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規劃與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規劃與評估"

Copied!
2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論文.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 規劃與評估. The planning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a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program for fall preven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研 究 生:李幸穎 Hsing-Yin Li 指導教授:林陳涌 博士 Chen-Yung Lin Ph.D.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05 月.

(2) 中文摘要 在高齡化社會,防跌訓練可以積極延緩老化預防失能,也是提 升老年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策略。本研究目的旨在以世界衛生組織之 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發展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課程,並 評估課程對提升社區高齡者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的成效,以評價課程 之合適性,並探究參與者之防跌知識、運動習慣改變的影響等。本研 究自台北、高雄及屏東等社區徵召符合條件之參與對象共 118 位,平 均年齡為 74.15(±5.87) ,參與 10 週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訓練課程 包括防跌知識衛教與測驗及五大主題的複合式防跌運動課程介入,運 動課程分別為伸展運動、心肺適能、肌力與耐力、平衡與協調及敏捷 力,採用巡迴訓練方式進行。以身體功能與動、靜態平衡檢測,評估 參與者課程介入前後之成效。身體功能包含雙手背後相扣、坐姿體前 彎、30 秒坐站、兩分鐘踏步、2.44 公尺繞物。動態平衡包含富田踏 步、2.44 公尺繞物,靜態平衡包含張眼及閉眼單腳站立。統計方法包 含 t 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詹森-內曼法,顯著差異 p 值小於.05。 結果顯示,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介入後,社區長者於柔軟度、心肺適 能、下肢肌力、敏捷力及動靜態平衡均可見顯著進步(p< .05) ,防跌 知識與運動頻率亦可見提升(p< .05) 。本研究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 運動方案為結構式的團體訓練課程,可有效提升社區高齡者身體功能 及平衡能力,同時其操作簡易且訓練器材易取得,兼具目的性與可近 性,可作為社區跌倒防制的有效介入模式,及提供治療師運動課程設 計參考之用。 關鍵詞: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巡迴訓練;跌倒. I.

(3) Abstract Introduction: Fall prevention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declining dis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to live independently.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program for fall preven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fall prevention education, physical function, balancing ability and exercise habit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under the concept of fall prevention for the elderly recommended by WHO global report. Methods: Totally 118 participants from Taipei, Kaohsiung and Pingtung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ere recruited to take 10 weeks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program for fall prevention. The mean age of the participants was 74.15±5.87 years old (range from 65 to 90). The training programs included a session of fall-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with five themes, namely stretching exercises,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uscular strength, balance and agility.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was a structured training program and conducted by way of circuit training model. Each participant was assessed in his/her physical functions,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i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hysical functions included back scratch test, chair sit and reach test, 30 second chair stand test, and 2-minute step test. Balancing ability included one leg stance test with eye open/close, 8-foot up and go test, and Fukuda step test.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t-test, one-way ANCOVA, and Johnson-Neyman method. Results: The physical function and balancing ability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flexibility,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gility, and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p< .05). The participants’ fall-prevention knowledge was improved and their exercise frequency became more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 (p< .05). Conclusions: The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program for fall prevention in the study was suggested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in their physical function and balancing ability.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program for fall prevention can be promoted for its simple and safe training equipment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Key words: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for fall prevention, Circuit training, Fall II.

(4) 目 錄. 頁碼. 目錄……………………………………………………………………………………I 表序 …………………………………………………………………………………III 圖序 ……………………………………………………………………………… 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高齡者跌倒防制理論基礎 ……………………………………………12. 第二節. 高齡者跌倒現況與原因分析 …………………………………………15. 第三節. 高齡化、慢性病及跌倒 ………………………………………………25. 第四節. 高齡學習 ………………………………………………………………28. 第五節. 運動訓練與跌倒預防 …………………………………………………32. 第六節.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規劃 ……………………………………4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之課程設計 ………………………54. 第五節.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之評量工具 ………………………77.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88. I.

(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描述與分析 ……………………………………91. 第二節. 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在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之成效分析…………100. 第三節. 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在身體功能之成效分析………………………118. 第四節. 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在平衡能力之成效分析………………………141. 第五節. 滿意度分析……………………………………………………………174. 第六節. 綜合討論………………………………………………………………1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92. 第一節. 結論……………………………………………………………………192. 第二節. 建議……………………………………………………………………195. 參考文獻. …………………………………………………………………………199. 中文文獻…………………………………………………………………………199 英文文獻…………………………………………………………………………207 附錄. …………………………………………………………………………221. 附錄一. 身體與平衡功能篩檢報告表 ………………………………………221. 附錄二. 平衡運動班防跌知識測驗 …………………………………………223. 附錄三. 平衡運動班課後滿意度調查 ………………………………………224. 附錄四. 防跌知識衛教講義 …………………………………………………225. II.

(6) 表序. 頁碼. 表 2-2-1. 社區高齡者跌倒相關危險因子………………………………………… 24. 表 2-5-1.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及美國心臟學會身體活動處方建議……………… 42. 表 3-4-1. 複合式巡迴訓練教學策略……………………………………………… 68. 表 3-4-2. 複合式巡迴訓練教學策略(續一) …………………………………… 69. 表 3-4-3. 複合式巡迴訓練教學策略(續二) …………………………………… 70. 表 3-4-4. 複合式巡迴訓練運動處方應用………………………………………… 71. 表 3-4-5. 複合式巡迴訓練運動處方應用(續一)……………………………… 72. 表 3-4-6. 無運動器材之複合式巡迴訓練組合範例一…………………………… 73. 表 3-4-7. 無運動器材之複合式巡迴訓練組合範例二…………………………… 74. 表 3-4-8. 簡易運動器材之複合式巡迴訓練組合範例一………………………… 75. 表 3-4-9. 簡易運動器材之複合式巡迴訓練組合範例二………………………… 76. 表 3-5-1. 高齡者功能檢測項目之評估意義與功能效益………………………… 85. 表 3-5-2. 高齡者功能檢測參考值………………………………………………… 86. 表 3-5-3. 本研究工具再測信度分析結果………………………………………… 87. 表 4-1-1. 性別分配統計表………………………………………………………… 92. 表 4-1-2. 年齡分配統計表………………………………………………………… 92. 表 4-1-3. 婚姻狀況分配統計表…………………………………………………… 92. 表 4-1-4. 教育程度分配統計表…………………………………………………… 93. 表 4-1-5. 居住地分配統計表……………………………………………………… 93. 表 4-1-6. 居住狀況分配統計表…………………………………………………… 94. 表 4-1-7. 自覺健康情形分配統計表……………………………………………… 94. 表 4-1-8. 疾病史狀況分配統計表………………………………………………… 94. 表 4-1-9. 過去半年內跌倒情形分配統計表……………………………………… 95. 表 4-1-10 跌倒發生地方分配統計表……………………………………………… 95 III.

(7) 表 4-1-11 研究對象過去半年是否曾經跌倒之相關因子分析…………………… 96 表 4-1-12 參與及流失之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之同質性分析…………………… 99 表 4-2-1. 社區高齡者的運動習慣之分析 ……………………………………… 101. 表 4-2-2. 社區高齡者之防跌知識衛教前後測成績分析 ……………………… 101. 表 4-2-3.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性別」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2. 表 4-2-4.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性別」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4-2-5. 性別(男性)與運動習慣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 103. 表 4-2-6.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年齡」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4. 表 4-2-7.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成績與「年齡」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4-2-8.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婚姻」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06. 表 4-2-9.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成績與「婚姻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6. …………… 103. ……… 105. 表 4-2-10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教育程度」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表 ………………………………………………………………………107 表 4-2-11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教育程度」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2-12 教育程度(不識字及中學)與防跌知識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08 表 4-2-13 居住地在「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110 表 4-2-14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居住地」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 4-2-15 居住地之運動習慣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 111. 表 4-2-16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居住狀況」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表 ………………………………………………………………………112 表 4-2-17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居住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13 表 4-2-18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自覺健康」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表 ………………………………………………………………………113 表 4-2-19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自覺健康狀況」之變數分析摘要表………114 表 4-2-20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疾病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 …………………………………………………………………………115 IV.

(8) 表 4-2-21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疾病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15 表 4-2-22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跌倒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16 表 4-2-23 運動習慣及防跌知識與「跌倒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17 表 4-3-1. 社區高齡者柔軟度量測之分析..……………………………………… 118. 表 4-3-2. 社區高齡者下肢肌力量測之分析 …………………………………… 118. 表 4-3-3. 社區高齡者心肺適能量測之分析 …………………………………… 119. 表 4-3-4. 社區高齡者敏捷力與動態平衡量測之分析 ………………………… 119. 表 4-3-5. 身體功能與「性別」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21. 表 4-3-6. 身體功能與「性別」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22. 表 4-3-7. 身體功能與「年齡」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23. 表 4-3-8. 身體功能與「年齡」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24. 表 4-3-9. 身體功能與「婚姻狀況」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25. 表 4-3-10 身體功能與「婚姻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26 表 4-3-11 身體功能與「教育程度」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27 表 4-3-12 身體功能與「教育程度」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28 表 4-3-13 身體功能與「居住地」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30 表 4-3-14 身體功能與「居住地」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 4-3-15 身體功能與「居住狀況」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31 表 4-3-16 身體功能與「居住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32 表 4-3-17 居住狀況(獨居與夫妻同住)與坐姿體前彎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33 表 4-3-18 居住狀況(獨居及後輩同住)與坐姿體前彎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34 表 4-3-19 身體功能與「自覺健康」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35 表 4-3-20 身體功能與「自覺健康」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36 V.

(9) 表 4-3-21 身體功能與「疾病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37 表 4-3-22 身體功能與「疾病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38 表 4-3-23 身體功能與「跌倒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39 表 4-3-24 身體功能與「跌倒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40 表 4-4-1. 社區高齡者靜態平衡能力量測之分析 ……………………………… 141. 表 4-4-2. 社區高齡者動態平衡能力量測之分析 ……………………………… 142. 表 4-4-3. 社區高齡者平衡能力檢測之分析 …………………………………… 142. 表 4-4-4. 平衡能力與「性別」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43. 表 4-4-5. 平衡能力與「性別」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45. 表 4-4-6. 性別與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45. 表 4-4-7. 平衡能力與「年齡」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47. 表 4-4-8. 平衡能力與「年齡」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表 4-4-9. 年齡與張眼/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表 ……… 149. …………………………148. 表 4-4-10 平衡能力與「婚姻狀況」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51 表 4-4-11 平衡能力與「婚姻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52 表 4-4-12 婚姻狀況與張眼單腳站前、後測之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52 表 4-4-13 婚姻狀況與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之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153 表 4-4-14 平衡能力與「教育程度」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55 表 4-4-15 平衡能力與「教育程度」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56 表 4-4-16 教育程度(不識字及中學以上)之張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 析摘要 …………………………………………………………………157 表 4-4-17 教育程度(小學及中學以上)之張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 要 ………………………………………………………………………157 表 4-4-18 平衡能力與「居住地」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59 表 4-4-19 平衡能力與「居住地」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59 表 4-4-20 平衡能力與「居住狀況」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60 VI.

(10) 表 4-4-21 平衡能力與「居住狀況」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62 表 4-4-22 居住狀況(獨居與夫妻同住)之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 要 ………………………………………………………………………162 表 4-4-23 居住狀況(夫妻同住及後輩同住)之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 法分析摘要 ……………………………………………………………163 表 4-4-24 平衡能力與「自覺健康」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165 表 4-4-25 平衡能力與「自覺健康」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65 表 4-4-26 平衡能力與「疾病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66 表 4-4-27 平衡能力與「疾病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68 表 4-4-28 疾病史(無慢性病及具其他慢性病)之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詹森−內曼法 分析摘要 ………………………………………………………………168 表 4-4-29 疾病史(具骨骼肌肉系統疾病者及具其他慢性病)之閉眼單腳站立前後 測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169 表 4-4-30 平衡能力與「跌倒史」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171 表 4-4-31 平衡能力與「跌倒史」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72 表 4-4-32 跌倒史與張眼/閉眼單腳站立前後測之詹森−內曼法分析摘要 ….…172 表 4-5-1. 社區高齡者課程滿意度及付費意願之分析 ………………………… 176. VII.

(11) 圖序. 頁碼. 圖 2-1-1. 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 13. 圖 2-2-1. 高齡者跌倒與相關之傷害危險因子…………………………………… 17. 圖 2-4-1. 成人教學的架構………………………………………………………… 31. 圖 3-1-1. 研究架構………………………………………………………………… 49.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51. 圖 3-3-1. 研究對象分析圖………………………………………………………… 53. 圖 3-4-1. 複合式巡迴訓練教學流程……………………………………………… 67. 圖 3-5-1. 富田踏步測試…………………………………………………………… 84. 圖 4-2-1. 性別之運動習慣差異顯著點 ………………………………………… 104. 圖 4-2-2. 教育程度(不識字與中學以上)之防跌知識成績差異顯著點…………109. 圖 4-2-3. 居住地之運動習慣差異顯著點 ……………………………………… 111. 圖 4-3-1. 居住狀況(獨居與夫妻同住)之坐姿體前彎差異顯著點………………133. 圖 4-3-2. 居住狀況(獨居與後輩同住)之坐姿體前彎差異顯著點………………134. 圖 4-4-1. 性別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 …………………………………… 146. 圖 4-4-2. 年齡組別之張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 ……………………………… 149. 圖 4-4-3. 年齡組別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 ………………………………… 150. 圖 4-4-4. 婚姻狀況之張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 ……………………………… 153. 圖 4-4-5. 婚姻狀況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 ……………………………… 154. 圖 4-4-6. 教育程度(不識字與中學以上)之張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157. 圖 4-4-7. 教育程度(小學與中學以上)之張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158. 圖 4-4-8. 居住狀況(獨居與夫妻同住)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163. 圖 4-4-9. 居住狀況(夫妻同住與後輩同住)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164. 圖 4-4-10 疾病史(無慢性病與其他慢性病組)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169 圖 4-4-11 疾病史(骨骼肌肉系統疾患組與其他慢性病組)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 VIII.

(12) 顯著點…………………………………………………………………170 圖 4-4-12 半年內跌倒史之張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點 ………………………… 173 圖 4-4-13 半年內跌倒情形之閉眼單腳站立差異顯著 ………………………… 173. IX.

(13) 第壹章 緒論 隨著低出生率及高平均餘命的影響,全球人口結構改變導致高齡 化社會的形成。而高齡化社會衍生的健康議題,儼然成為各國面臨的 挑戰。社區老年醫學全面化的發展,是近年來各醫療專業努力的目 標,物理治療自不例外。在此趨勢下高齡者健康問題更顯重要,其中 跌倒是高齡者受傷或死亡的重要因素(林茂榮、王夷暐,2004)。如 何在高齡化社會,進行跌倒防制的健康促進策略,協助社區高齡者活 躍老化、延緩功能退化,達到提升老年生活品質的目的,研究者認為, 良好的介入模式將有助於達成此目標。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高 齡者之防跌議題,規劃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分析社區高齡者透過學 習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維繫內在生理健康層面與外在情境的互動並 建立理論模式,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以期提供國內其他學者在社區 健康促進研究作為借鏡,並作為治療師在建構社區培訓教育的參考。 本章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的重 要性,第三節敘述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針對重要名詞提出釋義, 第五節釐清研究範圍與限制。. 1.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顯示跌倒是高齡者受傷、殘障以及死亡的重要危險因子,也 是評估高齡者生理機能衰退的重要指標(Stel, Smit, Pluijm, & Lips., 2004)。隨著我國高齡化快速進展,跌倒與罹患慢性病已是高齡者重 要健康問題(Sibley, Voth, Munce, Straus, & Jaglal, 2014),跌倒造成 身體功能受損甚至失能,慢性病與失能進而發展出心理層面問題如憂 鬱(向肇英、李介至、林碧珠,2012;Ho, Li, & Liu, 2009)。因此,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更於 2002 年提出 「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揭櫫健康、參與和安全為政 策的決定因素,並將其定義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並達到最 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楊志良,2010)。我國衛生 福利部也因應高齡社會的衝擊與需求,針對社區推行 2009-2012 年老 人健康促進計畫(行政院國民健康局,2009),目的無不是期望,能 夠有效降低危險因子及促進健康,預防失能並達到活躍老化的目標。 國民健康署積極結合縣市政府及健康照護機構與社區資源,共 同推動長者的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並提出 8 大工作項目,其中運動 與健康體能、跌倒防制等亦列為重點項目(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近年來,物理治療於醫療及健康照護的角色,隨著高齡人口 結構改變,不僅由急性期醫療照護延伸至長期照護,更積極在社區建 構中期照護,提供高齡者急性後期更多復健與預防的雙重照護概念 (王靜怡、陳惠雅、胡名霞,2012)。 在預防性服務的內容中,跌倒的篩檢與介入,治療師著力最多, 而過去實證研究也證實,社區高齡者在平衡與肌力訓練等深具防跌成 效(張棋興、梁忠詔、林春香、魏于鈞、徐瑋璟、陳家慶,2013; 2.

(15) Granacher, 2013; Gschwind et al., 2013; Rubenstein, 2006; Seguin & Nelson, 2003)。世界衛生組織在 1948 年為健康定義如下:「健康是 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殘障發 生而已。」此定義將健康的概念由原本的身體、生理健康延伸至心理、 社會的健全安適。因此,治療師除了透過防跌議題深入社區,提供健 康促進服務(張棋興等人,2013;Chou, Hwang, & Wu, 2012),以運 動模式介入對於社區長者慢性病的控制或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王靜 怡、黃淑玲、葉志嶸、林宜泓,2011),以及增加社交互動等亦具成 效(向肇英等人,2013;吳秋燕、張素珠、楊聯琦、莊清泉、李建平, 2013)。 而隨著高齡人口數的增加,跌倒已高居我國老人事故傷害的第二 大死因,使得年長者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受到傷害,獨立活動能力 喪失(林茂榮、王夷暐,2004)。高齡者健康促進的防跌議題應受到 重視,落實高齡者防跌知識學習與提升執行生活功能之能力,在高齡 化社會已成為一個重要且迫切的課題,因此社區高齡者跌倒預防的教 學規劃有其研究的必要性。目前國內學者對於社區中不同身體功能或 疾病類型的高齡者,進行跌倒防制介入與評估,探討重點仍著重於成 效評估,並未深論課程之規劃及如何應用所發展之課程(郭鐘隆、張 鈞惠、林靜兒、蔡益堅,2009;陳俊忠、李雪楨、張谷州,2011;張 棋興等人,2013)。因此,本研究將以防跌議題為主軸,探究跌倒預 防之相關理論與發展複合式防跌運動訓練課程,並融入高齡者學習特 性作為課程規劃之參考,最終以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介入 成效作為課程合適性的評估。. 3.

(16) 第二節 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約有 40%的高齡人口是獨立生活,高齡者獨立生活已是 未來普遍的趨勢,而老年健康照護問題也將因應而生(林曉嬋, 2014)。可預期治療師未來的服務對象,多數將以高齡者為主,服務 內容也不限於醫療場域中急、慢性的「疾病治療」,隨之而來的是更 多老化衍生的健康促進議題,特別是「跌倒防制」,亟待治療師的參 與。在治療師學習過程中,社區參與的實習並非常態,因此,以跌倒 防制議題為例,若能架構良好的課程規劃以及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 將可以更有系統引導治療師介入的方向,使其更有信心進入社區發揮 專業角色功能。因此,本研究的重要性包含以下二項:. 一、 提升高齡者晚年生活功能獨立性 在 2007 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高齡者跌倒預防理論架構下,複 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不僅獲得實證支持,更已是高齡化研究的趨勢。而 達到老年生活功能獨立性最基本的要件即是自主行動力,維持自主的 行動力則須良好的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因此,如何以嚴謹的態度, 評估高齡者的學習需求,考量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介入原則與教學理 論,選擇評估工具及規劃合適的教學課程,以期能夠提升高齡者身體 功能與平衡能力之最終訓練成效,達到健康老化、生活功能獨立性的 目標。對於邁入高齡社會的臺灣,本研究提出之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 正符合社區型態高齡者跌倒防制的應用與需求。. 4.

(17) 二、 結合理論與實務之醫學研究 醫學研究除了著重臨床成效,仍需回歸教育研究部分,才能兼具 理論與實務兩者。關於運動方案在跌倒防制之前人研究中,醫學領域 常著重於介入成效的討論,較少課程規劃實務性的探究,本研究之重 要性在於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介入前後,不僅是考量醫療專業面向, 同時將高齡者的學習特質與跌倒防制教學主題連結,融入相關的學習 理論為基礎,進行有計畫的教學課程規劃與實施,使得複合式防跌運 動方案課程更具說服力,此亦是本研究期望未來能夠提供其他研究者 參考之處。. 5.

(1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探討高齡者跌倒防制介入,衛教與運動訓練是重要施行策略,若 以複合式跌倒防制概念規劃介入課程,其成效應更為顯著。本研究以 高齡學習者為中心,醫學知識為基礎,教學策略為輔之介入措施,應 能夠有效增進高齡者跌倒防制成果,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 因此,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概述如下: 一、 以跌倒預防架構為依據,發展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 二、 評價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對社區高齡者防跌知識、運動習慣及 防跌能力提升之成效。.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概述如下: 一、 以跌倒預防架構規劃「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課程 內容與教材教法。 二、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對社區高齡者防跌知識及 運動習慣提升之成效為何? 三、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對社區高齡者身體功能提 升之成效為何? 四、 「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對社區高齡者平衡能力提 升之成效為何?. 6.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社區 社區一詞原是由英文「community」翻譯而來,具有以下三種意 義(1)社區、集體、團體、社會;(2)宗教信仰、種族、職業等方 面相同的人構成的集體,有共同利益的集體;(3)共享、共有、共 同、相同(彭毓文,2007)。因此,社區包含三要素:(1)一群人; (2)一定地理範圍;(3)人之社會性,包含社區意義、關係及活動 之總稱(蔡宏進,2005)。而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6 年渥太華健康促 進宣言(Ottawa Declaration)指出『社區』為健康促進活動的「最佳 介入點」(薛曼娜、葉明理,2006;WHO, 1986)。本研究以社區關 懷據點或社區活動中心做為介入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的 地點,因此所指的「社區」係指該地區提供高齡者使用之關懷據點或 活動中心。. 二、高齡者 依據我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明定老人所指對象為年滿六十 五歲以上者(內政部社會司,2012)。傳統以「老人」(the elderly) 稱呼年長者,但研究發現,近年有逐漸採用「高齡者」取代之趨勢以 示尊敬(李百麟,2013;李素蘭、鮑敦媛,2012;張量懿、黃清雲, 2015)。高齡者的年齡劃分標準尚未一致,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的定義,老年人是指年齡超過 60 歲者,而一般先進國家則定義為 65 歲。因此,老人或高齡者一般係指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學者依年 齡層不同,將六十五至七十四歲老人區分為「年輕老人」 (young old) , 七十五至八十四歲為「老老人」(old old),以及八十五歲以上的「最 7.

(20) 老的老人」(oldest-old)(Cohen-Mansfield et al., 2013)。本研究以 六十五歲含以上者為研究對象,因此所指的「高齡者」係指年滿六十 五歲含以上者。本研究以 74 歲為分界點,將參與者年齡劃分為 65 至 74 歲以及 75 歲以上兩群。另外,在本研究中「高齡者」、「老人」 和「長者」為同義,相互使用。. 三、跌倒 Tinetti 等人(1988)對跌倒的定義係指個人非自主跌倒在地面 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份接觸到地面或跌至較低 處,但排除潛在的因素例如中風、昏厥或無法抵抗的外在危險事件所 導致的跌倒。國內常見的跌倒定義,有些為從站立、坐姿或行走間, 突然不預期的跌落接觸到地面(溫瓊容、黎家銘、陳晶瑩,2006)。 另有國內研究學者更明確將跌倒定義為從站立、坐姿或走路中,突然 不預期地往下傾倒,或身體姿勢非故意地改變,導致某一部位觸地, 或非預期地跌下至地面或較低處,跌下撞擊椅子或樓梯,但排除外來 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等造成之跌倒(林茂榮、蔡素蘭、 陳淑雅、曾信嘉,2002;黃少君、陳曾基、周碧瑟,2005)。本研究 則統合國內外文獻,對跌倒定義為從站立、坐姿或走路中,個人非自 主跌落地面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接觸到地面或 跌落至較低處,但排除外來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等造成 之跌倒情形。. 四、生理防跌能力 國內外關於高齡者跌倒或行動力評估之研究,常單獨或選取數 項檢測作為早期篩檢或推估老人跌倒發生之評估考量,例如身體組 8.

(21) 成、柔軟度伸展、坐站測試、行走速度或動、靜態平衡等項目(田玉 笛、王秀華與錢桂玉,2015;呂麗華,2009;李淑芳、劉淑燕,2013; 張棋興等人,2013;梁偉成、紀煥庭、胡名霞、林茂榮,2005;Lin et al., 2004;Bonanni & Newton, 1998;Toraman & Yildirim, 2010;Viccaro, Perera, & Studenski, 2011)。然而,高齡者跌倒成因具多元化及複雜 性(林茂榮、王夷暐,2004;Tinetti, Speechley, & Ginter, 1988),故 本研究以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作為高齡者生理防跌能力評估之用,同 時與防跌知識衛教成果,作為分析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介入之成效依 據。. 五、高齡教育 「高齡教育」(senior citizen education)乃是終身教育體系的後 期階段,亦為成人教育的組成部份(朱芬郁,2012)。高齡教育的定 義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所進行有系統、持續的學習活動,其目的在 促進知識、態度、價值和技巧上的改變(教育部,2006)。其廣義的 含意係指為一般人或特定人口所提供的有關老化過程與概念的教育 (吳永銘,1998),而狹義的定義係指老化過程中所必須獲得的身心 健康與社會活動之基本之能力,以使高齡者在社會化過程有良好適 應,它是終身教育的一環,也是高齡者應享的基本權利(龔乾源, 2002)。本研究則包含高齡教育中廣義與狹義定義兩部份,在複合式 防跌運動方案中融入正確老化過程與防跌知識之衛教,以及維繫身體 功能與平衡能力之運動方案,進而達到防跌能力提升,增進晚年生活 品質之目的。. 六、巡迴訓練 9.

(22) 巡迴訓練(circuit training)在不同領域,翻譯名稱亦有所差異, 體育界以循環訓練為中文翻譯,物理治療則譯為巡迴訓練。本文將以 「巡迴訓練」作為(circuit training)中文解釋。巡迴訓練是一種科學 化的全身性體能訓練法,最初是由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 體育教師摩根(R.E. Morgan)和亞當森(G.T. Adamson)所共同設計 並提倡,其內容包括肩部、背部、腹部、腿部及全身的複合運動。巡 迴訓練是綜合了間歇訓練、重量訓練及肌力訓練等的一種訓練方法。 其法乃是預先選定一組運動,決定各運動的反覆次數,並在最短時間 完成訓練負荷,且需要系列性一個接一個進行活動,並在最後活動終 了時,再度由起始開始,整個系統重複多次。巡迴訓練最有價值的地 方即是可同時鍛練許多人,適合各種不同場合及不同的人,即是適用 於個人或團體,及任何運動介入之環境下(林正常,1989;林學宜, 2000)。本研究將以巡迴訓練原則作為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課程設計 之依據,規劃符合社區高齡者的複合式巡迴訓練運動課程。. 七、複合式防跌運動 複合式防跌運動(multicomponent exercise for fall prevention)意 指以多重因子考量做為社區高齡者跌倒預防之策略。目前國內外針對 高齡者防跌運動訓練策略均建議複合式運動為佳,意指同時由不同面 向著手訓練,促進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達到跌倒防制目標 (吳書慧、 曹昭懿、林桑伊、張谷州、李雪楨,2011;Freiberger, Haberle, Spirduso, & Zijlstra, 2012;Kang, Hwang, Klein, & Kim, 2015)。因此本研究以 跌倒防制為主題,規畫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包含設計高齡者居家防 跌知識強化及複合式巡迴訓練運動課程兩部份,以期達到提升防跌能 力、健康老化的目標。 10.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從教學與學習的角度,探討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跌運 動方案規劃與介入成效評估,故本研究主要選取範圍為我國居住於社 區不含機構之 65 歲含以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研究方式為便利取 樣,於北部及南部之社區進行。. 二、 研究限制 研究者雖對整體架構及流程予以規劃,但仍不免有以下限制: (一) 由於本研究取樣對象為居住於北部及南部社區之 65 歲含以上高 齡者,故本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此年齡範圍及居住地區的高齡者 之防跌知識、防跌能力及運動習慣表現。65 歲以下及不同地區 之社區或機構成人,因為在生理、心理、社會與環境等因素不同 於 65 歲含以上長者,故本研究結果無法推論擴及其他年齡層及 不同地區與居住環境的長者。 (二) 參與者之基本資料、疾病史及跌倒史等情形,來源主要由參與 者提供資料填寫,若參與者過往記憶謬誤,這些缺失在本研究並 無從查證。因此,本研究僅能假設參與者皆能詳實以答,此亦成 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三) 本研究囿於社區長者參與人數較少的限制,因此採用單組前後 測的研究設計,以利規劃複合式防跌運動方案與評估介入之成 效;但由於缺乏對照組的限制,僅能推論差異來自研究介入,而 無法運用比較分析方式釐清研究介入對社區長者的影響,此亦為 本研究限制之一。 11.

(2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貳章就本研究相關文獻及學者之研究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與整 理。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高齡者跌倒防制理論基礎;第二節社區 高齡者跌倒現況與原因分析;第三節高齡化、慢性病及跌倒;第四節 高齡學習;第五節運動訓練與跌倒預防;第六節社區高齡者複合式防 跌運動方案規劃。. 第一節 高齡者跌倒防制理論基礎. 根據統計,時至 2050 年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將高達 20 億,其中 85%位於發展中國家,台灣亦身處其中(WHO, 2007)。因此,高齡 者跌倒防制工作已是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自主行動能力是 維繫獨立日常生活功能的關鍵要素,能預測長者生活依賴程度和死亡 率,且與跌倒及生活品質關係密切(田玉笛等人,2015;Wang, Yeh, & Hu, 2011),行動能力越自主,造成疾病、失能及死亡率的機率越 低(Stel et al., 2004;Viccaro et al., 2011)。所以對高齡者而言,藉由 評估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的表現,可以預測並早期介入,降低導致跌 倒的危險因子,也是活躍老化的首要任務。 許多高齡者跌倒發生是能有效事先預防,世界衛生組織於 2007 年提出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如圖 2-1-1 所示,認為降低跌倒發生以及. 12.

(25) 圖 2-1-1 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 資料來源: 1.王靜怡、陳惠雅、胡名霞(2012)。社區預防性復健照護的物理治療服務。臺灣 醫學,16(6),607。 2.翻譯自“ WHO Global Report on 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 2007, WHO, p.35.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Falls_prevention7March.pdf.. 跌倒後造成之相關傷害應由三大面向著手。首先,建構跌倒防制重要 性之危機意識,對象包含高齡者、家人與照顧者、年輕人、社區、媒 體及政府健康部門等,藉由不同對象的防跌知識傳播,達到危機意識 建立之目的;其次為進行個人、環境與社會因素的跌倒風險評估,包 含健康與社會服務、評估相關危險因子如生物的、行為的、物理環境、 社會經濟等因子;最後則是考量不同文化背景所設計之跌倒防制介入 計畫。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是以公共健康政策為基礎,社區營造為方 向,高齡者及其家庭為中心、擴大夥伴合作關係與建立共識、增加防 跌知能、提供多專業服務模式,持續參與實證研究,並接受監督使政 13.

(26) 策更貼近高齡者的需求,架構中亦考量性別與文化差異造成的影響 (王靜怡等人,2012;WHO, 2007)。因為文化價值與傳統觀念影響 社會對高齡者跌倒的看法(曾錦惠等人,2012;Kwan, Close, Wong, & Lord, 2011),個人對老化的經驗具有獨特的意義,受到文化背景、 生活環境與性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進而形塑他們對老年生活的適 應,並體認老年生活健康的重要性(曾月霞等人,2004)。在某些文 化氛圍的影響下,高齡者並不熱衷社會參與,高齡意味著退休狀態, 形成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隔離,進而囿限於坐式生活型態、認為跌倒 是老化必經歷程,缺乏危機意識或無障礙環境概念不足等,都會增加 跌倒的風險(Kwan et al., 2011;WHO, 2007)。 根據研究報告,我國高齡者從事之活動以靜態居多如「與朋友聚 會聊天」,若以性別觀察,男性以「休閒娛樂活動」為主,女性則為 「從事宗教修行活動」。雖然隨著教育程度增加參與活動比例遞增, 但是 65 歲以上高齡者,參與社會活動之情形仍普遍低於 55~64 歲(衛 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國內外研究觀察跌倒盛行率發現,華人地 區盛行率低於歐美,文化認知可能是關鍵因素,例如東方社會高齡者 傾向若沒有嚴重傷害則將其歸類為「絆倒」或「滑跤」,而不願承認 是跌倒(曾錦惠等人,2012;Kwan et al., 2011)。同時跌倒發生率隨 年齡增長,女性比男性更顯著(向肇英等人,2012;Stevens, Corso, Finkelstein, & Miller, 2006)。 因此,唯有良好的身體功能與平衡能力表現,才能維持晚年優質 的生活品質(邱明智,2011;徐曉璐、李麗晶,2014),故跌倒防制 對高齡者行動能力的維持與提升,除了消極地避免死亡與失能程度, 更可積極減少相關社會與醫療負擔,也是活躍老化積極的具體實現 (田玉笛等人,2015;Studenski et al., 2011)。 14.

(27) 第二節 社區高齡者跌倒現況與原因分析. 老化是一個複雜且動態的過程,無論是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或是生 物觀點的老化論,老年期都是生命中最後一個階段,相較於前期,此 階段面臨更多生理、心理與社會功能退化或喪失的問題,但隨著醫療 科技進展,全球人口的平均餘命增加,也延長老年期的歷程。因此, 透過社區高齡者跌倒預防策略,方能維繫老年健康達成活躍老化的基 礎。以下分別就高齡者跌倒發生現況及高齡者跌倒原因分析加以說 明。 一、 高齡者跌倒發生現況 跌倒是高齡者常見意外事故,更是威脅健康首要因素(林茂榮、 王夷暐,2004)。因此,如何有效維持高齡者良好平衡協調能力,提 升老年獨立自主能力,降低跌倒發生率,是全球高齡化社會努力追求 的目標(Chien, Kuo, & Wu, 2010;Chou et al., 2012;Granacher, 2013; Rikli & Jones, 2013;Yamada, Arai, Sonoda, & Aoyama, 2012)。國內 外對於跌倒的定義很多,包括 Tinetti 等學者(1988)定義跌倒係指 個人非自主跌落地面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接觸 到地面或跌落至較低處,但排除潛在因素如中風、昏厥或無法抵抗的 外在危險事件所導致的跌倒。世界衛生組織(2007)對於跌倒定義為 非預期的事件,個人跌落地面、樓梯或其他較低之處,但排除於傢俱、 牆面或其他接觸面上的自主姿勢改變。國內常見跌倒定義,包括林茂 榮等人(2002)及黃少君等人(2005)之研究將跌倒定義為從站立、 坐姿或走路中,突然不預期地往下傾倒,或身體姿勢非故意地改變, 導致某一部位觸地,或非預期地跌下至地面或較低處,跌下撞擊椅子 15.

(28) 或樓梯,但排除外來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等造成之跌倒。 王靜怡等人(2012)之研究則定義跌倒為不小心跌落在地或較低處, 但不包含遭受突然的外力重擊或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所造成。 本研究則統合國內外文獻,對跌倒定義為從站立、坐姿或走路中,個 人非自主跌落地面或身體失去正常的位置,導致身體某一部分接觸到 地面或跌落至較低處,但排除外來重擊、意識喪失、中風或癲癇發作 等造成之跌倒。 國外 65 歲以上社區老人平均跌倒發生率約 30-40%,超過 80 歲 更高達 50%(Tinetti et al., 1988),若以性別分類跌倒發生率,65-69 歲女性為 30%高於男性的 13%,85 歲以上男性為 30%低於女性的 50%,超過 50%的老人曾發生多次跌倒意外(Tinetti, Doucette, Claus, & Marottoli, 1995)。在國內社區高齡者平均有 10%至 20%的跌倒發生 率,其中都會區高齡者跌倒的年發生率為 13.8%,反覆跌倒為 3.8% (張念慈、楊南屏、李建賢、周碧瑟,2008;楊榮森,2008),鄉鎮 區高齡者跌倒年發生率約 22.6%(蔡素蘭、林茂榮,2002),另外獨 居高齡者更高達 32%(傅麗蘭、楊政峰,1999)。 由此可知,跌倒發生率除了隨年齡增長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也會 受到城鄉分布及居住型態影響。跌倒也是造成高齡者行動障礙與死亡 的原因之一(Tinetti, Liu, & Claus, 1993),高齡者因跌倒造成的死亡 率比未跌倒者高出 5 倍(Arden et al.,1999)。高齡者跌倒易造成髖骨 骨折,三個月後的致死率為 20%,其死因常為骨折後失能或長期臥床 所致的肺部感染及褥瘡等併發症(Arden et al., 1999)。已邁入高齡 化社會的臺灣,65 歲以上長者約占總人口數 12.69%,大約是 298 萬 人 (內政部統計處,2016);因此,跌倒防制對高齡者健康而言更 顯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16.

(29) 二、 高齡者跌倒原因分析 造成高齡者跌倒發生之危險因子多元且歧異性大,包括生物、行 為、環境與社經危險因子等,如圖 2-2-1 所示,以下將探討各項危險 因子之影響。. 圖 2-2-1 高齡者跌倒與相關之傷害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 1.王靜怡、陳惠雅、胡名霞(2012)。社區預防性復健照護的物理治療服務。臺灣醫 學,16(6),610。 2.翻譯自“ WHO Global Report on 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 2007, WHO, p.10.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Falls_prevention7March.pdf.. (一)生物危險因子. 高齡者跌倒成因中個人因素包含生理、心理、年齡等重要因素, 彼此之間亦會相互影響,而生理因素包含功能退化及年齡相關之慢性 病等的影響(陳燕禎、林義學,2014)。根據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 告,65 歲以上高齡者自訴患有慢性病者占 81.1%,主要為「高血壓」、 17.

(30) 「骨質疏鬆」、「糖尿病」及「心臟疾病」。就性別觀察,女性自訴 患有慢性病的比率為 84.1%,高於男性之 77.7%(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4)。在台灣地區老人跌倒之預測因子探討報告指出,具跌倒史、 大小便失禁及罹患糖尿病等,顯著增加跌倒的風險(楊博仁等人, 2012)。向肇英等人(2012)研究指出,高齡者慢性病越多,健康狀 態越差,導致跌倒發生次數越多,憂鬱程度也越高。隨著年齡增長, 功能老化或退化,老化造成肌肉橫斷面積逐年減少,並由脂肪組織浸 潤取代,使其功能更加衰退,研究證實脂肪組織浸潤與髖部骨折具有 相關性,也增加高齡者跌倒後失能的風險(Lang et al., 2008)。學者 研究亦證實老化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影響自主行動能力、肌力下降、 反應時間延遲、平衡能力退化或是步態穩定度降低等與跌倒有高度相 關(Lexell, Taylor, & Sjostrom, 1988; Tracy & Enoka, 2002)。過去研 究顯示,老化導致肌纖維面積下降(Caserotti, Aagaard, & Puggaard, 2008;Tracy & Enoka, 2002),60 歲之後肌肉萎縮會加速進展(Lexell et al.,1988),其中在衰退時間及幅度上,下肢肌力也比上肢顯著 (Hunter et al., 1999),因而使得肌少症高齡者跌倒的機率為健康者 的 3 倍(Landi et al., 2012)。老化造成多重生理功能退化(林光華, 1991;Granacher, Lacroix, Muehlbauer, Roettger, & Gollhofer, 2013), 使得高齡者在施力的強度與穩定性、平衡能力以及精細動作控制等受 到影響,執行日常生活功能出現障礙,如行走速度變慢、轉位困難等 (Morie et al., 2010;Stone, Skubic, Rantz, Abbott, & Miller, 2015; Studenski et al., 2011)。同時,衰弱(frailty)也是老人跌倒發生的前 兆(Landi et al., 2012;Seguin & Nelson, 2003),跌倒後導致功能受 損,50%長者害怕再次跌倒(林茂榮等人,2002),而出現自我活動 設限或不活動(immobility)的情形,長久將增加失能(disability) 18.

(31) 的風險,更加重家庭與社會健康照護的負擔(梁偉成等人,2005;Fried & Guralnik, 1997;Yamada et al., 2012)。而認知功能也常是活躍老化 的重要預測因素之一(Smits, Deeg, Kriegsman, & Schmand, 1999)。 雖然這些個人因素可能隨著老化而退化,但藉由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 經驗學習亦可獲得有效改善(楊志良,2010)。. (二)行為因子. 行為危險因子包含多重藥物使用、飲酒過量、缺乏運動、不合適 的鞋子、生活習慣中的危險行為以及防跌知識不足等。良好的行為因 素是高齡者維持健康與獨立的重要原則。對高齡者而言,規律運動可 以有效控制體重,對肌力、關節活動度或強化骨質密度等為有效方 法,對於減低及改善與老化相關的功能性退化更是有所助益(Gardner, Robertson, & Campbell, 2000;Tuck & Francis, 2002)。 陳怡如、黃璉華與鄭舜平(2005)在文獻回顧研究指出,運動訓 練是以積極的方式,促進高齡者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並提高獨立生活 的能力與信心。國民健康署(2014) 研究報告指出,民國 85 年至 100 年,進行之「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 65 歲以上長者自述平常有運動之比率由 56.0%上升至 64.7%,15 年 間成長了 10%,而性別分析顯示,男性平常有運動的比率顯著高於女 性;隨著年代增加,男、女性平常有運動的差異從 85 年的 12%縮小 至 100 年的 4.8%,然而 75 歲以上男性與女性高齡者沒運動之比例較 高(41.4%、57.3%)。依性別、年齡層區分比較,女性沒運動比例 較同年齡層男性高;高齡女性「每週 3 次以上,每次 30 分鐘以上」 之比例亦顯著低於男性(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 19.

(32) WHO 提出之高齡者跌倒預防架構(2007)指出,社區高齡者防 跌策略中健康行為包括健康均衡飲食,及正確藥物使用,藥物確實是 導致高齡者跌倒的危險因子之一,過去學者研究指出多重藥物使用如 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用藥需注意加成作用與副作用引起眩暈或注 意力降低導致跌倒發生(林茂榮、王夷暐,2004; Tinetti & Speechley, 1989),林旭志等(2014)研究亦顯示,藥物確實是導致高齡者跌倒 的危險因子之一,且特定藥理類別之藥品是導致跌倒的高風險因素, 如鎮靜安眠劑及利尿劑(林旭志等人,2014)。陳美芳等人(2013) 之統合分析研究亦指出,行為因素,包括跌倒預防知識、行為與服用 多種藥物等也與跌倒發生高度相關。另外,張量懿與黃清雲(2015) 在社區高齡者運動行為研究也發現有規律運動者僅達 30.8%,其中 65-69 歲及 70-74 歲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明顯高於 75-79 歲及 80-84 歲。此結果與衛福部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研究報告指出多數社區 高齡者以靜態活動為主的結果相似,顯示高齡者在運動的質與量較為 不足,防跌運動介入確實有其必要性(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 規律運動則為最低成本支出,但可獲得良好成效的方法,其中至少應 包含肌力、平衡與柔軟度,如此方可有效降低跌倒相關危險因子以及 慢性疾病發生(Nelson et al., 2007)。因此,為確保高齡者生活品質, 提升防跌知識與能力及加強自我健康疾病管理,為高齡者健康面向的 重要政策。. (三)環境危險因子. 環境危險因子是指居家或公共環境領域對跌倒的影響,包括支持 性環境低、臥室、浴室、樓梯安全性差、雜物堆積、地毯未固定、照 20.

(33) 明不足及濕滑或不平坦的地面等,過去學者在高齡者獨居及慢性病研 究也發現,居家環境安全性越差、光線昏暗等是造成跌倒意外重要因 素(陳美芳等人,2013;傅麗蘭、楊政峰,1999;劉俐蓉、沈希哲, 2008)。國外研究,高達 30-50%高齡者跌倒的主因常是源自環境因 素(Rubenstein, 2006)。另有研究顯示,環境因素不只引起跌倒發生, 也影響高齡者跌倒後的傷害嚴重度(梁偉成等人,2005)。當居家和 公共環境合併其他危險因子,如視力問題或平衡不佳,將加速跌倒及 其相關的傷害發生。對於環境相關影響因素,應該隨高齡者老化需求 逐漸調整,將危險因子從生活中移除。而 40%跌倒發生在室內(Kwan et al., 2011),因此居家環境安全是高齡者跌倒防制的關鍵因素之一 (WHO, 2007)。例如為避免危險因子產生,將廚房和浴室地面鬆軟 的地毯固定,電線收納固定或樓梯入口安裝夜間照明也能降低危險因 子存在。Cumming 等人(1999)及 Nikolaus 與 Bach(2003)的研究 指出,環境因素改善,對於過去曾跌倒的高齡者可減少 36%的跌倒發 生率,若改善環境及使用輔具則可減少過去曾跌倒之高齡者 37%的跌 倒再發生率。. (四)社經危險因子. 社經危險因子則包含低教育程度、缺乏社交、健康與社會服務可 近性差與缺乏社區資源等(劉俐蓉、沈希哲,2008)。過去學者研究 指出,高齡者可利用資源與居住決定掌控力有顯著相關,而越是有居 住決定掌控力者,生活品質越高(謝美娥,2004)。洪麗玲(2011) 的研究發現,高齡者具有獨居、社區參與度低、支持性環境差、預防 跌倒知識不足等因素時,可預測其為跌倒高危險群。根據世界衛生組 21.

(34) 織於 2007 年提出之跌倒防制架構,建議跌倒防制策略除了功能與技 巧訓練之外,應包含跌倒防制知識再教育。藉由跌倒防制知識衛教可 以增加其自我照護能力與跌倒發生之應變能力,使曾有跌倒經驗之高 齡者,降低其害怕身體活動或運動的心理障礙,避免因自我設限而喪 失獨立自主的行動力(吳書慧等人,2011;郭鐘隆等人,2009)。 過去研究,跌倒防制衛教須與其他介入方式並用為佳,單獨進行 跌倒防制衛教或諮詢之成效不彰(Gillespie et al., 2009;Hogan et al., 2001)。過去研究亦指出,考量多重影響因素的跌倒預防計畫,其預 防成效明顯高於僅進行運動訓練者,除了防跌運動訓練為積極的介入 措施,同時還應包括居家環境危險評估建議等(Hill-Westmoreland, Soeken, & Spellbring, 2002)。國內郭鐘隆等人(2007)編輯之保命防 跌寶典,包含簡易身體活動及居家環境安全評估與正確跌倒防制知 識,內容淺顯易懂,過去學者參考其內容,進行跌倒防制計畫時,作 為社區跌倒防制知識建立衛教之用,成效良好(吳書慧等人,2011)。 學者研究指出,獨居、低教育程度的年長者有較高比例跌倒發生率(楊 博仁等人,2012;劉俐蓉、沈希哲,2008),因此社區防跌衛教搭配 其他介入措施仍有其必要性,若為偏鄉區域的高齡女性獨居者,更是 跌倒高危險群(張軒睿等人,2010;WHO, 2007)。學者認為,高齡 者因其健康狀況變差及重要支持系統消失,將使其被迫失去社會效能 (薛曼娜、葉明理,2006);由此可知,高齡者若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且合併有身體功能障礙致行動不便,將使其社會互動更減少,隔離、 憂鬱、害怕跌倒心理等,降低主動參與活動意願,更使其陷入憂鬱與 社交隔離的惡性循環中。若能將高齡者過去的知識與技能轉換成有利 改善其晚年生活的能力,則將可確保他們晚年生活中,能自主決定自 己想擔任的角色(薛曼娜、葉明理,2006)。在老化過程中,保持相 22.

(35) 當程度的身心與社會活動參與,對於高齡者老年幸福感、自我概念及 生活適應有密切相關(陳靜怡,2014)。 經濟因素包含工作所得、其他收入來源或居住所有,同時也是維 繫高齡者社會安全感的原因(曾月霞等人,2004)。根據世界衛生組 織報告顯示,貧窮與跌倒在高齡者生活中形成惡性循環,特別是居住 於鄉村,無固定經濟收入之獨居女性最嚴重(WHO, 2007)。根據我 國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 歲以上高齡者,主要經濟以「子 女或孫子奉養」及「政府救助津貼」為最重要來源;就教育程度別觀 察,高中(職)以下者皆以「子女或孫子女奉養」為主;專科以上者 則以「自己退休金、撫卹金或保險給付」居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4)。過去研究顯示,社經地位較低者,健康照護狀況亦較差,也 成為跌倒高危險群(羅元婷等人,2007)。另有研究發現社經因素, 包括婚姻狀況、獨居等,與跌倒發生具相關性(劉俐蓉、沈希哲,2008) 。 由以上探討可知,高齡者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異質性相 當大,當高齡者具有越多危險因子,將可能成為跌倒意外的高危險 群。因此,高齡者最佳防跌策略應是在跌倒發生前便加以預防。 綜合以上文獻,整理如表 2-2-1 所示,可見自覺健康狀況不佳、 具慢性疾病如血壓不穩定或服用藥物、女性、低教育程度、老年無配 偶、視力障礙、使用輔具、步態不穩及平衡能力差,其與跌倒有顯著 關係,但也有部分研究顯示上述變項與跌倒相關性低(秦毛漁、盧德 發、吳美惠,2008),因此這些要素是否影響社區高齡者跌倒發生宜 進一步研究。. 23.

(36) 表 2-2-1 社區高齡者跌倒相關危險因子 生物性   . .  . 年齡大 女性 慢性病 高血壓 骨質疏鬆 糖尿病 心臟疾病 中風 大小便失禁 生理功能退化 視力不良 肌力不足 缺乏平衡 步態異常 知覺改變 認知障礙 情緒障礙. 行為性 .      . 多重藥物使用 中樞神經系統 心血管用藥 糖尿病用藥 精神科用藥 鎮靜安眠劑 利尿劑 飲酒過量 營養不良 缺乏運動 過去跌倒經驗 不合適的鞋子 有無使用行動 輔具如助行 器、拐杖. 環境性       . 建築設計或維 持不佳 濕滑的地板與 樓梯 缺乏樓梯扶手 照明不足 不平坦的人行 道 階梯落差大 地面具障礙物 家用電線 地毯未固定 走道上的家具. 社經狀況         . 低教育程度 低收入 工作不穩定 住所安排 居住狀態 缺乏社交 健康與社會服 務可近性差 缺乏社區資源 支持系統不足. 資料來源:修改自羅元婷、羅慶徽、朱明若、許佩蓉、張俊喜、林金定(2007)。 老人跌倒防制策略之探討。臺灣老人保健學刊,3(1),14-29。. 24.

(37) 第三節 高齡化、慢性病與跌倒 跌倒是影響高齡者健康的首要問題(曾錦惠等人,2012)。自 1993 年 9 月底,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占總人口數的 7.09%, 已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指 標,截至 2016 年 3 月更上升為 12.69%(內政部統計處,2016)。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估,至 2017 年老年人口將增至 14%,進入 WHO 所訂之「高齡社會(aged society)」,於 2025 年,老年人口達 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至 2060 年, 老年人口比率更高達 39.4%,屆時每 2~3 位台灣人將有一位 65 歲以 上老人,其中,80 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之比率,亦將由 2012 年之 25.4%,大幅上升為 2060 年之 41.4%(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因 此,超高齡社會來臨,將使我國面臨更多的衝擊與影響。 除了高齡化現象,另一社會因素,則是疾病型態的轉型。伴隨著 社會進步與生活型態的轉變,國人的疾病型態逐漸從「急性」轉為「慢 性」,諸如循環系統、骨骼肌肉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慢性病人 口,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現象,同時也因為慢性病而衍生相關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全球中高齡者罹患慢性病之人數 不斷攀升,也讓各國醫療費用的比例逐年增加,台灣亦然。衛福部 102 年老人狀況調查研究顯示(2014),65 歲以上老人自訴有慢性疾 病占 81.1%,其中女性比例高於男性,主要為高血壓、骨質疏鬆、糖 尿病和心臟病。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 102 年國民醫療保險 支出中,以性別分類,則可發現男性高於女性支出費用前三名之疾 病,依序為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及骨骼肌肉系統傷害。女性高於男性 之疾病則為骨骼肌肉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及神經系統;以 102 年門診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alculating the expected total edge number for one left path started at one problem with m’ edges.  Evaluating the total edge number for all right sub-problem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South-East Asia, New Delhi, 1999. Best Practices for Den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MR CLE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Group, R.C., Convalescent plasma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COVID-19 (RECOVER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latform trial.. Lopez-Medina, E., et al., Effec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utcomes assess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在數位帶動經濟成長的情況下,中高齡者 與高齡者續留或重返職場就業也必須先了解產 業變化,才能評估自己如何尋找、選擇適合的

Is end-to-end congestion control sufficient for fair and efficient network usage. If not, what should we do

• MIPS consolidates multiple, quality programs into a single program to improve quality care.. https://www.healthit.gov/topic/meaningful-use-and-macra/meaningful-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