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致元的創作故事

壹、與圖畫書的結緣路

一、愛畫畫

陳致元說:「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就喜歡,有記憶以來就是畫畫。」

從小都是自己練習畫畫,對畫畫有他自己的見解。他曾經因為想考美術班而去學 素描,但後來覺得美術班學的都是公式,因此對學畫畫的想法認為那可以是優勢 亦可能是束縛。陳致元認為畫畫是沒辦法跟他人學的,應該是繪者自己的觀察、

經驗和生活,經由自己觀察、以自己想法而畫出來的畫,那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而非成為別人的影子,模仿著畫會失去自己的觀察和想法。 85

一直愛好畫畫的陳致元,高三時曾畫政治漫畫投稿至報社,獲刊登及五百元 稿酬,讓爸爸很高興,從此也鼓勵他畫畫。十八歲時受高中老師阿嬌的啟迪,喜 歡上童書,也因此想從事童書創作。當完兵之後上台北,從接插畫的稿子著手,

畫過政治漫畫、競選海報、待過廣告公司,直到第一本書出版之前,也曾經歷過 七、八年的退稿、畫過十幾本都未獲得機會出版。開始想從事圖畫書創作時,自 己先到書店翻出版社地址,不斷的投稿尋找發表的機會,為提升自己作品的能見 度而努力,即使沒有出版社回應,陳致元也不氣餒依舊持續做,因為堅持自己的 愛好,對自己有信心,願意付出努力,曙光終於出現。多方投稿之後獲得遠流出 版社美術編輯官月淑回應,介紹他與信誼基金會的總編輯高明美認識,獲得機會 在信誼小袋鼠劇團擔任美術設計人員,雖然只任職十五天,卻因作品風格特出,

陸續獲得許多圖畫創作的工作機會,有多件插畫作品發表於《小袋鼠》。 86

85 關崴,〈在城市中光著腳丫走路的漫步者〉(作家專訪-陳致元 未出版之訪問稿,2005.9.7、

10.31、11.15)。

86 整理自曹俊彥、曹泰容著,《台灣藝術經典大戲[插畫藝術卷 2] 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 ,頁 135;林郡妙,〈用畫筆捕捉純真 陳致元的童書外國孩子也著迷〉《卓越雜誌》,頁 28。

二、喜歡小孩

天生愛畫畫以及受高中時阿嬌老師的引介,而開始創作圖畫書的陳致元,因 為很喜歡小孩,想為小孩作些事,所以他雖然認為創作是「寂寞,而且辛苦」,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每一個作品出去後,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像賭博一樣。」而 且「……畫畫的疲累,會帶來負面情緒。」…他解釋,想故事時非常快樂,要像 導演一樣去安排每個細節就很累,尤其「我每天都畫圖,像上班一樣,很辛苦。」

87 但是,他覺得「每個孩子都是奇蹟,看到他們笑,我就覺得很值得。」 88 因此他 沒有放棄這條路,堅持走下去。

陳致元今日的成績除了對畫畫以及對小孩的喜愛之外,也因他能夠歷經長達 七、八年的蟄伏,依然保有堅定的信念,即使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仍然堅持走 圖畫書創作這條路。主動積極、樂觀、持久的努力和毅力等個性的展現,讓他不 因眼前現實困境,就停止自己對創作圖畫書的熱情,不因此放棄從事圖畫書創作 這條路。

貳、成為專業的圖畫書創作者

因為喜愛小孩,懂得從欣賞的角度出發來觀看兒童,因此在著手創作圖畫書 之前,他會認真做功課,從實際觀察中去發現孩子的特質。剛開始創作時作品多 屬於他自認為有趣搞笑,但別人卻不懂其中意涵的內容。退伍上台北之後,陳致 元在大街小巷漫遊、觀察路上大人小孩的言行、留意他們如何與世界交流, 89 作 者重新省視看待圖畫書的方式。

首先是關於圖畫書預設讀者-兒童的看法。陳致元曾引用印度詩人泰戈爾的 話:「每個小孩來到世上,都是在提醒大人這個世界還有希望。」 90 陳致元認為兒

87 徐開塵,〈想給兒童看到人生真面貌〉《民生報》@書,2004.12.19。

88 吳昭怡,〈陳致元 用童書精釀純真〉《天下雜誌》,頁 179。

89 以上整裡參考曹俊彥、曹泰容著,《台灣藝術經典大戲[插畫藝術卷 2] 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

頁 135-6、林郡妙,〈用畫筆捕捉純真 陳致元的童書外國孩子也著迷〉《卓越雜誌》 ,頁 28、陳宛 茜專訪, 〈陳致元繪本登上紐時暢銷榜〉《聯合報》文化。

90 原文為「Every child comes with the message that God is not yet discouraged of man.」此泰戈爾的

童擁有某些特性,在成人現實世界的黑暗面裡是一盞光明燈,猶如華茲華斯說的 兒童是成人的父親,指引著大人。 91 陳致元對預設讀者—兒童的看法,影響著他 所創作出之圖畫書裡的兒童形像,他認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語言和認知理解,這 樣的想法則影響他創作圖畫書時使用的語言形式。

另外,從筆者聆聽陳致元演講的內容中,以及從訪談他的經驗裡,陳致元常 不直接說明他在書裡的表現有何隱含或象徵意義,他要讓讀者依自己的想法去付 予作品意義,不希望限制住讀者的想法,雖然進行創作時陳致元按照其原本的構 想,選擇他認為適合的圖像和文字語言,只是一但作品完成之後,賦予其作品意 義的權利和義務就交給各位讀者了。也因陳致元認為兒童為其作品的主要預設讀 者,在他把詮釋作品的權利義務交給預設讀者-兒童時,反映出的是他認為兒童 是有閱讀和思考能力的自由個體,在閱讀圖畫書時可以依自己的思想,為所讀的 圖畫書創造意義。

關於圖畫書中的語言,陳致元認為書裡的語言是最基本的,必需要適合孩子 的語言,如果語言不符合孩子的年紀,則第一關卡就過不了,而圖畫書中語言包 含文和圖兩者。孩子需要看圖,圖對他們來說是重要且最直接的,孩子懂書裡文 圖的意思,是因為他有那個生活經驗,若孩子不懂時,圖像傳達給兒童的訊息,

就正好是一種經驗的學習。 92

關於圖畫書中的圖像,陳致元不認為只有鮮豔明亮的色彩適合孩子,在不同 國家或文化脈絡底下對顏色會有不同的想法和使用習慣,羅蘭.巴特也曾說語言 具有多元性意義,語言中意義的變化展示的是作品的開放性。 93 陳致元在作品中 所使用的顏色,並不會限定色系,主要是依據他想要在故事裡營造出何種氛圍。

在媒材的選用上,他喜歡蒐集各種東西當作創作工具,進行創作時運用剪、貼、

詩句出自《漂鳥集》第七十七首。此段陳致元話語的來源參考自陳宛茜,〈陳致元繪本登上紐時 暢銷榜〉《聯合報》文化。

91 楊德豫編譯,《華滋華茨抒情詩選》(台北:書林,2002 年) ,頁 3。

92 關崴,〈在城市中光著腳丫走路的漫步者〉(作家專訪-陳致元 未出版之訪問稿,2005.9.7、

10.31、11.15)。

9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溫晉儀譯, 《批評與真實》 (Critique et verite)(台北:桂 冠,1997 年),頁 45。

塗、描、拓……將多種媒材結合,展現出他獨特的圖像風格。 94

關於圖畫書的內涵,陳致元以為圖畫書的圖對兒童而言有它的價值,但最重 要的還是故事本身要表達的精神,若故事要說明的意思不佳,則不論圖畫的再 好,也沒有恆常的存在價值,所以一本圖畫書的生命取決於它的故事。因為圖畫 書是為孩子而做的,要對小孩有意義,所以圖畫書裡要表達甚麼想法很重要,想 法正確,則先創作圖或先創作文字都無所謂。因孩子的生活經驗有很多,所以題 材的選擇上甚麼都可以放進書裡,陳致元會因為本身覺得甚麼重要而將它放進書 裡。 95

也因陳致元創作圖畫書時,會先思量兒童與語言的特質(包含兒童天性和文 字及圖像語言的敘事方式),再將他希望兒童了解的主題意義與上列兩項特質仔 細琢磨、調合。加上他對自己和圖畫書的要求很嚴格,一則則故事的編成、文字 和圖畫的編排,皆須經過再三琢磨、修改,使得文字和圖畫都充滿敘事性,因此 他的每部作品都至少是一至二年的沉澱而完成的結晶。他曾將圖畫書作者比喻為

「榨汁機」,作者須在圖畫書十幾個跨頁中,經營出起承轉合,說出自己要講的 意涵,所以必須刪掉很多不必要的細節,放進書裡的語言和意涵都要經過消化處 理、反覆檢視,搜尋符合大眾易理解與接受的形式,讓孩子好吸收。 96

身為一個圖畫書創作者,陳致元用圖畫記下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美好與感 動,在圖畫書裡將這份美好再現給讀者,藉由作者與讀者一來一往的圖像表達與 圖像閱讀,促使大人與小孩達到溝通交流, 97 最後,終於創作出一本本吸引小孩 自行閱讀圖畫的圖畫書。

94 整理自作者與筆者的訪談,和曹俊彥、曹泰容著,《台灣藝術經典大戲[插畫藝術卷 2] 探索 圖畫書彩色森林》頁 137。

95 關崴,〈在城市中光著腳丫走路的漫步者〉(作家專訪-陳致元 未出版之訪問稿),2005.9.7、

10.31、11.15。

96 整理自吳昭怡,〈陳致元 用童書精釀純真〉《天下雜誌》,頁 180,與曹俊彥、曹泰容著,《台 灣藝術經典大戲[插畫藝術卷 2] 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頁 136,及筆者訪談作家資料。

97 曹俊彥、曹泰容,《台灣藝術經典大戲[插畫藝術卷 2] 探索圖畫書彩色森林》 ,頁 137。

參、對圖畫書創作的自我期許

陳致元把圖畫書和兒童的關係緊緊相連,因此依筆者歸納他以下列三點期許 創作圖畫書:

一、孩子喜歡的書

陳致元說:「兒童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特別是大人唸書給孩子聽,看到孩 子臉上開心滿足的感覺,我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小孩喜歡我的書,

比得獎或被肯定還高興。」 98 為此他在家畫圖看著兒童照片,出門上街觀察小孩,

從前他認真觀看大人世界種種,如今他用心蒐尋童真的感覺,再細細畫入書中。

因為越來越想為孩子做事,所以會創作內容接近孩子的書。

因為越來越想為孩子做事,所以會創作內容接近孩子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