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語法化與詞彙化

3.2 語法化理論

3.2.2 語法化的機制與動因

3.2.2.1 重新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2003)則主要談及兩個機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類推(Analogy),在 Hopper & Traugott(2003)的研究中亦有提到語用學對於語義學上所產生的影 響及作用,因此語用方面的討論也成為語法化的重要項目。

整體看來,學者們研究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主要在於「詞義」、「句法」上 的「重新分析」,而「類推、泛化」則讓語法化的情形試圖擴展到整個語言中,

在語法化的「定型」上亦起著重要作用。語用方面的因素,例如「語境」的影響、

使用者目的的討論,則擔任著動因的角色。由於所有語法化情形均依賴具體句式 或詞彙形式的體現,因此本文將針對「重新分析」與「類推」兩個機制進行主要 介紹。

3.2.2.1 重新分析

根據張麗麗(2013)所譯介之 Hopper & Traugott 的《語法化》(第二版)中,

重新分析與類推是兩個重要的語法化機制,而在發生重新分析與類推前,語法中 新創形式的創新與傳布是一個使其擴大影響的動因。Hopper & Traugott(2003)

引 Andersen(1989)23的話來解釋,在這類創新形式傳播與擴散時,有可能被其 他語言使用者意識到並重複使用,而這些重複使用的情形即強化了其被更多語言 使用者接納、使用的可能,並使其更能與傳統語法形式競爭,亦可能最終得到認 可進而成為規則上的演變;但亦有些創新沒有被其他語言使用者認可進而廣泛使 用,無法成為一個新的語法形式。概略言之,語言中的此種語法演變的情形隨時 在發生,而舊形式亦不會突然就消失,仍會在語言中形成滯留的現象,因此在語 言中,新舊形式的共存是可能的情形,如 Hopper(1991)所稱的「並存」(layering),

兩者亦會產生競爭,進而出現了強勢者取代弱勢者的現象:

23 此類發展中的每個步驟都是創新,不限於那創造新語言實體的開頭第一個動作。透過無數個 別的創新動作:接受、採用、習得,才使得每個新實體在語言團體中傳播開來並與傳統實體競 爭。Andersen, Henning.(1989). Understanding linguistic innovations. Language Chang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ts Causes, ed. by Leiv Egil Breivik & Ernst Håkon Jahr, 5-27.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Topic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圖 3-2 語法化中形式「A」與「B」演化、共存的情形說明24

李宗江(2002)也提及了這樣的現象,語法化現象中的並存形式是常見的且 各具有不同價值的,並且並存形式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而在這樣的過程中,

語言亦逐漸淘選出強勢者,進而演變成為一個典型,在這樣的進程中,重新分析 與類推則一直不斷的進行著。

Hopper & Traugott(2003)指出在重新分析中,語法和語義均受到修正,同 時還可能有更進一步的演變,例如融合(fusion)、音韻磨損、語義重新分析成為 時態標記等等,而「融合」是其中一個相當典型的現象;而可能發生重新分析的 除了單一詞彙項(文中以「Hamburger」為例)外,句法上的序列也可能經歷重 新分析(文中以「try and」為例)。石毓智、李訥(2001)針對漢語的重新分析 現象,整理出 Langacker(1977)、Harris & Campbell(1995)以及 Hopper & Traugott

(2003)的定義,同時兩人同意 Hopper & Traugott(2003)的看法,並提出語法 化的外部特徵時,也指出一個語法化會涉及兩個成份的重新分析,其一是改變了 原有詞語分界,其二是重新分析的兩個成份會在兩者緊鄰的句法位置上發生,文 中以「了」為例,而「了」的語法化至今,在中心謂語動詞與「了」之間,已經 無法再插入任何否定標記、副詞或是受事名詞等等,兩者之間原有的界線已經消 弭,同時雖然「了」過往與主要動詞之間常有副詞或賓語,但其是首先在沒有這 些項目的環境中發生語法化的。

24 本圖表選自 Hopper & Traugott(2003)原著,張麗麗譯,2013,頁 58。原文註:Heine, Claudi

& Hünnemeyer(1991a)和 Heine(1992)認為新舊意義共存以及各形式之間與各階段之間的些 微差別是語法化所特有。它們確實是語法化特有的特徵,但並非語法化所獨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3.2.2.1.1 漢語中的「詞彙化」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語法化中總有重新分析產生,然而重新分析卻不一定完 全導向語法化,根據張麗麗(2013)所譯 Hopper & Traugott 的《語法化》(第二 版)中,Hopper & Traugott(2003)指出若其重新分析結果主要反應在詞彙上,

而非語法上,即從語法結構轉為詞彙結構,則稱之為詞彙化(lexicalization)。關 於「詞彙化」有不少研究漢語的學者都相當關注這個情形,例如石毓智(2001)

在討論漢語的構詞與句法之間的相似時,特別以「句法結構的詞彙化」來說明漢 語中複合動詞的出現,以下圖來表示:

圖 3-3 句法結構的詞彙化25

石毓智(2001)指出此圖並非單指動補複合動詞的形成方式,相當大一部份 的複合詞都是從單個詞起始,經由這個過程後以複合詞的形式出現,而經過歷史 的不斷泛化與類推相似情形後,造成了此一複合詞結構跟句法結構一致的動因。

又如董秀芳(2002)指出,詞彙化的源頭很多都是具有內部結構關係的句法形式,

漢語的句法演變造成某類結構形式不再是合法的句法形式,因而其中的一部分通 過詞彙化的方式進入了詞庫。漢語「獨體成文」的特性造成了一個字可能有不同 的用法及詞性,因此很容易產生新詞彙或是新用法這樣的詞彙化情形,董秀芳

(2009)亦對「詞彙化」作出了相當完整的解釋:首先,研究者應選擇「詞彙化」

而不是「詞化」來代表漢語此一現象,「詞彙化」是「非詞彙性成份(non-lexical)

25 本圖表選自石毓智,2001,頁 25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成份變為詞彙性成份,或者詞彙性較低的成份變為詞彙性較高的成份」,同時詞 彙化亦可以涵蓋習語化(idiomization),因為許多詞彙化的開端都是由詞組形式 開始變化的,吳福祥(2005b)也同意董秀芳的看法。當然,石、董兩人都一再 的強調,並不是每一個複合詞或是詞彙化都必須經過句法組合這個過程,這是我 們在研究語料中所要特別仔細注意的部份。而關於詞彙化的研究亦很多,此處僅 先舉出如劉紅妮(2010)對「詞彙化」的共時性與歷時性討論,共時性討論有如 同個時間中,不同語言依據自身的語言特性,對相同事件描述會使用不同的語法 框架等等,另一種則是情態助動詞的研究;而另一方面為歷時性研究,主要為一 個詞彙形式的演變過程,從融合(fusion)、類轉(conversion)、重新分析等等變 化中,輸出新用法與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