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與 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劉正利 指導教授:闕月清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 水中活動 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 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 游泳學習 游泳學習與 學習與 人際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 2009 年 6 月. 研 究 生 劉 正 利 指導教授. 摘. 闕 月 清. 要. 融合式體育課之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學生游泳 學習與人際關係有正面的影響,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進行探討,研究對 象為一位 ADHD 國中學生,主要透過融合式體育課融入普通班級水中活 動,課程設計為每節九十分鐘,每週一節,共計八週。質性資料透過訪談、 學習單及教學日誌,進行檢核、分析歸納整理;量化資料以游泳能力評量與 同儕評量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呈現。研究結果發現:一、水中 活動介入對 ADHD 學生,在游泳學習方面,評量完成百分比前三級介 於 90-100%,第四級至第七級介於 55-85%,評量五分等級前三級介於 4-5 分,第四級至第七級介於 2-5 分。二、導師表示於水中活動介入後, ADHD 學生的人際關係有明顯的改善。三、同儕表示於水中活動介入後, ADHD 學生的人際關係方面有改善,同儕提名負向前測介於 11-20 次, 後測介於 6-9 次,同儕評等前測總分為 49 分,後測總分為 67 分。根據 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的研究宜規劃較長時間的介入水中活動,以便能 更進一步觀察水中活動對 ADHD 學生的游泳學習及人際關係的變化。. 關鍵詞:水中活動、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游泳學習、人際關係. iii.

(3)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Water Activities on an ADHD Student’s Swimming Learn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ster’s Thesis, June 2009. Liu Cheng-Li Advisor: Keh Nyit Chin, Ph.D..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ater activities on an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 secondary male student’s swimming learning and h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eople. The participant, an ADHD student, was required to take part in a deliberately designed water activity program with other non-ADHD students in an inclusive setting. The program lasted for eight weeks, one class per week and ninety minutes per clas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interviews, learning sheets and teaching diaries and analyzed using constant comparion method. The swimming test and peer evaluation inventor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articipant’s swimming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was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data. The results were (1)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found on the participant’s swimming ability. The participant achieved 90-100% for the first 3 levels with a score of 4-5 points; 55-85% for 4th to 7th levels with a score of 2-5 points. (2) The participant’s homeroom teacher suggested that h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ahip with classmates was improved after the water activity program. (3) The participant’s classmate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y got along with him better after the program. The participant was nominated 11-20 times for the pretest with a score of 49 points; 6-9 times for the posttest with a score of 67 points. Based on the result findings, it was evidenced that engaging in water activities showed positive effects on participant’s swimming learning and h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people. Further studies are sugges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ater activities for longer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Water activities, ADHD, swimming lear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v.

(4) 謝. 誌. 再一次回到學校讀書,實在是一種福氣。在研究所進修的日子,雖然 分身乏術(課業、工作、家庭) ,但亦過得非常充實及精彩。而這三年來, 幸有師長、同學、朋友與親愛的家人相伴與支持,讓我有勇氣堅持到最後。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闕老師,她犧牲了寶貴的假日時光,殷勤 的指導與叮嚀,不斷的鼓勵與肯定,方能如期的完成論文,順利取得學位; 感謝俊伶老師、姿瑩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審閱並提供寶貴的意見,妳們的 細心指正,使得內容更為順暢完備,讓我能更順利進行論文寫作。 同時,也要感謝闕老師指導的小組成員,美雲學姐、梅貞、月娥、淑 梅、秀梅,有了妳們的鼓勵和團隊合作、互相扶持,讓我沒有選擇放棄, 依然繼續地向前行,夥伴們,妳們付出的一切,點滴在心頭,感恩不盡。 再來,要衷心感謝於研究期間實際參與水中活動進行的班級同學和昌 庭導師,沒有你們的協助及配合,本研究是無法完成的。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家人,他們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沒有家人的支 撐,我無法完成夢想。我要感謝:爸媽無時無刻的關心;老婆遠萍百分之 百的支持和鼓勵,不但在研究過程中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更在我無助和 猶豫的時候,適時的提醒我,有妳的相伴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寶貝兒子 嘉哲的配合與貼心。真的很感謝我的家人,僅以此篇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 家人。. 劉正利 謹誌 2009 年 7 月. v.

(5)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 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ADHD 的基本概念....................................................................... 8 第二節 ADHD 學生運動介入研究 ......................................................... 17 第三節 水中活動相關文獻探討.............................................................. 21 vi.

(6) 第四節 ADHD 學生人際關係研究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 31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游泳能力學習情形 ..................................................................... 47 第二節 導師對 ADHD 學生的人際關係看法......................................... 56 第三節 同儕對 ADHD 學生的人際關係 ................................................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 …74 一、中文部份 .......................................................................................... 74 二、英文部分 .......................................................................................... 80 附錄 1. 教育部游泳能力十級檢測標準….…………….…….………………82. 附錄 2. 水中活動課程大綱與內容……….…………….…….………………83. vi.

(7) 附錄 3. 水中活動內容設計………….………………….……………….……85. 附錄 4. 游泳能力評量表…………..…………………………………….……93. 附錄 5. 學習單.....…………………………………………………….………94. 附錄 6. 教學日誌….…………….………………………………………….…95. 附錄 7. 水中活動研究前導師訪談大綱………….…………………….….…96. 附錄 8. 水中活動研究後導師訪談大綱………….…….……………….……97. 附錄 9. 同儕提名問卷…………….………………………………………..…98. 附錄 10. 同儕評等問卷....…………………………………………..….……..99. 附錄 11. 家長同意書….…………….……………………………………….100. 附錄 12. 導師同意書………….……………………………………….…….101. 附錄 13. 原作者授權同意書…..…………..…………………………….…..102. 附錄 14. 原作者授權同意書…….…………………………………….….…103. 附錄 15. 專家名單.....………………………………….………………..…...104. 附錄 16. 水中活動導師訪談大綱專家效度審查修正概況………..….……105. 附錄 17. 教學活動設計專家效度審查修正概況……………………..….....106. vi.

(8) 表次. 表1. ADHD 相關文獻研究內容摘要表 ....................................................... 20. 表 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32 表3. 評量完成百分比……………………………….. .................................. 51. 表4. 第一至七級評量動作五分等級……………………………………….. 52. 表5. 評量項目完成次數 ............................................................................... 53. 表6. 導師訪談前、後差異結果 ................................................................... 63. vii.

(9)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 ………………………………….…………………………….42. 圖2. 游泳能力評量完成百分比 ................................................................... 48. 圖3. 同儕提名前後測圖 ............................................................................... 67. 圖4. 同儕評等前後測圖 ............................................................................... 68. viii.

(10) 第一章. 諸論.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 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問題與背景; 第二節呈現研究的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四 節為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解釋與界定;第五節針對本研究價值與重要性 加以敘述。.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憲法釋義,每位國民都有接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特殊教育 法實施後,讓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接受個別化質與量的學習與滿足特 殊需求。在回歸主流的教育理念與安置趨勢下,特殊學生安置於普通 學校,並能在最少限制環境中適性的發展,獲得適當的教育(吳武典、 林寶貴,1992) ,融合教育即是在此理念下,使身心障礙學生脫離隔離 式的教育,完全融入普通班級與普通兒童之間有最大的互動,並能互 相學習,獲得教育的效益。而特殊學生安置於普通班的比例提高後, 班級導師與任課老師在班級經營過程中,除了要針對特殊學生本身的 特殊需求予以補救外,對於所伴隨而來的行為問題,往往造成教師沉.

(11) 第一章. 諸論. 2. 重的負擔。相對於外表明顯特殊的障礙學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在外 表與一般學生一樣看不出有任何問題,但在教室課堂上的表現,卻因 情緒方面的症狀而導致學校學習與生活適應上發生困難,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 ADHD) 亦是屬 於此類的疾病,多數患有 ADHD 的學生智力多屬正常,但他們缺乏控 制力,且衝動、干擾的違規行為與同儕關係不佳,在班級團體不受歡 迎甚至遭受排斥,不專注行為導致學習與學業低成就,而人際關係與 問題行為已嚴重影響到 ADHD 學生個人及他人的學習,而這些問題普 遍存在於班級中,每當教師面對這群學生時,經常有手足無措的無力 感與挫敗感。 卓俊伶(2005)認為在水環境中與他人交流互動,是社會發展相 當理想的教育情境。水中活動能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提供各種特 殊需求學生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水中遊戲為水中活動的一部分,兒 童在遊戲中會把專注力放在娛樂中,減少對水的恐懼,進而建立身體 與水的熟悉性,而嘗試新活動,直接或間接擴充學習者學習的經驗(闕 月清,2005) 。融合式教學主要提供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一個自然 環境下共同成長,班級如同社會縮影,修正課程讓特殊需求學生能在 普通班中和一般學生一起互動學習,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與權益。劉 永立(2005)指出融合教育的實施對已往普通班教師的壓力大於過去.

(12) 第一章. 諸論. 3. 的隔離式與特殊學生安置方式,教師瞭解融合教育的環境下,特殊學 生能有好的學習、行為與技能,語言及社交技巧的運用也從日常的人 際互動關係裡充分的發揮。 在求學的階段,ADHD 學生在人際溝通及同儕互動時,因「注意 力不足、過動、衝動」的特質,使其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流於抱怨、責 備及採取負面解決方法-口語的傷害及肢體的衝突,導致同儕互動不 良、人際及親子關係不佳,在學習、人際關係受挫的情況下,對家庭 缺乏認同、對學習缺乏興趣,亦對自己缺乏信心。由此可見,ADHD 學生在普通班中,若教師無正確的修正式課程及教學管理策略,對此 隱性障礙,不去了解其病因與問題的處理方式,並願意接納及具能力 面對與處置,將造成班上在教學與學習上很大的衝擊,依研究者之經 驗,水中活動很有可能改善 ADHD 學生的學習成效和人際關係,因此 研究者選定「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習及人際關係 影響之個案研究」為研究主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增進及改善 ADHD 之學習與人際關係為根基, 運用水中活動的課程,增進 ADHD 學生之游泳學習與人際關係,研究.

(13) 第一章. 諸論. 4. 結果可提供體育教師在普通班級,教授此類特殊需求學生之參考。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 ADHD 學生在水中活動介入後,游泳學習情形。 (二)探討 ADHD 學生在水中活動介入後,人際關係改善情形。 二、研究問題 (一)ADHD學生在水中活動後,游泳學習情形為何? (二)導師對ADHD學生在水中活動後,人際關係改善情形看法為何? (三)同儕對ADHD學生在水中活動後,人際關係改善情形看法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將以一位ADHD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行為之研 究,因參與研究對象有限,本研究將在設定的範圍與限制下進行,因 此,所得結果比較不宜推論。 一、研究範圍 研究者於任教的學校游泳池,進行ADHD學生融入普通班級之水中活動 為研究範圍。 二、研究限制 僅以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的一位ADHD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期.

(14) 第一章. 諸論. 5. 間,若研究對象在本研究外時間從事水中活動及參與人際關係學習課 程,將對研究結果有若干影響。.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其意義更加明確,避免產生誤解之情 形,茲將水中活動、ADHD、學習成效與人際關係等重要名詞定義如 下。 一、水中活動 (water activities) 水中活動包括的範圍很廣,而水中適應、水中遊戲及游泳為水中活動 能力模式的一部分。本研究所指水中活動,為普通班級以團體方式進行, 活動地點設置於游泳池,活動內容以水中適應、遊戲與捷式為主,教學活 動時間從 2009 年 3 月 23 日起至 5 月 17 日止,合計 8 週,共 8 次,每週課 程一次,每次 90 分鐘。 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係指一種個體神經系統的發展缺失或異常,其特徵是粗心、過動 和衝動的程度不適當(楊坤堂,1999) 。本研究所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學生為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 (DSM-IV)(孔繁鐘、 孔繁錦編譯,2000),界定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混合型。.

(15) 第一章. 諸論. 6. 三、游泳學習 (swimming learning ) 學習是指學生經過教師教學後,能達成教學目標程度,本研究所 指的游泳學習為水中活動的游泳能力學習,游泳能力學習的評量是以 教育部(2001)游泳能力十級檢測中,1-7 級為評量標準。 四、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Barkley (2002) 指出,ADHD 學生較不會與人合作、分享,也不 太守信用或是發展互惠關係,學校中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師生關係 與同儕關係(陳冠杏,1988) 。本研究之人際關係指 ADHD 學生在上下 課情境中,與導師、同儕互動的型態及能做出適當的互動,研究對象 在人際關係方面,以水中活動前後的同儕評量及導師訪談、教學日誌、 研究對象學習單等,將所得知結果分析。.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一、水中活動 ADHD 學生具注意力散漫及過動、無法遵守規律及反抗、憂鬱或因情 緒不安感到困擾之特質,藉由水中活動的方式找出 ADHD 學生的情緒行 為問題,幫助學生發現本身的問題,並透過遊戲方式表現出內心的情 緒,尋獲適當的行動與對策方式及發掘適當的改善技術為目的。.

(16) 第一章. 諸論. 7. 二、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可藉由水中活動轉換成適應性的活動,並教導如何找到對策 去因應特定的狀況及本身調整自我行動的方法,ADHD 學生可透過學習正 面的思考方式與更具效率的社會性技術及應對方法。 三、社會技能 以水中團體的互動,學習維持朋友關係的技巧及瞭解表現自我情 緒、調整憤怒感、解決問題的技能練習。在交朋友方面,以學習良好 的行為,並將其學習過程應用在實際生活上,讓 ADHD 學生在社會性 情境中培養自信為目的。.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 ADHD 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呈現 ADHD 學生運動介入研究,第三節,為水中活動課程內容與研究,第四節則 敘述 ADHD 學生人際關係研究。. 第一節. ADHD 的基本概念. 本節分別針對 ADHD 之定義、類型、特徵、成因、診斷和處置、身心 特質問題等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定義 ADH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注意力缺 陷過動症最常出現注意力、過動程度和衝動抑制方面達一定程度的困 難,並造成心智發展的障礙。鑑定標準係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統 計手冊 DSM-IV 之五個診斷準則:1. 注意力不良或過動、易衝動等症 狀。2. 造成損害的過動、易衝動或注意力欠缺等症狀且在七歲以前即 出現。3. 此症狀造成某種損害,且存在於兩種或以上的場合。4. 必須 有明確證據顯示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存在著臨床的重大損害。5. 此症 狀非僅發生於一種廣泛性發展性疾病、精神分裂病或其他精神病的病.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程中,也無法以其他精神病做為更加解釋(孔繁鐘,1999)。洪儷瑜 (1998)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提出一個最被接受的要素定義界定為: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一種發展性異常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主要特徵是發展性的、不適當的不專注、過動和衝動之特徵。 二、ADHD 的類型 1994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 (APA) 依據醫界、學術界研究並綜合 ADHD 兒童、家長與教師的反映將 DSM-IV,採用結構式臨床晤談方 式來修訂,將 ADHD 區分成不專注和過動-衝動兩大因素,並根據所 呈現的症狀組合,分類為三種亞型(洪儷瑜,1998;楊坤堂,1999; 黃惠玲、趙家琛,2001)。2000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 (APA) 出版的精神疾 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 (DSM-IV-TR, APA),對 ADHD 提出 較確切的定義,其主要病徵是: (一)過動/衝動亞型 其主要症狀為衝動及過動行為且無注意力與專心困難者,這類 兒童在注意力不足方面較輕微,但出現較多的過動與衝動行 為,經常未經思考即做出行動,處事衝動、專橫、無理,且易 被激怒。.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二)注意力不全亞型 有顯著的注意力不良而無衝動、過動者,這類學生沒有過度的 活躍和衝動的問題,而在注意力方面不足,日常生活中常安靜 的對任何事健忘,外表看似懶散,無法持久做一件事,經常做 白日夢。 (三)混合型亞型 綜合出現衝動及過動行為與顯著的注意力不良者,這類學童明 顯得出現注意力不良、過度活躍和衝動,在團體中經常缺乏敏 感性而遭挫折,固執堅持己見而無同理心被同儕排拒。 三、ADHD 的特徵 DSM-IV (1994) 經過多數研究對 ADHD 研究結果,採用 ADHD 為 異質性團體,Barkley (1990) 提出五項區分性的特徵: (一)不專心 不專心和注意力的表現包括:警覺、選擇性注意、持續性注意 力、分心、注意力廣度等,不專心係指沒能注意情境中適當的 或相關的刺激,反而過度注意不相關的刺激。 (二)行為抑制困難或稱衝動,包括快速對情境做出不正確的反應。 例如:衝動做出錯誤的答案、無法持續控制自己的反應、無法 控制說話和動作或無法延宕對需求的滿足。.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三)過動 過動是 ADHD 最容易發生的症狀,動作過多、不停說話、無法 安靜、動個不停或活動表現與當時情境無關。 (四)規範性行為習得的缺陷 ADHD 不易透過行為結果習得規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常表現 出無視規則存在,並出現反抗、不守規則、不受先前懲罰經驗 而得到教訓或無秩序感、無責任感。 (五)成就表現不穩定 ADHD 難以先前經驗規範自己,而保持穩定表現,或是因為衝 動、不專注而造成成就表現極不穩定,課業、考試表現亦如此。 四、ADHD 的成因 病理成因為神經生理和基因方面因素導致,而腦傷、遺傳、大腦 某些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均有可能造成此症,其中以大腦神經傳導物 質不平衡最為醫界認同(莫藜藜,2003) 。目前文獻上主要討論的發生 成因有五種,以神經生理、基因、孕婦懷孕前藥物的副作用、環境的 毒素與環境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來探討 ADHD 的成因 (Barkley, 1990)。 五、ADHD 的診斷 ADHD 在診斷方面,以多科際整合與多資料來源為原則,並以醫 生、心理學家和教師為主要成員,而美國在鑑定和藥物治療以精神心.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理科醫生為主,而臺灣則以精神科醫生或兒童心智科醫生為主,其他 診斷資料以兒童自己、家長和教師或專家直接觀察(洪儷瑜,1998)。 根據 APA DSM-IV 診斷標準,ADHD 之盛行率為 3%至 5%,Wang, Chong, Chou, 與 Yang (1993) 研究臺灣高雄地區國小學童的盛行率為 9.9%。洪儷 瑜(2001)以臺灣區及離島地區 4340 位學生作分析,其研究發現盛行率為 5%。兒童大約佔 3%至 7%,成人佔 2%至 5%,兒童性別比率大約男、 女為 3:1,成人性別男、女比率為 2:1。 臺灣臺大醫院附設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門診,針對初次診療疑似為 ADHD 估計 5%,臺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約佔初次診療 10%,依 臺灣地區的統計資料,有 5%-7%的學齡兒童患有 ADHD,女童的平均 指數為 2.9%,男童為 9.2%,男童的比例比女童多了三倍,台灣約有 20 萬左右的學童患有 ADHD(趙家琛,2004)。 臺灣 ADHD 之盛行率有升高的趨勢,劉昱志、劉世楷、商至雍、 林建禾、杜長麟與高淑芬(2006)等人的研究結果發現與國外的 ADHD 兒童盛行率相同為 7.5%,平均來說,每一班裡至少有一、兩位的 ADHD 學童。ADHD 在國內外診斷過程不一,通常由相關人員組成綜合評量 小組,經檢查、收集資料、測驗工具測量及專業人士觀察、會談,最 後會診才完成診斷鑑定(楊坤堂,2000) 。APA DSM-IV (1994) 的診斷 標準將 ADHD 分為不專注和過動-衝動兩部分,在不專注現象九項問.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題和過動-衝動症狀九項問題中至少出現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 嚴重程度到達與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而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的情形,即符合 ADHD 的診斷標準。 六、ADHD 的處置 吳秋燕(1998)指出,一般用於 ADHD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 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混合模式等方式;郭珀如(2001)等則提 出,由於對 ADHD 的成因尚無定論,常用的治療方式有三種,即藥物 治療、行為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在臨床上則是以合併治療模式來進 行。而每位 ADHD 學童都存在個別差異,對於介入改善問題也有不同 的方法,其中以「行為改變技術」為特教老師廣泛的運用(王智畇, 2005)。綜合上述,以四種方式介入來改善 ADHD 的問題: (一)藥物治療 近二十五年來,藥物治療已成為 ADHD 兒童的主要治療方式之 一,也是運用最廣的治療方式,其中以臨床使用的中樞神經興 奮劑治療效果最好,其機轉為刺激大腦篩選外界訊息的功能,增加 腦中多巴胺釋放量來提升專注力。目前國內常用短效型藥物為利他 能 (Ritalin),長效型藥物是專思達 (Concerta),兩者各有其適用對 象(陳昭姿,2007;何雯儀,2008)。據研究,服藥後對 ADHD 在症狀上減輕外,違規行為和叛逆性減少,服從性提高,學習.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效果因注意力集中而增加專注行為的發生,其副作用為短期失 眠和食欲不振,易怒、焦慮情緒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洪儷瑜, 1998)。 (二)行為治療 主要以巴夫洛夫 (Pavolov) 的反應制約,使用情境是應用於精 神醫療上,治療師在治療室透過語言的溝通進行行為介入,範 圍是針對偏差行為矯治,即有效操作環境和環境的刺激,引發 個體產生預期效果為目的,而改變或朔造某一特定行為(吳秋 燕,1997)。 (三)認知行為治療 結合了行為與認知學派的優點,針對行為或認知不當所造成的 問題,運用行為學派之增強與訓練改變行為或認知,即面對外 在環境因素或心理運作過程都可以做為介入目標,以自我控制 及自我教導最常被運用(劉念肯,2006)。 (四)合併治療模式 合併治療與混合模式治療,同樣是以 ADHD 學生問題行為為根 據,其綜合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三管齊下而產 生的治療策略,對 ADHD 學生以五種領域做為劃分: 1. 醫學療法:藥物處理、感覺統合、訓練飲食療法。.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2. 行為管理法: 「教」新行為, 「消除」不當行為,降低活動度、 減少行為問題、延長注意力、控制衝動。 3. 認知中介論:又稱自我控制行為論,分為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模式等三種類型,其技術自我控制 發展法、四項提示詞程序法、自我教導訓練、問題解決訓練。 4. 社會技巧訓練:鬆弛訓練、情緒管理、溝通技能訓練。 5. 同儕管理法:夥伴制度、同儕模仿、同儕增強、同儕忽視、 積極同儕文化合作學習。 七、ADHD 伴隨問題類型 ADHD 學生容易伴隨學業低成就與學習上的障礙、情緒管理與頻 繁的違規行為及社會適應不良,這些問題則造成 ADHD 學生人際關係 方面的困難 ( Barkley, 1990),而上述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來探討。 (一)學習狀況方面 1. 無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事,常一個活動或遊戲未完成,就換 另外一個活動或遊戲。 2. 寫功課或做事情時,常不注意細節,容易粗心大意而出錯。 3. 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聯絡簿常漏抄或家庭作業沒寫。 4. 常排斥、逃避或不耐煩於需要專心去做的事情或功課。 5. 丟三落四,常容易遺失隨身帶的東西,如課本、文具或玩具等。.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6. 常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做自己喜歡的事 情,則可以很專心。 7. 心不在焉,常無法專心聽他人說話。 (二)情緒管理方面 1. 想做就做,常不經思考就行動,容易發生危險。 2. 耐不住性子,常在對方問題說到一半時就急著搶答。 3. 挫折容忍度低,發生不如意事情,則容易發脾氣或是吵鬧。 4. 常插嘴或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 (三)社會互動方面 ADHD 因注意力缺陷或衝動性等問題在遊戲或團體活動時,無法 耐著性子等候或插隊及不遵守規則,這些行為導致其在團體當中受 到排斥,雖然 ADHD 和一般學生一樣,有很多與其他人互動的機 會,但是這種互動機會往往會轉變成吵架、打架、妨礙他人、欺負 他人等的不當行為,所以更會被其他人拒絕一起玩耍,因而喪失彼 此互動的機會,因此出現社交障礙的現象。 (四)問題行為方面 1. 沒經過別人允許,拿走別人的東西。 2. 衝動的行為,經常插隊,難遵守規定。 3. 常遭責備,造成反抗、不服從甚至攻擊行為。.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4. 說謊、打架、偷竊、逃學、破壞物品等偏差行為。 八、文獻回顧 ADHD 是一種自我控制方面的發展性疾病,包括注意力衝動控制和活動 量的問題,而此問題顯示一個沒有能力為了未來的目標及結果而控制自己 現在的行為 (Barkley, 2002),ADHD 學童有高異質性的特性,從發生成因 至處置,對於人際關係改善的策略,除了醫療體系的職能訓練外,以合併 治療模式為新式改善方法;依據研究者實際的教學經驗,在普通班的教學 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方面,對於改善人際關係並無明確方法,因此,擬設 計社會技巧融入教學課程及班級經營策略,期能達成改善人際關係的效果。. 第二節. ADHD 學生運動介入研究. 運動是非常特別的健康行為,除了紓解壓力外,也是一種良好的 人際互動情境,ADHD 學生因無法專注、衝動及過動而造成學習效果 差,依據研究者蒐集之運動介入 ADHD 相關研究,將其整理為探討動 作能力、體適能及運動技能與探討注意力、人際關係及互動行為等兩 類加以說明,ADHD 相關文獻研究內容摘要表如表 1。 一、ADHD 動作能力、體適能及運動技能 陳蒂勻(2003)以一名四年級 ADHD 兒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知覺動作訓練課程能提昇 ADHD 兒童的粗大動作能力、精細動作能 力、感官知覺能力,但不能改善 ADHD 兒童的行為問題,且李易清 (2006)研究發現,ADHD 孩童在精細動作流暢性與彈性表現上可能 有缺陷,但動作過程中顯示 ADHD 孩童比一般正常人所執行的速度較 快、加速度較大,且較不平順。 賴冠宇(2005)以 25 位 7 歲及 23 位 8 歲國小男童共 48 位 ADHD 學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ADHD 學童,很可能伴隨有動作協 調問題,其手部操作靈活度、球類技巧能力、平衡能力較正常學童配 對組學童差,均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在動作姿勢重現測驗與模仿不 熟悉之手部姿勢及動作過程測驗與正常學童配對組童,並沒有達到統 計上之顯著差異,均顯示 ADHD 兒童在動作表現上有缺陷,而運動介 入可改善其動作能力。 侯堂盛(2005)以 59 位小一至四年級 ADHD 兒童為研究對象 , 研究結果指出,影響 ADHD 兒童健康體適能與運動技能的典型相關因 素有肌耐力、肌力及柔軟度,在健康體適能與運動技能的不同背景變 項,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ADHD 注意力、人際關係及互動行為 鄭胤序(2008),以三位國小 ADHD 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武 術訓練減少了三位參與研究學生不專注行為的出現,訪談資料與教學日誌.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分析中得知增進武德類化方面,因個案間差異而成效不等,但均有助益。 黃竣淯(2006),以小學至國中階段,年齡為 6 至 12 歲的 23 位 ADHD 及 38 位正常孩童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注意力表現在八週運動 治療教學方案後有顯著差異,人際關係表現方面,在運動治療教學方 案實施四週後、八週後,均有顯著差異。 王智畇(2005)以兩名 ADHD 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 射箭課程教學對不專注行為的影響,研究顯示社會技能具有正面效 果,由教師、家長與學生的訪談資料及教學日誌分析中發現,射箭課 程教學有助於改善學生不專注行為及提升社會技能。 洪秋綿(2004)以兩位國小資源班 ADHD 學生進行結構性教學環 境對主動工作行為及語言學習成效,實驗結果得知,結構性教學環境 對 ADHD 主動工作行為及語言學習成效皆有明顯改善,由家長滿意度 調查發現,對學生學習的成效是進步的。 王意中(1994)以 20 位 6 至 8 歲 11 個月的 ADHD 男生與 30 位 年齡相當的一般國小男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ADHD 兒童出現控制 遊戲行為的頻率高於正常兒童,在分裂或焦慮、憂鬱、不溝通、強迫 性、社會退縮、過動、攻擊性、非行為等量尺,內化行為、外化行為 與行為問題總分上皆高於正常兒童的得分,ADHD 兒童在社交表現、 學校表現,以及適應功能的得分上較正常兒童的得分差。.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1. ADHD 相關文獻研究內容摘要表. 20. 研究者. 研究方法. 黃竣淯 實驗設計法 (2006) 王智畇 (2005) 王意中 (1994). 單一受試法之 撤回實驗設計. 教學活動. 研究對象. 動作、舞蹈表演、律 動、音樂等方法. 6至12歲的23位ADHD 及38位正常孩童. 射箭課程. 問卷調查法與 觀察法. 遊戲活動. 20 位 6 至 8 歲 11 個月 的 ADHD 男生與 30 位 年齡相當的一般國小 男生. 實驗設計法.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ovement ABC) 及 動作計畫測驗. 25 位 7 歲及 23 位 8 歲 國小男童共 48 位 ADHD 學童. 質性研究. 知覺動作訓練. 一名四年級 ADHD 兒 童. 實驗設計法. 體適能. 59 位小一至四年級 ADHD 兒童. 單一受試法之 A-B-A倒返設計 與質性研究. 武術訓練. 三位國小 ADHD 學生. 賴冠宇 (2006) 陳蒂勻 (2003) 侯堂盛 (2005) 鄭胤序 (2008) 洪秋綿 (2004). 兩名ADHD國中二年 級學生. 單一受試多試探 跨情境、撤回實驗 實驗教學 設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兩位國小資源班 ADHD 學生.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三、文獻回顧 從運動介入相關文獻中,顯示 ADHD 學生在不適應的行為與運動 表現,皆可運用經過設計的相關課程的介入,不但可改變問題行為及 改善人際關係,且對減少不適應行為有保留效果,對於動作能力表現、 體適能及運動技能皆有進步,而在班級水中活動是否能克服環境等因 素,也可同樣運用特別的運動課程設計及行為改變策略介入模式,是 有待進一步研討的。. 第三節 水中活動相關文獻探討. 游泳、水中遊戲與水中適應是水中活動能力模式之一,從能力的 觀點而言,水中活動是預備性的延伸( 闕月清,2005 ),其教學內容包 括適應水性、團體性水中遊戲及游泳訓練,參與者透過遊戲的方式來 學習及嘗試新的動作與事物,在探索過程中培養自信與積極的學習態 度,本節將介紹水中活動課程、教學策略與原則及游泳運動介入對特 殊兒童的影響。 一、水中活動教學課程 陳嫣芬(1994)認為水中遊戲教學是透過樂趣化與創意性,增強 學習動機,使教學更生動,學生能快樂享受水中世界。游泳課程以遊.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戲或樂趣化教材輔助教師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設計方式以個別、小 組或團體等方式幫助學習者在社會互動上有所助益(張維嶽,1998)。 卓俊伶(2005)指出,水中遊戲是接觸水中活動初學者不可或缺的活 動,教學指導者應對學習者基礎的能力、變化及個別差異加以注意, 修正遊戲內容規則、方式,使其更能適合學習者的個別需求。梁嘉音 (2004)提出適應水性其課程內容應包括: (ㄧ)課程內容:水中行走、水中跳躍、水中手拉手繞圈、水中吹氣、 洗臉動作、沖水(水由頭淋下)。 (二)輔助遊戲:水中互相潑水、抓人、浮板踢水。 (三)活動器材:氣球、浮板、浮條、浮球、浮袖、浮棒、乒乓球、 呼拉圈、平衡圈、浮力衣。 陳琬甄(2005)以智能障礙兒童十三人,進行十周,每周兩次共 二十五次,每次活動時間為 120 分鐘的水中運動,活動課程內容包括 : (ㄧ)活動內容:25 分鐘陸上活動、50 分水中活動。 (二)課程內容 1. 運動前 20 分鐘更衣。 2. 25 分鐘點名、身心狀況確認、活動內容說明、熱身運動。 3. 15 分鐘適應水性:讓兒童習慣身體水中的阻力、溫度、觸覺 等感覺來放鬆緊張感及適應環境。.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4. 主要活動:利用水的浮力與阻力,並配合浮板、浮條、臂圈 及水底平臺,做水中活動及放鬆的練習。 5. 趣味遊戲利用球類或水中遊戲趣味競賽,增加兒童學習興趣 與樂趣。 二、水中活動教學策略與原則 闕月清(2005)指出教師在發展教學策略時應考慮學習對象是誰? 使用何種教學策略?是個人、小組或全班教學?教學策略選擇必先提 供學生學習與練習的時間、確保學習時的練習品質,提高成功學習率、 隨時修正難易度,維持挑戰性及難易適中的學習經驗、營造成就感的 學習環境,避免過多挫敗經驗,增加對水中活動的喜愛,其水中遊戲 教學策略應包括: (一)安全 1. 熱身活動:分別以頸部、上肢伸直交叉拳、臀部、左腳、右 腳書謝阿拉伯數字,共 1-50,注意字體宜大,書寫速度宜慢、 配合音樂最佳,柔和口令輔助。 2. 認識游泳池環境:找出可以救生的工具,並能簡要說明使用 方法,使用相關游泳救生器材或提示卡。.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二)樂趣 1. 增進水中悶氣能力:雙手抓浮池邊,看見老師於岸上持漁網 靠近,便將頭部沉入中,並於水中吐氣,再將頭部伸出水面。 2. 蹬牆與悶氣:呼拉圈豎立置放於適當距離,蹬牆後,穿越呼 拉圈,穿過後換手。 (三)社會互動 1. 飄浮與水性適應:三人一組,依人直膝漂浮,令兩人各牽引 漂浮者之一手,向目標前進,可用浮板或腳部打水。將班上 分成兩組,隊長在岸上划拳,贏的一方可往對方陣地蹬地飄 浮一次,各組最後一名到達對方陣營者獲勝。 (四)個別 1. 自我輔導:教學情境佈置。能記錄自我學習進度,以及瞭解 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 (五)競爭 1. 手部滑水動作:以大腿夾住浮板或浮球,以手划水前進至同 組組員處,以拍手方式接力,直至整組完成。 2. 適應水性:將各組人員安置於水中某一區塊,於各區塊中置 入一球,聞哨聲撥水將球移至他組。.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三、水中活動能力模式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游泳為全身性運動,具有增進身體適能、物理治療及紓解壓力效 果,尤其對於心肺功能影響很大(武育勇,1998) 。在水中活動對皮膚、 肌肉都具有按摩的功效(許安東,1999),對身心障礙者而言,游泳運 動符合規律和無障礙限制的條件。依據研究者蒐集特殊學生以水中活 動介入相關研究,整理為探討水中活動對體適能及氣喘影響、水中活 動對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及研究對象與主題分述說明。 (一)水中活動對體適能及氣喘影響 翁志航(2003)研究結果顯示八週的游泳訓練確實可以改善氣 喘兒童的身體組成,並提升氣喘兒童的柔軟度、肌耐力及心肺 耐力,但對於下肢瞬發力的提升,無明顯效果。游泳訓練可以 改善氣喘兒童的肺功能,但對於影響氣喘兒童呼吸道發炎之介 質,無法呈現出有意義的差異。 林惠鸞(2005)研究結果發現,水中活動教學方案有效提升國 小啟智班學生的柔軟度、肌力,但對心肺耐力成效不是很明顯, 另外,從家長訪談中,健康體適能的提升可改善受試學童的情 緒及動作,對運動習慣的養成亦有正面的影響。 洪文平(2003)研究證明游泳運動能改善氣喘兒童之肺功能及 氣喘發作的症狀,建議氣喘兒童可多從事游泳運動。.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6. (二)水中活動對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 黃春莉(2003)研究結果指出,游泳教學活動後,對自閉症學生, 在學校適應中的語言溝通、人際互動、特殊行為與常規適應方面, 整體而言有顯著的改善。 黃文盛(2005)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游泳訓練可提昇智能障礙 者生活適應能力,而且不受性別、年齡及泳齡的條件限制,建 議智能障礙者可多參與游泳訓練。 陳清祥(2008)研究結果得知,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水中活動 課程,對腦性麻痺學生在認知、情意及技能三方面具學習成效。 詹美雲(2008)研究結果指出,肢體障礙學生在接受水中運動訓練 課程後,在動作技能、行為、自尊心及自信心等,也獲得有良好的 自我認同和發展。 (三)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方面,以小學至國中階段為研究對象。黃春莉(2003) 以一名國小一年級的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翁志航(2003) 以罹患第一級或第二級之氣喘兒童 36 名為研究對象(8.84±1.11 歲,身高 130.96±9.31 公分,體重 31.01±9.37 公斤),分為實驗 組及對照組各 18 名;黃文盛(2005)以年齡介於 12 至 18 歲的 中度智能障礙學生 40 位,分為實驗組 20 人,對照組 20 人;林.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惠鸞(2005)以國小啟智班兩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陳清祥(2008) 以一名腦性麻痺學生為研究對象;洪文平(2003)以氣喘兒童 30 名為研究對象(男 20 人、女 10 人) ,平均年齡為 9.9±1.6 歲, 平均身高為 138.4±10.3 公分,平均體重為 38.5±12.3。詹美雲 (2008)以一名肢體障礙高中女學生為研究對象。 (四)研究主題 探討游泳訓練對體適能及氣喘影響有三篇,分別為:1. 游泳訓 練對氣喘兒童體適能、肺功能及呼吸道發炎介質之影響(翁志 航,2003)。2. 水中活動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學生在健康體 適能表現上的成效(林惠鸞,2005)。3. 游泳運動介入對氣喘 兒童影響(洪文平,2003) 。以游泳訓練對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 有四篇,分別為:1.游泳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個案研究 黃春莉(2003)。2. 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 影響(黃文盛,2005)。3. 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水中活動課程對 腦性麻痺學生學習成效影響(陳清祥,2008)。4. 水中運動訓練 對肢體障礙學生游泳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詹美雲 2008)。 四、文獻回顧 水中適應、水中遊戲與游泳訓練是水中活動的能力模式,藉由經 過設計的教學課程、教學策略與原則,對學生在學習興趣與成效有相.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8. 當大的助益,從水中活動介入特殊學生相關文獻中,顯示對自閉症學 生在生活適應方面有改善,對氣喘兒童在體適能及肺功能有所善,對 智能障礙兒童在生活適應能力有所助益,對腦性麻痺學生在認知、情 意以及技能等三方面皆具學習成效,對肢體障礙學生在動作技能、行為、 自尊心及自信心等,也獲得良好的自我認同和發展。而以普通班級體育課 實施水中活動的介入對 ADHD 學生游泳學習及與同儕間人際關係,是 否也具同樣研究效果,是有待進一步研討的。. 第四節. ADHD 學生人際關係研究.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具有與人「互動關係」的需求,人際關係的 建立,是個人的基本需求,透過與他人交往、互動,學習各種社會化 的技巧,本節呈現兒童人際關係相關文獻及內容。 一、人際關係定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情意交流、知覺反應、交互作用影響的 互動過程,是人與人關係所形成的個人關係型態,包括同儕關係,師 生關係、親友關係(吳宗立,2004)。人際關係在 Maslow 的需求理論 中,除了生理及安全兩項需求外,歸屬感是僅次於兩者的,愛、歸屬 和控制是人們基本的三種人際需求。劉紹純(2002)指出人際關係是.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9. 兩個人之間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彼此間的互動,維持一段較長 時間。 二、ADHD 學生人際關係相關研究 就心理發展的觀點而言,從兒童進入到學校到成年期間,其人格 形成往往建立在他和友伴間的交往關係上。 蔡淑妃(1990)以某地區 15 名具有醫生診斷之 ADHD 國中男生 且其社交地位為被拒絕,再以年齡、性別、家庭結構等條件,於 ADHD 學童所就讀班級中找出社交地位被拒絕與受歡迎學童各 15 名,研究結 果顯示:ADHD 學童比人際適應不佳一般學童在「衝突情境」中較多 人設定負向目標,且解決方法數比較少,在衝突情境中,有負向目標 的 ADHD 學童會導致負向行為。 洪儷瑜(1993)以臺北市一所國小六年級 ADHD 兒童為對象,研究 其人際關係問題,與其受同儕接納和排斥的相關因素,結果發現:無論是 同儕提名、教師評量、或自我評量所得的資料,都顯示 ADHD 兒童的人際 關係有顯著的問題。在班級中,無法與同學有好的互動關係,有時被拒於 團體之外,成為班上的特異份子。 王碧暉(2003)以兩名 ADHD 兒童進行十週半的自我教導策略教學, 以不專注問題、搶話問題、離座問題及人際關係為教學效果的指標,研究 結果證實,以自我教導策略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行為問題與人際.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0. 互動關係具有正面效果。 黃惠芳(2007)以某縣市公立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 104 位 ADHD 學童 為研究對象,進行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及國小學童人際關係問卷調查,研究 結果發現,ADHD 學童人際關係以與家人關係向度得分最高,與師長關係 向度得分最低;整體人際關係及與同學關係向度的表現,四年級顯著優於 六年級。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整體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與朋友關 係及與家人關係等向度的表現,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顯著優於低家庭社 經地位的學童。 三、文獻回顧 Barkley ( 1990) 指出,ADHD 學生過多的注意力不集中行為、破 壞性行為、不專注工作行為、不成熟行為等,很快引發同儕正常學生 的掌控與指導行為,在人際關係方面,由於 ADHD 學生常會有專橫、 攻擊、破壞、干擾、暴躁及易怒等行為,也常因缺乏社會技巧,而以 攻擊行為回應同儕,這些均導致同儕拒絕、批評及攻擊,使得 50 % 以上 ADHD 學生面臨不良的人際關係,而研究結果證明,良好的人際 關係與提高學習的成效有著一定關係的必然性。綜合本章上述文獻 , ADHD 為異質性團體,其特徵為不專心、行為抑制困難、過動、規範 性行為習得的缺陷、成就表現不穩定等,其外在行為特徵明顯會造成 學習與人際關係的嚴重影響。.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水中活動對 ADHD 學生學習成效與人際關 係影響。全章分為五節敘述:第一節為研究參與者,第二節為教學活 動設計,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架構與流程,第五節為資 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 本節針對參與研究的參與者進行描述,分別依研究對象、同班同 儕與班級導師及研究倫理依序敘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北部國中七年級一名學生,經兒童心智科醫 師診斷為ADHD,年齡十二歲五個月,基本資料如表2。.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表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32. 姓名(化名). 小明. 年齡. 十二歲五個月. 姓別. 男. 就讀年級. 七年級. 父母關係. 同住. 家庭氣氛. 和諧. 經濟狀況. 小康. 家中特殊案例 家中主要使用語言 家中的主要休閒活動 興趣. 無 國語、閩南語 看電視、畫畫、打電動 畫畫、打電動. 喜歡的獎勵方式. 買漫畫、打電動. 同住的家庭成員. 父親及母親.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一)醫學診斷情形 發現研究對象於六歲時(國小一年級)與同年齡學童有不同之 學習行為,由一年級導師先發現。 (二)鑑定歷程 魏氏兒童智力測驗,測驗日期為2003年12月,全量智商99,智 力正常,地點為臺北市某醫院。接受過動兒活動力行為評鑑, 評鑑日期為2004年1月,結果是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評鑑地點在 臺北市某醫院。 (三)運動能力及健康狀況: 1. 運動能力 協調性方面:動作協調能力不足。 粗大動作方面:球類運動,傳球動作不佳。 精細動作方面:球類運動,雙手接球動作不佳。 水中能力方面:水中閉氣及吐氣。 2. 健康狀況 視覺:近視。 聽覺:正常。 肢體:正常。 智能:正常。.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其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藥物名稱:專司達(長效型)。 (四)學校生活情形 低年級導師描述其問題行為包括:注意力無法集中;上課時喜 歡亂走動;對學習不感興趣;好動、喜歡拿同學們的束西;有 偷竊的記錄及人際關係差等。所以建議家長帶去醫院做診斷, 其診斷結果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目前給予藥物控制,學校方 面亦針對其學習上的需求,於部分時間至資源班上課。中年級 導師描述其問題行為包括:挫折容忍力非常低,遇有不順心之 事,就對同學生氣;上課分組時,同學都不想與他分到同一組 等。研究者從高年級導師的描述中得知上了五、六年級,其人 際關係與情緒困擾問題越來越嚴重,升上國中後,從任課老師、 導師的訪談中發現共通點,因常與同學相處不愉快,下課時與 同學互動,都會發生言語上或肢體上的衝突,課堂中分組時, 沒有同學願意與他分在同一組。 (五)問題行為 自小學低年級至國中七年級在校表現如上所述,研究對象常因 情緒或易因小事而生氣、憤怒,激動時甚至出現打人、叫罵、 等問題行為,使他同儕關係低落,由於學習落後以及行為表現,.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最令師長及家長感到困擾的問題行為包括:人際關係差、學習 動機低落、挫折容忍力非常低、思想大多消極、負面的、易怒、 溝通表達能力不佳。 二、同儕 為某公立國中一班的七年級學生,班級人數為 30 人,男生 15 人 (含研究對象)、女生 15 人,與研究對象同班達一個學期以上,在本 研究中全程參與水中活動。 三、導師 為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負有管理班級學生的職責,平日與學生最 為接近,對班上的同學,在學業、行為及人際互動最為瞭解,在本研究 中班級導師對研究對象參與水中活動前後與班上同儕人際關係提供最 真實觀點。 四、研究倫理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班級的學生,基於研究倫理,研究者應將 研究者的研究告知研究對象,但研究過程中及結果恐會造成對研究對 象的傷害,於研究前雖已徵求家長同意本研究的活動與評量,但基於 保護研究對象,研究過程將採全程保密的原則,同時,活動課程內容 符合研究對象及參與研究同儕的教學活動設計,而研究中所呈現的學.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生及老師皆以代號方式稱呼,期能達到保護學生受教權之效,因為本 研究的最終目的為幫助研究對象,而不是單純的做研究。. 第二節. 教學活動設計. 本研究教學活動設計為水中活動,是以融入水中適應、團體遊戲 及游泳訓練作為活動設計主軸,運用普通班級來達到增進水中活動及 人際關係為目的。研究對象分別接受每周一次水中活動課程,每次活 動時間為90分鐘,持續八周的水中活動課程,利用Sherrill的水中樂趣 與成功模式教學介入及捷式游泳教學介入後,以教育部(2001)游泳能 力十級檢測標準(如附錄1),一至七級為評量項目評量學生水中能力學 習情形,在水中活動研究前、後對班上同儕實施同儕評量問卷,研究 期間以教學日誌、學習單及對導師進行訪談,來暸解研究對象在班上 人際關係情形。 一、教學活動計畫 (一)起點行為概述:理解能力正常、對話能力正常、協調能力尚可、 學習能力不錯、記憶力很好;行為過動與衝動、不專心、情緒 起伏大、且不穩定、必須隨時提醒;在水中活動方面,會水中 閉氣與吐氣。.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二)教學目標 1. 適應水性及對水中活動有興趣。 2. 學會教育部訂定游泳能力十級檢測標準中之一至七級。 3. 能由遊戲當中與同學建立情誼。 4. 經過水中活動後人際關係改善。 (三)教學原則 以簡單水中適應與團體水中遊戲、游泳訓練,增加學習動機及 隨機即時教導社會技巧,使其能與同學增進良性的互動行為與 水中活動能力。 (四)教學過程 1. 蒐集資料,針對參與水中活動班級設計課程。 2. 準備場地,熱身活動、沖水入池。 3. 基本水中適應,水中遊戲、捷泳練習。 4. 課程回饋及整理場地。 (五)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以能使研究對象安全快樂的學習為原則,針對參與水 中活動班級來設計課程,並採取由簡而繁、由少至多的教學原 則,對研究對象多一點提醒與獎勵,注意研究對象的情緒表現 與同學的互動情形,並隨時提供正面回饋以求達到教學效果。.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二、水中活動課程大綱與教學活動內容設計 水中活動課程大綱與教學活動內容設計完成後,委請指導教授、 體育教師及游泳專家共四位,檢視內容是否尚有不妥或遺漏,排除不 當,並就單元或不適的部分加以檢視及修正 。 (一)教學日期與教學次數 從2009年3月23日起至2009年5月17日止,共8次教學。 (二)教學課程大綱 教學課程大綱為融入水中適應、團體遊戲及游泳訓練等三個主 軸,研究者於每次上課課程內容均依據課程大綱進行教學,並 依每節教學時的情境及學生學習狀況隨時做課程修正與調整, 教學課程大綱如附錄2。 (三)教學活動內容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設計共八周,每周一節,每節課程為九十分鐘, 依據水中活動內容設計,設計為八個單元(如附錄3)。 三、教學地點與設備 (一)教學地點:為研究對象就讀學校的室內游泳池,此游泳池長25 公尺,寬15公尺;水深130公分。 (二)教學設備:室內照明共有30盞1200瓦的水銀燈,室內光線良好, 空氣流通,救生檯兩座。.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工具主要有五項,分別為游泳能力評量表、學 習單、同儕評量法、教學日誌、導師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分述如下。 一、游泳能力評量表 游泳能力評量表(如附錄 4)是依據教育部(2001)游泳能力十級 檢測標準中,一至七級為評量項目及方法如下。(第七級亦是教育部規定 國民中學學生畢業前應達到之級數) (一)評量名稱:第一級海馬級 評量方法:水中行走 10 公尺、水中閉氣 5 秒、水中認物。 (二)評量名稱:第二級章魚級 評量方法:以水中閉氣 10 秒、韻律呼吸 10 次(頭須沒入水中)、 水中拾物 2 次。 (三)評量名稱:第三級青蛙級 評量方法:離地漂浮 10 秒、蹬牆漂浮後站立、韻律呼吸 20 次。 (四)評量名稱:第四級海獺級 評量方法:以蹬牆飄浮前進 5 公尺、藉物漂浮 15 秒、藉物換氣打 水 10 公尺(需換氣)。.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五)評量名稱:第五級企鵝級 評量方法:以藉物打水前進 15 公尺(需換氣)、游泳前進 5 公尺。 (六)評量名稱:第六級海豹級 評量方法:以游泳前進 15 公尺(需換 3 次氣以上)。 (七)評量名稱:第七級鯊魚級 評量方法:以游泳前進25公尺(需換5次氣以上)、踩水30秒。 二、學習單 學習單內容是針對研究對象,於每次水中活動結束後,給予ADHD 學生的學習感想與同學互動的心得,將其發現與導師訪談結果、研究 者教學日誌做分析、歸納,在結果的第一節真實呈現,學習單如附錄5。 三、教學日誌 每次教學研究者均將詳細內容記載於教學日誌(如附錄6),將其 發現與班級導師訪談結果,研究對象學習單做分析、歸納。 四、導師水中活動訪談大綱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班級導師進行訪談,在水中活動課程開始前 及結束後進行一次訪談。採半結構式訪談法,先以結構性的訪談,系 統性的提出問題,讓研究對象的導師逐一回答問題,然後再採開放性 的問題,讓導師自由發表個人意見與想法。將導師訪談結果、研究者 教學日誌及研究對象學習單等資料做分析、歸納,水中活動研究前及.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後導師訪談大綱如附錄7及附錄8。 五、同儕評量問卷 同儕評量問卷以同儕提名問卷與同儕評等問卷兩項,是參考王碧 暉(2003)編制而成,分別以次數與五等量表瞭解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 在水中活動開始前及結束後對班上同學進行問卷調查,比較前後兩次 結果,以分析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是否有改善。 (一)同儕提名問卷 同儕提名法,在三個選項中提名三人,透過學生提名的次數,可以 了解研究對象在班級中的社會地位。正向提名次數越多,表示其人 際關係越好,而負向提名次數越多,則表示其人際關係越差,同儕 提名問卷如附錄9。 (二)同儕評等問卷 評等問卷分為五個等級,以1、2、3、4與5分別代表很不喜歡、 不喜歡、普通、喜歡、很喜歡五個等級,以分數累積多寡,瞭 解研究對象在班級中的人際關係,同儕評等問卷如附錄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一位國中七年級ADHD學生,接受訪談者為.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研究對象的導師,先蒐集相關文獻,再依據文獻編製訪談內容與導師 訪談,瞭解研究對象的起點行為,以便編訂水中活動內容;教學活動 前後,對研究對象評量游泳能力與導師及同儕對研究對象經水中活動 後,人際關係情況改善的情形,綜合分析探討。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是以一位ADHD學生為主架,以水中活動實際教學 的實施,探討水中活動後對ADHD學生在游泳能力的學習成效與導師 及同儕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如圖1)。. ADHD 學生. 水中活動. 游泳學習. 游泳能力. ADHD 學生 七項游泳能力評量. 導師對ADHD學生 人際關係改善看法. 圖1. 研究架構. 人際關係. 同儕對ADHD學生 人際關係改善看法.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二、研究流程 水中活動時間從2009年3月23日起至年5月17日止,合計八周共8 次,每次上課約90分鐘,教學內容為團體遊戲、水中能力及游泳訓練。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以下步驟: (ㄧ)家長及導師填寫同意配合本研究所需要之各項評量及全程參與 水中活動進行同意書(如附錄 11 及附錄 12)。 (二)進行導師水中活動前人際關係訪談、同儕評量問卷 (三)編定水中活動課程內容及評量項目 (四)實施水中活動課程 (五)研究對象填寫學習單 (六)研究者撰寫教學日誌 (七)實施水中活動游泳能力評量 (八)進行導師水中活動後人際關係訪談、同儕評量問卷.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處理與分析分為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兩個部份。質 性資料處理與分析方式,是以研究者每次在水中活動後的教學日誌、 導師訪談及研究對象學習單等資料進行檢核、分析與歸納;在量化資.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4. 料方面,以百分比描述性統計方式做處理與分析,於每次水中活動結 束前進行游泳能力評量,再以五分等級與完成次數、累積圖與曲線圖呈 現及描述,資料處理與分析如下。 一、量化資料 本研究在學習方面,游泳能力是依據教育部(2001)游泳十級檢測 標準中之一至七級為評量項目,人際關係方面是以同儕評量法的同儕提名 法及同儕評等法。 (一)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量化資料蒐集,包括游泳能力評量及人際關 係同儕評量的蒐集,分述如下: 1. 游泳能力評量在每次水中活動課程結束前針對當節課程單 元,進行評量。 2. 人際關係同儕評量採同儕提名問卷與同儕評等問卷,在水中 活動開始前一周及結束後一周,對班上同學進行評量。 (二)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如下。 1. 游泳能力評量標準以五分等級與完成次數為之,一分:9-10次以 上;二分:7-8次完成;三分:5-6次完成;四分:3-4次完成; 五分:1-2次完成,以五分等級表與條形圖方式呈現進行描述。.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2. 人際關係評量以同儕提名問卷與同儕評等問卷為之,在水中活 動開始前及結束後對同儕進行問卷調查,比較前後兩次結果,分 析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是否有改善。 二、質性資料 本研究將以研究者教學日誌、導師訪談及研究對象學習單等資料 進行質性資料內容檢核與分析,並試圖歸納出,研究對象在班級人際 關係的改善情形。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質性資料蒐集策略,包括訪談、教學日誌及 學習單的蒐集,分述如下: 1. 導師訪談大綱:先採用結構式的問題進行訪談,再進行像是 日常生活中談話,內容是隨機、開放、自由的,讓導師於水 中活動前後,對研究對象在班上的學習表現及與同學互動情形 發表個人的看法。 2. 教學日誌:研究者依據於每次水中活動,對研究對象的學習表 現及與同學互動情形,在結束後做最真實的紀錄。 3. 學習單:本研究所使用的學習單內容是針對研究對象,主要 在瞭解水中活動中的學習感想與同學互動的心得。.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二)資料分析 1. 多方蒐集相關的質性資料及相關文件文字化,並加以編碼。 2. 資料編碼:在本研究中,透過導師訪談、教學日誌及學習單所得 到的資料,逐字檢核其可能呈現的意涵,將字句或話語進行編碼 類別,對於相關的編碼類別,探討其關聯性並歸納。關於本研究 出現的符號,其所代表的意義說明,包括研究對象學習單、研 究者教學日誌、導師訪談。 例如:教學日誌-5-090309為表示資料是在第五次教學2009年 3月19日的教學日誌中整理所得。學習單-1-090302為 表示研究對象是在第一次教學2009年3月2日的學習單 中整理所得資料。訪談-前-090221為表示在水中活動 教學前2009年3月19日的訪談中整理所得資料。.

(5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水中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游泳學 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本章為研究者多方蒐集資料,依據研究目的與 問題進行整理,並進一步的對文獻解釋與探討,研究結果以研究對象 的評量表及學習單、導師訪談與同儕評量問卷及研究者教學日誌加以 歸納撰寫,主要分為三節:第一節呈現研究對象在游泳能力學習情形, 第二節說明水中活動前、後導師對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第三節說明 水中活動前、後研究對象與同儕的人際關係。. 第一節. 游泳能力學習情形. 本節主要在探討研究對象在水中活動中之游泳能力學習情形,分別以 游泳能力十級檢測標準中之七個等級的進步情形,以曲線圖與五分等級、 評量項目完成次數表、評量項目完成百分比進行描述分析。 一、結果 (一) 游泳能力評量完成百分比 水中活動對研究對象在游泳能力評量動作等級過程的情形,由條狀.

(57) 結果與討論. 48. 圖(如圖 2)可以看出研究對象在游泳能力評量過程的動作完成百 分比。橫軸為游泳能力評量動作等級;縱軸則代表動作完成百分比, 以教育部(2001)游泳能力十級檢測標準中之一至七級為評量項目 及方法如下: (第七級為教育部規定國民中學學生畢業前應達到之級 數)第一級海馬級:三個評量動作;第二級章魚級:三個評量動作; 第三級青蛙級:三個評量動作;第四級海獺級:三個評量動作;第 五級企鵝級:二個評量動作;第六級海豹級:一個評量動作;第七 級鯊魚級:二個評量動作。 100% 80% 完 60% 成 40% % 20%. 級 級 七 第. 第. 六. 級. 鯊. 豹 海. 企 級 五 第. 魚. 級. 級 鵝. 級 海 級 四 第. 第. 三. 級. 青. 獺. 級 蛙. 級 魚 章 級 二 第. 一. 級. 海. 馬. 級. 0%. 第. 第四章. 游泳能力評量動作等級. 圖2. 游泳能力評量完成百分比. 在水中活動實施之後,研究對象在八周 8 節課中,其游泳能力的進 步情形由評量第一級至第七級,均能於每節課達到評量標準,代表 研究對象水中能力呈現進步現象,由評量完成百分比(如表 3)所.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9. 示,在第一級海馬級三個評量的動作,占比均為 33.33%,完成百分 比為 100%;第二級章魚級三個評量動作,占比分別為 33.33%、 26.67%、33.33%,完成百分比為 93%;第三級青蛙級三個評量動作, 占比分別為 26.67%、30.00%、33.33%,完成百分比為 90%;第四級 海獺級三個評量動作,占比分別為 20.00%、26.67%、30.00%,完成 百分比為 77%;第五級企鵝級二個評量動作,占比分別為 40.00%、 45.00%,完成百分比為 85%;第六級海豹級一個評量動作,占比為 60.00%,完成百分比為 60%;七級鯊魚級二個評量動作,占比分別 為 20.00%、35.00%,完成百分比為 55%。 (二)游泳能力評量五分等級 水中活動對研究對象在游泳能力評量五分等級(如表 4)的情形, 由表可以看出研究對象在游泳能力評量過程的動作五分等級。橫軸 為游泳能力評量動作等級;縱軸則代表游泳能力五分等級。在評量 項目完成次數表(如表 5),可看出研究對象在每節水中活動課程 中,評量游泳能力七項等級動作的完成次數。 1. 第一級海馬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一級海馬級動 作的評量情形,水中行走 10 公尺、水中閉氣 5 秒、水中認物, 五分等級皆達到滿分五分。 2. 第二級章魚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二級章魚級動.

(5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0. 作評量情形以水中閉氣 10 秒、韻律呼吸 10 次(頭須沒入水中)、 水中拾物 2 次,五分等級分別達到五分、四分、五分。 3. 第三級青蛙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三級青蛙級動 作的評量情形,以離地漂浮 10 秒、蹬牆漂浮後站立、韻律呼吸 20 次,五分等級分別達到四分、五分、五分。 4. 第四級海獺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四級海獺級動 作評量情形,以蹬牆飄浮前進 5 公尺、藉物漂浮 15 秒、藉物換 氣打水 10 公尺(需換氣) ,五分等級分別達到三分、四分、五分。 5. 第五級企鵝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五級企鵝級動 作的評量情形,以藉物打水前進 15 公尺(需換氣) 、游泳前進 5 公尺,五分等級分別達到四分、五分。 6. 第六級海豹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六級海豹級動 作的評量情形,以游泳前進 15 公尺(需換 3 次氣以上),五分 等級達到三分。 7. 第七級鯊魚級動作:游泳能力評量對研究對象在第七級鯊魚級動 作的評量情形,以游泳前進 25 公尺(需換 5 次氣以上)、踩水 30 秒,五分等級分別達二分、四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具有一般智能資賦優異潛能之應屆畢業生,其資賦優異學生家長觀察推薦表、資賦 優異學生專家學者或指導教師觀察推薦表(附件四)均達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4〃教保服務機構諮詢相關專科醫師 2 人以上,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有傷害帅兒之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