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IS 持續使用模式

本研究主要以IS持續使用模式來探討國小教師持續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的 意願。「IS持續使用模式」為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 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

結合科技接受模式中的知覺有用性而提出的理論。因此,本節擬先對期望確認理 論及科技接受理論做說明,再針對IS持續使用模式做相關的介紹。

一、 期望確認理論

期望確認理論 (Excpectation‐Comfirmation Theory, ECT) 最初是由Oliver (1980)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 (Festinger, 1959) 所延伸而來的。過去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

期望確認理論廣泛被應用於評估消費者的滿意度及購買後行為,其對產品再購及服 務持續使用的預測力,也在許多學者廣泛的應用於不同領域的研究中而得到充分驗證 (Oliver, 1993; Spreng et al., 1996; Swan & Trawick,1981; Patterson et al., 1997)。

期望確認理論的基本概念為:

(一)事前期望 (Expectation)

消費者對某項產品或服務,在購買前會因為過去的經驗、他人的評價、行銷 人員提供的資訊,而產生某種程度的預期心理。

(二)知覺績效 (Perceived Performance)

購買後,消費者依據實際使用情況,對產品或服務的績效產生了新的認知。

(三)期望確認 (Confirmation)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服務之後,會將事後的知覺績效和事前的預期作比較,

而產生一個確認值。當產品的知覺績效高於預期,是為正向不確認;當產品的知 覺績效等於預期,是為確認;當產品的知覺績效低於預期,是為負向不確認。

(四)滿意度 (Satisfaction)

消費者的事前期望和事後的確認程度,將會影響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

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再購行為或服務持續的意願。

24 資料來源:Oliver (1980)

二、 科技接受理論

Davis (1986) 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TAM) 是 從 Fishbein 和 Ajzen (1975) 的理性行為理論發展而來的,是許多研究者最常用來

25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Davis (1986)

根據Davis (1989) 的理論,對知覺有性和知覺易用性的定義如下:

(一)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種新的科技工具,對於提升工作效率是有幫助的。

意即此時的使用者對此新科技具有高度的知覺有用性,因此對系統保持的正面態 度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二)知覺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使用者認為使用某一種新的科技工具時是簡單輕鬆的事。意即此時的使用者 感覺到新科技的易用性,就會增加其使用頻率的可能性,進而增強使用者對新科 技的知覺有用性。

三、 IS 持續使用模式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提出的「IS 持續使用模式」,強調持續使用的重 要性,他將 Oliver (1980) 提出的期望確認理論做部分的修正,以符合研究資訊系 統持續使用行為的情境。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提出的修正論點如下:

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變數

Perceived Usefulness

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知覺易用性

BehavioralIntentionsto Use

使用意圖 Actual Systefil Use

實際使用

26

(一)IS持續使用模式 (A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的架構主要焦 點著重在採用後變數 (Post-Acceptance),這是因為Bhattacherjee認為採用前 變數 (Pre-Acceptance) 的影響已被含蓋在確認程度以及滿意度的構面內。 資料來源:Bhattacherjee (2001a)

IS持續使用模式主要概念如圖2-3所示,使用者持續使用之意圖會受到使用後

27

四、IS持續使用模式的應用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採用了Bhattacherjee(2001a; 2001b)提出的理論,以IS持 續使用模式進行資訊系統使用意圖之研究。國內的相關研究有許多,而應用在社 交網站的研究有:

翁振銘、王舒民、林娟娟(2010)在影響行動即時通訊服務採用行為因素之 研究中,發現社會層面因素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意願。

朱育慧、羅淑娟(2012)在影響使用者在社群網站持續使用之因素探討中,

研究結果顯示,Facebook 與 Google+兩種社群網站皆能帶給用戶愉悅與快樂的感受,

並且有持續使用意願。

許麗玲、許家祥、李國維(2012)探討 Facebook 用戶的任務價值與體驗價值 調節效果對持續使用意願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皆對持續使用意願有正 向顯著影響。

王宗松(2013)的行動社群表情貼設計之實驗研究-以 LINE 為例,探討原住 民對於行動社群貼圖持續使用之意願。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對 於持續使用意願有正向顯著影響。

翁崇雄、張淑楨(20l3)以系統面、行為面與社會面探討 Facebook 用戶的滿 意度及持續使用意願。結果顯示,三面向對持續使用意願皆有正向顯著影響。

由以上研究發現,IS 持續使用模式應用在資訊系統的研究上,是具有很好的 解釋力。而本研究亦將以其理論為研究基礎,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行親師溝通 時,其確認程度、知覺有用性及滿意度,對持續使用意圖的影響。但 Bhattacherjee 曾建議可以結合其它重要的使用者認知(Perceptions),能更有效的解釋使用者持 續使用系統之行為。許多研究者也為了能因應不同的研究情境,選擇了適用的變 項來進行研究(余建賢,2014)。因此,本研究考量到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 師溝通時,會受到困擾層面的因素影響,而改變了持續使用之意圖,便將「困擾 程度」變項納入探究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主題,探討國小

28

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面臨到的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持續使用 LINE 進 行親師溝通之意圖。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