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ADHD 學生人際關係研究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具有與人「互動關係」的需求,人際關係的 建立,是個人的基本需求,透過與他人交往、互動,學習各種社會化 的技巧,本節呈現兒童人際關係相關文獻及內容。

一、人際關係定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情意交流、知覺反應、交互作用影響的 互動過程,是人與人關係所形成的個人關係型態,包括同儕關係,師 生關係、親友關係(吳宗立,2004)。人際關係在 Maslow 的需求理論 中,除了生理及安全兩項需求外,歸屬感是僅次於兩者的,愛、歸屬 和控制是人們基本的三種人際需求。劉紹純(2002)指出人際關係是

兩個人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彼此間的互動,維持一段較長 時間。

二、ADHD 學生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就心理發展的觀點而言,從兒童進入到學校到成年期間,其人格 形成往往建立在他和友伴間的交往關係上。

蔡淑妃(1990)以某地區 15 名具有醫生診斷之 ADHD 國中男生 且其社交地位為被拒絕,再以年齡、性別、家庭結構等條件,於 ADHD 學童所就讀班級中找出社交地位被拒絕與受歡迎學童各 15 名,研究結 果顯示:ADHD 學童比人際適應不佳一般學童在「衝突情境」中較多 人設定負向目標,且解決方法數比較少,在衝突情境中,有負向目標 的 ADHD 學童會導致負向行為。

洪儷瑜(1993)以臺北市一所國小六年級 ADHD 兒童為對象,研究 其人際關係問題,與其受同儕接納和排斥的相關因素,結果發現:無論是 同儕提名、教師評量、或自我評量所得的資料,都顯示 ADHD 兒童的人際 關係有顯著的問題。在班級中,無法與同學有好的互動關係,有時被拒於 團體之外,成為班上的特異份子。

王碧暉(2003)以兩名 ADHD 兒童進行十週半的自我教導策略教學,

以不專注問題、搶話問題、離座問題及人際關係為教學效果的指標,研究 結果證實,以自我教導策略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行為問題與人際

互動關係具有正面效果。

黃惠芳(2007)以某縣市公立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 104 位 ADHD 學童 為研究對象,進行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及國小學童人際關係問卷調查,研究 結果發現,ADHD 學童人際關係以與家人關係向度得分最高,與師長關係 向度得分最低;整體人際關係及與同學關係向度的表現,四年級顯著優於 六年級。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整體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與朋友關 係及與家人關係等向度的表現,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顯著優於低家庭社 經地位的學童。

三、文獻回顧

Barkley ( 1990) 指出,ADHD 學生過多的注意力不集中行為、破 壞性行為、不專注工作行為、不成熟行為等,很快引發同儕正常學生 的掌控與指導行為,在人際關係方面,由於 ADHD 學生常會有專橫、

攻擊、破壞、干擾、暴躁及易怒等行為,也常因缺乏社會技巧,而以 攻擊行為回應同儕,這些均導致同儕拒絕、批評及攻擊,使得 50 % 以上 ADHD 學生面臨不良的人際關係,而研究結果證明,良好的人際 關係與提高學習的成效有著一定關係的必然性。綜合本章上述文獻

ADHD 為異質性團體,其特徵為不專心、行為抑制困難、過動、規範 性行為習得的缺陷、成就表現不穩定等,其外在行為特徵明顯會造成 學習與人際關係的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