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教育的意涵

本節將針對閱讀教育的意涵進行三部分探討:首先先探討閱讀的意義,了解何 謂閱讀以及閱讀的歷程;其次闡述閱讀對學生有甚麼重要性,以期能了解閱讀教 育推動的必要;最後則是針對閱讀教育進行定義和分析。

一、閱讀的意義

(一)閱讀的定義

閱讀在現今人類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溝通的媒介,也是終身 學習的工具。閱讀兩字若從字面上的解釋來說,在《五南國語辭典》(五南,2013)

的解釋是「閱覽誦讀」,若將兩字分開來看,「閱」字,具有檢閱、省視、讀和觀 覽、經歷的意思,例如:閱讀、閱覽、閱歷、檢閱等;「讀」則具有誦念、宣揚和 查看的意思,例如:閱讀、朗讀等。因此無論從單字解釋或是兩字聯在一起解釋,

都可以從中發現閱讀具有觀看的意思。

根據涂秋英(2008)提出,閱讀是從書面字詞中獲得意義的一種心理過程,

包含語言文字、或與之有關聯的圖片、圖表或者是網路資料,讀者透過人類的視 覺系統,接受外界書面資料的信息,經大腦加工後去理解書面語言的意義和內容,

14

這就是所謂的閱讀。張必隱(1992)提出閱讀是讀者運用其具有的先備概念,去 面對圖文後建構出新的意義。謝婉詩(2008)則認為閱讀就是以視覺理解文字內 容的心理學習活動。可見閱讀必需先具備認知理解的能力,才能使閱讀行為成為 讀者與作者溝通互動的橋樑,最後讀者才能透過閱讀累積知識。因此朱似萼(2007)

也提到閱讀是一項複雜的認知活動,可培養認知能力,讓人們在閱讀過程中去提 升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就是去理解書面材料想要傳遞的訊息,從文章中獲得意 義和啟發。綜合上述各個學者對閱讀的定義來看,顯見閱讀似乎不只是單純的博 覽群書那麼簡單,似乎還必須運用到人類的頭腦將吸收到的訊息加以分析解釋,

進而產生有意義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閱讀。

除了國內學者對真正的閱讀有必須和過往知識經驗做結合的想法外,在國外 對閱讀的定義也有相似的見解。Goodman(1996)將閱讀定義為建構意義的過程,

讀者在情境中運用自己的價值觀、理解和過往經驗,將文字在心裡作意義上的轉 換,讀者在和文章互動理解的同時,即建構出一篇屬於讀者自己的文章(洪月女 譯,1998)。此外,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89)將閱 讀定義為建構文章意義的過程,過程中閱讀者要統整資訊間的相互關係,是一種 複雜性的技能。另外,美國 Adler(2003)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當中也提到閱讀 就是:一個憑藉自身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靠任何外力的 幫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可見從國外的論點當中,也發現閱讀不單 是觀看那麼簡單,而是觀看者本身要一同參與觀看的過程,也就是它需要讀者去 運用自己的舊有知識、經驗和觀看到的資訊做結合,在自己的心中產生出只屬於 自己的想法和意義,進而有了新的體悟,這就是所謂真正的閱讀。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閱讀的定義應為讀者閱讀各類文本資料後,將所吸收 到的訊息在大腦中進行分析,運用讀者過往的經驗和知識來做判讀和解釋,進而 在心中產生出只屬於自身的獨特意義和想法,進而增進自身的知識和經驗,而有

15

所成長和體悟。

(二)閱讀的歷程

閱讀是現代社會學習新知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人類得以拓展生活經驗和知 識的途徑,所以人類到底如何透過閱讀來獲取新知的歷程,就成為不少學者討論 的對象。J. Downing 和 C. K. Leong 於 1982 年提出將閱讀定義分為兩種,一是強 調譯碼的過程;一是強調意義的獲得(轉引自黃榮隆,2007) ;而柯華葳(1991)

也認為閱讀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認字(decoding),一是理解(comprehension)。認 字是指閱讀時將印刷字轉換為口語字的能力;理解是思考文字符號意義的歷程,

並整合整篇文章的意義。從上述的論點中可以看出閱讀的歷程應該是包含將文字 理解出來、產生意義和整合的過程,顯見閱讀的歷程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茲 將幾位學者的歷程模式介紹如下:

1. Gagné(1985)將閱讀歷程分成四個階段:

(1)解碼:就是將書面文字辨識出來。

(2)字面理解:從文章句子中找出其文字表面意義。

(3)推論理解:包括對文章概念的統整、摘要與精緻化。

(4)監控理解:指閱讀者檢視、反思自己是否完全瞭解文意。

2. Carver(1973)將閱讀的歷程分為四個層次(引自林清山,1997):

(1)將文字解碼,並定義這些字在特殊句子中的意義。

(2)將某些個別字的意義聯合起來,使讀者能完全了解句子的意思。

(3)了解段落和段落所隱含的核心概念,以及原因與結果、假設、證明、

含意、背後意涵的結論,甚至與段落主旨有關但暫時離題的觀念。

(4)評價各種觀念,包括邏輯、證明、真實性與價值判斷等的問題。前兩 個層次代表基本的閱讀技巧,包括解碼、字義接觸和語句整合等,閱讀者在 這方面會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後兩個層次是閱讀真正精隨所在,若能達

16

到此階段的歷程,就能夠使閱讀成為啟發思考的關鍵。

3. Hyde 和 Bizar(1989)等人認為閱讀的歷程有四種特徵:

(1)閱讀是整體的歷程:閱讀包含了各種不同的次級技巧,綜合成流暢和 連貫性的整體歷程。

(2)閱讀是互動的過程:在閱讀中,讀者會運用原有基模與先備知識與作 者互動,以建構文章的意義。

(3)閱讀是建構的歷程:閱讀是一種對作者訊息再建構自身意義的活動。

(4)閱讀是策略的歷程:要成功的閱讀,就必須針對文章的難易度與閱讀 的目的使用適當的閱讀策略。

從上述三位國外學者對閱讀歷程的介紹可以大致歸結出幾個特點:1、閱讀的歷 程可大區分兩大塊,一為將閱讀的文字吸收進大腦辨別出意義,一為將吸收文字 經由大腦進行以舊有經驗和知識作結合的過程。2、閱讀的歷程是一個互動的過 程,是讀者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和文本進行互動,同時也是讀者自己在心中進行 新舊觀念重組和整合的過程。3.閱讀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讀者收集許多材料後,

和舊有材料作結合之後,再重造一個自己對該類知識的架構,並作為下次吸收該 類新知的基模。

因此閱讀是一種建構知識與獲得意義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組合的活動,透 過讀者和文本不斷的互動,讓讀者運用過去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文本的內容相結 合產生出屬於讀者自己的意義。柯華葳(2006)也指出閱讀是讀者經由認字、理 解與自我監督三項歷程,瞭解文本意義、獲取知識的認知過程,亦即能用已有的 知識解釋字詞,並將字詞的意義組成一個整體的意思,進而澄清與摘要文本訊息,

以組成自己的知識系統。因此從這樣的結果不難發現,每個人透過閱讀得到的東 西會因為讀者本身的動機、先備知識、過去經驗及使用的閱讀策略不同,而有不 同的結果,因此,每個人所建構出的意義以及詮釋讀本中的角度都大為不同,所

17

以閱讀才會賦予人那麼多的可能性,讓人能從閱讀中去開創屬於自己的知識和想 像空間,增進未來追求目標的厚實力量,這也是為什麼閱讀在現今社會越來越被 重視的原因!

(三)閱讀教育的定義及閱讀理解的歷程

近年來,隨著政府和民間逐漸體認閱讀的重要性後,閱讀教育就開始在台灣 越來越盛行,甚至是政府和民間都一起動起來,推展許多計畫,希望能學生養成 閱讀的習慣和興趣,以增進其學習的能力。因此以下將探討何謂閱讀教育,同時 也去理解國中階段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歷程。

1.閱讀教育的定義

閱讀教育根據朱似萼(2007)的定義乃指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推展各項和閱 讀課外讀物有關的教育活動,以及教師在教學時所推行與設計的各項有關閱讀之 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閱讀廣泛文本內容,理解文本內容意義並習得語文技能,

期能引起學生閱讀動機、增進閱讀興趣、提昇閱讀成效之所有教育活動。涂秋英

(2007)則提出閱讀教育的主要目的即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昇閱讀能 力。而甘靜玲(2012) 也認為閱讀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兒童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從 上述可知,不少學者都認為閱讀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喜 歡閱讀,願意主動閱讀有興趣的書籍,增進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觀點和前教育部 長吳清基(2010)的論點不謀而合,其認為閱讀是讓孩子通往世界的窗口,而且也特 別提到小學階段學生要培養閱讀習慣、態度和基礎能力;中學階段學生要求透過 閱讀學習來增進能力與態度。顯見閱讀是人類社會認識世界的最基本方法也是經 驗傳承的重要方式,讓學生能適應變化甚多的資訊時代(倪文錦、歐陽汝穎,

2002)。

因此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閱讀教育乃指學校和機構團體推展各項 非教科書籍等經典名著、優良課外讀物和報章雜誌等相關閱讀教育活動,包括充

18

實圖書資源、教師閱讀策略引導、推動班級共讀計畫,讀報活動及閱讀獎勵制度 等,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文本內容意義,期能引起其閱讀動機、增進閱讀興趣,進 而提升其知識效益之教育活動。

2.學生學習閱讀理解的發展歷程

正因為現今台灣相當關注閱讀教育的推行,因此該如何在國中小階段推行閱

正因為現今台灣相當關注閱讀教育的推行,因此該如何在國中小階段推行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