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於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於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音樂教育組 碩士論文. 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於國小藝術才能 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to Choral Class for 5th-grade Elementary Music Talented Class. 指導教授:林小玉博士 研究生:郭芳秀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2) 致. 謝. 回首這一年撰寫論文的日子,難以形容的滋味:不斷在撰寫論文、教學、處理學校 事務間拉扯,希望凡事面面俱到,卻總難以如願,心中總是焦急卻又無可奈何,只能不 斷地告訴自己努力在僅有時間內完成論文及分內事情。好在如此煎熬的日子在此要告一 個段落,感謝這一路上有許多貴人協助與關懷,使我成長、進步。 首先,謝謝我的指導教授—林小玉老師,謝謝老師的用心,給予我在寫作上許多發 揮空間,但在必要時指導我寫作方向,一路上,看到老師專業且嚴謹的治學態度,溫柔 並堅持的鼓勵與鞭策我,讓我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老師不斷教導我為人處世的道理, 使我深知自己與人應對進退上,仍有進步空間。謝謝潘宇文教授的用心指導,指引並協 助我釐清研究觀念與架構,同時給予我滿滿的鼓勵與正向能量;謝謝吳舜文教授的細心 審閱,於口試中給予我精闢且詳盡的建議;謝謝郭芳玲教授,在課程設計中指導我許多 教學知能,使我受益匪淺,開啟我在音樂教學上的視野。 在此,非常謝謝陪伴我渡過各種難關、指導我教學技能、指引我成長方向的玟夙老 師、其玖老師、瑞雲老師、雅雯老師,謝謝您們平常的照顧,在我打拼論文的這一年, 更是毫無怨言的協助我、提點我、關愛我;謝謝班上的學生及家長們,積極配合我的研 究並給予滿滿回饋;謝謝與我共同奮鬥的研究所同窗及身旁好友們,有你們支持與陪伴, 是我前進的動力;最重要的是,謝謝我的父母與兄姊,這一年當中,為了成全我的執著, 無條件奉獻與付出,無怨無悔陪伴,使我得以完成學業,謝謝您們。 研究所求學及論文磨練,是我畢生難忘之經驗,經歷這幾年,發現自己如同井底之 蛙,在浩瀚學問中,自己是如此渺小與不足。僅以謙卑的態度,提醒自己必須不斷前進, 繼續努力學習與精進,並盡一份心力在音樂教學上,讓這一份對音樂的執著可以傳承下 去。 郭芳秀. 謹誌. 中華民國一○五年七月.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整合性音樂素養(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以下簡稱 CM)」於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研究結果。 本行動研究以桃園市開心國小(化名)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 究者依據 CM 精神與原則,及研究對象音樂能力,以兩首合唱作品為基礎,設計適合學 生程度之自編合唱活動設計,於一○五年三月十八日至一○五年五月六日實施課程,共八 堂課、兩個循環。課程實施搭配教學觀察紀錄、教學日誌與省思札記、訪談紀錄表、學 生心得回饋單等研究工具,將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以求得質的結果。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 應用 CM 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其研究課程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與課 程內容係依照 CM 精神進行設計,在學生現有音樂能力下進行「力度」、「頑固低 音」、「音樂織度」、「曲風」之教學,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與歸納音樂元素,同時與 樂曲之作品背景、國家及語言連結,學生從中獲取音樂分析、即興及演唱之能力。 二、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教學歷程,從遭遇困難及解決方式中, 逐步完成兩個循環教學。教師在第一循環教學歷程中,遭遇課程設計內容不夠豐 富、未讓學生主動思考、時間掌握不當……等問題,在與協同教師深入討論後, 針對發現問題進行改善,將上述問題予以改進,使第二循環課程得以順利進行。 三、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學生在分析、創作及演唱方面展現學 習成果: 1.. 學生分析能力明顯提升。兩個循環教學後,學生更注意譜上力度記號、鋼琴伴奏旋 律、聲部間關係……等方面音樂元素,可從學生課堂中表現及期末實習音樂會上歌 唱表演得知。. 2.. 學生即興能力明顯提升。學生模仿教師給予的即興示範,在限定音樂元素範圍內, 進行思考並創作,每位學生皆能做到一小節的即興創作。. 3.. 學生演唱能力明顯提升。課程中的音樂分析與即興創作活動,學生皆以歌唱方式表 i.

(4) 達;期末班級實習音樂會之合唱節目,學生透過歌聲,將課堂內分析之音樂內容充 分表現出來。. 關鍵詞:整合性音樂素養、藝術才能音樂班、合唱、音樂分析、音樂即興創作、音樂演 唱. ii.

(5) Abstract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CM for short) to a choral course for the 5th-grade elementary music talented class. The student participants were from the 5th-grade music talented class in Happy Elementary School (pseudonym) in Taoyuan City. The researcher chose two choral works and self designed choral course lesson plans that were up to students’ ability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CM. The research lasted from March 18th to May 6th, 2016. A total of 8 classes and two cycles were implemented. Research instruments of observing records, teachers journal and reflection log, interview recording tables as well as students feedback forms were utilized for qualitativ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in order to apply CM to a choral course for the 5th-grade elementary music talented class, the researcher self designed choral course lesson plans that were up to students’ ability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CM.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teaching themes of “dynamics,” “ostinato,” “music texture” and “music style” to guide students to thoroughly study musical elements. The composing backgrounds, nations information and languages of the choral works were involved and integrated in the teaching to help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in music analysis, music improvisation and music performing. Secondly,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CM to a choral course for the 5th-grade elementary music talented class met with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the researcher manag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wo action research cycles. In the first teaching cycle, the teacher failed to come up with a versatile teaching content, to offer students more room for active thinking, or to do well in time management. All these problems were, after iii.

(6) repeated and deep discussion with team-teaching colleagues, resolved to pave way for a much smoother second cycle. Thirdly, regarding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M, students obtained satisfying achievement in music analysis,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1) Stude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analysis ability. After two cycles of instruction, students were found to be more alert in dynamics markings on the score, the melody of the accompaniment pa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ice parts, which was observed from the in-class performances as well as the end-of-semester concert. 2) Student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ir improvisation ability. They were able to imitate the teacher’s improvisation demonstration and improvise for one measure within guided musical element restrictions. 3) Students performed much better in their singing presentation. Students were able to sing for music analysis and improvisation; they also did a good job in their choral singing at the end-of-semester concert, exemplifying what they had learned in music analysis.. Keywords: choral,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music analysis, music improvisation, music talented class, singing. iv.

(7) 目. 次. 摘要…………………….………………………………………………………i Abstract……………….………………………………………………………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整合性音樂素養…………………..…………………..……………………….9. 第二節. 藝術才能音樂班之發展沿革與現況...……………..………..………………32. 第三節. 合唱教學…………………………………………..……………….…………38. 第四節. CM 之相關研究…………………………………..……………..……………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57.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程序...……………………………………………………………58. 第三節. 研究場域……….……………………………………..………………………62. 第四節. 研究對象……….……………………………………..………………………63. 第五節. 課程設計…………………………………………..………….………………70. 第六節. 研究工具……...……………………………………..………..………………74 v.

(8) 第七節.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分析..…………………………………..………………...………76. 研究結果與討論………………………………………………….…81. 第一節. 第一循環之教學歷程與期間遭遇困難、解決方式…………….……………81. 第二節. 第二循環之教學歷程與期間遭遇困難、解決方式…………….…………..102. 第三節. 學生學習成果..……………………………..…………….…………………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9. 參考文獻……………………………………………………………………...152 中文部分………………………………………………………………………………..152 英文部分………………………………………………………………………………..155. 附錄………………………………………………………………………...…157 附錄一. 合唱譜(ゆうき)…………………………………...………………………...157. 附錄二. 合唱譜(蕭泰然 台灣是寶島)………………………...………………….....161. 附錄三. 合唱活動設計……………….…………………………………………….....165. 附錄四. 觀察紀錄表………………….…………………………………………….....190. 附錄五. 教學觀察紀錄表……….....................…………………………………….....191. 附錄六. 協同教師與研究諮詢教師訪談…….…………………………………….....192. 附錄七. 家長訪談……………………….………………………………………….....193. 附錄八. 學生回饋學習單…………………………………….…………………….....195. 附錄九. 家長同意書……........……………………………….…………………….....199. vi.

(9) 表. 次. 表 2.1 國內研究 CM 相關論文著作…………………………………………………….…48 表 2.2 國內研究 CM 相關文章著作…………………………………………………….…50 表 2.3 國外研究 CM 於合唱教學之論文研究………………………………………….…51 表 2.4 國外研究 CM 相關論文著作…………………………………………………….…52 表 2.5 國外研究 CM 相關文章著作…………………………………………………….…54 表 3.1 本研究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大綱表……………………………………………….…74 表 3.2 專家學者名單…………………………………………………………………….…76 表 3.3 資料編碼說明表………………………………………………………………….…79 表 4.1 第一循環活動設計一覽表……………………………………………………….…84 表 4.2 第一循環課程之修正歷程……………………………………………………….....99 表 4.3 第二循環活動設計一覽表………………………………………………………...102 表 4.4. 第二循環課程之修正歷程………………………………………………………...118. vii.

(10) 圖. 次. 圖 2.1 夏威夷音樂課程方案教學階段圖……………………………………………….…16 圖 2.2 整合性音樂素養之音樂能力圖………………………………………………….…24 圖 2.3 整合性音樂素養對於演奏作品之目標藍圖…………………………………….…25 圖 2.4 整合性音樂素養學生角色圖…………………………………………………….…27 圖 2.5 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師、課程教學與學生關係圖……………………………….…28 圖 2.6 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方案螺旋課程概念圖…………………………………….…30 圖 3.1 研究歷程圖……………………….……………….……..……………………….…60 圖 4.1 學生即興創作頑固低音………….……………….……..………………………...134.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文題目為「應用『整合性音樂素養』於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行動 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國小藝術才能班五年級合唱課,擬定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學策 略及目標,實施教學方式,以達到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成效及增進教學技能。本章 共有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60 年代之後,臺灣政治、經濟穩定發展,音樂學習人口逐漸增加,大幅提升音樂 素質(姚世澤,2013) ,當時政府頒布「藝術科目資賦優異學生申請出國進修辦法」 (教 育部,1962) ,讓優秀學生出國深造,可是學生在外適應不良及教育部經費不足考量下, 1973 年辦法終止,不過卻促使當時政府思考音樂優異學生培育方式,音樂資優班於焉產 生,目的為培育國內音樂人才。1963 年私立光仁國小成立臺灣第一所音樂實驗班,1972 年政府設立「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實驗指導委員會」,指導學校設立「音樂資賦優異兒童 教育實驗班」,音樂實驗班陸續在全臺各地學校成立。1984 年,教育部頒布「特殊教育 法」,音樂實驗班正式改名為音樂班,目標為早期發掘具有音樂才能之學生,同時促進 全民重視音樂風氣。音樂班在臺灣行之數十年,期間提升臺灣音樂演奏水準及培育音樂 專業人才(賴美鈴,2002),造福眾多莘莘學子,現今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或是聞名 遐邇的演奏家,許多出自於音樂班的培育,造就今日的音樂成就,並回饋於社會、造福 全民,促使臺灣社會更加重視音樂。音樂班的成立可說是改變臺灣音樂教育重要推手之 一。 1997 年,教育部頒布「藝術教育法」、1998 年頒布「藝術教育法施行細則」,將音 樂班更名為藝術才能音樂班,歸屬於藝術教育法實施之學校專業藝術教育,不再受特殊 教育法管轄。課程上依據「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教育部,2012)訂定, 教材內容分別為探索、創作與展演、知識與概念、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活與專題學習 1.

(12) 五項核心知能,研擬各年級之教材(教育部,2012)。教育部訂定這五項核心知能,開 放各個學校在核心知能範圍內,自行設計課程,其中藝術與生活方面,為運用個人音樂 知能,在生活中樂於與他人共同表現與分享;專題學習方面,為藉由不同曲種或風格之 初階曲目,進行獨立展演之學習,及透過音樂表情與合奏唱技巧學習,與他人共同表現 兩種以上不同曲種或風格之曲目。此兩項核心知能為研究者學校合唱課程之依據基準, 課程內容由老師自行編纂並進行授課。 「整合性音樂素養」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以下簡稱 CM)源起於美國,1957 年起,美國開始了一連串音樂教育會議及研討會,開啟音樂教育改革之路:1957 年「青 年作曲家計畫」(The Young Composers Project, YCP),鼓勵年輕作曲家入校創作樂曲, 為所在學校表演團體創作樂曲;1963 年「耶魯研討會」(Yale Seminar),建議幼稚園至 十二年級(以下簡稱 K-12)音樂課程,透過表演、律動、創作、分析訓練來進行課程 內容; 「當代音樂方案—音樂教育的創造力」 (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 for Creativity in Music Education, CMP)提倡讓專業音樂人士進駐社區,進行 CM 相關教學與活動;1965 年「西北大學研討會」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eminar on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給予 CM 明確定義,主張以廣泛、全面且整合的音樂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創作、演 奏能力;1965 年「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方案」(The Manhattanville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 MMCP)訂定出螺旋式音樂課程;1966 年「夏威夷音樂課程方案」 (The Hawaii Curriculum Program)建構 K-12 音樂課程指引(Abramson, Choksy, Gillespie, Woods, & York, 2001; Madura & Mark, 2014)。這一連串音樂教育改革,促使 CM 課程成功落實在 學校中的音樂課程,獲得廣大迴響。 美國音樂課程實踐 CM 概念,整合音樂作品所有面向,進行深度與廣度學習:深度 為音樂技能與知識的習得,廣度則為接觸不同文化、民族、時期、風格的作品,以獲得 不同文化刺激(王郁菁,2009) ,過程透過遊戲、律動、媒體系統、課程、探索與體驗…… 等方式,培養學生音樂經驗,產生音樂概念,發展分析、創作、演奏能力,成為聆聽者、 創作者及演奏者。合唱曲目的學習,印證 CM 全面學習的概念:從曲目中獲取廣泛音樂. 2.

(13) 知能,了解各個文化、民族、時期、風格的背景與特色,此為分析的概念;從音樂中了 解作曲手法,作為創作音樂的元素,此為創作的概念;經由樂譜上音符及文字的媒介, 透過歌聲重新詮釋音樂,此為演唱(奏)的概念。以上目的皆為培養學生擁有全方位音 樂能力,以宏觀角度重新看待並演釋樂曲。 歌唱是人類的天賦本能,與人一起合唱則是群居社會中,最常見也是最受喜愛的音 樂活動之一(潘宇文,1999);透過運用互助合作的演出方式,共同表達群體社會中人 們的生活、信仰、故事、傳奇、情感、思緒、希望……等,並透過歌聲的交流來傳承自 己的文化與歷史(潘宇文,2000)。研究者從小就讀音樂班,音樂班合唱課程,培養出 個人對唱歌的喜愛與興趣,從歌唱過程中,學會如何傳達音樂思想、抒發個人情感及與 他人互助合作、共同為同一目標持續努力的精神,終能獲得身心靈撫慰及莫大成就感。 研究者現在身分為藝術才能音樂班術科教師,合唱乃自編並授課之科目,期望學生在歌 唱過程中獲得身心靈滿足外,嘗試將「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中訂定的五項 核心知能進行歸納與整合,透過循序漸進引導,鼓勵學生接觸未學習之音樂元素,並與 已學習之音樂概念進行連結,以不同視野重新看待及詮釋音樂,希望獲得不僅有歌唱技 巧與成就感,亦擁有處理音樂之能力與態度,和個人音樂思維。 CM 教學從美國上個世紀便已如火如荼發展,在「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方案」及「夏 威夷音樂課程方案」上,皆發表 CM 相關音樂重要論述,影響從事音樂教育者教學思維 與方式。研究者透過國外網站 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及 PQDT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資料庫搜尋相關文章,發現至今仍有許多音樂教育 者使用 CM 教學方法,以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方式,運用在帶領學校樂團、合唱團及樂 器習得,或是音樂能力培養,過程中強化學生音樂基本概念、改善學習音樂態度、增加 自信心,其效果較傳統音樂教學顯著。在國內,研究 CM 議題者少,目前僅搜尋到二篇 專家學者文章,分別為中國文化大學呂文慈教授「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的新方向」一文, 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卓甫見教授的「整合性音樂基礎訓練面面觀」一文,還有三篇研究 論文,分別為朱彥霖的「整合性音樂基本能力模式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生音樂學習之研. 3.

(14) 究」 、王郁菁「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學運用於學齡前兒童音樂學習成效之研究」 ,及林怡妙 「運用綜合音樂素養於長笛團體課之教學歷程與學習成效」。以上五篇國內文章作為研 究者研究參考依據,不過五篇中,或許是諸位研究者身分及任教科目之差異,未有任何 一篇探討關於運用 CM 在合唱教學或是藝術才能音樂班方面的議題。 由上述可知,CM 教學重點在於整合音樂元素與內涵,培養學生成為聆聽者、創作 者、表演者,研究者在了解 CM 具體內容後,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探討經由課程實施 後,CM 概念是否真有助於藝術才能音樂班學生整合音樂內涵?成為真正的聆聽者、創 作者、表演者,並能應用在未來面對的音樂中。.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探討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理念、目標與內容。 (二) 探討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教學歷程。 (三) 探討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學生學習成果。. 二、 待答問題 本研究之待答問題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分述於下:. (一) 如何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理念、目標與內容? 1.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課程設計理念為何? 2.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教學目標為何? 3.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課程內容為何?. (二)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教學歷程為何? 1.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第一循環之教學歷程為何?. 4.

(15) 2.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第一循環之期間遭遇困難與解決方式為 何? 3.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第二循環之教學歷程為何? 4.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第二循環之期間遭遇困難與解決方式為 何?. (三) 應用CM於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合唱課之學生學習成果為何? 1.. 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學生在 CM「分析」能力之學習成果為何?. 2.. 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學生在 CM「創作」能力之學習成果為何?. 3.. 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學生在 CM「演唱」能力之學習成果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整合性音樂素養(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Comprehensive”一字根據牛津字典解釋,主要指涵蓋某要素或方面、領域的內容, 即範圍相當廣泛且為綜合的性質,乃是對某領域具有綜合性且統整的運 用;”Musicianship”一字,則指對音樂有才能或天分(王郁菁,2009)。”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係將音樂各項獨立課程重新規劃與整合,以完整且全面的角度學習音樂, 學習者學習到的內容不再是片面的音樂內容。國內針對”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有 不同翻譯名稱,有翻譯成「整合性音樂基礎」(呂文慈,1995;卓甫見,2013)、「整合 性音樂基本能力模式」 (朱彥霖,2005) 、 「整合性音樂素養」 (王郁菁,2009)及「綜合 音樂素養」 (林怡妙,2015) 。研究者認為 CM 的精神是將音樂所有元素、概念進行整合, 再經由教師進行深思熟慮的整理,設計出適合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課程內容,並予以實 踐。 經過各項會議討論、課程方案實施、工作坊成立後,CM 內容趨於完整,課程內容 包含了所有音樂元素:音高、節奏、音值、力度、音色、和聲、織度、曲式、音樂脈絡…… 等,在老師螺旋式的循序漸進教學下,學生皆廣泛接觸音樂元素;老師也深一層引導學 5.

(16) 生學習探究音樂歷史、社會及審美層面,促使學生學會探討、分析、詮釋、組織、創作, 並培養出最終目的,也就是學生成為聆聽者(分析) 、演奏者(演奏) 、創作者(創作), (Abramson et al., 2001; Madura & Mark, 2014)。 本研究之「整合性音樂素養」,依照上述 CM 精神及原則設計課程,希望透過合唱 曲目的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曲子當中音樂元素,學會分析能力;透過歌唱活動進行,學 會簡單即興創作能力;透過合唱曲目培養演唱能力。研究者從教學觀察記錄、教學日誌 與省思札記、訪談、學生心得會饋及班級實習音樂會……等研究工具中,了解學生達到 三者能力表現情形。. 二、 藝術才能音樂班(The Music Talented Class) 藝術才能音樂班在「藝術教育法」(教育部,2015)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 程基準」 (教育部,2012)的訂定下成立,名稱上雖取代過去的「音樂班」 ,但藝術才能 音樂班尚屬學校專業藝術教育,課程依然延續過去音樂班課程,在一般學科學習之外, 尚有主副修、音樂專業科目及與他人共同合作的專題課程。 現行藝術才能音樂班不僅有從過去延續至今的音樂班,還包括各個學校發展特色的 國樂班、管樂班、弦樂班……等。本研究藝術才能音樂班係指已經更名的音樂班,保留 過去音樂班所有術科課程,進行音樂專業訓練,與僅為了比賽、表演才成立的國樂班、 管樂班、弦樂班不同,兩者間課程內容相異,學習科目多寡不同及注重科目態度上的差 異,無法與音樂班相提並論。. 三、 合唱課程(Choral Course) 「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教育部,2012)明文訂定藝術才能音樂班教 材內容綱要,為「探索、創作與展演」、「知識與概念」、「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活」 與「專題學習」五項核心知能,分別研擬於各年級之教材。在教育部給予藝術才能音樂 班課程安排的彈性下,研究者任教學校將合唱歸屬於藝術與生活及專題學習中,為本校 藝術才能音樂班之音樂專業課程,每個禮拜一節課。 指導兒童合唱之前應該先完成各種基礎訓練(林福裕,1985),如正確發聲、視譜 6.

(17) 能力、音感訓練……等,同時搭配歌曲歌唱。藝術才能音樂班的合唱課,學生必須經由 相同歌唱訓練方式來訓練歌聲,不過音樂基礎能力優於一般合唱團學生,歌唱訓練較容 易上手。研究者擔任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術科老師,合唱課為任教科目,在培養學生 基本歌唱能力外,試圖整合學生已學過或未學過之音樂知能,以 CM 精神設計班上合唱 課程,豐富兩首合唱曲目--<ゆうき>及<台灣是寶島>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擁有分析、 創作、演唱之能力,這與一般僅要求歌聲技巧的合唱課程相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桃園市開心國小(化名)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之學生,學生共二十六 名,男生十四位,女生十二位。除了一位今年加入的轉學生,其餘學生皆已接受音樂專 業訓練至少兩年。合唱方面學生已有兩年經驗,在認譜及認節奏上沒有問題,並具備基 本歌唱知識如正確呼吸、良好歌唱姿勢、歌唱共鳴位置,能妥善運用歌唱知識於合唱上, 至於歌唱技巧、音樂知能及 CM 整合內涵,尚在學習中。. (二). 教學內容. 在本課程設計中,學生已大致熟悉日文歌<ゆうき>及蕭泰然<台灣是寶島>兩首曲目 的旋律及歌詞,教師依照 CM 精神,設計此二首曲目之 CM 相關課程,引導學生進行分 析、創作、演奏活動。. (三) 教學時間 研究者教學時間為該班合唱課時間。自 104 學年度下學期三月十八日起,至五月六 日結束,共 8 週,每週一節課,每節 40 分鐘。. 7.

(18) (四) 教學地點 教學地點為班級教室,教室內備有直立式鋼琴、黑板、單槍、電腦……等硬體設施。. 二、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之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桃園市開心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五年級學生,無法推論其他藝術才能 音樂班五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 (二) 研究地區之限制 本研究的地區位於桃園,因各地風土民情不同、成長背景相異,故無法推論其他地 區之藝術才能音樂班。. (三) 合唱成果發表之限制 開心國小藝術才能音樂班各班在每學期期末皆舉辦實習音樂會,亦或承接學校活 動,舉辦全校性藝術饗宴,合唱是表演節目之一。礙於成果發表,必須將歌曲各方面雕 琢得更好,以致合唱曲目無法涉略太多,一學期二至三首已是極限。. (四) 上課時間之限制 在「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課程基準」訂定下,藝術才能音樂班合唱課程每周僅 1 節,換算下來整學期合唱課僅 20 堂;本學期期末音樂會訂定時間早,從開學初至成果 發表僅 12 堂合唱課可運用,如何充分運用每節合唱課,確實具有挑戰度。.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將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整 合性音樂素養,第二節為藝術才能班之發展沿革與現況,第三節為合唱教學,第四節為 CM 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整合性音樂素養 本章先從整合性音樂素養的起源加以描述,進而探究其發展過程、運用手法,及內 容意涵。. 一、 整合性音樂素養的起源與沿革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與蘇聯這兩個世界大國因為經濟與政治體系不同,產生了 一為資本主義,一為社會主義的不同思想奉行者,兩方不僅在武力上相互競爭、抗衡與 對立,也在各項技術與知識上互相較勁,當美國沉醉於各項技術皆領先全世界時,蘇聯 於 1957 年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Спутник)」,引發美國一連串事件如 史波尼克事件、華爾街股災,以及開啟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不僅如此,美國當局開 始逐步檢討教育政策,進行全面性課程改革,當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U. S. A., NSF) ,陸續為中小學教師辦理相關科學教育的在職進行研習, 儼然重視科學教育;美國國會於 1958 年通過「國防教育法案」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of 1958) ,各聯邦因政府大量撥款,致力於推動各項中、小學課程改革方案,由於中 央積極補助金費,並將各項相關推廣措施介入地方教育,使推廣活動與課程的量與質得 到空前進展,逐漸影響其他國家進行課程改革(侯一欣,2013)。 當然,音樂教育也是這次教育改革的重要項目之一,美國音樂家與音樂學者進行了 一連串研討會,討論從幼稚園至大學的音樂教育內容,及課程實施內涵,於 1960 至 1970 年於北美形成了所謂的「音樂教育即審美教育」 (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 MEAE),隨之而來的是「實踐」與「體驗」(葉文傑,2006),會有這些結果是經過一 場又一場的研討會所得出的共識,音樂教育家或教師將共同討論出的計畫、想法、理念. 9.

(20) 一一付諸行動,塑造當時音樂教育環境,CM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教育氛圍下產生, 以下分別敘述之(Abramson et al., 2001; Madura & Mark, 2014; MENC, 1968, 1973):. (一) 青年作曲家計畫(The Young Composers Project) 1957 年起的青年作曲家計畫(The Young Composers Project) ,是由福特基金會贊助 計畫內容,也受國家音樂協會(National Music Council)管理。這個計畫是以美國作曲 家 Joio(1913-2008)為首,領導整個計畫進行。Joio 觀察公立學校音樂課程進行方式並 不理想,大多僅強調器樂演奏的重要性,忽略演奏背後樂曲分析及創作能力,如此環境 學習,學生無法獲得全面音樂內涵,因此,Joio 建議青年作曲家們至公立學校服務,為 所在學校表演團體創作樂曲,學生從作曲家的分享與創作過程中獲得幫助,同時也透過 這樣的過程,增加了學生表演節目。這些作曲家在學校的角色不僅只是作曲家,還身兼 音樂教育家,必須同時肩負指導學生學習音樂的責任,在各種學生不同層級的音樂表現 上,提升他們音樂水準。此計畫不僅造福學生,也提升當地社區居民音樂能力,藉此機 會更讓學生與社區認識當代音樂,一舉數得。 因為作曲家進入公立學校的計畫成果良好,使福特基金會願意提供更多經費補助, 促使 1962 年展開「當代音樂方案-音樂教育的創造力」(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 for Creativity in Music Education, CMP)計畫。. (二) 耶魯研討會(Yale Seminar) 1963 年於耶魯大學舉辦,它關注在現代音樂教育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這個會議 共有 31 位參與者,大部分是專業音樂家、教授及學者,代表了音樂教育的「音樂素材」 與「音樂表演」的結合與檢視。這個研討會的成立,促使 CM 的產生。 1. 音樂素材的探討 耶魯研討會列出 6 個主要在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計劃上,音樂素材方面的缺失。 (1) 重要音樂少量被傳承。 (2) 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流行音樂、民間音樂逐漸被忽視。 (3) 學生能力經常被低估。 10.

(21) (4) 應用過於虛偽的各種形式音樂。 (5) 班級老師教學技巧受限,過分選擇與分級歌曲。 (6) 聲樂歌詞平庸,缺乏地區特色。 2. 音樂表演 音樂表演在美國是高水準的,但學校課程因為太重視表演,而忽略學生在音樂上的 理解與成長,為了改善不平衡情況,耶魯研討會提出十項建議: (1) 幼稚園至十二年級(以下簡稱 K-12)音樂課程,必須透過音樂表演、身體律動、音 樂創作及耳朵訓練進行,音樂創作還必須包含學生最原始的創作。 (2) 學校音樂表演節目,需包含各時期最優秀的西方與非西方音樂作品。 (3) 必須繼續發展 K-12 的音樂引導課程。 (4) 表演經驗應包含正宗或是多樣的合奏節目。 (5) 更高深的理論或是文學課程,適用於擁有高音樂能力與成就的學生身上。 (6) 鼓勵音樂家、作曲家和學者進入學校,提升年輕人音樂素養。 (7) 利用社區音樂資源進行學校音樂課程。 (8) 全國主要城市,應提供機會給有天分學生,同時必須建立全國學校網路,還有音樂、 藝術……等藝術學院。 (9) 需建立音樂教育中的多媒體系統,如影片、錄音、電視的應用。 (10) 可透過工作坊成立來發展教學技巧。 因為很少專業音樂教育家參與這次研討會,這十個建議直到 1967 年舉辦了檀格塢 研討會(Tanglewood Symposium),才正式於基層開始執行。以上建議事項同時影響了 茱莉亞音樂院,促使他們啟動茱莉亞曲目計畫(Juilliard Repertory Project),於 1964 年 開始收集可用在學校音樂課程中的正宗、有意義音樂素材,將收集到的作品分類為文藝 復興前、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現代時期及民謠,此外, 為了更加提高學生音樂品質,亦投注心力在研究與編纂各式教學。. 11.

(22) (三) 當代音樂方案-音樂教育的創造力(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 for Creativity in Music Education, CMP) 當代音樂方案-音樂教育的創造力,它是由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贊助,與 作曲家 Joio(1913-2008)合作。早先的青年作曲家計畫進行成果良好,於是在 1963 年 以 Joio 為首,召集許多優秀作曲家與音樂教育者成立了「計畫政策委員會」 (Project Policy Committee),制定 CMP 策略與程序,建立 CMP 基礎。 1963-1973 年間,在美國國家音樂教育協會(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MENC)建議下,贊助 CMP 的福特基金會表示 CMP 目的有五,皆以音樂創造為主要探 討項目,即為 CM 中強調的創作能力: 1. 在公立學校強調音樂創造的重要。 2. 透過對當代音樂的了解,建立音樂教育專門環境。 3. 減少音樂創作與音樂教育間的隔離。 4. 經由學校訓練出的音樂品質,必須要學會具有品味,並能區分音樂教育者與學生間創 作出作品的不同。 5. 盡可能發掘學生創造力天分。 1968 年,在福特基金會及 MENC 持續的經費補助下,CMP 將經費運用在三個方案 上: 1. 專業人士進駐社區(Professionals-in-Residence to Communities) 這是作曲家進入公立學校(Composers in the Public Schools Program)服務的延伸。 1969-1973 年間,有 13 位專業音樂家進駐社區服務,他們與附近藝術家、居民或是相關 機構共同合作,針對雙方需求給予關心,努力達成共識。這些專業音樂家進駐社區後, 原本為保留遺產的博物館或文化機構,直接轉型成音樂家們工作地點,也因為專業音樂 家進駐,音樂會及音樂作品大量產出。 2. CM 相關教學與課程(The Teaching of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1969-1973 年間,21 位老師在教學時,體會了 CM 教學方法,進而發展 CM 相關課 12.

(23) 程、教學大綱,這些都可應用在各個層級、單位的教學上。小學 CM 的應用,一則可發 展出小學課堂教學的內容與步驟,二則增進音樂專家、課堂老師及欲成為國小老師的人 的音樂態度與能力;中學 CM 的應用,是使用 CM 素材與方法來解決一般音樂涵養與表 演相關的問題;大學 CM 的應用,著重於理論課程,徹底了解 CM 真正含意,同時提供 在職老師 CM 相關協助。 3. 相關互補性活動(Complementary Activities) 大量舉辦 CM 相關研討會、工作坊、教學演示,同時要求多所學校提供諮詢服務, 另外還有相關文章、刊物及雜誌陸續發表與出刊,透過多種管道,企圖一一克服音樂相 關問題及挑戰,讓音樂工作者獲得更豐富的音樂生涯。. (四) 西北大學研討會(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eminar on Comprehensive Musicianship) 1965 年舉辦西北大學研討會,作曲家與音樂教育學家著重在 CM 的定義。參與者 當時建議研討會中,需提出訓練教師教學及操作方式的步驟,並能持續提供更新小學至 大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教學與學習服務。這個會議強調學校音樂課程必須包含廣泛及全 面的學習內容,也在音樂基礎課程內容與組織給予精確建議。經由這些專家與參與者熱 切討論與建議後,美國便開始密切推動 CM,CM 方法於焉產生,也促使當代教育的地 區性音樂機構(Regional Institutes for Music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產生。. (五) 當 代 教 育 的 地 區 性 音 樂 機 構 ( Regional Institutes for Music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1966-1968 年間,在區域性音樂機構協助下,全美國總共有 36 個教育機構在 CM 課 程實施下,進行了實驗方案;同時期,研討會、工作坊……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幫助 在職老師提升以 CM 方式為主的教學技能。 當代教育的地區性音樂機構推廣的目標為: 1. 連結各個音樂元素,如理論與歷史、聽音訓練與分析、寫作、演奏、視唱、及指揮…… 13.

(24) 等。 2. 對於音樂不同時期曲目,使用不同素材來詮釋技巧與風格。 3. 從幼稚園至研究所畢業,需設計延續性課程,並確實執行。 4. 協助學生在音樂上自我探索、培養想像力,及音樂批判能力。 5. 使學生擁有歸納與演繹能力。. (六) 曼哈頓維爾 音樂課程方案(The Manhattanville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 MMCP) 1965 年,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方案由美國教育辦事處(United States Office of Education)贊助,計畫對象是小學低年級至高中的學生(K-12),目的是為他們發展連 續性音樂課程及相關音樂素材。課程方案目標一是為 K-12 準備音樂相關素材之課程, 並設計讓學生發現問題或結果的教學;目標二是根據孩子理解,培養他們有連續性的音 樂基本概念;目標三是透過螺旋式課程,能更統一音樂與其他領域的思維。因此這個計 畫方案主持人 Thomas,為了 MMCP 訂定了四個項目(Mark, 1996) : (1)螺旋式音樂課 程指引與相關素材(2)將音樂概念有順序性的讓學生理解(3)螺旋式課程成為一門哲 學,教師可直接運用在各階段的音樂課程中(4)教師應用 MMCP 的課程概念。計畫結 果確實發展了三年級至十二年級「整合」的 CM 課程,也發展幼兒音樂教育「互動」課 程。 MMCP 計畫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然聲音本質與結構,來發現聲音原本的特質與功能, 體驗環境與音樂聲響,促使學生依照他們的經驗,嘗試描繪心中感受。MMCP 將音樂概 念區分為兩大類:既有概念(inherent concepts)及慣用概念(idiomatic concepts) 。既有 概念被定義為適用於所有類型音樂上,包括形式、旋律方向、音色、織度、力度、和聲 及節奏;慣用概念是指特定的音樂歷史時期,或是世界上特定區域的音樂。MMCP 深信, 如果音樂教育始於既有概念,學生將不會做出只適用於某些音樂(慣用概念)的價值判 斷,形成無偏見的音樂價值觀。MMCP 利用三種類型的技能:聽覺(聆聽)、靈巧性質 (表演) 、翻譯(記譜法) ,著重在當代音樂形式,包含流行音樂,要求學生要將這些音 14.

(25) 樂視為藝術的一種形式,並能深刻體會與感受,此外,MMCP 設計一系列解決問題課程, 協助學生一同解決遭遇的困難。 參與 MMCP 的學生,皆被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藉由體驗課堂活動後,能集作曲家、 指揮家、表演者、聆聽者及評論者於一身。. (七) 夏威夷音樂課程方案(The Hawaii Music Curriculum Program) 1966 年在夏威夷大學召開課程會議,會議中訂定七大課程核心主題與最主要需求, 參與者亦參加夏威夷音樂教育協會及州教育廳贊助的全夏威夷學校音樂課程評估,這些 結果皆發表在 1968 年的「夏威夷音樂課程現況」(“The Status of the Music Program in Hawaii’s Public Schools”)一文中,也刊登在期刊中,促使當局開始進行課程研究與發展。 剛開始出現了「音樂常駐學者」(Resident Scholar in Music) ,被分發至各個學校;同時 討論出學校的教學內容需在教師與學生發展音樂素材前,因此將音樂定義為一門課程, 並發展成音樂課程方案。方案主持者 William Thomas 與其他參與者共同合作,完成了夏 威夷課程計畫--課程設計(The Hawaii Music Curriculum Project: The Project Design),這 是一份 K-12 音樂課程的指引,對全美國其他地方同時產生影響。 計畫中使用 CM 教學手法,因為它擁有完整組織架構(音樂內容、過程),可以提 升課程品質及教學技巧,產生正面效果,許多國家也深受影響,試圖以 CM 發展學校音 樂課程。參與者一致認為演奏項目不能掩蓋其他音樂重要元素如聆聽、創作,當然這些 項目也不能取代演奏,不過它們在音樂課程中應佔有一定比例,透過音樂課程培養出音 樂學習者具有音樂家行為,所以計劃最重要目標為音樂理解,這些理解透過(1)音樂 知識攸關演奏;(2)表演涉及音樂知識來獲得。 計畫制定的連續性音樂課程方向為(1)視音樂為一門科目;(2)促進達成 CM 目 標;(3)在音樂理解上,建立有組織的連續性 K-12 課程。在課程中,學生學習音樂七 個構成元素—音、節奏、和聲、織度、形式、調性及旋律,同時利用這些元素學習所有 音樂時期、風格、文化的作品,對於每個階層孩子的目標,就是透過以不同音樂角色如 聆聽者、指揮者、表演者、分析者及即興者……等,來參與此種廣泛的音樂課程。 15.

(26) 具連續性課程的 K-12,被劃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K-1 年級):音、節奏、和聲、織度、形式、調性及旋律皆在初步介紹與認 識。聆聽、創作、討論音樂基本內涵,使用音樂聲音圖像的介紹。 第二階段(2、3 年級):音、節奏、和聲、織度、形式、調性及旋律的延伸,加深並加 廣,著重在孩子的演奏。 第三階段(4-6 年級):延續前兩階段活動,1/3 課程比例介紹不同傳統樂器演奏與歌唱 技巧,2/3 關注於選定的主要樂器。 第四階段(7-8 年級):依照個人興趣組合成室內樂,聆聽、創作與分析活動延續。 第五階段(9-12 年級):持續室內樂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如音樂理論、音樂作品……等 課程。. 圖 2.1 夏威夷音樂課程方案教學階段圖 資料來源: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4th ed.)(p. 120), by P. Madura, M. L. Mark, 2014,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6.

(27) (八) 檀格塢研討會(Tanglewood Symposium) 1967 年進行檀格塢研討會,其研討會主題為「美國社會的音樂」,參與者包括音樂 家、學者、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勞工領袖、哲學家、神學家及實業家,這些參與者評 估美國在社會及教育上,音樂所扮演之角色,所得結論為教育主要目標是藝術生活、個 人身分建立及創造力培養。在檀格塢研討會上的音樂教育者,制定八個提升音樂教育的 宣言,其內容為 CM 探討之廣泛音樂內涵: 1. 當藝術維持了它的完整性,音樂的最好狀態便形成。 2. 音樂上所有時期、風格、形式及文化,皆屬於課程的一部分。音樂課程必須涵蓋多 樣性音樂,包括現在年輕人的流行音樂、前衛音樂、美國民歌及其他文化的音樂。 3. 從幼兒至成人,學校或大學必須提供充足的音樂課程。 4. 高中的藝術架構,必須包含教育一般內容及重要部分。 5. 發展教育科技方面的教學相關研究,以提供音樂上之研究。 6. 著重在協助個別學生滿足其需求、目標與潛力。 7. 音樂教育者必須貢獻技能並發揮洞察力,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8. 教師的教育課程需包括教導音樂史、音樂文學、人文及相關藝術能力的課程,同時 教師必須具備與年輕人、成年人、弱勢族群、情緒不穩……不同族群工作之心理準 備。. (九) GO 計畫(Goals and Objectives Project) 第一個參考檀格塢研討會建議的就是 GO 計畫,1969 年由美國國家音樂教育協會 (MENC)主持,組織了委員會與小組委員會,在音樂教育方面評估現行活動、建立其 他可行方案,討論內容包含如音樂行為(識別與評價)、高中的音樂素養研究、青年音 樂、都市音樂教育、研究、探究事實、審美教育、幼兒教育、科技衝擊、高等音樂教育、 學習過程、音樂促使國家富足因素、MENC 專門課程、專業機構、非西方文化音樂…… 等。1970 年,MENC 全國執行委員會調整 GO 計畫的目標,這些目標是音樂教育改革 前兆,促使 1994 年 MENC 通過國家音樂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Music) 。國家 17.

(28) 音樂標準是國家藝術教育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一部分,上面 清楚列出美國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在藝術上包含音樂、舞蹈、戲劇及視覺藝術…… 等應該知道且可達成之內容,同時列出標準參照點,提供明確達成準則。 1983 年, 「國家危機」 (A Nation at Risk)一文刊出,讓大家意識到現行教育實施及 政策的不足,促使 1990 年產生國家教育目標,緊接著就是目標 2000 的「美國教育法」 (Educate America Act) 。這個法案對於音樂教育來說很重要,因為在國家目標中,將藝 術視為核心科目之一,也明白顯示科目中技能知識的內涵,是孩子學習的一部分。. (十) 國家藝術教育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 1994 年 MENC 出版「國家藝術教育標準」 ,它將藝術課程分為音樂、舞蹈、戲劇及 視覺藝術四類,MENC 以對學生與社會有利為前提,審查藝術教育內容中的重要性與必 要性,強調在學習過程中,需保有積極心態及訓練有素心靈,以發展各種藝術活動如直 覺、想像、推理、靈巧、表達與溝通,因此國家藝術教育標準認為,藝術教育在執行利 於整個社會的課程時,可讓學生獲得: 1. 了解人類過去與現在的經驗。 2. 學習適應與尊重他人(通常是困難的)思考、工作及表達的方式。 3. 學習在不同情況下解決問題能力。 4. 了解藝術的影響力,如每天生活中的創造、設計能力。 5. 在沒有答案時的情況下做決定。 6. 在不同文化議題上,能分析非口語上的溝通並做出明智決定。 7. 與他人在不同情況及不同思想、感受上溝通時,給予他們極大而有力的自尊。 國家藝術教育標準建議每位學生不論背景、天分及身體上缺陷,皆需接受藝術教育, 因為藝術可以幫助學生開啟理解圖像與符號的世界,且藝術應該是全體學生接受的一般 教育。這個標準要求學生在國中時期達成,其技巧與知識準則為: 1. 除了舞蹈、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的橫向連結,還要學習每門藝術使用到的基本詞彙、 工具、技術之使用方法。 18.

(29) 2. 至少要精通一門藝術形式,包含解決藝術相關問題。 3. 培養對藝術基本的分析能力,並綜合結構、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思維。 4. 從文化及各個歷史時期得知,溝通是代表了解藝術作品的方式。 5. 鑑別類型、知識及技術上不同的各類藝術。. (十一) 豪 斯 賴 特 研 討 會 ( The Housewright Music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Music Education) 豪斯賴特研討會關注在音樂對個人的影響,這個研究討會賦予音樂教師更多角色與 責任,它可說是確認了檀格塢研討會的結果。與會者共識如下: 1. 不論年紀、文化背景、能力、居住地點及經濟狀況,所有人皆有權力參與最佳音樂 活動。 2. 音樂需維持整體性,所以音樂教師必須引導與發展有意義音樂課程與經驗。 3. 在各個年段,必須清楚分配音樂教學時間,以使音樂課程具整合性、順序性及達成 標準。 4. 不是只有西方藝術傳統需受到保護與傳播,所有音樂項目在課程中都是受到重視的, 所以音樂教育者必須了解他人過去所經驗過的音樂,嘗試將它們整合於音樂課堂中, 讓大家認識。 5. 音樂教育家在音樂研究上,必須要對於日新月異的科技及所有適用的工具精通,同 時認知大家聚集在一起創造及分享音樂的重要性。 6. 音樂教育者應該接觸不同音樂產業及機構,以提升音樂課程品質與數量,這必須開 始於各個地方社區,同時為教學與學習訂定適當角色。 7. 音樂教育者被定義的角色為開拓音樂課程;專業音樂教育者必須領導與協調音樂活 動,以確認正式及不正式的課程統整。 8. 音樂教育的責任包含招募准音樂教師。有潛力的教師必須設計不同背景的教學情境, 培養教學及音樂能力,並且透過專業培養來維持其專業性。另外,為了教師尋求多 元音樂課程,許可其選擇性探索內容。 19.

(30) 9. 支持教師繼續研究音樂各方面活動如知識、情緒、生理反應……等,探查音樂研究 輔助社會結果,這與進行有意義音樂研究同等重要。 10. 製作音樂是學習者必經之路,因為他們必須要了解音樂及音樂傳統。製作音樂廣泛 的被解讀為演奏、作曲、即興、聆聽及音樂符號詮釋。 11. 音樂教育者必須參與其它提供給一般大眾的有意義音樂課程,這些大眾包含及早接 觸音樂的人,或是一輩子都會接觸音樂的人。 12. 音樂教育者必須分辨出阻礙現實的屏障,並克服它們。. (十二) 安娜堡研討會(The Ann Arbor Symposium) 檀格塢研討會後,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進行有關心理學與音樂的研討會,由 MENC、密西根大學音樂院及密西根大學教學與學習研究中心贊助。研討會上,傑出心 理學家在會議上提出心理學方面議題,音樂教師也提出音樂學習及音樂理論的問題。在 第一個會議中得到六個共識,分別為聽覺感知、自動學習、認知能力、兒童發展、記憶 及訊息處理;第二個會議最主要是心理學家回應第一個會議的內容;第三個會議著重在 創造及動機的探討。許多理論與觀點從安娜堡研討會的三個會議中出現,我們從討論結 果得出三個重點: 1. 音樂教育必須適用於具個別差異的學習者身上。 2. 音樂教學必須同時貫穿學習者的不同層次;學生必須了解音高與節奏的音樂結構, 是與聽覺、語言及符號聯想有關,也牽涉到教育環境因素。 3. 音樂概念與技能,應該在所有教育過程中執行。. (十三) 山下湖座談會(The Mountain Lake Colloquium) 1990 年代最實際、最具哲學的計畫即為山下湖座談會,討論音樂教學方法。第一次 山下湖座談會在 1991 年的維吉尼亞山下湖渡假村舉辦,這個研討會營造了非競爭且支 持性的氛圍,讓大學教授與音樂教育者分享彼此的優勢、劣勢、勝利及疑慮,參與者關 注夥伴關係、公共政策、教育結構及規劃、演示、認知技能,及其他與音樂教學及學習 的相關議題。 20.

(31) (十四) 蓋蒂藝術教育學院(The Ge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s) 本是蓋蒂藝術教育,為了促進創造力,而改變藝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這是蓋蒂藝 術改革方案,其理念為當改變是有系統,或經由校長或督學領導,改革將會成功。蓋蒂 藝術改革方案強調持續溝通與合作產生藝術改革,同時鼓勵小組及網路合作,也與社區 藝術中心合作,如博物館、交響曲與公立學校的交流。蓋蒂藝術改革方案強調專業課程 及課程結構,認為學習音樂,不是只有在課堂,亦包括博物館、音樂廳及表演場地,也 就是移動藝術課程的地點。這個方案探究非正式幼兒音樂教育,及更多有系統的國小至 高中課程。. (十五) 2020 年 願 景 : 斯 賴 特 座 談 會 ( Vision 2020: The Housewright Symposium) 此座談會舉辦於 1999 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音樂院,為檀格塢研討會的更新版本, 檢視影響美國數十年的音樂教育內容,同時期待能繼續影響至 2020 年。在會議中,通 過以下內容: 1. 不管年紀、文化、能力、場合、經濟,所有人都有得到充分音樂經驗的機會。 2. 音樂教育者必須要發展有意義的音樂內容與經驗。 3. 各個階段教學時間,必須分配在學習正式音樂,讓整合的、有順序及標準的的音樂 課程可以有效執行。 4. 所有音樂在課程中都有存在價值。不只有傳統西洋藝術需要被保留與傳播,音樂教 育者必須了解其他音樂,並整合至他的音樂課程中。 5. 音樂教育者必須對科技精通並富有知識,才可以適時運用這些工具在音樂上。 6. 音樂教育者必須參與音樂機構課程,以提升自己教學品質。 7. 當前定義的音樂教育家,為能擴充音樂課程的教學者。 8. 招募音樂教師須承擔許多責任,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教師,擁有不同教學及音樂能 力,需持續透過專業訓練以增能。. 21.

(32) 9. 解決音樂問題需要生理、心理與情感的支持。 10. 音樂創作是學習者用來了解音樂傳統的重要途徑。 11. 音樂教育者必須提供有意義的音樂課程給幼齡學習者至終生學習者。 12. 音樂教育者必須找出以上內容的困難之處,並努力克服它。. (十六) 21 世紀技能合作關係(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1 世紀後十年,美國的音樂教育具重要發展,21 世紀技能合作關係協會建議新的 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認為技能建立在藝術上,會讓學生成為有能力的公民。藝術可以 在所有人類共同創作與想像上,茁壯成長並自由表達,這讓我們了解大自然演進隨著時 間推移,藝術文化卻保持不變。. 二、 整合性音樂素養的內涵 (一) 整合性音樂素養理念 整合性音樂素養橫跨音樂各科,一般音樂內容被分成數個音樂科目,如音樂史與音 樂理論被教導得毫無關連性,鮮少有教師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以致學生無法了解彼此相 關,如此支離破碎之音樂視野,迫使學生無法體會真正完整音樂內涵,所以 CMP 帶領 傑出的音樂家與音樂教育者,一起設計課程解決這個問題。CMP 建議的 CM 原則: 1. 不管學生最後是否走入專業,音樂訓練方面必須提供學位。 2. CM 整合概念性知識,讓學生有能力發展、體驗與溝通音樂作品內容。 3. 音樂訓練課程必須設計出能應用音樂各領域的綜合知識。 4. 所有音樂研究皆需與「整合性」的思想與練習相扣。 5. 音樂性課程可演變為開放性課程,教師可給予學生超出一般音樂教育模式的建議, 以求尋找與解決音樂素材相關問題。 6. 音樂訓練相關研究必須根據學生的音樂發展及表演需求,給予他們清楚目的。 7. CM 促使課程間彼此相關聯。任何特定主題研究不必僅侷限於某一課程,也可在其 他課程中使用其他方式來補足課程內容。. 22.

(33) 整合性音樂素養包含三部分:學習契約(The Learning Contract) 、學習活動包(The Learning Activity Package, LAP)及學習中心(The Learning Center)。 1. 學習契約(The Learning Contract) 學習契約為一個「書面同意書」 ,同意書內容是由學生簽名後自行擬定學習計畫及學 習目標,學生可選擇彈性、個別化及概念化的方案內容,教師從旁給予協助,提供個別 化適性指導與建議。學生從活動中扮演演奏者、聆聽者及創作者角色,在限定時間內組 織學習內容及目標,作為評定依據。 2. 學習活動包(The Learning Activity Package, LAP) 教師給予清楚學習方向後,讓學生扮演創作者、演奏者與聆聽者角色,並以個人步 調逐步建立音樂觀念,在 LAP 最初目標為行為修正(Behavior Modification) ,學生依據 設計過的方案,進行修正與自我評價,完成學習任務。LAP 教學內容包括教學主題、時 間分配、音樂概念呈現、行為目標、成績等第、完成 LAP 所需素材、後續活動及研究 測驗建議。LAP 對於不同學生會有不同課程內容;使用統整性方式介紹樂器、樂器維修 與保養;電子設備指導、協助學生發展讀譜能力、對器樂及聲樂教學及指導學生音樂歷 史與理論……等。 3. 學習中心(The Learning Center) 學習中心指的是可以以單元式或是在不同場域進行,內容包括對樂器的探索、演 奏、創作、音樂遊戲、音樂研究及音樂相關素材。學生運用手中的學習單或資料袋,依 照自己學習速度完成活動。 以上的學習契約、學習活動包及學習中心,皆強調學生需扮演成創作者、演奏者及 聆聽者角色來進行學習,大多數學生沒有多餘時間、金錢、機會學習音樂內容,教師需 透過音樂課程培養學生接觸音樂各個面向,同時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以獲得音樂理論、 音樂史、曲目或是風格……等的知識,透過 CM 教學,將此概念應用於各個階層學生, 促使他們成為全方面音樂家。. 23.

(34) (二) 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學目標 整合性音樂素養的目標,為學生從幼兒階段至大學,皆透過演奏、分析及作曲的均 衡體驗,培養出個人音樂能力。 1. 演奏能力:能閱讀並重建作曲家當初寫出的音樂。 2. 分析能力:能透過有知覺的聆聽,描繪出音樂。 3. 作曲能力:能了解並應用作曲及即興技巧。 以上三個基本音樂能力囊括在所有音樂中,音樂必須與他們其中之一有相關,而即 興能力是將三個音樂能力進行串聯,同等強調三者在 CM 課程中的重要性。. 圖 2.2 整合性音樂素養之音樂能力圖 資料來源: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4th ed.)(p. 118), by P. Madura, M. L. Mark, 2014,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24.

(35) 圖 2.3 整合性音樂素養對於演奏作品之目標藍圖 資料來源: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4th ed.)(p. 122), by P. Madura, M. L. Mark, 2014,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整合性音樂素養是一種彈性哲學,它並沒有指定使用特定教學技巧、學習方式及特 定樂器,反而建議使用各種方法來形塑學習角色及教學角色。在音樂領域中,不管是樂 團、聲樂或是一般性音樂,音樂結構都經由許多途徑呈現在學生面前,協助他們學習音 樂方面作曲、分析及演奏的技能。整合性音樂素養的目的是在幫助學生從音樂本質中獲 得洞察力,它具多種風格,生活中也到處被許多人運用,當學生洞察能力自一般音樂元 素學習而被培養後,便可進行更豐富的作曲、分析與演奏,便達到整合性音樂素養的目 標。目標如下: 1. 提供有意義且完整的音樂經驗,強調不管學生能力、成就及訓練過程如何,他們應具 自發性、自我動機能力及創造力。. 25.

(36) 2. 允許學生自由且個別探究音樂。 3. 在沒有喪失了解音樂基本的框架下,允許音樂課程以個別化的方式及不正式的方式進 行。 4. 在所有音樂課程及所有器樂、合唱課程……等,強調分析(音樂過程的描述)、作曲 (音樂創造與組織)及音樂演奏(重建音樂作品)。 5. 為學生提供音樂創意、演奏及分析經驗,為他們打開音樂行業的大門。 6. 為參與一般性教育的學生提供滿足音樂美學觀的經驗,同時強調演奏、分析及創作。 7. 與學生自我文化及熟悉環境有關聯的音樂經驗相結合。 8. 開始一個音樂經驗,讓它不會終結於課堂內,未來還可參與一輩子。 9. 在每個音樂經驗中提供綜合音樂元素。 10. 避免孤立音樂任何一面向、元素、功能,而超出音樂範圍。 11. 聚焦在音樂學習上能力的獲得,而不是瑣碎知識學習。 12. 鼓勵體驗多元音樂,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流行音樂、非西方音樂、傳統音樂、 民謠歌曲及電子音樂。. (三) 整合性音樂素養學生與教師角色 1. 學生角色 整合性音樂素養強調課堂內透過實際表演、聆聽、描述,以及創作和即興,獲得音 樂元素,如此,學生便可分別扮演聆聽者、作曲者及表演者的角色了。在三個角色中, 其中一個為主要角色,與剩下兩個角色互為關係,不管是哪種角色,每個角色都必須在 CM 的框架內。學生在 CM 的課堂中,參與由這三個角色延伸的相關創意活動,並以個 別或團體的方式與教師相互討論,學生可從此過程中發現其餘兩個角色的重要性,此外, 在課程學習中,學生角色必須是積極的,因為他們必須在扮演演奏者、聆聽者及創作者 角色的經驗後,學習音樂各種元素;也透過老師給予的教學活動,產生互相影響、彼此 參與、發現及解釋所有時期、場域及文化的音樂。. 26.

(37) 聆聽者 表演者. 表演者 作曲者. 作曲者. 聆聽者. 作曲者 聆聽者. 表演者. 圖 2.4 整合性音樂素養學生角色圖 資料來源:Teaching Music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nd ed.) (p. 121), by L. Choksy, R. M. Abramson, A. E. Gillespie, D. Woods, & F. York, 2001, New Jursey : Prentice Hall. 2. 教師角色 CM 課程強調統整觀念,呈現音樂各個面向的關聯,教師教學時,引導學生對於音 樂各個面向進行有深度並具廣度的探討,盡可能透過不同教學內容,檢視學生是否對音 樂概念與元素完整且徹底了解,可幫助學生擴展音樂理解與技巧發展,同時,教師也要 引導學生接觸不同類型、不同文化及不同國家的音樂;引導學生認識各個時期的音樂包 含現代音樂、大師音樂……等,讓學生從這些廣闊的範圍內進行演奏、分析、創作及即 興。 有些教師誤認 CM 出自於當代音樂方案(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 ,所以教學內 容皆為認識現代音樂,雖然認識現代音樂是課程重點之一,但是完整的課程稱應該要包 括原始音樂、古老東方音樂、美國青年音樂、民間音樂及創作各個時期音樂的作品。 教師進行教學時,要讓課堂氣氛呈現積極氛圍,同時也要進行多個教學項目。課程 概念在課堂中只是前提,重要是讓學生發現他們透過作曲、演奏、分析及聆聽的方式, 達到立即效果或是獲得表達個人想法機會,他們便會享受於學習。這些方式適用於整班 教學、合奏練習及私人課程,促使教師了解教學材料的使用、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教導音 樂基本概念的技巧。 在進行整合性音樂素養教學的教師,必須培養自己教學技巧及音樂多面向的整合,.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