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跌倒防制理論基礎

根據統計,時至 2050 年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將高達 20 億,其中

85%位於發展中國家,台灣亦身處其中(WHO, 2007)。因此,高齡 者跌倒防制工作已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自主行動能力是 維繫獨立日常生活功能的關鍵要素,能預測長者生活依賴程度和死亡 率,且與跌倒及生活品質關係密切(田玉笛等人,2015;Wang, Yeh,

& Hu, 2011),行動能力越自主,造成疾病、失能及死亡率的機率越 低(Stel et al., 2004;Viccaro et al., 2011)。所以對高齡者而言,藉由 評估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的表現,可以預測並早期介入,降低導致跌 倒的危險因子,也是活躍老化的首要任務。

許多高齡者跌倒發生是能有效事先預防,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7 年提出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如圖 2-1-1 所示,認為降低跌倒發生以及

圖 2-1-1 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

資料來源:

1.王靜怡、陳惠雅、胡名霞(2012)。社區預防性復健照護的物理治療服務。臺灣 醫學,16(6),607。

2.翻譯自“ WHO Global Report on 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 2007, WHO, p.35.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Falls_prevention7March.pdf.

跌倒後造成之相關傷害應由三大面向著手。首先,建構跌倒防制重要 性之危機意識,對象包含高齡者、家人與照顧者、年輕人、社區、媒 體及政府健康部門等,藉由不同對象的防跌知識傳播,達到危機意識 建立之目的;其次為進行個人、環境與社會因素的跌倒風險評估,包 含健康與社會服務、評估相關危險因子如生物的、行為的、物理環境、

社會經濟等因子;最後則是考量不同文化背景所設計之跌倒防制介入 計畫。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是以公共健康政策為基礎,社區營造為方 向,高齡者及其家庭為中心、擴大夥伴合作關係與建立共識、增加防 跌知能、提供多專業服務模式,持續參與實證研究,並接受監督使政

策更貼近高齡者的需求,架構中亦考量性別與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

(王靜怡等人,2012;WHO, 2007)。因為文化價值與傳統觀念影響 社會對高齡者跌倒的看法(曾錦惠等人,2012;Kwan, Close, Wong, &

Lord, 2011),個人對老化的經驗具有獨特的意義,受到文化背景、

生活環境與性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進而形塑他們對老年生活的適 應,並體認老年生活健康的重要性(曾月霞等人,2004)。在某些文 化氛圍的影響下,高齡者並不熱衷社會參與,高齡意味著退休狀態,

形成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隔離,進而囿限於坐式生活型態、認為跌倒 是老化必經歷程,缺乏危機意識或無障礙環境概念不足等,都會增加 跌倒的風險(Kwan et al., 2011;WHO, 2007)。

根據研究報告,我國高齡者從事之活動以靜態居多如「與朋友聚 會聊天」,若以性別觀察,男性以「休閒娛樂活動」為主,女性則為

「從事宗教修行活動」。雖然隨著教育程度增加參與活動比例遞增,

但是 65 歲以上高齡者,參與社會活動之情形仍普遍低於 55~64 歲(衛 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國內外研究觀察跌倒盛行率發現,華人地 區盛行率低於歐美,文化認知可能是關鍵因素,例如東方社會高齡者 傾向若沒有嚴重傷害則將其歸類為「絆倒」或「滑跤」,而不願承認 是跌倒(曾錦惠等人,2012;Kwan et al., 2011)。同時跌倒發生率隨 年齡增長,女性比男性更顯著(向肇英等人,2012;Stevens, Corso, Finkelstein, & Miller, 2006)。

因此,唯有良好的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表現,才能維持晚年優質 的生活品質(邱明智,2011;徐曉璐、李麗晶,2014),故跌倒防制 對高齡者行動能力的維持與提升,除了消極地避免死亡與失能程度,

更可積極減少相關社會與醫療負擔,也是活躍老化積極的具體實現

(田玉笛等人,2015;Studenski et al., 2011)。

第二節 社區高齡者跌倒現況與原因分析

老化是一個複雜且動態的過程,無論是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或是生 物觀點的老化論,老年期都是生命中最後一個階段,相較於前期,此 階段面臨更多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退化或喪失的問題,但隨著醫療 科技進展,全球人口的平均餘命增加,也延長老年期的歷程。因此,

透過社區高齡者跌倒預防策略,方能維繫老年健康達成活躍老化的基 礎。以下分別就高齡者跌倒發生現況及高齡者跌倒原因分析加以說 明。

一、 高齡者跌倒發生現況

跌倒是高齡者常見意外事故,更是威脅健康首要因素(林茂榮、

王夷暐,2004)。因此,如何有效維持高齡者良好平衡協調能力,提 升老年獨立自主能力,降低跌倒發生率,是全球高齡化社會努力追求 的目標(Chien, Kuo, & Wu, 2010;Chou et al., 2012;Granacher, 2013;

Rikli & Jones, 2013;Yamada, Arai, Sonoda, & Aoyama, 2012)。國內 外對於跌倒的定義很多,包括 Tinetti 等學者(1988)定義跌倒係指 個人非自主跌落地面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接觸 到地面或跌落至較低處,但排除潛在因素如中風、昏厥或無法抵抗的 外在危險事件所導致的跌倒。世界衛生組織(2007)對於跌倒定義為 非預期的事件,個人跌落地面、樓梯或其他較低之處,但排除於傢俱、

牆面或其他接觸面上的自主姿勢改變。國內常見跌倒定義,包括林茂 榮等人(2002)及黃少君等人(2005)之研究將跌倒定義為從站立、

坐姿或走路中,突然不預期地往下傾倒,或身體姿勢非故意地改變,

導致某一部位觸地,或非預期地跌下至地面或較低處,跌下撞擊椅子

或樓梯,但排除外來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等造成之跌倒。

王靜怡等人(2012)之研究則定義跌倒為不小心跌落在地或較低處,

但不包含遭受突然的外力重擊或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所造成。

本研究則統合國內外文獻,對跌倒定義為從站立、坐姿或走路中,個 人非自主跌落地面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接觸到 地面或跌落至較低處,但排除外來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 等造成之跌倒。

國外 65 歲以上社區老人平均跌倒發生率約 30-40%,超過 80 歲 更高達 50%(Tinetti et al., 1988),若以性別分類跌倒發生率,65-69 歲女性為 30%高於男性的 13%,85 歲以上男性為 30%低於女性的 50%,超過 50%的老人曾發生多次跌倒意外(Tinetti, Doucette, Claus, &

Marottoli, 1995)。在國內社區高齡者平均有 10%至 20%的跌倒發生 率,其中都會區高齡者跌倒的年發生率為 13.8%,反覆跌倒為 3.8%

(張念慈、楊南屏、李建賢、周碧瑟,2008;楊榮森,2008),鄉鎮 區高齡者跌倒年發生率約 22.6%(蔡素蘭、林茂榮,2002),另外獨 居高齡者更高達 32%(傅麗蘭、楊政峰,1999)。

由此可知,跌倒發生率除了隨年齡增長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也會 受到城鄉分布及居住型態影響。跌倒也是造成高齡者行動障礙與死亡 的原因之一(Tinetti, Liu, & Claus, 1993),高齡者因跌倒造成的死亡 率比未跌倒者高出 5 倍(Arden et al.,1999)。高齡者跌倒易造成髖骨 骨折,三個月後的致死率為 20%,其死因常為骨折後失能或長期臥床 所致的肺部感染及褥瘡等併發症(Arden et al., 1999)。已邁入高齡 化社會的臺灣,65 歲以上長者約占總人口數 12.69%,大約是 298 萬 人 (內政部統計處,2016);因此,跌倒防制對高齡者健康而言更 顯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二、 高齡者跌倒原因分析

造成高齡者跌倒發生之危險因子多元且歧異性大,包括生物、行 為、環境與社經危險因子等,如圖 2-2-1 所示,以下將探討各項危險 因子之影響。

圖 2-2-1 高齡者跌倒與相關之傷害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

1.王靜怡、陳惠雅、胡名霞(2012)。社區預防性復健照護的物理治療服務。臺灣醫 學,16(6),610。

2.翻譯自“ WHO Global Report on 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 2007, WHO,

p.10.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Falls_prevention7March.pdf.

(一)生物危險因子

高齡者跌倒成因中個人因素包含生理、心理、年齡等重要因素,

彼此之間亦會相互影響,而生理因素包含功能退化及年齡相關之慢性 病等的影響(陳燕禎、林義學,2014)。根據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 告,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訴患有慢性病者占 81.1%,主要為「高血壓」、

「骨質疏鬆」、「糖尿病」及「心臟疾病」。就性別觀察,女性自訴 患有慢性病的比率為 84.1%,高於男性之 77.7%(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4)。在台灣地區老人跌倒之預測因子探討報告指出,具跌倒史、

大小便失禁及罹患糖尿病等,顯著增加跌倒的風險(楊博仁等人,

2012)。向肇英等人(2012)研究指出,高齡者慢性病越多,健康狀 態越差,導致跌倒發生次數越多,憂鬱程度也越高。隨著年齡增長,

功能老化或退化,老化造成肌肉橫斷面積逐年減少,並由脂肪組織浸 潤取代,使其功能更加衰退,研究證實脂肪組織浸潤與髖部骨折具有 相關性,也增加高齡者跌倒後失能的風險(Lang et al., 2008)。學者 研究亦證實老化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影響自主行動能力、肌力下降、

反應時間延遲、平衡能力退化或是步態穩定度降低等與跌倒有高度相 關(Lexell, Taylor, & Sjostrom, 1988; Tracy & Enoka, 2002)。過去研 究顯示,老化導致肌纖維面積下降(Caserotti, Aagaard, & Puggaard, 2008;Tracy & Enoka, 2002),60 歲之後肌肉萎縮會加速進展(Lexell et al.,1988),其中在衰退時間及幅度上,下肢肌力也比上肢顯著

(Hunter et al., 1999),因而使得肌少症高齡者跌倒的機率為健康者 的 3 倍(Landi et al., 2012)。老化造成多重生理功能退化(林光華,

1991;Granacher, Lacroix, Muehlbauer, Roettger, & Gollhofer, 2013),

使得高齡者在施力的強度與穩定性、平衡能力以及精細動作控制等受 到影響,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出現障礙,如行走速度變慢、轉位困難等

(Morie et al., 2010;Stone, Skubic, Rantz, Abbott, & Miller, 2015;

Studenski et al., 2011)。同時,衰弱(frailty)也是老人跌倒發生的前 兆(Landi et al., 2012;Seguin & Nelson, 2003),跌倒後導致功能受 損,50%長者害怕再次跌倒(林茂榮等人,2002),而出現自我活動 設限或不活動(immobility)的情形,長久將增加失能(disability)

的風險,更加重家庭與社會健康照護的負擔(梁偉成等人,2005;Fried

& Guralnik, 1997;Yamada et al., 2012)。而認知功能也常是活躍老化 的重要預測因素之一(Smits, Deeg, Kriegsman, & Schmand, 1999)。

雖然這些個人因素可能隨著老化而退化,但藉由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

雖然這些個人因素可能隨著老化而退化,但藉由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