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腦輔助教學及其在智能障礙學生之研究

壹、電腦輔助教學

一、電腦輔助教學的意義

電腦輔助教學,翻譯自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CAI。

它已蔚為現代改善教學方式的一股洪流。根據研究報告指出,使用互動 式 多 媒 體 作 教 育 訓 練 , 可 以 減 低 成 本 64% , 減 少 原 來 學 習 時 間 36%

(Merrill, Hammons, & others 1996;引自李國海,2002),因此多 媒體應用於教育,可以說成效受到肯定。Kulik & Kulik(1992)授曾經 分析一百九十二篇電腦輔助教學的論文後,發現使用電腦輔助教學後,

學生成績進步了11%,學生學習態度提高了28%,學生綜合效果進步了 32%,可見電腦輔助教學的功效。

王全世(2000b)認為「電腦輔助教學」是利用電腦相關科技來設 計一套教學或學習的材料,用以協助教學者從事教學,或由學習者自行 操作學習,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進度來進行學習,並藉由電腦的 多媒體與立即回饋等特性,在人機互動中,增強學習者學習成效的一種 教學方式。劉祥通及何素華(1997)則指出,電腦輔助教學是預先規劃 完整的課程與教材,經設計與適當評估後存入電腦,學生在電腦上按照 一定的步驟,將所欲學習的課程,以與電腦互動的方式進行自我學習。

此外林永吉(1990)亦指出「電腦輔助教學」是以電腦作為教學媒體,

以協助教師教學,輔助學生學習教材,達到個別化、補救教學或精熟學 習的編序教學活動。其中 instruction 等於 teaching 加 learning,所 以電腦輔助教學意指有教有學、教學兼具、教學相長(邱貴發,1994)。

此外邱貴發(1994)指出電腦輔助學習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某個文化 社會環境中,以領域知識為主幹,運用合適的學習理念及合適的電腦科 技輔助該領域知識的學習(圖2-1)。依據這個理念,學習理念和電腦 科技都是依據領域知識而選用的,電腦輔助教學產品的設計與發展也是

由領域知識的屬性主導。

黃富廷(2000)綜合中外學者對電腦輔助教學之學說整理成如下:

「本質上,CAI 係指所有以電腦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之個別化、互動式、

指導式的學習活動,其教學過程透過電腦與教學軟體之搭配使用,結合 電腦在多媒體、高容量儲存技術、以及資料庫等方面的現代科技,將教 材內容化為影、音、圖、文之形式,對學生提供豐富的多重感官刺激,

形成一種異於傳統教學的獨特教學方式,在現代用語中,CAI 亦同時具 備教學軟體之意涵」。

在電腦輔助教學的策略運用上,Gagné 強調先要確定學習的工作目 標,擬定教學活動及設計學習階段,注意學生的內在條件及學習的外在 情境,唯有透過內在的先備知識與技能,並和認知處理步驟與外在的支 持性環境刺激的有效互動,才可能產生所預期的學習結果。因此 Gagné 提出外在教學活動的程序,詳見圖 2-2,此程序除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 深具意義外,於軟體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享受學習樂趣,

亦是教學軟體之發展重點(引自董家莒,2000)。也即是說,CAI 的教

文化/社會環境

電腦輔助學習 F

E

G

D

A 領域知識

C 電腦科技 B

學習理念

圖 2-1 電腦輔助學習的位置

資料來源:引自邱貴發(1994:16)

學環境必須以電腦為工具,且引導此環境的軟體,必須表現出交談式或

資料來源:引自董家莒(2000:17)

可做為教師選擇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依據。

(一)行為主義(Behaviorism )

行為主義是早期電腦融入教學的理論依據。行為主義是美國心理學 家John Watson 於1913 年所創立,其學習理論通常稱為「聯結論」或 稱為「刺激-- 反應論」(Stimulus-Response Theory),此學習論主要 以聯結的觀點,來說明動物或人類外表上可觀察到的行為的改變,而對 於和心智有關的問題則避而不談。因此,行為學派主張學習乃是由於刺 激 與 反 應 之 間 新 關 係 的 聯 結 , 而 這 些 聯 結 的 形 成 又 受 增 強

(reinforcement)、練習等因素的影響(蘇琲雯,2001)。

若將行為學派之操作制約理論應用於各類教學上,即為編序教 學 。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簡稱PI)的原理是Skinner 於1950 年代所提出的,就是應用操作條件原理中的連續漸進法原理,

將教材內容經過分析之後,細分成很多小單元,各小單元按其先後層次 的關係加以組織,由淺入深,由簡而繁,最後將教材呈現,讓學生個別 學習,再提供增強的活動(張春興,1998)。理論上,編序教學採用了 制約學習理論中的兩個重要觀念,亦即增強作用及刺激與反應聯結。可 見,編序教學法的基本要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隨刺激的呈現而反 應,反應正確者由增強而保留,反應錯誤時必須改變反應,否則無法按 序進行。

Skinner(1968)提出學習要成功,教學者必須提供足夠的刺激,

並激發學習者提供某種回饋,而達到良好學習效果的關鍵在於學習者能 夠反覆練習,並且樂於學習。因此電腦輔助教學正好可以提供當時教育 理論兩項重要的因素:反覆教學與回饋機制。其中最常被引用的即為編 序教學法。編序教學理論在電腦輔助教學的應用如下(沈中偉,1995;

陳英娥,1992):

1.每一畫面僅提供少量訊息,每次只教導一個小單元(小步原則)。

2.學習內容宜由易而難呈現。

3.提出問題讓學生作出自己的答案(自動原則)。

4.學生回答後,電腦根據答案的正確與否,給予不同的回饋(立即確認 原則)。

5.學生學習概念之後,電腦給予不斷練習的機會,並提供增強正確答案 的機會直到熟練為止(自定進度原則)。

(二)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係探究人類「思考之歷程」,

以人類如何獲取知識、如何儲存知識和如何使用知識為研究核心。一般 而言,認知歷程包括注意、知覺、理解、心像記憶、思考、推理、心智 發展以及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等複雜歷程(張春興,1998)。在認知心裡 學的學習理論中,以訊息處理論及認知表徵論為為最主要的兩派理論

(張春興,1998)。分別說明如下:

1. 訊息處理論( information-processing):

林寶貴(2001)認為訊息處理論在心理學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對於 特殊教育而言,更是一重要的學習理論,教師可藉由訊息處理論,瞭解 特殊兒童在訊息處理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從而為他們找出解決或可用 的學習策略。

訊息處理理論是將認知活動視為若干規則之負荷體交互作用的結 果,這些規則雖然是執行認知活動的基本單位,但個體認知活動或解決 問題的能力,決定於共同運作的結果,因此,每一個規則並非獨立存在

(徐照麗,2000)。其理論係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知覺、注意、

辨識、組織和記憶等內在的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程。人類 的感官會因外在環境中的刺激的輸入,而產生注意,而後進入個人內在 的認知系統中,成為短期記憶;接著在經由運作記憶強化的過程,將短 期記憶再轉化為長期記憶,然後供個人隨時提取(蕭金慧,2001)。強

調人與環境交互作用,能主動選擇甚至操縱環境從而獲得知識,而交互 作用是一個複雜的內在活動歷程,亦即訊息處理歷程。Gagné(1985)

提出一個基本的訊息處理模式,如下圖2-3。

訊息處理理論對學習的主要觀點有:(1)學習者在學習的歷程中扮 演主動積極建構的角色(2)在學習歷程中有較高層次的認知歷程(3)學 生既有知識的重要性(4)學習不僅是概念的改變更應是認知結構的改變 (郭重吉,1988;張新仁,1988)。

訊息處理的學習論對電腦輔助教學的設計也有相當的啟示。從認知 理論的觀點來看,電腦輔助教學在人類如何吸收新知織上,扮演一個指 引明確可行方向的角色,即此過程中控制了與學習和記憶活動有關的認 知策略,這些活動就是類似注意力的集中,輸進資訊的編碼,以及儲存 資料的回憶等此類的行為(羅秀芬,1985;蕭金慧,2001)。Gagné(1985)

認為學習活動應包含下列的處理階段:

(1) 注意:決定著對外來刺激的接收程度和性質。

(2) 選擇性知覺:把刺激轉換成某種形式,使之儲存於記憶中。

環 境

動作器 反應發生器

感覺接收器 感覺紀錄器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感覺 注意歷程 收錄歷程

執行控制 期望

圖 2-3 學習與記憶的訊息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Gagne'e R. M.,1985:71

(3) 複誦:維持和重複儲存短期記憶中的各個項目。

(4) 語意編碼:將資訊轉換為概念的、有意義的形式,為長期儲存做準 備。

(5) 檢索(包括搜尋):儲存的資訊回到短期記憶或反應發生器的結構 中。

(6) 反應組織:決定著反應的基本形式和行為表現的型式,這一結構在 於保證有組織的行為之發生。

(7) 行為表現:激發反應,導致活動的型式得以從外在觀察到。這一階 段,向外界的觀察者表明已習得的能力或傾向。

(8) 回饋:使學習者看到他的行為表現效果,也就是說,這個結構使學 習者證實或肯定他的學習已達到目的。

2. 認知表徵論:

布魯納(Bruner)的認知表徵論視人類對其所處周遭的環境中,經 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化為內在心裡事件的過程,他將人類認知 表徵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一)動作表徵期(二)形象表徵(三)

符號表徵(張春興,1998)。主張個體學習與經驗的獲得,是配合學生 身心發展,從求知活動中發現原則,進而整理統合,組織成自己的知識 經驗,並強調由具體到抽象的連續經驗。其要義為(張春興,1998):

(1) 直覺思維是發現學習的前奏。

(2) 學習情境的結構性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

(3) 探索中發現的正誤答案具有回饋價值。

認知理論認為任何教學都應配合形狀、大小、聲、光、色的變化,

以提高知覺連結的效應。電腦輔助教學即為應用圖形、顏色、動態影像 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經由知覺連結提昇至意義連結的學習歷程,尤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