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CM 之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兩部分,一為國內的 CM 相關著作與論文,二為國外的 CM 相關著作與論 文,分別討論於下:

一、 國內 CM 相關論文及著作研究

國內研究 CM 議題者少,使用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國內 CM 相關論文著作,僅得到三篇;搜尋各大圖書館,發現相關文章著作也只有兩篇。以 下針對五篇文章進行討論:

(一) 國內 CM 相關論文研究

表 2.1

國內研究 CM 相關論文著作

研究者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朱彥霖

「整合性音樂基本能力 模式」應用於國小五年級

學生音樂學習之研究

國小五年 級學生共 29 人

文獻分析法 /質性研究

1.運用各個音樂元素培養學 生「聆聽」能力,同時發展 分析、演奏與作曲的音樂經 驗,達到整合性音樂學習。

2. 音 樂 課 程 設 計 應 加 深 加 廣,讓學生獲得有意義學習 經驗。

3.教師採彈性教學策略、重 視學生音樂學習態度。

4.教學相關研究與應變。

(續下頁)

49

50

效,研究對象為長笛團體班的三名學生,身分別為小六、國一及高一。教學時,以一首 作品開始,帶領學生從 CM 的三個主軸—分析、演奏及創作著手,探討長笛作品深度與 廣度內涵,過程中使用學習單、影音記錄、訪談、教師省思紀錄……等方式,了解學生 學習情況與成效,最後結論為學生透過 CM 教學方式,可提升學習興趣;長笛團體班同 儕間競爭與合作,能影響學習動機。

(二) 國內 CM 相關期刊研究

表 2.2

國內研究 CM 相關文章著作

作者 篇目 內容

呂文慈 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的新方向

介紹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CM)的背景及 內容,並討論應用在中國文化大學課程中之 成效。

卓甫見 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面面觀

1.介紹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CM)的內涵,

並探討如何應用在教學中。

2.探討首調唱名與固定調唱名的差異及優 缺點。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呂文慈老師於 1995 年於國內發表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的新方向一文,因當時國內 對於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內容不熟悉,於是在文章開始,首先介紹何為整合性音樂基礎 訓練?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內容包含哪些音樂元素?接著論述將此議題應用在中國文 化大學大班課上教學的成果,成效良好。然而因為認識此議題者少、專業師資不足,因 此難以推廣,建議從事音樂教育者,可嘗試了解與學習,並應用在教學上。

卓甫見老師於 2013 年發表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面面觀一文。從上一篇呂文慈老師 發表 CM 文章起,至卓老師這一篇文章,將近 20 年,國內研究此議題者仍為少數,對 於 CM 認識仍舊不深,因此卓老師在此文章中還是先行介紹 CM 內涵,認為學生了解所

51

有音樂元素後,老師應該在 CM 教學中訓練學生音感能力,透過耳力訓練,培養學生適 應各項樂器帶來的音色變化、從聆聽過程中運用音樂元素分析樂曲,以及訓練學生鍵盤 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屏除過去使用眼力分析音樂的習慣,耳朵也因為重新訓 練與適應,較過去靈敏。在文章中,卓老師同時探討使用首調唱名與固定調唱名的優缺 點,以及在聽寫課程中的應用。

二、 國外 CM 相關論文及著作研究

美國從上個世紀 50 年代起進行音樂教育改革,到 60 年代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方案 及夏威夷音樂課程方案,確立了 CM 課程內涵,沿用至今。研究者從 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及 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資料庫搜尋 國外相關論文,首先針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應用 CM 在合唱教學進行搜尋,搜尋了兩篇,

其餘則是音樂教育者運用 CM 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演奏或創作能力;樂團指揮與 領導者運用 CM 概念解決學生在樂團中遭遇困難;音樂教學者認為 CM 應該與資訊媒體 配合,產生最大教學效果……等。關於國外相關文章、期刊、書籍著作,出版品則非常 多,內容清楚介紹 CM 背景與內涵、交代各個時期與各個方案內容、呈現 CM 在美國音 樂課程的應用成果,以上皆作為本文參考指標。研究者挑選幾篇代表性論文及文章,討 論於下:

(一) 應用 CM 於合唱教學之論文研究

表 2.3

國外研究 CM 於合唱教學之論文研究

研究者 論文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Blum, J.

(1972)

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進 行聽力訓練

學生 實驗研究

使用視唱聽寫方法進行聽 力訓練,並應用於器樂及合 唱上,實驗結果增進學生自 信,及獲得他們積極參與。

(續下頁)

52

Johnson, J. P.

透過視唱及可移動式的聽寫方式,以及穿插音樂史內容,形成了 Quinmester 一套聽覺方 法論,這個理論協助學生熟悉五線譜、器樂及合唱練習,但它沒有任何理論基礎。透過

53

Madhosingh, D.

F.

54

發現學習 CM 課程的學生,學習成效比傳統式教學來的有效果。

Fritts 於 1991 年發表學校樂團 CM 教學的歷史概念培養一文。軍事樂團及社區樂團 開始於二十世紀初,隨著時代遷移,改變教學策略是有其必要性,因此在課堂內帶入 CM 概念,如音樂史、音樂理論,獲得許多專業人士及企業支持,給予金費贊助課程執 行,所得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也是有績效導向的樂團指導者,不願意使用 CM 概念進行 教學。

Magno 於 1993 年發表音樂創作透過新技術:整合性音樂素養的方法一文。文中表 示許多音樂教育者運用本身的聽音、樂理、音樂史……等能力,努力研究十九世紀末至 今的現代音樂,激勵許多學習音樂的學生創作音樂,同時搭配聆聽現代音樂的廣播,改 變大家對於現代音樂的態度。文中透過實驗研究中的聆聽、評估、修改、執行步驟,獲 得創作性音樂的成果,成為培養 CM 能力的方法。

Dammers 於 2007 年發表透過筆記型電腦整合問題以支持運用整合性音樂素養的學 校樂團排練一文。從實驗研究中發現,使用筆記型電腦來作曲並不會影響樂團排練,反 而可以透過播放曲子的電腦錄音,發現團練可能遇到的困難,共同討論出解決方式,不 過學生還沒有辦法將作曲與演奏作有效整合,還需教師建立一套有組織、連續性且綜合 的教學計畫。從文中了解筆記型電腦有助於團練排練, 此外,制定有組織、綜合且連 續的教學計劃,有其必要性。

(三) 應用 CM 教學之文章、期刊、書籍研究

表 2.5

國外研究 CM 相關文章著作

作者 篇目 內容

Kawarsky, J.

(1982)

如同作曲家般的教學

教師引導高中合唱團學生進行音樂分析,

強化他們對於 CM 理論的理解。

Demorest, S. M.

(1996)

建構合唱練習模式

探索各種曲式的練習方式,作為開發 CM 的內容,並提升學生審美觀。

55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Kawarsky 於 1982 年於音樂教育雜誌中發表如同作曲家般的教學一文。一位實習教 師在高中合唱團中進行現代合唱曲目教學,他以 CM 精神—分析音樂方法,帶領學生探 究、分析音樂元素,透過了解音樂內涵、互相討論過程,讓學生逐漸學會分析音樂能力,

並強化 CM 理論的理解,最後,擁有歌唱現代合唱曲目之能力。

Demorest 在 1996 年於音樂教育雜誌發表建構合唱排練模式一文。文中表示練習合 唱第一步驟為了解樂曲曲式、織度及統一元素,接著找到曲子的各個段落,並小心處理 各個段落間的過渡樂段,同時告訴團員有關於作品風格及相關歷史背景。在先備條件了 解之後,接著讓合唱團員視譜歌唱,練習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有關於歌詞、旋律、聲部平 衡……等技巧,克服學生遭遇問題,當然,審美感也必須從練習中慢慢培養。以上教學,

經過有步驟、有結構的方式,指導學生合唱練習,可加速學習成效,並帶給每位參與者 身心愉悅。

小結

透過以上 CM 相關文章之探討,了解 CM 在國外行之有年,許多音樂教育者將 CM 理論應用在音樂課堂或是團體上,解決教學現場面臨問題,協助學生進行有效團練,為 了讓教師的 CM 教學更加順利,許多相關的研討會、工作坊紛紛成立,也有許多期刊、

文章、書籍出版,這些資源協助教師精進 CM 相關能力,再將內容教予學生,培養學生 以更宏觀的方式看待音樂;反之國內,不認識 CM 理論者占多數,目前也少有以此議題 為主題的研討會,近年雖有少數老師將 CM 概念應用在教學中,然而受限於專業訓練不 足、CM 議題了解不深、文獻資料有限、時間限制及學校比賽壓力……等問題,以致無 法大展身手。研究者從文獻探討過程中,了解 CM 背景、理論、目標與精神,閱讀他人 文章後,知道 CM 帶給學生的好處,同時想起自己帶的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雖然音樂 知識與能力過於常人,卻總是學習片段內容,各個音樂常識似乎沒有辦法產生交集,尤 其在表現個人主副修樂曲時,總被評審老師指出音樂表現不夠完整、樂句不清楚、沒有 個人音樂風格……等,這些問題再再顯示不僅有技術層面需要克服,還有音樂思維需要

56

培養,更證明 CM 中分析、創作、演奏能力的重要性,若是學生具有這些條件,音樂表 現上必定更加成熟、有思想。研究者以此為目標,設計適合本班之 CM 合唱課程,雖然 每周合唱課僅一節,在時間壓力下,除了訓練學生聲音,又要引導他們以整合性角度看 待曲目,確實有難度,不過學習音樂是一輩子的事情,若是可以幫助學生在音樂道路上 更加順利,培養他們具有音樂思考能力,這樣的辛苦值得嘗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