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課倫理~觀課時應重視的議題/ 18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觀課倫理~觀課時應重視的議題/ 187"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6),頁 187-190

自由評論 第 187 頁

觀課倫理~觀課時應重視的議題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許中頤 彰化縣鹿港鎮鹿鳴國中老師 近年來,隨著公開課的倡導、教 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推動,有愈來 愈多的老師願意把教室打開,讓其他 的老師進到教室中觀課或觀察。教室 的開放與觀摩,教學者與觀課者有機 會做專業交流,雙方都可能因此而獲 得專業成長。就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 來看,教師間彼此的觀摩與交流,有 其價值。不過,過往我們並沒有特別 規範「入班觀課」可以做什麼、不能 做什麼,使得偶爾會出現因「入班觀 課」損及教室師生權益的情形,此乃 突顯「觀課倫理」的重要。 事實上,教學觀摩由來以久,只 不過,早期的教學觀摩之觀課者大多 是同一校校內的老師,而擔任教學演 示者,常常是年資較淺的老師。但隨 著教師專業成長受到重視、公開觀課 理念的倡導,目前擔任教學演示者常 常是各領域的亮點教師,而且前來觀 摩 的 人, 也不 再只 限 於學 校內 的 老 師,校外的老師也會前來學習、交流。 倘若人數沒控管好,前來觀課的人, 還 可 能比 坐在 教室 內 學習 的學 生 還 多。除了這類的公開課外,校務評鑑、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教學觀察) 等,也都有規劃入班觀察或教學觀察 的活動。可預期的是,把教室打開讓 別人進來觀摩(或評鑑),或自己到其 他的教室觀摩(或評鑑)的機會將愈 來愈多。 筆者這兩三年常有機會到教學現 場觀課,有一次,有一所辦學很有特 色的學校開放教室讓校外教師前往觀 摩與交流。由於該校在教學方面已頗 負盛名,所以,到場觀課的校外老師 超過 50 人,當天,教室的兩個側邊及 後面,幾乎都站滿了人,還有部分前 來觀課的人,因教室空間容量不了, 站在教室外。 由於此校校內的教師社群平時互 動很活絡,老師常彼此相互觀課,對 學生來說,有授課老師以外的第三者 進到教室,他們似乎已很習慣。因此, 即使教學觀摩當天,有超過 50 位校外 教師在 教室內,學 生 似乎也 不太緊 張,上課參與仍是很積極,不怯場。 教學觀摩當天正式上課前,觀課 (觀摩)者即進入教室,有的坐、有 的站,無不希望站在一個好的位置以 便清楚看到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 上課鐘聲響起後(開始上課)的前幾 分鐘,前來觀摩的人均安靜地在教室 旁及教室後觀看與聆聽,不過,過了 一會兒,一兩位觀摩的老師為了近一 步地觀看、拍照,就走到學生(小組) 旁。其他觀摩者看到有人移動位置、 走到學生旁拍照,也就紛紛站起來、 移動與 拍照,觀摩 者 雖然沒 有出聲 音,但卻走來走去,甚至擋到學生的 視線。觀課者除了走到小組旁邊拍學 生討論的畫面外,也有觀課者在學生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6),頁 187-190

自由評論 第 188 頁 進行小組討論或操作時開口詢問學生 問題,以及借學生的學習單來拍照。 其實,大家對於觀課時,能做什麼, 不能做什麼並沒有很清楚地界定,此 乃筆者撰寫本文之緣起,期待讓大家 更重視「觀課倫理」的議題。 倫理(ethics)原本指的是社會風 俗習慣之意,後來,逐漸延伸為人與 人之間互動應有的規範,而此規範與 特定社會脈絡有關。就倫理的類別來 說 , 它可 概分 為一 般 倫理 及專 業 倫 理。一般倫理適用於社會所有成員, 專業倫理則針對特定專業團體或領域 (王金國,2013)。在教育情境中,有 所謂的教師專業倫理。它可做為引導 教師行動的依據,也可以用以維護或 增進學生的權益。基本上,在教學過 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除不能損及學 生學習權益外,更應積極提昇學生的 學習。若以此概念類推到入班觀課或 觀察,則我們必須去思考如何在觀課 或觀察過程中維護(不損及)教師內 師生的權益。 很多專業團體都訂有專業倫理準 則或守則,全國教師會曾於民國八十 九年二月一日訂定「全國教師自律公 約」,期待教師在進行專業活動時,能 遵 循 此公 約, 以維 護 學生 的學 習 權 益。不過,在全國教師自律公約中, 訂定的內容是原則性的概念,它並沒 有很明確地列舉教師什麼能做,什麼 不能做,當然,它也沒有寫到觀課時, 觀課者應遵循的規範。 基本上,目前並沒有明文或倫理 準則載明將觀課者在觀課時可以做什 麼,不能做什麼。Barnard (1998)曾提 及,在教室觀察時應重視的倫理,包 括:入班觀課(觀察)須獲得教學者 的同意,以及在觀課(觀察)取得的 資料,若有使用這些資料時,亦應妥 適(appropriate use)。入班觀課(觀察) 者,必須尊重教室裡的師生。事實上, 開放觀課(觀察)的老師或學校,最 好能把觀課應遵循的準則寫出,讓所 有前來觀課的人都清楚哪些行為是被 允許的,哪些不被允許。就如同我們 到展覽會場參觀一樣,入口處或是導 覽人員會告訴參觀者,在本次展覽中 能不能拍照、能不能吃東西,可不可 以碰觸或操作。 為維護開放觀摩班級(公開課) 之師生權益,筆者列出幾項辦理公開 觀課(教學觀摩、教學觀察)應注意 的事項,期待供開放觀課的學校及老 師參考,也讓前來觀課的人能清楚遵 循。 一、觀課前: (一) 辦理公開觀課(觀摩或觀察), 宜控管入班觀課人數,以維護上 課品質。 (二) 欲前來觀課的人,事先應獲得教 學者的同意(校務評鑑例外)。 (三) 教師開放觀課,事前應告訴學生 及學生家長。如果開放外校老師 觀課,宜事先告知學校主任、校 長及校門口的警衛,以便警衛能 放行及引導前來觀課的人。 (四) 教師開放觀課前,應詢問家長: 他的孩子是否同意觀課者拍照或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6),頁 187-190

自由評論 第 189 頁 訪談。可以拍正面,或是只能拍 側面與背面(不允許拍正面), 亦或是都不能拍。老師也在接到 新班級後,即發調查單詢問家長 意見。 (五) 教師應設定拍照規則讓觀課者依 循。例如:教學過程中完全不可 拍照攝影、可以拍教室佈置不能 拍老師與學生、只能拍老師不能 拍學生、教室內的活動都可以拍 沒有特別限制 ...等。若要拍學 生,須參酌前項調查結果(獲家長 同意)。 (六) 觀課者必須在上課前進入教室, 並將行動電話或 3C 產品改為靜音 或關閉。 二、觀課中: (一) 觀課者在觀課過程,不可擋到學 生視線,或干擾到學生。若教學 者(班級)有畫定觀課區,則觀課 者只能在觀課區移動,切勿移到 非觀課區。有些教學者會請觀課 者坐在學生旁協助觀察學生上課 參與情形,基本上,亦應以不影 響學生學習為前提。 (二) 觀課中,觀課者請勿與其他觀課 者交談或講電話,干擾上課秩序 及教學。 (三) 觀 課 中 , 觀 課 者 不 可 與 學 生 交 談、對學生提問、介入指導或請 學生提供材料供己拍照...等影響 學生學習的行為。 (四) 觀課中,若獲允拍照,切勿使用 閃光燈。 (五) 觀課中,請勿進出教室,影響學 生學習。 三、觀課後: (一) 若欲使用觀課中蒐集到的資料、 相 片 或 影 片 應 徵 得 教 學 者 的 同 意。 (二) 觀課結束後,建議觀課者當面、 寫卡片、以 e-mail 或傳訊息向教 學者致謝,為教師專業互動建立 良好氣氛。 入班觀課、教學觀摩、教學觀察... 等名詞 之內涵及目 的 或許不 完全一 樣,但進到別人的教室觀看教學卻是 一致的。到他人教室觀看教學可以看 到別人的教學設計或作法,觀課者也 可以反省自己的經驗,有助於教師專 業成長。只不過,以往並沒很仔細地 去規劃入班觀課(教學觀摩或觀察) 的作業流程,以致於也曾有學校衍生 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回家後,向家 長訴說有外校老師進入教室觀課並拍 照,隔天,家長到校向老師及學校抗 議的事。 本文所列舉的「注意事項」也許 還不夠週延,同時,也可能出現其他 學者或教師不同意筆者所列之倫理準 則的情形。但筆者期待喚起大家對觀 課倫理議題的重視,也希望大家集思 廣義,擬出清楚週延的規範,讓被觀 課者及觀課者均能有所依循。希望在 推動公開觀課或教學觀摩(觀摩)時,大 家都清楚這些規範,在教師專業成長 的同時,不損及教學品質及師生權益。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6),頁 187-190

自由評論 第 190 頁 參考文獻  王金國(2013)。案例教學法與 教師專業倫理。臺北:高等教育出版 公司。  Barnard, R. C. G. ( 1998). Classroom observation: Some ethical implications. Modern English Teacher, 7(4), 49-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發表好歌詞定義 2.教師引導學生 小組討論曲調旋 律與歌詞的對應

在進行兩兩一組表演前,全班學生先一起針對妮基「夢

準備 4 小時、勞資倫理 2 小時,學科課程時數應佔課程總時數 25~30%、術科應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