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昆霖博士

臺東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 的困擾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

A Study of the Distress and the Affects on the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of LINE as

Parent -Teacher Communication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研究生:王鳳如撰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6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 的困擾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

A Study of the Distress and the Affects on the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of LINE as

Parent -Teacher Communication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6 月 指導教授:謝昆霖博士

研究生:王鳳如撰

(4)
(5)
(6)

謝誌

二年的在職進修,隨著最後一哩路─論文口試的順利通過,即將告一段落。

回首這些日子,酸甜苦辣點滴在心,心裡的喜悅與感動也隨之湧上,對身邊許多 人的相助與提攜,心中更滿是感激!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謝昆霖老師給予明確的方向與指導,在觀念及方法上的匡 正提點,讓我得以順利如期完成論文寫作;也由衷感謝口試委員施能木教授及趙 家民教授的細心審閱,並且針對我的缺失提供寶貴意見,讓我的論文更臻於完善。

此外,也要謝謝曾教導過我的東大資管系師長們的傾囊相授,讓我在專業知識上 成長許多。

感謝我的長官林庭瑤校長的鼓勵及支持,好友紅葉國小黃子誠校長亦不時的 給予關心與協助;同時也要感謝學校的同仁,及所有參與協助這次研究問卷發放 及填答的臺東教育界夥伴們,有你們鼎力幫忙,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問卷的收 集,繼而發展研究。

感謝碩專班的同學們,讓我有個豐富精采的進修生涯,我們一同認真上課、

一同踏青參訪的歡樂時光,將會是我美好又難忘的回憶。更要感謝的是我們四人 小組的夥伴們-佳伶、正吉、文閔,學習路上有你們的相伴及相互鞭策,讓我這二 年的研究更加順遂。

最後要感謝的當然是最親愛的家人,你們是我最堅實的後盾。謝謝老公坤弘 的支持與包容,在我修業期間,幾乎包辦了全部的家事;謝謝寶貝-昱豪、苡禎,

由於你們的獨立懂事,讓我無後顧之憂;謝謝妹妹鳳琦,協助我完成論文的英文 摘要。感謝家人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謹以此論文,獻給愛我與我愛的人~

最最後,要特別感謝戰友 LINE,它不但是我的研究主角,還協助我問卷表單 的發放,更是挑燈夜戰陪伴我與同學討論,謝謝您!LINE~

王鳳如 謹誌 2017.6.

(7)

i

摘要

即時通訊軟體的盛行,不只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也為親師間開闢 了便利的溝通管道,更打破傳統的親師溝通界限。但這不分距離、時間,隨時隨 地都可以和人立即對話的互動模式,卻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本研究主要以「IS 持續使用模式」探討臺東縣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意圖,其次探 討所面臨到的困擾,並比較不同背景的國小導師所面臨到的困擾程度差異,進而 探討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意圖。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臺東縣國小班級導師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所得 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以逐步迴歸分析來探討影響持續使用意圖的關鍵因素,

其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臺東縣國小部分導師,因為覺得會有困擾、不習慣使用、覺得有壓力,而不 選擇 LINE 進行親師溝通,除非家長主動要求,並且能建立使用規範才會選擇 LINE 做為親師溝通媒介。

二、困擾程度負向影響確認程度、知覺有用性、滿意度、持續使用意圖;確認程 度正向影響知覺有用性、滿意度;知覺有用性正向影響滿意度、持續使用意 圖;滿意度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圖。

三、影響持續使用意圖構面的關鍵因素有二個,其中最重要的是滿意度,其次是 知覺有用性。

關鍵字:LINE、親師溝通、持續使用意圖、IS 持續使用模式

(8)

ii

Abstract

The prevalence of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not only changed the interaction patterns between people, but also opened a convenient channel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nd broke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People could immediately dialogue with the interactive mode

regardless of distance and time. However it also brings some negative effects.In this study, the " A 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tention of the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continue using LINE fo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Secondly, it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distress between th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n explore whether the degree of distress will affect the teachers on their intentions of continuing to use LINE fo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and was focused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ry. The feedbacks were analyzed and examin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is then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The results were mainly found as follows.

1. The reasons for some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not using LINE as parent- teacher communication medium were because they we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software and feel pressure of using it. The teachers will not use LINE as the communication medium unless the parents request, and can establish the use of norms.

2. Distress has a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confirma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satisfaction; Confirmation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xtent of satisfaction and teachers’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satisfaction will be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ntention.

3. There are two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s satisfaction, followed by perceived usefulness.

Keywords: LIN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A 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9)

iii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即時通訊軟體之探討... 7

第二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 10

第三節 即時通訊軟體運用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 13

第四節 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困擾 ... 20

第五節 IS 持續使用模式 ...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第二節 研究假說 ... 30

第三節 問卷設計 ... 30

(10)

iv

第四節 預試與信效度分析 ... 35

第五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蒐集... 3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 37

第四章 資料分析 ... 39

第一節 基本資料統計分析 ... 39

第二節 構面的描述性統計 ... 50

第三節 不同背景在各構面的差異性 ... 53

第四節 各構面的相關分析 ... 70

第五節 逐步迴歸分析 ...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81

參考文獻 ... 83

中文部份 ... 83

英文部份 ... 88

附錄一 ... 91

(11)

v

表次

表 2-1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 14

表 3-1 困擾程度之衡量問項 ... 31

表 3-2 確認程度之衡量問項 ... 32

表 3-3 知覺有用性之衡量問項 ... 33

表 3-4 滿意度之衡量問項 ... 33

表 3-5 持續使用意圖之衡量問項 ... 34

表 3-6 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 36

表 4-1 問卷蒐集情況 ... 39

表 4-2 樣本的背景資料次數百分比統計 ... 40

表 4-3 性別變項與年齡變項交叉次數統計 ... 41

表 4-4 年齡變項與任教階段次數統計 ... 42

表 4-5 服務學校所在地變項與其他變項交叉次數統計... 43

表 4-6 任教階段變項與服務學校所在地變項交叉次數統計 ... 44

表 4-7 班級人數變項與服務學校所在地變項交叉次數統計 ... 45

表 4-8 不選擇 LINE 做為親師溝通媒介的原因 ... 45

表 4-9 未使用原因與相關人口變數資料交叉統計 ... 46

表 4-10 未來會選擇 LINE 做為親師溝通媒介的原因 ... 47

表 4-11 未使用原因與未來會選擇使用原因的交叉統計 ... 47

表 4-12 未來會使用原因與相關人口變數資料交叉統計 ... 48

表 4-13 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經驗與現況 ... 49

表 4-14 使用 LINE 與家長互動時進行或傳達事項 ... 50

表 4-15 困擾程度的統計分析 ... 51

表 4-16 確認程度的統計分析 ... 51

(12)

vi

表 4-17 知覺有用性的統計分析 ... 52

表 4-18 滿意度的統計分析 ... 52

表 4-19 持續使用意圖的統計分析 ... 53

表 4-20 性別對各構面的 T 檢定 ... 53

表 4-21 服務學校所在地對各構面的 T 檢定 ... 54

表 4-22 年齡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55

表 4-23 教學年資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56

表 4-24 任教階段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56

表 4-25 班級人數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57

表 4-26 已使用時間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58

表 4-27 已使用時間對知覺有用性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59

表 4-28 已使用時間對滿意度的事後 Scheffe 檢定 ... 60

表 4-29 已使用時間對持續使用意圖的事後 Scheffe 檢定... 61

表 4-30 使用方式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62

表 4-31 使用方式對確認程度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3

表 4-32 使用方式對知覺有用性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3

表 4-33 使用方式對滿意度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4

表 4-34 使用方式對持續使用意圖的事後 Scheffe 檢定 ... 64

表 4-35 平均時間對各構面的變異數檢定 ... 65

表 4-36 平均時間對確認程度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6

表 4-37 平均時間對知覺有用性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7

表 4-38 平均時間對滿意度的事後 Games-Howell 檢定 ... 68

表 4-39 平均時間對持續使用意圖的事後 Scheffe 檢定 ... 69

表 4-40 各構面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 ... 71

表 4-41 研究假說與結果對照表 ... 72

(13)

vii

表 4-42 持續使用意圖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 73

表 4-43 持續使用意圖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 ... 73

表 4-44 持續使用意圖迴歸分析係數 ... 73

表 4-45 滿意度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 74

表 4-46 滿意度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 ... 74

表 4-47 滿意度迴歸分析係數 ... 74

表 4-48 知覺有用性迴歸分析模式摘要... 75

表 4-49 知覺有用性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 ... 75

表 4-50 知覺有用性迴歸分析係數 ... 75

(14)

viii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 期望確認模式 ... 24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 25

圖 2-3 IS 持續使用模式 ... 2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9

(15)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為百年大計,其中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更是學童培育健全身心、學習基本 知識的基礎與關鍵時刻,且學童於國民小學受教育,需歷時六年,亦為其他國教 階段之最,實因在國民小學階段的學童,他們的生理、心理成長變化幅度最大,

其基本品格及道德等人格特質之型塑也是從這裡開始,因此國民小學階段之重要 性不言可喻(王雅薇,2016)。

教育並非可由學校或教育單位獨力完成的,家庭及社會亦負有相當大的教育 責任。為明確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在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三項規定:「國民教育階 段內,家長負有輔導子女之責任;並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選擇受教育 之方式、內容及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另外,國民教育法第二十之二條第 一項:「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為維護其子女之權益,應相對承擔輔導子女及參與 家長會之責任,並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人格權,有參與教育事務之權利。」,也就 是說教育不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責任,父母除了要負起養育子女的義務,對教育 子女更有無可旁貸之責(李宏敏,2013)。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家長對於子女教育觀念及態度也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國民小學階段擔負起教養重責者非導師及家長莫屬,如兩者之間能有良好溝通管 道或方式,促成導師與家長之間對教養觀念之有效溝通與了解,對國小學童之教 養成效將具互補及相輔相成之效(王雅薇,2016)。學者吳明隆(2000)認為在新 時代民主多元、自由開放的社會中,家長參與校務行政、走入班級協助教學與常 規管理是教育革新必然趨勢,教師應順應革新趨勢,進修親師合作相關新知能與 親師合作有效策略,確實做好班級親師合作,以提昇班級學生學習成效,兼顧效

(16)

2

能與效率,由此可見在現今時代的趨勢下,親師互動已是國小教師在其教學生涯 中是不可避免的課題(李宏敏,2013)。

學者 West(1993)指出,親師溝通若能達到和諧,會使孩子在早期經驗的發 展上較為順利。因此,當家長高度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不再只是教師的責任 時,建立良好多元的親師溝通管道,將具有影響親師合作成功的關鍵地位(周芳 玉,2012)。

親師溝通有許多種方式,教師需能靈活運用各種方式,達成親師合作、促進 學童學習(周崇儒,1999)。紙本聯絡簿、親師座談會、電話溝通、家庭訪問、電 子郵件、班級刊物、定期聚會等都是常用的溝通方式。李宏敏(2013)認為雖然 親師互動方式日趨多元,但這些互動方式在實際使用上確實各有其缺點存在,例 如:紙本家庭聯絡簿容易因為學生字跡潦草難以辨識或擅自塗改而造成不正確的 訊息;電話聯繫必須在親師雙方都有共同方便的時間點;親師座談、家庭訪問則 雙方更需事先約好時間,由於時間的受限,次數通常一學期就只有一次。因此有 研究顯示,家長與教師常因「工作忙碌」及「雙方時間不易配合」造成親師互動 上的阻礙(趙聖秋,1998;黃淑華 2006)。因此,建立一個方便有效且親師雙方皆 能輕易上手操作的方式或平台,應為當前促進親師良好互動的重要課題。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6 年 7 月公佈的「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 使用調查報告」,全國 12 歲以上的民眾有 89.4%曾經上過網,當中最常使用的上網 設備是以行動上網功能的手機為主,其比例占 77.1%,有上網路社群或使用即時通 訊軟體的比例占 89.8%。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 的普及,手機連網行為已逐漸取代民眾使用桌電上網的習慣,而網路社群與即時 通訊軟體的普遍使用,更讓人際互動模式改變,也使得人際互動更顯頻繁。

隨著手機上網與即時通訊軟體的普遍性,人們已改變了以往的互動模式,而 這個互動模式也為親師開闢了更便利的溝通管道。愈來愈多教師及家長習慣使用 即時通訊軟體來進行溝通,甚至建立班級親師群組,進行多向的即時溝通,其中

(17)

3

通訊軟體 LINE 在台灣的使用最為普遍,因為使用者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在不額外增 加費用情況下與其他使用者傳送文字、圖片、動畫、語音和影片等多媒體資訊,

甚至進行語音通話。根據 LINE 官方公佈的數據,2014 年時LINE 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註冊用戶,對照上列「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的數據,LINE 在台 灣幾乎已是人人皆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也是親師之間最常使用的溝通平台。

近幾年有多位研究者,進行運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於親師溝通的相關研究,

研究發現確實有其成效。聯合報也曾整理出親師 LINE 群組的方便性:只要透過 LINE 群組,將正確訊息上傳,就可馬上解決問題、釐清誤會,或是得到協助、支 援,甚至孩子在學校的活動,老師都可以隨拍隨傳隨看(賴佑維,2014)。但是即 時通訊軟體雖然方便好用,老師在使用它們進行親師溝通時是不是也可能會遇到 一些困擾呢?從研究者在教育職場上的同仁們之經歷得知,許多老師在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時,偶爾會感到壓力及困擾,甚至有時會因使用不當而產 生親師問題,反而造成親師溝通的障礙。基於以上所述,本研究將以國小教師在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對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成效及困 擾進行調查與研究,期使能提供未來教師在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的參考。

過去的相關研究,大部分是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探討利用即時通訊 軟體運用在親師溝通上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及行為意圖,對於持續使用即 時通訊軟體意圖的研究鮮少,因此本研究將從「IS 持續使用模式」(A

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的觀點,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 師溝通的持續使用意圖,並且結合困擾層面進行調查,以了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的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持續的意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8)

4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 通之現況及滿意度,進而了解國小導師持續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意 圖。本研究之目的列舉如下:

一、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所面臨到的困擾。

二、以「IS 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意圖。

三、探討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意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茲分別就研究區域及對象、研 究樣本及方法,說明本研究的範圍及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區域

以臺東縣 16 個鄉鎮市行政區內之縣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區域。

(二)研究對象

以臺東縣 105 學年度縣立國民小學現職班級導師為研究母群體,並從此母 群體中抽取樣本。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及人力等因素,無法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僅以臺東縣 國民小學班級導師為研究抽樣母群體,其樣本代表性可能不夠完善,造成 推論至其他縣市時會有所差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蒐集實證資料,進一步運用統計分析,為量化研究。問 卷上的選項較缺乏彈性,且受試者容易受當時情境及情緒態度影響,可能 導致研究結果誤差。

(19)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為達研究目的,將流程設計如圖 1-1 所示,說明如下:

一、確立研究主題: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加上研究者的職務之便,與指導教授 討論後,確定將以臺東縣國小班級導師為研究對象,以「使用 LINE 進行親師 溝通的困擾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為研究方向,進行研究主題的探討與論 文撰寫。

二、蒐集及閱讀文獻:確立研究主題、重點及方向後,即針對研究的主題蒐集並 閱讀國內外相關的研究之期刊和文獻。

三、建立研究架構:整理相關文獻,並且歸納統整,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之立 論基礎。

四、設計問卷:其後以研究架構作為參考,將國外學者所編製已具信度、效度之 量表為基礎,編製適合本研究之問卷。

五、問卷發放回收與整理:編製問卷之後,經專家學者審題並進行預試及信度檢 定,最後修改確認正式問卷,隨之進行問卷的發放、回收與資料整理。

六、資料分析及驗證:依據正式問卷的回收樣本,運用 SPSS 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 析及驗證,並整理出研究結果,進行結果之論述。

七、結論與建議:依據資料統計分析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完成論文 撰寫。

(20)

6

研究背景與動機

確立研究主題

蒐集及閱讀文獻

建立研究架構

設計問卷

問卷發放回收與整理

資料分析及驗證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21)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將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節即時通訊 軟體之探討;第二節親師溝通之探討;第三節即時通訊軟體運用於親師溝通之相 關研究;第四節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困擾;第五節 IS 持續使用模式。

第一節 即時通訊軟體之探討

一、即時通訊軟體的發展

在網路日益普及的趨勢下,約在 1980 年代出現了一種透過網路而無實體的社 群形態,稱之為虛擬社群,是一群有相同話題或興趣的人透過網路進行經驗分享、

交流訊息,類似 BBS、聊天室等(丁耀民、王熙哲,2008)。當社群資訊平台日漸 純熟,以及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進而產生的即時通訊軟體便成為全球廣受歡迎的 網路傳播工具。

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age,IM)是一種線上同步互動系統,當兩人或多 人連上網路,就可以讓使用者進行文字訊息、語音對話、視訊及檔案傳輸等訊息 的交換(McClea,Yen,& Huang,2004;Cameron & Webster,2005)。

即時通訊起源於軍中的無線電通訊系統,主要用於緊急事件的處理及即時的 溝通。到了 1988 年,一位芬蘭人 Jarkko Oikarinen 建立了一個網際網路聊天站

(Internet Relay Chat;IRC),主要是透過網路中介傳播,與其他使用者傳送信息 的私人聊天室(Hung,Huang,Yen & Chang,2007),但即時通訊軟體並沒有因 此而受歡迎。直到 1996 年一家以色列公司 Mirabilis 裡的四位年輕的工程師 YairGoldfinger、Arik Vardi、Sefi Vigiser 和 Amnon Amir 開發了即時通訊軟體 ICQ,

開放免費下載,開啟了即時通訊世界(蔡燕平,2003)。

不久美國網際網路公司 AOL 在 1998 年併購了 Mirabilis(Guan & Alkinkemer,

2002)。之後 AOL 也推出新的即時通訊軟體 AIM(AOL Instant Messenger),AIM

(22)

8

在 2000 年之前幾乎獨占即時通訊市場。但在 2000 年後,陸續又有微軟開發的 MSN Messenger,及雅虎推出的 Yahoo! Messenger,成為當時佔據即時通訊市場的前三 名(Metz,Clyman & Todd,2003)。

二、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現況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很多,各國主流也都不太一樣,在歐美、巴 西地區,WhatsApp 的市場佔有率遠超其他競爭對手,中國則以本土開發的 WeChat 最受當地使用者喜愛(Fitchard,2013),南韓以 KakaoTalk 為主,日本最多人使用 LINE(Cutler,2012),臺灣也以 LINE 為最大宗的即時通訊軟體(資策會 FIND,

2014)。

在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16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全國 12 歲以上民眾有 89.4%曾經上網過,較 2015 年增加 5.7 個百分點,推估其人數約 有 1,881 萬人。同一份報告中的另一個調查,有上網經驗者中,最常使用的上網設 備方面,則以智慧型手機為主,其比例占 77.1%,已遠遠超越 2015 年的 57.9%。

由此可見,台灣上網人數及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率不斷攀升,也就是說,國人使 用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十分普遍,手機上網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再從 TWNIC 的 2016 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及資策會 FIND 結合 MobileFirst 研究的「2014 臺灣消費者行動裝置暨 APP 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得 知,上網受訪者中,有上網路社群或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比例占 89.8%。而會下載 使用 APP 者中,使用 APP 類型的三名依序是「社交聊天類(每百人有 73.5 人)」、

「娛樂類(每百人有 44.0 人)」、「行動遊戲類(每百人有 43.9 人)」。

由上述多項調查結果得知,透過智慧型手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社交及公 事處理,已成為國人的生活重心,也驗證了網路社群平台及即時通訊軟體,已突 破了以往簡訊和電話建立連結的通訊,逐漸發展成人際之間的另一種溝通管道(蔡 齡瑤,2015)。

(23)

9

三、LINE 的探討

根據資策會 FIND 於 2014 年上半年首次在臺灣針對 17 類的 APP 進行「百大 APP 活躍使用者的調查分析報告」中,最多消費者使用 APP 的排行前三名為 LINE、

Facebook、臺灣蘋果日報。另外在「2014 臺灣消費者行動裝置暨 APP 使用行為研 究調查報告」進一步的分析個別 APP 使用行為,LINE 的使用比例及每天使用的時 間,都是最高。以下就 LINE 的興起及特色做介紹:

(一)LINE 的興起

即時通訊軟體 LINE,是韓國一家著名入口網站 NHN 公司旗下的日本子公司 NHNJapan 所研發,是一種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用戶間可以跨國界、跨電訊網路 營運商,與其他用戶進行免費語音通話或傳送訊息。LINE 於 2011 年 6 月發表、

開放下載,臺灣地區則在 2012 年 2 月首次於推出。推出八個月之後,包括臺灣在 內共有十五個國家的 APP Store,創下了免費下載排行榜的第一名。根據 LINE 官 方公佈的數據,LINE2014 年時在台灣有超過 1,700 萬註冊用戶。在 2016 年 3 月以 來,LINE 於全球已擁有超過 10 億人註冊使用,其中約有高達 2.15 億活躍使用者。

(二)LINE 的特色

LINE 擁有雙平台及跨裝置功能,可支援 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且用戶不但 能在手機上運用軟體,也同時能在 PC、平板上下載使用,另外有免費電話、群聊、

發送相片、地理位置、表情萌圖等功能,這些都是 LINE 受歡迎的原因。以下再介 紹 LINE 其他的特色:

1. 操作簡單而且免費

推出後即讓使用者免費下載,無論是發短訊、使用電話、聊天、分享影片 皆免費。而且介面簡單,操作容易。

2. 最大賣點的貼圖功能

LINE 內建了很多可愛的貼圖,如饅頭人 (Moon)、熊大 (Brown)、兔兔 (Cony) 和詹姆士 (James) 等,使用者可選擇圖片代替文字,傳遞難以表達之情感,

(24)

10

除了免費貼圖之外,使用者還能在貼圖小舖內購買其他個性化的造型貼圖,

或卡通、漫畫系列貼圖,讓互動添加許多趣味及幽默感。

3. 新增好友簡單方便

LINE 可直接使用 LINE ID 搜尋好友,也可以使用手機號碼當作帳號 ID,只 要朋友也安裝了 LINE,就會自動上傳聯絡人並配置好友。除此,LINE 結 合了 Bump 的用法,可以用 Shake it 來尋找在你附近的朋友,還可以掃瞄 QR Code 的方法新增好友。

4. 強大的群組功能

LINE 支援上限 200 人的群組聊天,群組功能並具備有記事本及相簿,資料 存放雲端,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LINE 的各項服務也一直不斷推陳出新,像是各種風格的 LINE Game、LINE Web Store 代幣線上儲值、LINE Friends 互動樂園。

綜合以上得知,即時通訊軟體 LINE 具有強大的即時互動功能,透過網路帶給 使用者前所未有的便利性,所以才會成為台灣最熱門的網路通訊軟體,而且深深 影響人們傳遞訊息的模式。如果學校教師可以利用 LINE 的特點運用於教育現場,

與家長進行親師溝通,必能增進教師與家長溝通之即時、正確、完整且隱密多元 的訊息傳達性,營造更優質的親師溝通管道(邱雅慧,2015)。如果家庭和學校雙 方有良好的溝通與成效時,學生的表現也將會更符合親師的期望。

第二節 親師溝通之探討

一、親師溝通的意涵及重要性

學校與家庭的關係密切,學校是學生邁向其他社會團體之橋樑,也是家庭教 育之發展與延伸;家庭則是學校教育的基石,兩者交互影響學生的行為發展(郭 素文,2004)。為了讓學校與家庭彼此意見達到共識,雙方採用各種不同的聯絡 方式,透過適當的接觸與交流,將意見及訊息傳達給對方,藉以增進彼此的瞭解

(25)

11

與關係,這種親師之間溝通聯繫的雙向交流歷程,就是親師溝通的意涵(戴清江,

1984)。也就是說,親師溝通是教師與家長雙方運用了各種不同方式(如電話、

會談、書信),相互分享並傳達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及學習訊息,增進彼此之間的關 係,了解彼此對教育的期望,達成對孩子教育實施的共識,進而提升孩子在學校 生活的適應及學習效果的互動歷程(徐千惠,2006)。

伍鴻麟(2002)在研究中提到,家長與教師多數認為親師溝通應以學生表現 及教學活動課程為主。林鳳婷(2010)則認為親師溝通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特質、

與家長保持良好關係及解決學生偏差行為。汪靖容(2011)將親師溝通分為六大 主要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問題、學生的行為問題、學校政策與活動、教學內容 與方法、教育觀念溝通、偶發事件的處理。

良好有效的親師溝通,對老師、家長及學生三方面均有正向效果。老師可從 家長方面獲得回饋,家長可獲得老師提供的資訊,對學生的好處就是催化學生的 學習與成長(張耐,2004)。在親師溝通的過程中,雙方不再感到孤立,老師得 到家長多元的資源,減輕繁雜的工作負擔,也豐富了知識視野;而家長在活動參 與中,也充實了親子教養知能,增進親子感情(劉慈惠、丁雪茵,2008)。由此 可知親師溝通的重要性。

學者林莉玲(2016)認為親師溝通能增進教育效益,親師共同擔負教育學生 的責任,引導學生發展得更適才適性;能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家長的教養效能;

更可以使家庭、學校與社區緊密結合,共享資源,促進社區的繁榮進步。

有感於親師溝通的重要性,2011 年教育部特別出版一本「你好,我也好—教 師溝通技巧」的專刊,希望教師能夠正視並營造良好的親師溝通環境,使學校教 育能夠在親師良好溝通的環境下,達到親師生三贏的局面。書中指出親師溝通的 重要性有:良好溝通是有效教學的橋樑;良好溝通是學生擁有有效學習的關鍵;

良好教育能形塑學生健全人格。

(26)

12

綜合上述學者看法,「親師溝通」應為學校教師與家長共同為了學生的學習成 長而努力所產生的一切互動行為;教師與家長之間運用多元形式將雙方的教育理 念、方法及態度傳達給對方,藉以達到雙方對學生教育實施的共識,進而催化親 師合作並參與班級事務和學校政策與活動;更積極的發揮親師共同輔導的功能,

解決學生的行為問題及學習問題,從而提昇學生的生活適應及學習成長。是以,

親師溝通確實影響教育成效,在親師之間做好雙向溝通以達三贏效果,是為現代 教育的重要課題。

二、親師溝通的方式

為了有良好有效的親師溝通,我們必須提供多元有效的溝通管道,可讓家長 依照個別需求做適當的選擇,使親師關係更加緊密(周芳玉、2012)。

親師溝通的方式很多,凌嬿茹(2015)綜合多位學者(吳武典、林繼盛,1982;

Holahan,1992;吳春助、林淑女,1992;趙聖秋,1998;曾俊凱,2001;郭素文,

2004;孟憲蓓,2010)的研究,將親師溝通途徑歸納成四大類型:

(一)個別性的口語溝通方式,包含電話訪問、家長到校面談、家庭訪問等。

(二)非口語溝通方式,如親師通訊、聯絡簿、行事曆、公佈欄等。

(三)團體溝通方式,有親職教育講座、親師座談、運動會等活動。

(四)其他溝通方式,如 E- mail、電子聯絡簿、班級網頁或部落格。

各種溝通方式各有其優劣性,一般教師及家長覺得電話是最快速、方便的溝 通工具(戴清江,1984;歐陽誾,1990;吳春助、林淑女,1992)。但大多數的家 長及教師卻認為親師座談最具功效,而家庭訪問雖然效果良好,但花費相當多的 時間與精力(戴清江,1984)。非口語溝通方式大部分是單向溝通,不易即時回應

(李昕芮,2015)。根據幾位研究者(鐘美英,2002;林怡君,2007;吳信德,2010;

周芳玉,2012;許斐晴,2012;王思婷,2013)的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在國內的 國中小學階段,家庭聯絡簿是班級親師溝通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多數的家長肯 定它的功能與必要性,於班級經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7)

13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資訊科技提供親師更多元的溝通管道。除了學校設置 網站之外,許多老師也會建立班級網頁或部落格,將班級經營網路化,提供教學 資源與家長互動交流(江芳君,2007)。家長會使用部落格的留言功能或者 E- mail 與教師溝通(王雅薇,2016)。當智慧型手機以及社群資訊平台漸漸普及後,即時 通訊軟體更是親師間常用的溝通工具。

第三節 即時通訊軟體運用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即時通訊軟體運用於親師溝通是在近幾年才較為普遍,相關的論文研究也集 中於這二年,大部分是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探討利用即時通訊軟體運用 在親師溝通上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及行為意圖。茲就與本研究相關的國小 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整理如表 2-1。

(28)

14

表 2-1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陳美素

(2013)

主題:網路社群對親師關係建立與互動之研究-以 Facebook 平台為例 方法:採行動研究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網路社群可視為新的親師溝通互動管道。

2. 網路社群具有即時、方便特性,互動資料易保存查詢。

3. 年輕家長使用 FB 頻率高,嘗試新溝通管道意願較高。

4. 互動對象跨性別,並能廣納整個家庭,為親師關係的重大突破。

5. 親師互動次數、內容、效能的提升,建立更優質親師關係。

李宏敏

(2013)

主題:國小教師透過 FB 進行親師互動之意願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不同性別和每週網路不同使用頻率之教師對透過 Facebook 進行親 師互動的意願有顯著差異。

2. 先前互動經驗對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3. 教師資訊素養對知覺易用性有正向影響。

4. 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正向影響,而知覺有用性對使用行為 意圖有正向影響。

謝雅絮

(2014)

主題: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 LINE 於親師溝通之研究

方法:以科技接受與使用之統合理論為基礎,以人格五因素模式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科技使用態度表現預期、內在動機、社會影響和知覺保全性對親 師溝通有正向顯著影響。

2. 人格特質外向性對親師溝通具有正向顯著影響。

3. LINE 的使用頻率對親師溝通具有正向顯著影響。

(29)

15

表 2-1(續)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王淑靜

(2014)

主題:教師使用即時通軟體建立親師溝通平臺之研究-以 LINE 為例 方法:以深入訪談的方式

主要發現如下:

1. 使用目的為操作使用便利、提供學生在校資訊、輔助聯絡簿與分 享教養、生活資訊;家長則在於聯繫方便和瀏覽學生活動照片。

2. 教師使用時機在教學活動進行前後、學生出現學習問題及特殊情 況;家長則在孩子出現學習、行為問題或對學校事物有疑慮時。

3. 親師與家長溝通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分享家中生活及教養資訊與 校務、班務釋疑。

4. 親師使用 LINE 進行溝通可促進良好親師關係、互動增加、建立 教育共識、正向回饋等。

5. 教師使用 LINE 建立親師溝通平臺會有誤解訊息意義、訊號不穩 定、家長使用觀感差等困擾;家長則遭遇廣告太多、擔心個資外 洩、時間不足、誤解語意等問題。

許莉吟

(2014)

主題:學生家長採用 Facebook 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認知互動、資訊分享以及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的正向 影響,其中資訊分享對知覺有用性的影響較大,其次分別為知覺 易用性與認知互動變項。

2. 社群意識對知覺有用性無顯著影響。

3. 隱私風險對行為意圖無顯著影響。

4. 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對行為意圖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知 覺有用性對行為意圖的影響較大,其次為知覺易用性變項。

5. 行為意圖對持續使用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6. 認知互動與資訊分享是家長願意以 Facebook 進行親師溝通的主要 因素。

(30)

16

表 2-1(續)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凌嬿茹

(2015)

主題:親師溝通效果與 LINE 的使用及家長教養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 Y 國小低年級家長為例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LINE 的使用對於本校低年級親師溝通成效有顯著影響;LINE 的 使用依賴度愈高,親師溝通的氣氛、內容與管道愈好,但頻率愈低。

2. 家長教養模式對於本校低年級親師溝通成效也有顯著影響,家長 要求愈高,親師溝通成效愈好。

黃月琴

(2015)

主題: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研究-以 LINE 為例 方法:運用科技接受與使用的整合理論

主要發現如下:

1. 績效預期、促成條件、社會影響、對行為意圖有正向顯著影響;

知覺風險與收發焦慮對行為意圖有負向顯著影響。

2. 行為意圖對使用行為有正向顯著影響。

3. 不同性別對促成條件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年齡對努力期望、促成條件、使用行為及收發焦慮有顯著差異。

5. 持有行動裝置對努力期望、促成條件、價格價值、行為意圖及使 用行為有顯著的差異。

蔡淑汝

(2015)

主題:LINE 應用於家庭聯絡簿及親師溝通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有使用 LINE 與老師溝通經驗的家長,多數願意使用 LINE 做親師溝 通。

2. 多數家長認同 LINE 比使用聯絡簿更能充分做溝通及降低誤會。

3. 多數家長同意用 LINE 做親師溝通的效率優於使用聯絡簿。

4. 聯絡簿雖是目前最常用的溝通管道,但是家長對於科技產品的認 知與接受度高。對於使用科技產品做溝通方式的接受度也高。

(31)

17

表 2-1(續)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蕭世岳

(2015)

主題:運用具表情貼圖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探究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

主要發現如下:

1. 親師溝通著重於即時性、快速與互動性,表示教師習慣透過舊有 的工具進行親師溝通。

2. 資訊能力越佳者對於透過即時通訊進行親師溝通有較佳的適應,

並且覺得容易透過此工具進行親師溝通。

3. 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會影響使用意圖。

邱美容

(2015)

主題:探討以行動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之影響-以 LINE 為例 方法: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

主要發現如下:

1. 親師 LINE 溝通滿意度對績效預期、努力預期及實際行為具有顯著影響。

2. 績效預期、努力預期正向影響行為意圖。

3. 行為意圖對實際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葉克樓

(2015)

主題:智慧型裝置 LINE 群組與紙本家庭聯絡簿於親師溝通成效之差異 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應用智慧型裝置 LINE 群組的親師溝通成效優於傳統家庭聯絡簿。

2. 年齡較長的家長對於智慧型裝置 LINE 群組家庭聯絡簿的隱密性 有較大的疑慮,此點可供未來親師溝通方面研究之參考。

孫愛盈

(2015)

主題: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意圖 方法:以 IS 持續使用模式,採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教師自我效能會正向影響情緒勞務負荷及確認程度。

2. 情緒勞務負荷會正向影響確認程度。

3. 確認程度會正向影響知覺有用性及滿意度。

4. 知覺有用性會正向影響滿意度和持續使用意圖。

5. 滿意度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圖。

(32)

18

表 2-1(續)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許美玲

(2016)

主題:臺南市教師使用行動即時通訊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教師對於群組中家長的反應是有顧慮,不希望有負面的回應出現。

2. 老師對於除了溝通學生的問題外,還需排解班級群組中家長的紛 爭成到有困擾。

3. 教師對於班群裡面,家長串聯發揮群眾效應,要求老師執行某些 建議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擾。

4. 多數老師會因為上述的三種問題,而對使用即時通訊作為親師溝 通的使用行為降低。

林莉玲

(2016)

主題:國小教師透過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嘉義縣教師為例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嘉義縣國小教師同意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有助於工作效率的提升。

2. 國小教師普遍覺得除了過去互動方式,LINE 是另一種可與家長互 動的選擇,也覺得使用 LINE 和家長互動,是未來的趨勢,但是 在鼓勵家長使用 LINE 與老師進行互動的意願較低。

3. 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教師在性別、擔任職務、每週使用網路 時間等,在使用知覺與使用行為意圖方面,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4. 國小教師對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使用知覺與使用行為意圖 有顯著相關。

(33)

19

表 2-1(續) 國小教師運用即時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理論(方法)、發現

王雅薇

(2016)

主題:國小導師使用社群資訊平台進行親師溝通意願與行為之探討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導師的部分,教師的年齡越年輕,使用社群資訊平台的自我效能 越高,當自我效能越高時,知覺社群資訊平臺的有用性與易用性 也越高,對於使用社群資訊平臺做為親師溝通管道的態度越正 向,也有較高的使用意願,當他們的態度越正向時,則使用社群 資訊平台做為親師溝通管道的頻率也會增加。

2. 在家長部分,年齡對於家長使用社群資訊平臺的自我效能並不顯 著,使用社群資訊平臺作為親師溝通管道之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 用性影響並不顯著,自我效能則對於知覺社群資訊平臺有用性與 易用性皆呈現正相關,有用性與易用性是相互影響,有用性與易 用性對於家長使用態度與使用意願皆有高度相關,但對於實際使 用則無明顯相關。

王品淇

(2016)

主題: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研究 方法: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問卷調查法 主要發現如下:

1. 社會影響對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

2. 知覺風險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負向影響。

3. 知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

4. 知覺有用性對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4)

20

隨著資訊的進步、網際網路的普及,親師溝通的方式也更多元,透過數位媒 體運用的親師溝通方式已成為一種趨勢,從較早期的 E-mail、班級網頁、手機簡 訊、部落格,到近期結合行動上網和智慧型手機的即時通訊軟體,都是親師間常 見的溝通工具,而其中較為親師青睞且普遍使用的是 Facebook 和 LINE。這些數位 化溝通模式除了可以一對一溝通外,還提供了群組的功能,教師除了使用私訊與 家長進行溝通外,也可以利用群組來發佈學校或班級活動訊息及通知,或是討論 班級事務及意見交流,甚至可以提供有關教育資訊與經驗分享。從上表所列研究 發現,親師對這一、二年來盛行的親師溝通新管道有著相當高的期待與評價,且 在上述研究實證中得知,運用即時通訊軟體確實是有助於提昇親師溝通成效。

第四節 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困擾

數位化的親師溝通方式是擋不住的潮流,也有著其存在價值。即時通訊軟體 的盛行,不只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也為親師間開闢了便利的溝通管道,

更打破傳統的親師溝通界限。但這不分距離、時間, 隨時隨地都可以和人立即對 話的互動模式,卻也帶來一些隱憂及困擾。LINE 在親師溝通上發揮的功能、產生 的負面效應等等應都值得教育社群定睛凝視(吳麗君,2015)。

LINE 的功能傾向於零散的訊息溝通、快速簡易的紀錄(劉秀華,2015)。家 長透過 LINE 詢問或傳達班級事務時,會因訊息傳遞快速,讓個別學生問題演變成 全班學生問題,甚至影響親師間的互信,讓老師開始擔憂這些平台產生的問題(李 萬吉,2013)。

台北市大直國小吳秀娟老師認為,親師彼此互加為好友應是可行;但是在公 開談論的平台環境中,發表意見或分享資訊前要再三思考,避免造成誤會或侵犯 他人隱私(張則凡,2013)。王韻齡(2015)也擔憂在數位化時代的親師溝通,

如果使用不當,容易就讓溝通工具變成誤解的根源。

(35)

21

羅怡君(2015)則是認為即時通訊軟體的『誤用』與『濫用』,不僅讓現有正 式的溝通管道失能,容易造成資訊混亂、引發溝通危機,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無法 從生活事件中練習適應、解決、進而調整各種因自己行為伴隨而來的情境。

許美玲(2016)擔憂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會產生更多新的問題。

她將教師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時,會遇到的問題分為三類:(1)即 時焦慮(2)人我畫界問題(3)親師溝通問題。

另外,許美玲(2016)在研究結論中也提到,許多老師對於需要排解 LINE 班 級群組中家長的紛爭感到有困擾;教師對於班群裡面,家長串聯發揮群眾效應,

要求老師執行某些建議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擾;多數老師會因為上述的即時焦慮、

人我畫界問題、親師溝通問題三種困擾,而對使用即時通訊作為親師溝通的使用 行為降低。

本研究也整理了相關報導及文章,將教師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 的會面臨的困擾分為五類,分述如下:

一、產生焦慮

一旦老師邀請全班家長成立班級專屬的 LINE 群組,紛沓而至的訊息足以將人 淹沒,叮咚聲不斷全天候敲打著老師的手機,因擔心已讀不回讓家長們產生誤會,

幾乎沒有「已讀不回」的空間(王韻齡,2015;羅怡君,2015)。有時老師在班群 中發佈訊息,若有不了解狀況的人產生誤解而反應出負面意見,不免也會讓老師 感到焦慮,甚至心理受創(林淑玲,2013)。

二、畫界問題

有些家長會把班級群組當作私人社交園地,喜歡和老師或其他家長聊自家孩 子瑣碎小事,或發問私人問題,讓老師不堪其擾(王韻齡,2015)。有些則樂於與 人分享,大量轉貼文章或影片,造成版面過於紛亂而漏掉重要訊息,帶給老師和 其他家長許多的困擾(劉秀華,2015)。甚至有些家長太過於依賴 LINE,常常破 壞了上下班的畫界,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依然在 LINE,讓老師似乎無下班之時(吳

(36)

22

麗君,2015)。LINE 的便利性,打破了人際和時間的界限,如果拿捏不當,就會 造成許多的困擾。

三、溝通問題

LINE 的貼圖既便利又美觀,但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與真實的感受。又加 上為了能快速傳遞訊息,往往用語不夠審慎,特別是在群組中若用語欠周,可能 會造成親師間的誤會(吳麗君,2015)。另外更令人擔心的是,萬一有家長情緒性 的貼文,如果教師沒有立即回覆,或者未有仗義直言的家長適時挺出,可能有群 體發酵的隱憂。

四、 班級經營上的困擾

有了數位化的親師溝通管道之後,家長參與班級事務的積極度愈來愈高,老 師樂於在班級經營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援。但是令教師擔憂的是,家長若過度介入 班級運作,會造成老師班級經營的主導權因此而降低。甚者,若遇到觀念偏差又 過度強勢的家長,在班級群組的平台上興風作浪,散播不正確的資訊,或公開質 疑老師,老師的專業很容易被社群輿論吞沒,甚至影響親師間的互信,讓老師倍 感挫敗及疲於應付(李萬吉,2013)。

五、教養隱憂

由於 LINE 太過於方便,家長一遇到孩子的問題,就會毫不思索的在群組裡公 開發問或討論,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隱私,特別是談論到人際問題或處理糾紛時,

不論如何描述都難以避免觸及孩子的隱私(羅怡君,2015)。而且有時家長在社群 的強大支援下,不知不覺的就成了孩子的代理人,反而失去了培養孩子主動積極 與反思的契機(王韻齡,2015)。

即時通訊 LINE 確實能增進班級親師間的互動,也能營造出班級的良好氣氛,

帶給教師和家長極大的便利性,但如果沒有做好群組管理,也相對會造成導師一 些小困擾的。

(37)

23

第五節 IS 持續使用模式

本研究主要以IS持續使用模式來探討國小教師持續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的 意願。「IS持續使用模式」為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 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

結合科技接受模式中的知覺有用性而提出的理論。因此,本節擬先對期望確認理 論及科技接受理論做說明,再針對IS持續使用模式做相關的介紹。

一、 期望確認理論

期望確認理論 (Excpectation‐Comfirmation Theory, ECT) 最初是由Oliver (1980)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 (Festinger, 1959) 所延伸而來的。過去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

期望確認理論廣泛被應用於評估消費者的滿意度及購買後行為,其對產品再購及服 務持續使用的預測力,也在許多學者廣泛的應用於不同領域的研究中而得到充分驗證 (Oliver, 1993; Spreng et al., 1996; Swan & Trawick,1981; Patterson et al., 1997)。

期望確認理論的基本概念為:

(一)事前期望 (Expectation)

消費者對某項產品或服務,在購買前會因為過去的經驗、他人的評價、行銷 人員提供的資訊,而產生某種程度的預期心理。

(二)知覺績效 (Perceived Performance)

購買後,消費者依據實際使用情況,對產品或服務的績效產生了新的認知。

(三)期望確認 (Confirmation)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服務之後,會將事後的知覺績效和事前的預期作比較,

而產生一個確認值。當產品的知覺績效高於預期,是為正向不確認;當產品的知 覺績效等於預期,是為確認;當產品的知覺績效低於預期,是為負向不確認。

(四)滿意度 (Satisfaction)

消費者的事前期望和事後的確認程度,將會影響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

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再購行為或服務持續的意願。

(38)

24

Oliver (1980) 的期望確認理論的主要架構及其相關性如圖 2-1,其中的事前期 望與確認程度是為負相關,這表示當消費者的知覺績效不如預期,期望愈高則確 認程度就愈負向,而間接降低消費者的滿意度;反之,當知覺績效高於預期,期 望愈低則確認程度為愈正向,也間接提高滿意度。

註:t1=購買前;t2=購買後

圖 2-1 期望確認模式 資料來源:Oliver (1980)

二、 科技接受理論

Davis (1986) 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TAM) 是 從 Fishbein 和 Ajzen (1975) 的理性行為理論發展而來的,是許多研究者最常用來 預測或解釋使用者對於新科技工具的接受度和使用意願的理論,此模式屏除了理 性行為理論中不易觀測評量的「主觀規範」,加入了「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 用性」,並且從這二個觀點為出發點,探討外部變數對於內部變數的信念、態度、

行為意圖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後來,Davis (1989) 發現,將「使用態度」省略可 以更瞭解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和使用意圖間的關係,於是提出了修正,其修 正架構如圖 2-2 所示。

+

+

+ _

Expectation +

期望 (t1)

Perceived Performance 知覺績效 (t2)

Confirmatio 確認程度 (t2)

Satisfaction 滿意度(t2)

Repurchase Intention 再購意願 (t2)

(39)

25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Davis (1986)

根據Davis (1989) 的理論,對知覺有性和知覺易用性的定義如下:

(一)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種新的科技工具,對於提升工作效率是有幫助的。

意即此時的使用者對此新科技具有高度的知覺有用性,因此對系統保持的正面態 度 (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二)知覺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使用者認為使用某一種新的科技工具時是簡單輕鬆的事。意即此時的使用者 感覺到新科技的易用性,就會增加其使用頻率的可能性,進而增強使用者對新科 技的知覺有用性。

三、 IS 持續使用模式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提出的「IS 持續使用模式」,強調持續使用的重 要性,他將 Oliver (1980) 提出的期望確認理論做部分的修正,以符合研究資訊系 統持續使用行為的情境。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提出的修正論點如下:

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變數

Perceived Usefulness

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知覺易用性

BehavioralIntentionsto Use

使用意圖 Actual Systefil Use

實際使用

(40)

26

(一)IS持續使用模式 (APost-Acceptance Model of IS Continuance) 的架構主要焦 點著重在採用後變數 (Post-Acceptance),這是因為Bhattacherjee認為採用前 變數 (Pre-Acceptance) 的影響已被含蓋在確認程度以及滿意度的構面內。

(二)期望確認理論所採用的期望因素是事前期望,但Bhattacherjee認為使用者的 期望會隨著使用後有所改變,因此在IS持續使用模式中,捨去事前期望而著 重事後期望的概念。

(三)科技接受理論中的知覺有用性對資訊系統使用者有顯著認知信念 (Davis, 1989),是屬於事後期望的概念,此概念正好符合期望確認理論中所定義的 期望,所以Bhattacherjee將知覺有用性因素加入在IS持續使用模式中。

圖 2-3 IS 持續使用模式 資料來源:Bhattacherjee (2001a)

IS持續使用模式主要概念如圖2-3所示,使用者持續使用之意圖會受到使用後 之滿意度與知覺有用性的影響,而其中又以滿意度更為重要;滿意度又受採用後 之確認程度與知覺有用性的影響,使用者對系統採用後的確認程度也會影響使用 者的知覺有用性(許麗玲等人,2008)。

+

+

+

Satisfaction 滿意度

Confirmation 確認程度 Perceived Usefulness

知覺有用性

IS Continuance Intention

持續使用之意圖

+ +

+

+

+

(41)

27

四、IS持續使用模式的應用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採用了Bhattacherjee(2001a; 2001b)提出的理論,以IS持 續使用模式進行資訊系統使用意圖之研究。國內的相關研究有許多,而應用在社 交網站的研究有:

翁振銘、王舒民、林娟娟(2010)在影響行動即時通訊服務採用行為因素之 研究中,發現社會層面因素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意願。

朱育慧、羅淑娟(2012)在影響使用者在社群網站持續使用之因素探討中,

研究結果顯示,Facebook 與 Google+兩種社群網站皆能帶給用戶愉悅與快樂的感受,

並且有持續使用意願。

許麗玲、許家祥、李國維(2012)探討 Facebook 用戶的任務價值與體驗價值 調節效果對持續使用意願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皆對持續使用意願有正 向顯著影響。

王宗松(2013)的行動社群表情貼設計之實驗研究-以 LINE 為例,探討原住 民對於行動社群貼圖持續使用之意願。研究結果顯示,知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對 於持續使用意願有正向顯著影響。

翁崇雄、張淑楨(20l3)以系統面、行為面與社會面探討 Facebook 用戶的滿 意度及持續使用意願。結果顯示,三面向對持續使用意願皆有正向顯著影響。

由以上研究發現,IS 持續使用模式應用在資訊系統的研究上,是具有很好的 解釋力。而本研究亦將以其理論為研究基礎,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行親師溝通 時,其確認程度、知覺有用性及滿意度,對持續使用意圖的影響。但 Bhattacherjee 曾建議可以結合其它重要的使用者認知(Perceptions),能更有效的解釋使用者持 續使用系統之行為。許多研究者也為了能因應不同的研究情境,選擇了適用的變 項來進行研究(余建賢,2014)。因此,本研究考量到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 師溝通時,會受到困擾層面的因素影響,而改變了持續使用之意圖,便將「困擾 程度」變項納入探究國小導師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意圖之主題,探討國小

(42)

28

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面臨到的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持續使用 LINE 進 行親師溝通之意圖。

(43)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探討臺東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 通時面臨的困擾與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本章依據前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相 關文獻分析,提出研究架構、研究假設、問卷設計、預試與信效度分析、研究樣 本與資料蒐集及資料分析方法,茲就各節逐一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 提出的「IS 持續使用模式」為理論基 礎,將模式中的「確認程度」、「知覺有用性」、「滿意度」三個變項視為預測

「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意圖」的重要因素。再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 探討彙整後的資料,加入「困擾程度」構面,探討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 通時面臨到的困擾程度,是否會影響「持續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意圖」。圖 3-1 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困擾 程度

知覺有 用性

滿意度

確認 程度

持續使 用意圖

H2

H5

H1

H7

H6

H8

H3 H9

H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4)

30

第二節 研究假說

依據上述的研究架構,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說:

H1: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困擾程度」會負向影響「確認程度」。

H2: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困擾程度」會負向影響「知覺有用性」。

H3: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困擾程度」會負向影響「滿意度」。

H4: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困擾程度」會負向影響「持續使用意圖」。

H5: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確認程度」會正向影響「知覺有用性」

H6: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確認程度」會正向影響「滿意度」。

H7: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知覺有用性」會正向影響「滿意度」

H8: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知覺有用性」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圖」

H9: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滿意度」會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圖」。

第三節 問卷設計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工具為「臺東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困擾與 持續使用意圖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是修改自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的態 度量表,及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架構及前述相關文獻做為基礎,再參酌許美 玲(2016)之研究而發展出衡量問項,並經過指導教授與學者審核修定而成。問 卷內容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 個人基本資料

此部分在瞭解國小導師的基本背景變項,採用名目尺度類別,以單選題的方 式作答,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教學年資、服務學校所在地、任教階段、班級人 數、是否有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

二、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考量因素

(45)

31

此部分是針對沒有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國小導師所設計的題項,目的在 瞭解不使用原因。衡量方法採名目尺度類別,以複選題的方式勾選出適合的答項。

問項 1:不選擇 LINE 做為親師溝通媒介的原因有哪些?答項有:沒有智慧型 手機、大部分的家長沒有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不會使用、不習慣使用、覺得 有壓力、覺得會有困擾、其他。

問項 2:如果未來會選擇 LINE 做為親師溝通媒介的可能原因是什麼?答項有:

無論如何都不會嘗試使用、使用過的同事推薦、家長主動要求、順應潮流、與家 長建立「使用規範」的共識下會考慮使用、其他。

三、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經驗與現況

此部分是針對有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的國小導師所提出的問項,目的在瞭 解其目前使用的經驗與現況。衡量方法採名目尺度類別,第 1~3 題以單選題的方 式作答,內容包括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已有多久、大部份是以哪種方式進行、

平均一天花多久時間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第 4 題以複選題的方式勾選出適合 的答項,問項是:使用 LINE 與家長互動時進行或傳達哪些事項?答項有:記錄每 日返家作業及次日攜帶學用品、記錄學生在校評量成績學習狀況及行為表現、佈 告學校或班級活動訊息及通知、上傳學校或班級活動照片及影片、討論班級事務 及意見交流、溝通教養觀念及管教問題、詢求社區資源和人力支援、提供有關教 育資訊與經驗分享。

四、 五個構面的衡量量表

為了檢驗本研究假說,試圖將「困擾程度」、「確認程度」、「知覺有用性」、

「滿意度」、「持續使用意圖」等五個構面給予操作化,且參考相關文獻發展出 適合的衡量問項,並採用 Likert 五點等距尺度,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沒意 見、同意、非常同意五個尺度,分別給予 1~5 分,得分愈高表示符合程度愈高。

各構面的衡量問項,分述如下:

(一)困擾程度

(46)

32

此部分是想了解國小導師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的困擾程度。本研究依據 相關文獻,將國小導師在使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時面臨到的困擾分為五個類型:

產生焦慮、畫界問題、溝通問題、班級經營上的困擾及教養隱憂,接著參酌許美 玲(2016)的研究,將每個困擾的類型各發展出 2 個衡量問項,如表 3-1。

表 3-1 困擾程度之衡量問項 衡量問項

產生 焦慮

1.對於家長傳來的訊息,我必須隨時回應而感到焦慮。

參考資 料:許美 玲(2016)

之研究修 訂+文獻 整理自編 2.家長對於我發佈的訊息有負面反應讓我感到焦慮。

畫界 問題

3.家長在群組中發問私人問題,讓我感到困擾。

4.家長深夜時刻仍在群組中發訊息,讓我感到困擾。

溝通 問題

5.用語欠周的短訊常造成誤會,讓我感到有壓力。

6.家長情緒性指控易引發群眾效應,讓我感到有壓力。

班級 經營

7.家長過度介入班級運作,造成班級經營上的困擾。

8.家長於群組中質疑老師,造成班級經營上的困擾。

教養 隱憂

9.家長分享經驗時會忽略了孩子的隱私,令我擔心。

10.家長太依賴 LINE 幫孩子解決問題,造成孩子沒有責任感,令我擔心。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編

(二)確認程度

參酌 Bhattacherjee (2001a; 2001b. ),將此部分的確認程度定義為:國小導師使 用 LINE 進行親師溝通之後,感受到的成效與未使用前之期望的比較程度。考量變 數的操作型定義,並修改自 Bhattacherjee (2001b) 的態度量表,發展出 6 題適合本 研究的衡量問項,如表 3-2。

表 3-2 確認程度之衡量問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未確實遵循資通系統 設置或運作涉及之資通 安全相關法令,可能使 資通系統受影響而導致 資通安全事件,或影響 他人合法權益或機關執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錄取通知並確認行程:完成審核之學校,本館將以電子郵件

使用者甲與使用者乙約定藉由非對稱加密(asymmetric encryption)進行溝通,假設使用者甲先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 MATLAB 程式使用 pass-by-value 的方 式,進行程式與函式間的溝通聯絡,當 程式呼叫函式時, MATLAB

1.本招生以參與「工業工程與設備管理產學攜手專班」之國立霧峰農工 104 學年度日間部機 械科、國立秀水高工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