。重 疊的百分比愈低,表示兩個階段間受試者的表現差異愈大,則介入 的效果愈好。

6.非重疊百分比:在非重疊百分比方面,研究者採用Thomas(1998)

對 於 基 線 期 和 處 理 期 兩 階 段 的 非 重 疊 百 分 比 ( percentage of nonoverlapping data,簡稱PND)的觀念來解釋教學介入是否有效。

兩階段間的PND 值越大,就表示基線期內的資料與處理期內的資料 差異越大,也就是教學的介入越成功。其有效與否的標準如下:當 PND之值大於90%時,表示該介入是非常有效的;當PND 之值介於 70%~90%時,表示該介入是有效的;當PND 之值介於50%~70%時,

表示該介入可能是有問題的;當PND 之值小於50%時,表示該介入

)

表3-3 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

受試者 實驗階段 類化期 單元一 100 單元二 100 受試甲

單元三 100 單元一 100 單元二 100 受試乙

單元三 100 信度範圍

平均

100-100 100

四、社會效度

一般心理學測驗中的效度,係指心理測量或行為評量工具,能夠正 確測量出所欲測量的心理特質或行為表現。而在應用行為研究的領域,

則特別重視社會效度,強調研究的行為應具有社會的意義,並主張透過 主觀的回饋資料,評量介入處理的實用性與一般人接受的程度( 杜正 治,1994)。

為了解本研究教學成效的社會效度,研究者於實驗教學結束後,以 事先擬定之「我會用錢了CAI」教學成效意見調查表進行錄音訪談。受 訪者為參與實驗的受試學生家長,在徵求受訪者同意情況下錄音訪談,

並根據所得訪談資料內容進行歸納分析,目的在了解該生家長對本實驗 教學的看法與建議(附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