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公司經營概況:

C 公司成立於 1992 年,為全球 IC 設計與個人電腦平台解決方案領導廠商,

以自有品牌進軍國際市場。該公司主要是從事資訊用晶片(IC)設計,產品包括 電腦系統邏輯 IC 及電腦週邊相關 IC,其主要功能在協助中央處理器(CPU)向 電腦中的主要記憶體及各個介面做資訊的讀取與傳輸。

C 公司近年來致力於多角化經營與產品的多樣化應用,2001 年底正式成立 平台方案產品事業部,是該公司積極發展系統等級開發能力的重要里程碑。2003 年 10 月,進一步統整公司內部的平台事業部、中央處理器部門及嵌入式研發部 門等事業單位,成立嵌入式平臺事業部。目前主要產品有電腦系統邏輯及週邊晶 片、中央處理器、高效能繪圖晶片、IA 產品、多媒體控制晶片、嵌入式平台解 決方案等。

二、 國際化歷程:

C 公司一開始即在加州設立據點,於 1992 年正式於台灣成立公司。經過 1998 年來數項重大的購併與合資案,C 公司也已由過去單純的系統晶片組廠商,升級 成全方位系統整合元件供應商,希望建置出有建構個人電腦、網際網路裝置及資 訊家電所需的完整實力。

2001 年時,與瑞典研究機構合作,於歐洲成立了首座無線通訊應用設計中 心。2002 年 10 月時,更進一步併購瑞典的一個實驗室,強化無線通訊技術佈局。

由這些併購案或策略聯盟取得的技術能力,由於產品線特性不同,而將這些事業 部獨立出來由不同的子公司來負責。

C 公司成立之初便秉持著與國際主流大廠相互競爭配合原則,並非侷限於區

域性的市場或產品。客戶群涵蓋全球各大 OEM 廠商、主機板製造業者及系統整 合業者,總部則位於台北,並於美國、歐洲、日本及中國大陸等地擁有分支據點,

分別就業務拓展、人才招募、區域型軟硬體整合產品開發等工作進行強化。

由於研發活動是 IC 設計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建構跨國、跨區域性的產品開 發據點,目的在於擴大技術能力的廣度,以及加強了解不同市場的特性。C 公司 未來仍將以大中華區為營運中心,但全球化的研發與營運活動是 C 公司創立以 來即採取的經營策略,而歐、美、日本等地都將是 C 公司跨國經營架構的重要 地區。

三、 技術與海外研發活動概況:

C 公司以設計為主要核心,產品大多採委外代工方式生產,本身僅從事部分 測試工作,但由於產品生命週期很短,且個人電腦、通訊、及消費性電子三大領 域的區隔逐漸消弭,IC 設計的複雜度漸增,必須要在人才、資金與技術深廣度 等方面保有一定的優勢,若無法充分掌握關鍵設計技術及投入大量研發,將無生 存空間。因此,C 公司國際化的歷程可以說是以關鍵產品技術的獲得為考量點。

原則上 C 公司有掌握關鍵技術,對產品研發的投入則必須視市場需要而定,

而 C 公司研發的產品除 PC 晶片組之外,對於通訊產品及多媒體等相關產品的開 發也有涉足,積極地規劃產品多角化的經營藍圖,目前開發成功的技術或產品包 括有概念車用電腦系統、全球最迷你尺寸的嵌入式平台處理器、超小型之數位生 活資訊平台、IA 多媒體影音控制晶片、高效能繪圖晶片、高效能及高整合桌上 型與筆記型電腦系統晶片組、及週邊控制晶片等。

台灣地區的研發人員為 1160 人(2004 年 7 月統計),佔全公司人員的 80%,

平均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約佔營業額的 10%。此外,也相當注重智財權及專利的 保護,聘有專利工程師及專利管理人執掌專利相關事宜。

1. 海外研發據點的設立

C 公司原本是由幾個擁有技術背景的工程師一起創立的,由於當時美國在 IC 的創新和技術具有全球的影響力,因此在美國加州那裡擁有了第一個研發據點,

然而,隨著台灣半導體業上下游產業鏈逐漸地形成,加上台灣與矽谷間的技術交 流日益密切,促成了 C 公司於 1992 年回來台灣成立 IC 設計公司。

1999 年時,由於 C 公司開始跨入中央處理器的業務,台灣在中央處理器方 面的研發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而美國德州當時聚集了許多國際 CPU 大廠,擁 有很高的研發能量,因此,陸續併購了兩家微處理器公司,並在德州當地設立了 研發據點,專門處理 CPU 的研發工作。

在 2002 年宣佈公司成立五大事業部的計劃之後,於同年 5 月宣布併購一家 外商公司的 CDMA 標準產品設計中心,並在美國聖地牙哥設立研發據點,正式 跨入無線通訊領域,隨後也成立網路通訊晶片設計子公司。同年 10 月又進一步 併購瑞典的一個實驗室,也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強化無線通訊技術的佈局。

為了攻佔大陸市場,以及當前的產業發展趨勢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力,C 公司 已在北京、上海設立研發據點,大量地招募研發人才,並將中國總部設在北京。

2. 研發據點的任務

由於台灣是營運中心,研發目前也是以台灣(台北、新竹)為中心,不但掌 握了全球的人脈、資訊,在台灣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也是全球資訊產品製造 重鎮,因此台灣在 IC 設計產業的發展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台灣研發總部也扮演 著全球研發指揮中心的角色,必須規劃公司全球的研發策略,並且使研發策略與 公司營運方向互相配合,同時去整合各地的人力、技術資源以達成研發目標。

在 C 公司回台灣成立子公司後,依然保留美國加州的營業據點,不僅是負 責當地市場的開發,同時當地仍設置有研發人員,一方面要監視美國技術標準的

發展情況,同時也在當地做技術評估的工作。

德州、聖地牙哥這兩個研發據點則是利用當地原有的技術、人才資源,分別 從事 CPU、無線通訊技術的研發活動。歐洲唯一的研發據點-瑞典,目前是只 有五、六個人的實驗室,負責無線通訊技術的開發。這些據點都各自有獨特的研 發背景和專長,因此在全球技術佈局中各自被賦予不同的研發任務。

在中國大陸設立的研發據點除了補充公司缺乏的研發人力外,目前是以支援 系統性產品研發為主,由於系統整合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支援,因此大陸的研發據 點是擔任公司內部研發工作的分工角色。像北京當地是以系統邏輯晶片的開發為 主,協助晶片組中基礎模組的開發及驗證,台灣及美國再將之進行產品化設計;

在上海則是與美國繪圖晶片子公司搭配,在當地進行繪圖晶片基礎模組設計,美 國子公司負責繪圖晶片產品的整合,而台灣研發總部則是開發繪圖整合型晶片 組。不管是何種晶片組的研發,最後同樣由台灣總部統一下單生產1。此外,於 中國大陸當地也與清華大學以及多所重點大學建立建教合作關係。

3. 研發活動的組織架構與管理機制

C 公司一開始創立時,所有的研發活動是集中管理,但隨著公司經營策略的 調整,不同產品線具有不同的特性與生命週期,必須要與其所屬事業部的行銷與 業務發展方向一致,因此將研發活動依不同的事業部切割開來,以發揮最佳的戰 力。

目前研發組織是由 Corporate R&D 與各個事業部(BU)專屬的 R&D 所組成,

如下圖 4-5 所示。

公司總部

Corporate R&D

A 事業部R&D D 事業部R&D

B 事業部R&D C 事業部R&D E 事業部R&D

圖 4- 5:C 公司研發組織架構圖 資料來源:訪談內容,本研究繪製

Corporate R&D 是橫跨不同的事業部,是一個協調性的角色,例如公司研發 策略的整體規劃、設計流程、共同 IP 或服務的開發,以及一些為了整合總體需 求而開發的先進技術等,都是由 Corporate R&D 來統籌。

各個事業部的研發活動則依各自的需求,橫跨不同的研發據點來設置研發小 組。例如中央處理器事業部必須具備有特殊的專門知識(expertise),只有在德 州當地的研發中心設有研發小組;而平台事業部則牽涉到不同技術的整合,則會 橫跨多個據點來設置研發小組。

每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營運方向和技術能力,也是利潤中心的角色,因此各 自都有不同的研發優先順序(priority),因此,在公司的組織架構中,各個事業 部的研發活動由其本身來監控,研發成果則是回報給各事業的總經理,而各事業 部的總經理再將此訊息傳遞到公司總部。

Corporate R&D 也是直接對公司總部回報,雖然 Corporate R&D 有些想法有 時候必須與事業部來溝通協調,但基於 Corporate R&D 並不直接負責事業部的營 收,因此並不會主動去主導各個事業部的研發方向,仍然由各個事業部來決定研 發題材。唯有各事業部在某些研發活動上需要公司的資源時,會藉由 Corporate R&D 來協助共同開發、取得資源。此外,Corporate R&D 與各事業部之間也經常 會有協調會議,一起來討論各自的研發需求和擁有的技術資源,互相交流,並把 具有前瞻性、共同性的技術,交由 Corporate R&D 負責研發。

各個研發據點也有共同開發的合作例子,這通常都是比較大的專案,一開始 會先把主要相關的各研發主管聚集在同一個據點,讓大家對於這個產品或技術的 開發有整體的共識,再將該專案當中不同技術領域的工作分配給合適的研發據 點,談完後再各自回到研發據點去執行,等進行到某個程度時,再到某一地做系 統整合的工作,而專案的技術定義與分工端視每個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而定,再

各個研發據點也有共同開發的合作例子,這通常都是比較大的專案,一開始 會先把主要相關的各研發主管聚集在同一個據點,讓大家對於這個產品或技術的 開發有整體的共識,再將該專案當中不同技術領域的工作分配給合適的研發據 點,談完後再各自回到研發據點去執行,等進行到某個程度時,再到某一地做系 統整合的工作,而專案的技術定義與分工端視每個任務所需的專業知識而定,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