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取得成就》,香港:三聯書店。
劉慧娟編 (2002) 《走向心理健康:活動篇》,北京:華文出版社。
潘禮美 (2010) 《少年兒童禮儀故事》,香港: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蔡元雲 (2009) 《改變,由我開始》,香港:突破出版社。
盧惠雯、梁燕珍 (2008) 《生命朋輩輔導訓練教材套》,香港: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 會生命教育中心。
霍韜晦 (2006) 《危機與解憂:生命成長之道》,香港:法住出版社。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編 (2007) 《「個人成長及全人發展」學習計劃教材套:
初小》香港: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編 (2007) 《「個人成長及全人發展」學習計劃教材套:
高小》香港: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編 (2007) 《「個人成長及全人發展」學習計劃教材套:
中學》香港: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
Frost, N. (2011). Rethinking children and famil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roup.
Galvin, K.M. & Brommel, B. J. (2000). Family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change. New York: Longman.
Gehring, T. M., Debry, M. & Smith, P. K. (eds.). (2001). The family system test FAST: Theory and application. Philadelphia, PA: Brunner-Routledge.
Gomori, M. & Adaskin, E. (2008). Personal alchemy: The art of Satir family reconstruc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Satir Center for Human Development Ltd.
Grusec, J. E. & Kuczynski, L. (1997).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heory. New York: Wiley.
Gubrium, J. F. & Holstein, J. A. (eds.). (2006). Couples, kids, and family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C. M. (1994). New families: Reviving and creating meaningful bonds. New York:
Haworth Press.
Hannush, M. J. (2002). Becoming good parents: An existential journey.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nson, M. J. & Lynch, E. W. (2004). Understanding families: Approaches to diversity, disability, and risk. Baltimore, MD: P. H. Brookes.
Hawthorne, J. (2003). Supporting children through family change: A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and services for children of divorcing and separating parents. York: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Kilpatrick, A. C. & Holland, T. P. (eds.). (2009). Working with families: An integrative model by level of need.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Pearson.
Knox, D. & Schacht, C. (2007). Choices in relationships: An introduction to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Landreth, G. L. & Bratton, S. C. (2006). 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herapy (CPRT): A 10-session filial therapy model. New York: Routledge.
Neusner, J. (eds.) (2001). The ethics of family life: What do we owe one another?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Olender, R. A., Elias, J., & Mastroleo, R. D. (2010). The school-home connection: Forg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Powell, L. H. & Cassidy, D. (2007). Family life education: Working with families across the
life span. (2nd ed.).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Inc.
Roseby, V. (2005). A safe place to grow: A group treatment manual for children in conflicted, violent, and separating homes. New York: Haworth Maltreatment and Trauma Press.
Socha, T. J. & Yingling, J. (2010). Families communicating with children: Building positive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s. Cambridge: Polity.
VanFleet, R. (2005). Filial therapy: Strengthen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through play.
Sarasota, FL: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Vangelisti, A. L. (eds.). (2004). Handbook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lson, A. (2003). Schools and family change: School-based support for children experiencing divorce and separation. York: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Banmen, J.著,江麗美、魯宓譯 (2008) 《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台北:心靈工坊。
Covey, S.著,李耘譯 (2010) 《高效能家庭的 7 個習慣》,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Schirrmacher, F. 著,張志成譯 (2008) 《少子化:我們社會的災難與危機》,台北:博
雅書屋。
Taffel, R. & Blau, M.著,新苗編譯小組譯 (2003) 《幫助孩子說出心裡話》,台北:新苗 文化事業。
Tillman, D.著,韓偉審譯 (2004) 《家長生活價值訓練廣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社。
丁文 (1997) 《家庭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中華民國家庭生活教育學會主編 (2001) 《家庭生活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方慧文 (2003) 《如何協助離異家庭:教師資源手冊》,香港: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父母 離異學童支援綜合服務計劃。
王悦 (2001) 《孩子心事:故事聊法》,香港:突破出版社。
王淑俐 (2007) 《你的溝通有沒有用:教師與父母的說話效能》,台北:心理出版社。
朱雪嫻、鄭耀榮編 (2004) 《親子情濃:離異父母親職指引》,香港:香港公敎婚姻輔 導會。
李雯珊 (2009) 《香港健康家庭質素研究(質性研究)報告書》,香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 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
李碧如 (2002) 《愛,需要空間:讓孩子在學習中飛翔》,香港:宣道出版社。
李維榕 (2003) 《家庭舞蹈 1:從家庭系統看個人行為》(修訂本),香港:皇冠出版社。
李維榕 (2003) 《家庭舞蹈 2:從個人到社會》(修訂本),香港:皇冠出版社。
武寅、石竣淏主編 (2000) 《家庭倫理與人格敎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屈偉豪 (2006) 《家庭成長歷程》,香港:飛躍網絡國際。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08) 《全面培育,同創未來:營造兒童優質成長環境跨界別分
享彙編》,香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香港青年協會 (2008) 《重拾親情:親子衝突調解初探》,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 (2001) 《青少年成長與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香港:三聯 書店。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義務工作發展局 (2004) 《親子義工家校培訓手冊》,香 港:義務工作發展局。
馬麗莊 (2001) 《青少年與家庭治療》,台北:五南圖書。
馬麗莊、王家英、劉玉編 (2003) 《家庭在經濟不景時期的抗逆能力》,香港:香港亞 太硏究所。
區應毓、温育德、方悅 (2000) 《育善在家:孩子價值觀之建立》,香港:天道書樓。
陳國賁主編 (2008) 《吾家吾園:中港家庭的社會學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陳淑娟 (2008) 《爸媽和我搞對抗》,香港:突破出版社。
陶兆銘、姚簡少薇、蔡冠華、陳廷三合編 (2011) 《心路、共步:家長教育論文集》,
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黃重光 (2000) 《溝通與親子關係》,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黃寶文、洪瑞琳 (2010) 《禁毒教育家長手冊》,香港: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
黃艷萍等編 (2005) 《本是一家:家長心聲集》,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
楊茂義主編 (2009)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簡論》,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楊照 (2011)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台北:遠流。
楊寶忠 (2003) 《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葉光輝、楊國樞 (2008) 《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明珊 (2006) 《多元家庭和諧遍校園教材套》,香港: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翟博編 (2007) 《中國人的教育智慧:經典家訓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趙文宗、陳高凌編著 (2008) 《跨境家庭:踰越與對話》,香港:藍天圖書。
趙榮德 (2008) 《不一樣的家長》,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劉再復、劉劍梅 (2002)《共悟人間:父女兩地書》,香港:天地圖書。
劉秀瓊 (2005) 《零距離接觸:十五位校長的親子建議》,香港:海濱圖書。
潘惠玲、羅宛華 (2005) 《培養樂觀新一代》,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
潘惠玲撰、劉翠盈編 (2001) 《打開親子的天空:單親家長處理負面情緒錦囊》,香港:
香港單親協會。
魏英敏 (1997) 《孝與家庭倫理》,鄭州:大象出版社。
關俊棠 (2004) 《現代婚姻的危機與出路》,香港:從心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