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施用毒品之成因分析

第四章 我國青少年施用毒品事件之現況與問題

第二節 青少年施用毒品之成因分析

第一項 個人心理

許多青少年受好奇心驅使、尋求刺激,滿足個人慾望,或逃避現實壓力與焦 慮,而尋求藥物之寄託以致藥物濫用、成癮。國內學者研究94指出少年初次用藥 以好奇心為主,其次是想解脫心理上之煩惱;法務部少年濫用藥物問題之研究95亦 發現少年用藥原因以好奇模仿居首,朋友引誘次之,喜好使用後之感覺居第三,

逃避挫折感居第四,可見,個人心理因素為青少年濫用藥物行為之重要成因。而 犯罪學中立化理論提及倘青少年內在歸因合理化並否認自身偏差行為,將遭遇的 問題、過錯歸於外在因素,認為施用毒品並不違法亦無妨害他人,對於毒品使用 過度自信,自認不致成癮,反而感覺受到外在規範壓迫,缺乏解決問題能力,對 現況不滿意也無能為力,轉而逃避現實,利用毒品挑戰權威規範,感受冒險刺激,

增加心理快感、滿足。輔導實務經驗發現青少年好奇嘗試毒品,為逃避現實壓力 而追求施用毒品藥理反應所帶來的欣快感,抽離現實產生迷幻、放鬆、興奮的情 緒以外,又受個人神話之自我中心主義影響,認定自我獨特、與眾不同,高估自 身能耐,,惟面對使用後之低潮卻無法有效排解,導致一再施用進而濫用、上癮。

第二項 家庭層面

學者研究96指出少年濫用藥物與父母、兄弟姊妹之濫用藥物經驗成正相關,

當父母、兄弟姊妹有濫用藥物行為或沉溺於藥物之情形,少年濫用藥物之行為動 機亦明顯增加。其次,另學者研究97指出來自貧窮、破碎家庭之少年,由於缺乏 父母關愛或受到外界輕視,其濫用藥物之動機與機會比正常家庭出生之少年增 加。再者,親子關係不良與父母管教態度不當亦為少年濫用藥物之重要原因,法 務部研究顯示少年濫用藥物之家庭層面因素包括父母不睦、管教不當、破碎家庭

94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6,引述高金桂,

青少年濫用藥物與犯罪之研究,文景出版社,1984 年。

95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6,引述法務部,

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12 年。

96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6。

97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6。

57

及貧窮難以維生98。犯罪學控制理論認為當青少年與家庭之附著關係不佳、連結 不緊密時,易忽視他人意見,對家長之監督不當一回事,社會規範亦不以為然。

輔導實務經驗發現青少年施用毒品之場所、時間以深夜逗留娛樂場所 KTV 或友人 家居多,父母對其晚上之行蹤無法知悉,由於家長為維持家計忙於工作疲累,缺 乏和子女相處之機會,長期忽略親子關係,未維持生活常規與溝通管教,孩子透 過網路、朋友,越益追求複雜的世界時,家庭監督權力薄弱,造成親子關係疏離,

逃家狀況層出不窮。

第三項 少年同儕與次文化

導致少年濫用藥物之另一重要原因為少年同儕與次文化因素,學者溫勃格 (Weinberg)99指出朋友係協助吸毒者獲取毒品之重要角色,吸毒者從其友伴學習 使用毒品之方法。為獲取毒品,青少年屢與藥物次級文化團體接觸,逐漸為該用 藥次級文化團體所同化,並認同該組織,排斥其他非吸毒者。國內學者100指出,

藥物同輩團體提供初次所使用之藥物;將藥物來源介紹於新用藥者;教導使用藥 物之方法;使初次使用藥物者對藥物產生心理上之期待,提高藥物效果。因此,

同儕與次級文化之影響力不容忽視,犯罪學差別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由親近團體 互相學習而來,倘青少年所接觸之犯罪者多於非犯罪者,容易陷入犯罪。輔導實 務經驗中針對深夜逗留不當場所、交友複雜、參與陣頭、飆車活動之少年詢問是 否曾接觸不當藥物時,皆否認、閃躲話題,嗣後言談中又透露某些朋友施用毒品 之情形,有些少年選擇遠離此類朋友,但有些少年自認並不會受到朋友誘惑。青 少年了解毒品資訊之程度比家長、老師所想像更深廣,青少年隱晦地談論毒品,

一方面誇耀自己見過世面,一方面避重就輕以免惹禍上身。

98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6,引述法務部,

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12 年。

99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7。

100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7,引述高金桂,

青少年濫用藥物與犯罪之研究,文景出版社,1984 年。

58

第四項 社會環境

少年濫用藥物之行為亦可能與整體社會之脈動、流行趨勢、媒體網絡之渲染 有關,另外現今鄰里關係疏離、冷漠,導致社會控制力減弱101。然而學校為青少 年第一個接觸之小型社會,升學主義之教育制度以致學習是造成青少年壓力之主 因,學業成績差、無學習動機、不配合學校規定導致翹課、中輟。若經常出入特 定不當場所,恐有加入幫派組織,從事不良活動之虞。校園中偏差行為之學生行 為樣態與施用毒品者並無明顯差異,皆為學習動機低落、夜間沉迷網咖或遊蕩在 外、生活作息混亂導致上課昏睡不醒、學習成就低落、無法配合學校作息規則等,

造成辨識與防範之混淆困難。義務教育時間延長,長時間阻隔在大人所處的真實 世界外,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型態齊一化,接受類似的教育教學,學習相似教材。

現階段國中教育體制對於操作型技職傾向的學生無法給予太多試探與學程,對於 學科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指導之少年,沒建立好學科基礎,得不到學習成就 感,在學校是被默默排除與犧牲的一群,只好向外尋求不一樣的生活與世界。俟 高中職教育分化時,卻因國中未建立穩定生活作息,無法耐心、堅持學習造成輟 學情形嚴重。

第五項 小結

本節述及青少年施用毒品之可能成因,與其他偏差行為或犯罪行為之成因極 為相似,施用毒品行為是各因素交互影響之結果。尤以個人心理、同儕及次文化 為最重要因素,個人好奇心之實現需藉由接觸施用毒品之同儕來獲取毒品,一同 追求刺激、欣快感以逃避現實壓力。同儕與次文化本是青少年階段最重視之群 體,近年來三級毒品屢在娛樂場所被使用,又稱俱樂部用藥,增加聚會之樂趣,

放大瘋狂玩樂之效果,讓青少年沉迷其中,然而家庭與學校、社會為外在壓力來 源,如果能夠鬆動學校體制、社會制度,增加積極正向之休閒活動與生涯探索,

協助青少年找尋生活目標,減少學校邊、社會排除之情形,發展多元處遇降低毒 品成癮與再犯狀況。

101蔡德輝、楊士隆,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2013 年,五版,頁 247,引述高金桂,

青少年濫用藥物與犯罪之研究,文景出版社,1984 年。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