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DINA 理論及相關研究

壹、認知診斷模型(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CDMs)

認知診斷是結合心理與測驗發展而成,加上診斷的目的是在解釋、分析個 別的狀態、分類,所以認知診斷模型(CDMs)是以屬性概念作為診斷的目標,可 用來了解學童技能有無、認知的過程,還有解決問題的策略之用(涂金堂,2003;

Torre, 2011);換句話說,認知診斷理論正是探討學生潛在知識結構與作答關係 的研究(甘媛源、余嘉元,2009)。

CDMs透過二元分類的方法診斷學生是否具備解題的技能,也就是說透過測 驗了解學生是否精熟技能,因此說明CDMs具有診斷功能。舉例而言,一個診斷3 個屬性技能的診斷測驗,其學生可能的作答反應組型,透過向量表示所有集合:

{(0,0,0)、(1,0,0)、(0,1,0)、(0,0,1)、(1,1,0)、(1,0,1)、(0,1,1)、(1,1,1)},接著以Q矩 陣當作技能影響試題的對照表 (Tatsuoka, 1985)。Q矩陣表示題庫中的試題所需要 的特定的技能,假設若有J個試題及K個技能,則Q矩陣大小為J×K,矩陣內元素 定義為

1 1... 1...

jk

0

j k

q   jJ kK

第 個試題需要第 個技能

= , 其中, ;

其他

(2.1)

從上可知,每一個試題恰為Q矩陣中的一列,且Q矩陣的使用普遍存在認知診斷 模式當中。

透過學生在試題上的反應組型與Q矩陣的對照後,模式再進行分類,但影響 受試者答對的因素有是否具備此解題所需的技能,還有技能精熟的程度或受到雜 訊(noise)干擾,所以不同的機率設計就衍生不同的認知診斷評量模式,例如:DINA 模式(Deterministic Input, Noisy “and”Gate Model, DINA)、NIDA模式(Noisy Input, Deterministic “and”Gate Model, DINA)、DINO 模式(Deterministic Input, Noisy “Or” Gate Model, DINO)。

39

CDMs可分成潛在特質模型與潛在分類模型,其中潛在分類模型主要是用來 分析受試者的作答反應組型,從中了解受試者的潛在知識結構,也克服了古典測 驗理論與試題反應理論的缺點。本研究將集中探討潛在分類模型的DINA模式及 其延伸的模型。

貳、DINA 模式(Deterministic Input, Noisy “and”Gate Model)

DINA 模式的創建與流行開始於 Junker, Sijtsma (2001)的研究,它是一個隨 機連接模式的例子,也是潛在分類模型的一種,模式隨機的因素是說如果受試 者具備有解題該有的屬性,其結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答對試題,但如果缺乏該 有的屬性,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一定會答錯試題,也就說明 DINA 模式最重要 的兩個參數―猜測(guess)、粗心(slip)。

定義

Y

ij是受試者

i

在試題

j

上的作答反應,其中

i  1 ,  , Ij  1 ,  J

,受試者的 二元的屬性向量表示為

i

  

i1

, 

i2

,  , 

ik

,其中

k  1  , , K

,之中的元素若表示為

 0

ik ,說明受試者不精熟或具備認知屬性

k

,而

ik

 1

說明受試者能精熟認知屬 性

k

DINA模式的分類確定是依附在受試者潛在反應

ij

ij代表受試者是否具有 答對第

j

個試題所需的所有技能,若全部具備則其值為1,反之,受試者至少缺少 1個答對第

j

個試題所需的技能,其值為0,其中DINA模式是依據受試者認知屬性 的狀態與試題的Q矩陣進行判斷,其計算公式如下:

K

k q ik ij

jk

1

(2.2) 其中,

q

jk:受試者答對第

j

個試題是否需要第

k

個認知屬性,如需要該屬性 其值為1,無則為0。

40

但在實際的作答情形當中,受試者會受到雜訊(noise)干擾,並非像理想的 DINA模式所假設的,如具備需要的認知屬性時便能答對該題,也就是說受試者 會受粗心(slip)及猜測(guessing)兩種影響。粗心的意思是受試者具備需要的屬性,

但卻不小心答錯了試題;猜測的意思是受試者不完全具備該有的屬性情況下,卻 答對試題,其定義分述如公式(2.3)(2.4):

0 1

ij ij

j

P Y

s

(2.3)

1 0

ij ij

j

P Y

g

(2.4) 綜合上述所有情況,DINA模式下受試者i答對試題j的試題反應函數定義如下公式 (2.5):

Y

ij i

  s

j

g

j

P

j

 

i

P

1

 

1

ij 1ij

 

(2.5) 其模式也假設說1

s

j

g

j (Henson, Templin, & Willse, 2009),也就是說模式假定 受試者精熟試題

j

的屬性之答對機率比受試者不精熟試題

j

的屬性之答對機率還 要大,這個假定顯然是很容易理解。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試題需要兩個屬性,且設定

g

j

 0.1 、 s

j

 0.1

,其DINA 模式的機率分配圖如圖2-7:

41

圖 2- 6 兩個屬性的 DINA 模式的機率分配圖

資料來源:Advanced Topics in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ing工作坊,2011。

接著說明在DINA模式裡受試者

i

對試題

j

的反應程序,

圖 2- 7 受試者

i

對試題

j

的反應程序圖 (de la Torre, 2009)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0,0) (0,1) (1,0) (1,1)

DINA Model

Probability of α

42

表示受試者的能力反應組型

ij是與受試者認知屬性的狀態與試題的Q矩陣相關,

如果

ij

 0

,則答對的機率為

g

j

ij

 1

,則答對率為

1  s

j

DINA模式的優點在於模式簡單易懂,只涉及「粗心(slip)及猜測(guessing)」

兩個參數,真正實現了對認知診斷模型的簡化。

叁、HO-DINA 模式(Higher-Order DINA)

HO-DINA 是 DINA 的延伸模式,de la Torre & Douglas (2004)認為受試者的 對試題答對機率的影響,還是與DINA模式相同。de la Torre & Douglus (2004)定義 如果DINA模式包含了

i就稱為HO-DINA模式。其圖形表示如圖2-9

43

圖 2- 8 HO-DINA 模式反應程序圖

HO-DINA模式的優點在於認知屬性上加上一個高階層的架構,潛在特質

i的 加入,使得估計時就可以降低屬性組合的數量,同時也達到參數精準的估計。

i

a ,

k

b

k

i

q

j

ij

g

j 1

s

j

Y

ij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