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一屆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高永光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 sit. y. Nat. The Appealing Movement of the Labor Rights in China - the Case. io. n. al. er. of Foxconn suicides. Ch. engchi. 研究生. i n U. v. 羅千惠 撰. 中華民國一O一年六月.

(2) 謝. 辭. 漫長的寫作期間終於走到寫謝辭的階段。 感謝指導老師高永光教授,老師的耐心與鼓勵引領我這個完全沒有政治學背 景的學生寫出這篇論文,也感謝口委張家麟、董立文老師的指導,特別是張老師, 在大風大雨放颱風假的日子撥冗幫我調整論文方向,更是讓我銘感五內。 謝謝勝愷學長多次幫我檢視修改,對這篇論文比我自己還重視;還有口試時. 政 治 大. 每次都要幫我演練個幾次的阿足,寇健文老師、秦岳、佳容、立梅、辦公室的維. 立. 音、立群、龍茗、承勳與其他同事們…這一路上陪我走過的同學與朋友,這篇論. ‧ 國. 學. 文的產生,真的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因為大家的提攜 與指點,使這篇論文更加完整,雖然沒辦法在這裡一一列名,在此一併感謝各位. ‧. 的砥礪與促勉。. y. Nat. n. al. er. io. sit. 最後,謹以此文獻給我摯愛的雙親與家人。. Ch. engchi. i n U. v.

(3)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摘. 要. 大陸自改革開放 30 年來,經濟成長突飛猛進,每年 GDP 成長率幾乎獨步全 球,近年來更將從全球的世界工廠轉為世界市場,但 2010 年台商鴻海集團旗下 大陸子公司富士康國際發生多起員工跳樓自殺事件,之後又發生後續一連串勞工 抗議薪資過低,要求比照富士康企業加薪,以維護勞動權益的罷工事件。本研究. 政 治 大 的扞格衝突形成了替富士康工作的農民工自殺的背景因素。由於先天上缺乏自由 立. 認為中國大陸與勞工相關的勞動制度、分配制度、戶籍制度與政治制度,制度間. 組織工會與罷工的權利,僅有個人力量的勞動者無足夠的權利與保障以對抗資方. ‧ 國. 學. 的剝削,工人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勞資爭議或衝突外部化,尋求體制外力量. sit. y. Nat. 運動。. ‧. 的幫助,加上種種貧富不均、戶籍制度上等社會不公,導致逐漸加劇的勞工維權. al. er. io. 從富士康事件可以看出,黨國基於己身鞏固政權的目的,維持對社會既有的. v. n. 控制力,不僅剝奪全體勞工的集體權利,也間接剝奪了勞工向資本家主張工資福. Ch. engchi. i n U. 利的個人權利。黨國對於勞資雙方不平衡的狀態,不願從根本上改革勞動制度, 給予勞工自由結社、罷工等權利,而以提高法定最低工資及繼續加強勞工法律上 個人權益等政治或法律的手段來影響勞資關係。國家不只是對企業主軟硬兼施, 對工人一樣採取胡蘿蔔加鞭子的兩手策略,為了使工人能在國家劃定的範圍內維 權,國家一方面加強實施有關勞工個人利益的政策,協助工人向資方爭取利益, 另一方面對於超出劃定的範圍又影響國家統治權的活動,則以各種國家機器的控 治手段壓制勞工的維權運動。 關鍵詞:富士康、勞工維權、罷工.

(4)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up 30 years ago, the economics of China has been improving rapidly. The annual GDP growth rate has had almost no equal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role of China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world’s factory to the world’s market. However, in 2010, several employees of the subsidiary of the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in China had committed suicide by jumping off buildings. After those suicides, there had been a series of protests and strikes by labors regarding low wages, requesting for raises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the Foxconn Technology Group.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uicides of the farmers working for Foxconn were caused by the conflicts among the labor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Due to the lack of the right to form trade unions freely and the right to strike, labors with only individual strengths had no sufficient protections or rights to fight against being exploited by the management. Labors could only externalize the labor-management controversies and conflicts over and over again, looking for help from outside the system. Plus there was the social unfairness such as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fairness, finally leading to the Appealing Movement of Labor Right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Foxconn event that, for the purposes of consolidating its own political power and maintaining existing control over the society, the party-state exploited not only all labors’ group rights, but also their individual rights of standing for their wages and welfare in front of capitalists. The party-state wasn’t willing to reform the labor system from the fundamentals to improve the unbalanced state between the labor and the management by offering labors the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the right to strike. Instead, it tried to influence the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hip via political or legal mean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legal minimum wag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labors’ individual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nation not only adopted both hard and soft tactics against proprietors, it also applied the two-hand strategy with labo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labors would appeal within the pre-set limits, the nation on the one hand improv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regarding labors’ individual interests to help labors fight the management for their interests, on the other hand applied various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state apparatus to suppress labors’ appealing movement for activities which went beyond the pre-defined scope and would influence the nation’s sovereign power..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Keyword:Foxconn, Labor Rights, strike. 4. i n U. v.

(5) 目. 次. 第一章 導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理論....................................................................................................... 2 壹、 馬列思想理論對於勞工權利的論述........................................................ 3 貳、 新國家學派................................................................................................ 7 第三節 文獻檢閱....................................................................................................... 9 壹、 維權運動.................................................................................................... 9 貳、 其他相關文獻.......................................................................................... 13 第四節 問題與假設................................................................................................. 20 第五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限制............................................................................. 21 壹、 研究架構.................................................................................................. 21 貳、 章節安排.................................................................................................. 22 參、 研究限制.................................................................................................. 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 25.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一節 勞動關係的環境......................................................................................... 25 壹、 30 年來的經濟改革成果......................................................................... 25 貳、 政治環境.................................................................................................. 27 參、 社會環境.................................................................................................. 28 肆、 中國大陸的勞動力市場.......................................................................... 31 第二節 大陸勞動關係的演變................................................................................. 37 壹、 建國以後至改革開放前.......................................................................... 37 貳、 改革開放後至鄧小平南巡前.................................................................. 37 參、 鄧小平南巡後到 2002 年........................................................................ 39 肆、 2002 年迄今............................................................................................. 40 第三節 主要參與者................................................................................................. 42 壹、 勞工.......................................................................................................... 42 貳、 工會.......................................................................................................... 49 參、 雇主.......................................................................................................... 50.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富士康事件與企業回應 ........................ 53 i.

(6) 富士康事件始末......................................................................................... 53 事件背景.................................................................................................. 53 富士康員工非正常死亡及自殺未遂事件.............................................. 55 各方反應.................................................................................................. 56 富士康企業勞工權益的缺陷..................................................................... 59 代工產業的薪資...................................................................................... 60 不得不為的加班...................................................................................... 61 工廠的管理模式...................................................................................... 62 人際關係的斷裂...................................................................................... 68 企業工會與集團黨委的失能.................................................................. 69 社會支持的缺乏...................................................................................... 72 企業對策..................................................................................................... 72 初期回應.................................................................................................. 72 積極改善勞工權益.................................................................................. 74 遷移工廠.................................................................................................. 78 自殺事件對該企業勞資雙方的影響......................................................... 7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節 壹、 貳、 參、 第二節 壹、 貳、 參、 肆、 伍、 陸、 第三節 壹、 貳、 參、 第四節. 勞工權益與主要勞動法令......................................................................... 83 勞工權益.................................................................................................. 83 大陸勞動法律體系.................................................................................. 84 主要勞動法律的立法與執行缺陷.......................................................... 85 勞資爭議..................................................................................................... 95 勞資爭議的處理制度.............................................................................. 95 中國大陸勞資爭議的特點...................................................................... 96 富士康勞工權利的損害與勞工維權運動............................................... 103 富士康事件與勞工的抗爭....................................................................... 104 各階段的勞工抗爭................................................................................ 104 勞工抗爭的形式與外部化原因............................................................ 108 勞工維權運動的發展趨勢.................................................................... 110.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壹、 貳、 參、 第二節 壹、 貳、 第三節 第四節 壹、 貳、 參、. ‧. 第四章 富士康事件與勞工維權運動 ................ 83.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國家在富士康事件中的作為 .............. 115 第一節 黨國的組織與目標................................................................................... 115 壹、 黨國的組織結構與決策程序................................................................ 115 貳、 黨國目標................................................................................................ 118. ii.

(7) 第二節 黨國與勞工相關體制的缺陷................................................................... 121 壹、 相關勞動制度對勞工權益的侵害........................................................ 121 貳、 城鄉二元制所造成的農民工困境........................................................ 124 參、 分配制度造成貧富差距的不公............................................................ 126 第三節 國家的手段與策略................................................................................... 128 壹、 經濟策略................................................................................................ 129 貳、 組織與制度............................................................................................ 131 參、 對輿論的管控........................................................................................ 135 肆、 隱藏在各種表面下的維穩手段............................................................ 138 第四節 困境與挑戰............................................................................................... 140 壹、 角色的錯亂............................................................................................ 141 貳、 利益的衝突............................................................................................ 144 參、 天價的維穩成本.................................................................................... 15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53. ‧.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3 壹、 富士康個案............................................................................................ 153 貳、 勞工維權運動的發展............................................................................ 157 參、 國家與勞資雙方關係的演變................................................................ 159 肆、 理論的反思............................................................................................ 161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170. er. io. sit. y. Nat. n. a v i 參考書目及文獻l ................................................ 173 n Ch U engchi 附 錄 ................................................................ 188. iii.

(8) 表 目 錄 表 1 中國大陸重要經濟指標 ...................................................................... 26 表 2 中國大陸人口及就業人數(年底)........................................................ 32 表 3. 1999 年與 2009 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構成項目比較表 ......... 35. 表 4. 2009 年中國大陸主要勞工概況表 ................................................... 44. 表 5. 2010 年 1-8 月間富士康自殺員工基本資料 .................................... 55. 表 6 深圳市 2008 年至 2011 年最低工資變動表 ...................................... 60. 政 治 大. 表 7 1994~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案件總數及涉及人數 ......................... 99. 立. 表 8 1997~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發生原因比例表 ............................... 100. ‧ 國. 學. 表 9 1996~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結案方式比例表 ............................... 101. ‧. 表 10 1996~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案件申訴比例表 ............................. 102 表 11 1996~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案件勝訴比例表 ............................. 102. y. Nat. io. 中共的目標、策略與手段 ............................................................ 166. n. al. er. 表 13. sit. 表 12 大陸 2010 年 5-6 月企業罷工事件要況表 ..................................... 107. Ch. engchi. iv. i n U. v.

(9) 圖 目 錄 圖 1 本文研究架構圖 .................................................................................. 22 圖 2. 1991 年至 2009 年就業人數與總人口成長率趨勢圖 ..................... 33. 圖 3. 中國大陸雇傭工人組成圖 ................................................................ 36. 圖 4. 勞動法體系圖 .................................................................................... 85. 圖 5 中國大陸勞資爭議的解決方式 .......................................................... 96. 政 治 大. 圖 6 1994~2009 年大陸勞資爭議案件總數及涉及人數成長圖 ............. 98. 立. 中國大陸勞動相關制度與趨動因素圖 .......................................... 155. 圖 8. 中國大陸雇傭工人組成圖 .............................................................. 158. 圖 9. 中國大陸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勞工權利對照圖 .......................... 160. 圖 10. 國家與勞資雙方關係的轉變圖 .................................................... 161. ‧. ‧ 國. 學. 圖 7. n. al. er. io. sit. y. Nat. 圖 11 國家與社會關係圖 .......................................................................... 169. Ch. engchi. v.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10 年,鴻海集團旗下中國大陸子公司富士康企業發生多起員工跳樓傷亡 事件。Durkheim 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因素導致的現象,並且反映社會的混亂狀 況,就富士康事件而言,導致員工自殺的原因不僅為單純的勞資糾紛或勞工權益. 政 治 大 產業分工的結果,這些員工的死亡,不但牽涉大陸整個國家的政治經貿策略,乃 立 受損等問題,背後除了大陸改革開放 30 年的社會分配不均的因素,還有全球化. ‧ 國. 學. 至全球的產業鏈都受影響。. 富士康企業等外資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受到豐沛低廉的勞動力吸引前往中. ‧. 國大陸投資,加上地主國本身的努力,帶動中國大陸傲人的經濟成長,但在經濟. y. Nat. sit. 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勞資關係呈現大幅度的轉變,社會階層也發生結構性的變. n. al. er. io. 化,原有的社會結構發生分化,各階層所掌握的社會資源重行分配,但執政的中. i n U. v. 國共產黨在資源再分配過程中,為掌控己身政權排除政治體制的改革,造成各階. Ch. engchi. 層的利益不平衡,社會、經濟、生活方式及利益認同的衝突日益嚴重,產生許多 社會弱勢團體及各式各樣的群體抗議事件、社會治安惡化、失業問題、幹部貪腐 等社會問題,又因網路社會興起使人民意識到法律上規範的人民權利與事實的不 一致,使民眾相對被剝奪感更趨嚴重,加上網路興起,導致許多維權事件的發生。 在勞資關係中,國家是勞工政策的制定者,是除了市場機制外,勞資雙方互 動規則的制定者,對勞資關係或是勞工運動的影響極大,學者陳峰指出國家的政 策和態度對工人運動發展模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決定了工人運動的策略選 擇,及其與國家的互動方式(陳峰,2009),尤其在行政權力極高的中國大陸,. 1.

(12)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中國大陸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利用政治或法律等手段,制定勞資雙方的互動規 則,干預勞資雙方的互動關係,從而影響勞工運動的發展,避免民眾對社會分配 不均、或勞工被剝削所積累的憤怒,形成對政權的挑戰,另外在干預的過程中, 國家又遭遇何種挑戰,是本文觀察的重點。. 第二節 相關理論. 政 治 大 係與勞工運動,首先應瞭解國家與勞資關係的相關論述。政治學中對國家的界 立.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的國家行為如何干預勞資關. 定,一直西方政治學界爭議已久的議題,學者們對國家的定義莫衷一是,甚有學. ‧ 國. 學. 者認為沒有「國家」的存在(Easton,1953:108;高永光,1995:29)。但從諸. ‧. 多學者對國家的定義可歸納出「國家」乃是人民、領土、主權與政府的綜合體。. y. Nat. (高永光,2010:541)在此定義下,一般西方傳統資本主義國家,政黨係由人. er. io. sit. 民團體組成屬於社會的一部分,無法代表國家,如在馬克思的理論裡,政黨是社 會的一部分,受到上層建築的國家所統治與鎮壓,與國家的關係應看作社會與國. n. al. 家的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但在共產黨主政的國家中,例如中國大陸,中共自命為「無產階級專政」的 代表,黨取得國家權力後,在實踐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黨的幹部與國家官僚混為 一體,因此黨透過對警察、軍隊、法院和監獄等合法暴力工具的控制,取代了國 家,形成「黨國體制」,如同國家從社會裡產生卻使得社會國家化,黨─國結構 與社會的關係取代了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林琳文,1997:280-281) 。 國家的運作無法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國家政策的實施又對社會相關成員造成 影響。在早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尊重市場經濟供需法則,認為勞資問題應由市 場機能解決,政府不應介入,但隨著工業化發展,勞資問題隨之複雜,僅依供需 2.

(13) 第一章 導論. 原則不足以解決勞資糾紛,因而西方國家在經過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發展及勞工運 動後,對勞動關係均多少建立相關的政策與法令,區分只在於干預的程度的多 寡。對以共產主義立國的中國大陸來說,建國時期的意識形態、國家的性質及黨 國的組織與目標等勞工政策形成的基礎,都深受馬克思理論或列寧思想的影響, 要瞭解中國大陸的勞動關係,必須先對此點有所體認。因此,此處從馬克思對國 家與勞動關係的看法開始,瞭解列寧對共產主義國有經濟的主張,再從新馬克思 主義學者的看法出發,介紹新國家學派學者的相關研究途徑。. 政 治 壹、 馬列思想理論對於勞工權利的論述. 大. 立. ‧ 國. 學. 一、 馬克思理論. (一) 馬克思對國家的看法. ‧. y. Nat. 馬克思認為一個社會的物質條件是決定社會結構的基礎,也是人類意識的基. er. io. sit. 礎,國家的形式決定於生產關係等物質條件的形態。1按馬克思的看法: 「生產關 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堅立其上並有一定. al. n. v i n 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 Ch engchi U.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 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因此馬克思認為不是國家構成社會,而是 生產關係形成社會,社會再形成國家,產生於生產關係的國家,是整個社會生產 結構中各利益團體的政治表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表示「現代國家的政權, 不過是全體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委員會而已。」 (馬克思、恩格斯,1848) ,因此,. 1. 杜麗燕、李少軍譯,Martin Carnoy 原著,2002,《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頁 55。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著,馬克思、恩格斯原著,1848,〈政治經濟 學批判序言〉 ,《馬恩全集》 (13 卷),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頁: http://cpc.people.com.cn/GB/10865031.html,檢索日期:2011 年 4 月 27 日。 3.

(14)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按馬克思的觀點,國家是階級政治鬥爭的場所,是一個階級統治並壓迫另一個階 級的工具。 (二) 馬克思對勞動關係的看法 馬克思的勞動關係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基礎,馬克思認為由於工業革 命,工廠的分工細化,工人「異化」成為機器的一部分,資本家剝削工人生產所 產生的剩餘價值,形成資本的積累,資本家與工人由於經濟利益關係的對立將使 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即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 政 治 大. 和無產階級,3社會衝突的發生係由於勞工出賣勞動,資本家以延長勞動時間、. 立. 增加雇佣勞動人數為手段,來增加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的勞動關係是. ‧ 國. 學. 資本家與被剝削的工人間的階級利益關係,工人階級想要改變這種處境,必須通 過暴力革命消滅僱傭勞動和私有制(王大慶、焦建國,2003)。而勞動關係所製. ‧. 造的社會和政治衝突,只是反映社會的內部經濟衝突關係。. sit. y. Nat. io. n. al. er. 二、 列寧的「國家辛迪加模式」. i n U. v. 20 世紀初共產主義在無產階級政權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出現分歧,1917. Ch. engchi. 年列寧在馬克思「社會大工廠」 、 「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基礎上,為因應俄國戰 時惡劣經濟情勢,引入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強制力量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組織者 和管理者(吳敬璉,2010:11) ,提出「國家辛迪加模式」 ,被俄共視為實現社會 主義理想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在 1919 年寫入俄共黨章,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制 度的典型。蘇聯在其《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指出「社會主義公有制有兩種形式: (1)國家全民所有制;(2)合作社集體農場所有制。」4在「國家辛迪加模式」中,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著,馬克思、恩格斯原著,1848,〈共產黨宣 言〉, 《馬恩全集》(4 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頁: http://cpc.people.com.cn/GB/10865031.html, 檢索日期:2011 年 4 月 25 日。 4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北京:人民出版社,頁 114~117、352~356, 轉引自吳敬璉,2010,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教程》,上海市:上海遠東出版社,頁 11。 4.

(15) 第一章 導論. 國家是一家由政府壟斷經營的大公司,全體公民都成了國家雇用的職員,整體社 會成為一個管理處,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和報酬平等的工廠。5從此以後,國有所 有制及計畫經濟成為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經濟特徵,對傳統共產主義而言,國家所 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礎。. 三、 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看法 前述馬克思理論主要是馬克思研究 19 世紀的古典資本主義社會,探討當時. 政 治 大 主義主張以暴力解決資本主義階級衝突的理論,已經被歷史現實證明其推論的錯 立 資本主義社會諸多幣端的發生原因及馬克思認為的解決之道,但馬克思融合共產. 誤,馬克思對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相關批評與理論,連馬克思本人都認為只適. ‧ 國. 學. 用 19 世紀上半期的西歐社會與時代(楊世雄,1988:41)。. ‧. 而新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則源於 1932 年青年時期馬克思的《1844 年經濟學哲. sit. y. Nat. 學手稿》公開發表,青年時代的馬克思不同於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尚未接受共產. al. er. io. 主義,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主要以異化論為中心,以工業化社會的. v. n. 人為研究對象,理論中還未包含階級鬥爭及晚期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主張。20. Ch. engchi. i n U. 世紀 30 年代,共產主義革命已過時,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仍存在許多問題,許 多西方學者希望通過對於本世紀的新式資本主義與蘇俄式官僚化與僵化的社會 主義體制的批判性考察,重新設法建立著重個體自由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普羅社會 實踐理論(傅偉勳,1988:32),重新建構馬克思理論,促成新馬克思主義的發 展。 依郭爾德(David A. Gold)的看法,1970 年代中期新馬克思主義約可分成三 種不同的理論派系即工具論(工具主義 instrumentalism)、結構論(結構主義.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1995, 《列寧選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3 卷,頁 202。 5.

(16)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structuralism)及批判論,對國家的討論,主要在解釋國家為何為資產階級服務? (洪鎌德,1988:88)但新馬克思主義中對國家的看法,不論是將國家視為資本 階級統治工具的工具主義,還是將國家視為社會階級內部衝突仲裁者的結構主 義,國家都是一種被動的存在。工具主義及結構主義都認為國家是階級政治鬥爭 的場所,但相較於工具主義認為國家僅是資產階級壓迫勞工的工具,結構主義派 的學者則認為國家尚有相當的自主性。 工具主義延續馬克思的看法,Millband 認為國家是支配階級(資產階級)用. 政 治 大 治等各種層面。由於資產階級不投資將影響經濟秩序的維持,不利官員或政治領 立. 來統治並壓迫另一個階級(勞工階級)的工具,階級鬥爭展現在經濟、文化、政. ‧ 國. 學. 袖的長期執政,因此雖然資產階級本身沒有統治國家,國家機器在制定公共政策 或行政時,卻常常受到資本家的控制,偏向資產階級的利益,而政府所採行的經. ‧. 濟干預或勞工福利政策或措施,往往是為了防止勞工階級推翻資本主義政府的壓. sit. y. Nat. 力。. n. al. er. io. 結構主義派的學者認為國家擁有相對的自主性,國家的功能受到社會結構的. i n U. v. 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運作不代表資產階級,也不代表工人階級,為了維持權威. Ch. engchi. 的合法性,國家必須高於階級鬥爭之上,Poulantzas 並不認為國家只是經濟決定 的產物,他認為國家係由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等三個層面所構成,為了達成經 濟的功能,國家必然須透過意識形態和政治手段來達成統治的目的。由於國家的 形式和功能由生產關係模式及資本主義社會需求所決定,並不是官員或資產階級 所能掌控,國家仍然促進生產或制訂偏向資產階級的政策,是因為國家在經濟結 構的需要上本就不利於勞工階級。6. 6. 參考杜麗燕、李少軍譯,Martin Carnoy 原著,2002, 《國家與政治理論》 ,台北市:桂冠圖書, 頁 109-152。 6.

(17) 第一章 導論. 貳、 新國家學派 西方學術界在上世紀 70 年代末期以前,流行以社會為中心的研究途逕,比 如上述工具主義與結構主義,這些研究理論本質上將國家當作社會的組成份子, 國家的功用或在於提供社會的各利益競爭者一個公平裁判平台,或是統治階級的 工具,即使是前述結構主義,雖然認為國家具有相對自主性,但在研究問題基本 上仍以社會為中心視角。這種情況直到 70 年末期由於亞洲四小龍興起與 Skocpol 提出以國家為中心的研究視角才有所改變。(趙鼎新,2007). 立. 一、關於國家與外國資本. 政 治 大. ‧ 國. 學. Peter B. Evans 在《依賴發展:巴西之多國公司、國家機關和地方資本的結 盟》 (Dependent Development: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State and Local Capital. ‧. in Brazil)一書中,將巴西發展的現象,解釋為國家機關和外國資本、本地資本. y. Nat. sit. 的三角同盟關係,Evans 表示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際經貿的頻繁交流,國家間. n. al. er. io. 的關係可分為三種,一是由於強大的私人跨國企業,使國家扮演的經濟性角色弱. i n U. v. 化;二是依世界體系中心國與邊陲國的概念,國際間的經濟活動增加,將強化中. Ch. engchi. 心國的國家地位,弱化邊陲國的經濟基礎;三是同時強化中心國與邊陲國的國家 機器。Evans 認為跨國性的經濟交流,將促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國家角色擴張, (高永光,1995:138)在三方同盟中,外國企業到邊陲國投資,雖然有資金及 技術上的優勢,但仍須尊重地主國的主權,遵守當地法令,同時要靠當地人士拉 隴關係、打開市場(龐建國,1994:227) ,在依賴發展的三方同盟關係中,國家 機器與跨國企業間存在依賴與對立、衝突,國家機器需要外國企業的資金與技術 轉移(technological transfer),以協助本國累積資本、發展產業,外國企業除非 有利可圖或在地主國的威脅利誘下才會在邊陲地區投資,並且希望控制科技,以 保有市場的壟斷性利益(王佳煌,1998:89) 。 7.

(18)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二、關於國家與社會關係 上述 Evens 的理論強調國家與外資企業的關係。至於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1979 年 Skocpol 首先在《國家與社會革命》一書明確指出:國家既不像馬克思主 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也不像自由主義者所認為的是一個為 社會提供法律與秩序的裁判。國家集團有自己的興趣、利益與和目標。國家菁英 在為穩定自己的權力而鬥爭時往往能夠超越階級利益(趙鼎新,2007:3) 。其後, Skocpol 在《找回國家》的〈當代研究的戰略分析〉一文,討論國家的自主性與. 政 治 大. 能力、國家與政治模式,Skocpol 認為現代國家由於現代經濟方式改變,金融與. 立. 資本在各國流動快速,造成生產活動全球分工,貿易型態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因. ‧ 國. 學. 而影響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形勢。經濟活動加上歷史因素與地緣關係的交互影 響,國家必須站在國內社會政治秩序與跨國關係二者的交叉面上,而且在後一領. ‧. 域,國家必須努力謀求生存並取得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7因此,Skocpol. y. Nat. sit. 將國家視為一個行動者,研究國家的自主性、國家行為是否理性?國家能否達成. er. io. 其所定下的目標?國家的能力與特定政策及國家和社經條件間的關係。. al. n. v i n 此外,在《找回國家》的〈工人階級的形成與國家─從美國視角看 19 世紀 Ch engchi U. 的英格蘭〉一文,Katznelson 認為美英兩國的組織形式、憲政及公共政策,對當. 地工人階級團體的政治內涵,甚至對兩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帶來非常不同的結 果。8他指出相對於英國政府對工人參政與聯盟的阻擋,9 美國的政黨政治的發 展,與普選制度的實施,將工人階級納入國家政治參與的一部分,工人參與政治 的過程反而強化了工人階級對國家的認同與忠誠,從而阻礙工人階級意識的形. 7. 方力維、莫宜瑞、黃琪軒譯,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魯施邁耶、西達‧斯考克波編著,2009, 《找回國家》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頁 9。 8 同註 7,頁 378。 9 在資本主義發展之初,英國政府曾頒布「禁止團結法」,對於勞工集會、結社或罷工,都以違 法犯罪論處,英國工人因此形成共同階級利益。 8.

(19) 第一章 導論. 成,使美國工人相對英國工人較缺乏階級意識,傾向於追求狹隘的經濟利益,因 此,工人階級意識是否形成決定於工人運動的興起時是否擁有參政權(陳峰, 2009) 。 一個國家的體制、政權特性、意識形態與其本身的目標,將影響該國的政策 形成。黨國一體的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社會完全國家化,中共不但主導了 經濟體制的轉換,也主導了勞資關係的改變,即使在開放後,國家仍具高度自主 性與行政能力,但在經歷 30 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國家與勞資雙方的互動. 政 治 大 資雙方的互動規則,或是運用其他國家的力量干預勞資雙方的互動關係?企業與 立. 如何發展?勞工運動的發展方向是否符合國家的利益與目標?中共如何修改勞. ‧ 國. 學. 工人在國家干預下又有何反映?這些反映是否符合黨國的利益?是本文擬從國 家的角度觀察富士康事件的重點。. ‧ y. Nat. n. al. er. io 壹、 維權運動. sit. 第三節 文獻檢閱.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大陸社會自建國到現在,60 年來經歷幾次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急 劇變遷,從建國初始的傳統農商社會,轉型成全面公有體制,又轉成改革開放後 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每天都不斷地上演個別的或群體 性的抗爭行為。這些抗爭行為,基於中共對「運動」二字的政治敏感性,10多以 「事件」、「行動」或其他類似名詞代替。 對於這些抗爭行為,學者王國勤(2007)在〈「集體行動」研究中的概念譜 10. 鑒於毛澤東時期,中國大陸人民歷經的種種「三反」 、「五反」 、「文革」等等社會運動後,鄧 小平在 1987 年會見美國國務卿舒爾茨時表示: 「我們不搞運動」,見鄧小平,1987 年, 〈中國只 能走社會主義道路〉 ,《鄧小平文選》,第 3 卷,頁 207。 9.

(20)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系〉一文中指出,「集體抗爭」 、「維權行動」、「群體性事件」、「社會衝突」 、「社 會運動」 、 「集體行動」等,在中國當前各類研究社會矛盾或衝突的文獻中,構成 一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基本的特徵:第一,行動的發起者 是普通民眾,而基層政府是該行動的訴諸對象或協調人或其它重要第三方;第 二,它是集體性的,它的參加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或者更多;第三, 民眾的所採取行動方式是從有節制的到逾越界限的一個連續譜。 學者喬健將「勞動者群體性事件」定義為:在集體爭議中,勞工未經過中國. 政 治 大 願等集體行動,以期達到維護自己切身利益目標的行為。他認為「勞動者群體性 立 大陸法定的勞動爭議處理程序,而直接採取罷工、上訪、遊行、示威、靜坐、請. ‧ 國. 學. 事件」也稱突發性事件,與之相近的概念還有「罷工」 、 「怠工」 、 「工潮」 、 「產業 行動」、「勞工抗爭」等。11. ‧. 學者李德滿(2009)在〈十年來中國抗爭運動研究評述〉一文中將中國大陸. y. Nat. sit. 學界對抗爭行為的研究分為三類別,其一是側重運動的反常規特徵,研究名稱有. n. al. er. io. 群體性事件、群體性暴力事件、集體行動以及集體抗爭;其二為突出運動的目標. i n U. v. 合法性,研究名稱有維權抗爭、集體維權、維權運動和維權行動;第三類則強調. Ch. engchi. 運動的策略理性能力,研究名稱有依法抗爭、以法抗爭、組織化抗爭和社會運動 等。 維基百科對中國大陸的維權運動定義如下:中國維權運動是指中國大陸人民 維護基本權益的自發運動,和 1980 年代開始的中國民主運動有很多類似之處, 但維權運動的主要訴求是在中國現行法律下要求法定權利得到保障和反抗權利 被侵犯,並無政治要求。12 11. 喬健,2010, 〈勞動者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和特點〉 , 《中國改革》 ,2010 年第 7 期,轉自共識網, 網址: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71413331.html,檢閱日期:2011 年 11 月 19 日。 12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維權,檢閱日期:2010 年 6 月 21 日。 10.

(21) 第一章 導論. 學者李凡(2011:49-50)則在《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一書中對中國大 陸的自由民權運動有下列基本定義與特徵: 1. 有較明確發展社會自由和維護權益的方向,無論是知識分子的自由傾向的倡 導性要求,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維權要求,其目標非常明確; 2. 圍繞這個目標和沿著這個方向是一個此起彼伏、斷斷續續的發展,雖然在這 個過程中可能在某個地方中斷了、或者被鎮壓了,但是在其他地方又圍繞著 同樣的問題而繼續發生; 3.. 政 治 大 這些社會事件在某一個場合可能人數不多,但是在另一個場合可能有許多人 立 參加;. ‧ 國. 學. 4. 從總體來看,針對同樣的訴求,參與的人群可以是不同的,它們之間也可能. ‧. 沒有直接的聯繫,一個社會階層或地方的訴求不會引起其他地方的響應,甚. sit. y. Nat. 至某些人的態度是與己無關;. n. al. er. io. 5. 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在當前的中國不可能很高;但是要求社會加以組織化的意 圖和活動都已經出現;. Ch. engchi. i n U. v. 6. 構成社會運動所需要的表達方式和吸引社會加以關注的方式可以是不同的, 但是從中國的實際發展來看,可以由罷工、堵路、包圍政府、上訪、街頭運 動、互聯網抗議和批評、法律訴訟和抗爭等不同形式加以展現,不同的抗議 方式和運動本身的表達方式還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上述眾多定義中,王國勤及喬健均未對「維權運動」作明確解釋;李德滿係 對抗爭行為作一分類,但未對維權運動有所定義;李凡雖對自由民權運動有所定 義,但定義較為模糊與冗長。如將「維權」與「運動」分開檢視,顧名思義,民 眾抗爭以維護權益的行動或行為,即為「維權」。維權的觀念自中共建政前即已. 11.

(22)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存在,在抗戰時期,中共更常藉由發動民眾抗爭各種社會不平等的形式與國民黨 對抗,本文認為上述所謂「集體抗爭」 、 「維權行動」 、 「群體性事件」 、 「社會衝突」 、 「社會運動」 、 「集體行動」等等,既然是民眾為維護權益的抗爭行為當然均屬維 權行為。 以社會學觀點來看, 「社會運動」 、 「革命」與「集體行動」各有不同的概念。 學者趙鼎新認為所謂「集體行動」是指有許多個體參加的、具有很大自發性的體 制外政治行為;13所謂政治行為則可從組織化程度、制度化程度及所追求社會變. 政 治 大. 革的程度分別檢視。而集體行動的組織化、制度化與所追求社會變革的程度都很. 立. 低。. ‧ 國. 學. 從維基百科的定義來看,其雖將「維權運動」定義為無政治性要求,但在一 般社會學對「集體行動」的定義(如學者趙鼎新的解釋) ,集體行動是一種體制. ‧. 外的政治行為。因此基於對政治的敏感性,大陸官方或學界較少以「維權運動」. y. Nat. er. io. sit. 稱呼中國大陸民眾的抗爭行為。. 綜合上述「維權運動」或「抗爭運動」等定義,本研究認為「維權運動」是. al. n. v i n 指中國大陸民眾為維護權益,對侵害權益者、政府或其他第三方所採取的集體抗 Ch engchi U 爭行為。可歸納如次:. 特徵 參與者 人數. 少則十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或者更多. 目的. 維護權益. 訴求對象 形式 13. 一般民眾. 權益侵害者、政府或其他重要第三方 自殺、罷工、上訪、遊行、示威、靜坐、請願、堵路、包 圍政府、街頭運動、互聯網抗議和批評、法律訴訟等抗爭. 趙鼎新,2007, 《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台北市:巨流,頁 3。 12.

(23) 第一章 導論. 方式 種類. 自由民主維權、業主維權、勞工維權、消費者維權等.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貳、 其他相關文獻 一、 工人階級的形成 陳峰在〈國家、制度與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文中,藉由對一些西方政治學家. 政 治 大 各學者以國家角度討論工人階級形成的研究著作,歸納為國家結構和政權特性 立 與政治社會學家觀點的介紹,探討國家的角色如何影響工人階級的形成,作者將. (國家權力的集中程度和壓制性)、公民權利安排(普選權的實施和政治參與). ‧ 國. 學. 和國家的制度設計(聯邦制和單一制,以及司法機構的地位)等三個方面,觀察. ‧. 各學者如何從這些研究途徑分析國家在工人階級形成的過程中產生的作用,作者. sit. y. Nat. 認為對延續列寧主義體制、又主導了市場經濟改革的中國大陸而言,從國家角度. io. er. 研究中國大陸工人階級形成的命題,顯然較其他國家更有重要意義。另外,由於 國家政體的特殊性,國家與工人的關係的特殊結構和勞動控制機制,在中國大陸. al. n. v i n Ch 國家顯然比其他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能更有效地遏制工人運動的發展,國家 engchi U. 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中,處在能夠先發制人地制約工人行動的有利位置,而國家 對這一體制的改革和改善,主動地通過保護性立法規定工人的各項經濟性權利。 消解了曾在國家激發起工人運動的那些誘因,同時也可能弱化了階級團結的動 因,因為只有爭取階級整體權利的要求才會導致階級認同和行動;當這些權利已 經確立,維護權利就成了工人的主要訴求,而維權訴求通常是局部的和針對特定 企業的,因而難以激發階級的動員(陳峰,2009)。 沈原(2006)在〈社會轉型與工人階級的再形成〉一文中,提出在大陸社會 轉型期中已再形成工人階級的觀點。作者指出改革開放後,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大. 13.

(24)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量外資的湧入,一方面城市產業工人階級被納入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原有的國有 企業職工被一步步地納入勞動力市場,兩種不同背景的工人沿著各自不同的道 路、遵循著不同的邏輯,朝向著市場社會意義上的工人階級演變。 吳清軍(2010)的《國企改制與傳統產業工人轉型》以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 制中的工人為研究對象,從階級分析的角度對這一群體進行剖析,研究在社會結 構發生巨大變化時期,社會結構的改變是否帶來工人階級的改變,研究發現在大 陸大力推行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傳統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隨之調整,推動社會. 政 治 大 及社會福利等制度轉向市場化及社會化方向發展,傳統產業工人在市場轉型過程 立. 結構轉型,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利益改變,隨著勞動關係、工資制度、社會保障. ‧ 國. 學. 中,再形成一個新的城市底層階級,作者認為傳統產業工人階級的再形成是一種 在體制轉軌時期所出現的特殊現象,由於下崗的國有企業工人逐漸凋零,所產生. ‧. 的新的社會底層階級將隨單位制、身份制的解體及國家法律制度與勞動力市場的. io. sit. y. Nat. 轉變而逐漸消失。. n. al. er. 二、 過去的勞工運動. Ch. engchi. i n U. v. 李靜君(Ching Kwan Lee)以對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廣州地區工人行動的調 查研究發現,該時期大陸工人政治的主要形式是「集體無行動」。這個時期工人 以消極、礦工、逃避責任、不合作等行動回應當時的企業改制變革。14另外,在 〈勞工與性別:西方學界對中國的分析〉(2008)一文中,李靜君認為在大陸沿 海省份及經濟特區,「農民工」隨著改革開放成為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型態的主 要勞動力,而形成新的勞動階級,在市場改革下,由於宏觀的國家角色、「失序 專制主義」(disorganized despotism)取代新傳統主義、15對國家社會主義的集體. 14 轉引自于建嶸,2006,〈當代中國工人的「以理維權」〉 ,北京之春,2006 年 5 月號, 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06/120/2006429123526.htm,檢閱日期:2011 年 4 月 29 日。 15 「新傳統主義」係指 Andrew Walder 所提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接受國家對其工作權 14.

(25) 第一章 導論. 記憶與集體行動等層面影響,各地階級意識不斷激烈化,階級政治的範圍也隨之 擴大,其模式也隨之多樣化。 陳峰(2003)在〈生存危機、管理者腐敗與中國的勞工抗議〉一文中認為在 大陸改革開放以前,工人與國家的關係是一種”道德經濟學”16體制,在這種體制 下國有企業工人擁有許多特權,如終身職業及其他生活上的保障。由於國有企業 面臨的轉型壓力,大批工人被解雇「下崗」導致勞工生存危機,或因國有企業管 理階層者腐敗,這些原有的工人權益不斷受到侵犯,90 年代中期以後,大陸的. 政 治 大 「有集體抗議」行動的結論。雖然生存危機和管理者腐敗都是引起工人不滿的原 立. 勞工抗議事件逐漸增多。作者由大陸的工人抗議活動日漸增加的事實得出工人. ‧ 國. 學. 因,但是大陸工人只有在生存受到危脅時,才會走上街頭,也就是大陸勞工很少 對於管理階層的腐敗行為提出挑戰,只有在腐敗行為對工人生存權造成影響時,. ‧. 才會刺激勞工上街抗議。. y. Nat. sit. 劉愛玉(2005)的《選擇:國企變革與工人生存行動》一書,通過對 90 年. n. al. er. io. 代中期後上海、瀋陽、太原、廣西等地國有企業工人政治的調查研究,觀察到隨. i n U. v. 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化的進展以及物質環境的變化,市場構建出工人行動時. Ch. engchi. 新選擇邏輯,大陸工人對市場開放導致企業制度改革使期地位受損時的應對方式 轉變為服從、消極與個人傾訴,這些應對模式相較於 90 年代初期的「集體無行 動」更為積極,作者稱為之為「無集體行動」,而這些廣泛、沒有利益組織而且 公開的個體行動的集合,成為該時期工人政治的常態,也成為穩定大陸社會的基 礎,使得改革開放能繼續推行。. 利及自由的約束,以換取國家所提供的終身職業、平均工資、社會及醫療保障等制度;李靜君認 為在大陸國有企業裡「新傳統主義」已消失,取代出現的是「失序專制主義」(disorganized despotism)的新工廠政體,這種新工廠政體是指”在改革政策失去整合的情況下,國家的權威由 廠長和管理層總攬,而出現專制管理”。 16 即前註 Andrew Walder 所稱「新傳統主義」。 15.

(26)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三、 現在的勞工維權 鄭永年(2003)在〈國家重建、大眾抗議與集體行動〉一文探討大陸社會抗 議行動與國家重建間的關係,作者運用農民抗議及勞工糾紛的案例,說明國家重 建如何導致不同形式的社會抗議,在大陸在經濟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國家的領導 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重建的過程導致利益再分配,雖然國家經濟大幅成長,但在 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分配不均的問題,使國家重建刺激了社會抗議事件的成長,作 者認為”有些社會運動的確威脅政權的穩定,但也有不少社會運動卻為領導層深. 政 治 大. 化改革進程提供了機會。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運動可以推進領導層進行國家重. 立. 建的工作”。. ‧ 國. 學. 于建嶸認為,大陸社會勞工維權抗爭是社會衝突的主要內容與形式,他以. ‧. 2003 年 6 月以來發生的 200 起工人維權抗爭事件進行分析,得出一些工人維權. y. Nat. 抗爭活動的基本特徵,如導致工人維權抗爭的主要原因有國有企業改革. er. io. sit. (37.5%)、拖欠工資(23.5%),而工人抗爭的方式主要有上訪、靜坐、罷工、 遊行示威、堵塞交通要道、佔領工廠等。研究並發現工人的維權抗爭開始突破了. al. n. v i n 單位、走向行業或地區性的聯合。于建嶸認為由於在大陸「工人階級」是一種特 Ch engchi U 殊的政治概念,當所有不同職業、不同經濟地位、不同思想意識的人都被歸類為 「工人階級」時,反而造成中國沒有確切意義的「工人階級群體」存在。中國這 個階級在所有人都貼上其標籤中反而失蹤了。中共以馬克思主義為立國根本,” 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執政的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工人是國家的主 人,是社會真正的統治者”等政治語言,雖然約束了勞工發展階級意識的可能性, 但也給了工人維權抗爭的行動思想基礎,工人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就有理 由維護自己的權益―「以理維權」(于建嶸,2006)。 在香港的非政府組織-「中國勞工通訊」是一致力維護大陸工人權益的非政. 16.

(27) 第一章 導論. 府組織,自 2004 年以來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大陸勞工權益保障研究系列的報告, 其中,〈利益的衝突與法律的失效〉報告(2004)是從法律與政策間的矛盾、立 法與執行間的差異等不同角度,分析大陸勞動關係中的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勞動權 益、農民工勞動權益、官辦工會的困境和政府勞動行政部門所承擔的角色等問 題。17「中國勞工通訊」的〈中國工人運動觀察報告〉從 2000 年開始每 2 年發 布一篇,報告紀錄並觀察個案、文獻及媒體報導,並以統計數據分析,大陸政府 對勞工集體維權行動的總體政策與因應策略的變化。另外,在〈從“狀告無門”. 政 治 大 國有企制改制和破產導致勞工維權個案,從個案爭議到演變成勞工集體維權的過 立. 到“欲加之罪”-對工人集體行動演變過程的分析〉(2008)報告中,則介紹五個. 程,並分析過程發生的原因。18. ‧ 國. 學. 石長興(2010)的〈中國大陸農民工維權模式—浙江義烏與廣東深圳的比較. ‧. 分析〉一文是台灣少數探討大陸勞工維權的論文,他經由比較浙江義烏與廣東深. sit. y. Nat. 圳兩地維權模式的不同,探討體制內與體制外維權的差異,研究大陸改革開放. al. er. io. 後,關於「農民工」的權益問題,以及維權工作進展,以義烏及深圳兩地的維權. v. n. 模式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兩地勞工維權的發展現況。作者藉由歷史制度主義的角. Ch. engchi. i n U. 度觀察義烏工會維權模式與深圳非政府組織維權模式不同、兩種維權模式的差異 及成效。研究發現「鑲嵌在府際關係之中的地方幹部仕途誘因」 、 「產業狀況與資 本性質的作用」及「發展政策與地緣位置的作用」等三項因素造成兩地出現不同 的維權模式;此外,「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差別則進一步導致了兩地在維權 效果上不同的表現。(石長興,2010). 17. 中國勞工通訊,2004,〈利益的衝突與法律的失效〉 ,中國勞工通訊,網址: http://www.clb.org.hk/chi/node/1200006?tid=900001,檢閱日期:2011 年 7 月 17 日。 18 相關文獻請參見中國勞工通訊網頁,網址:http://www.clb.org.hk/schi/taxonomy/term/1000805。 17.

(28)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四、 有關富士康事件的研究 潘毅、盧暉臨、郭于華、沈原等主編的《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一書, 是由兩岸三地 20 所大學 60 多位學生在富士康廠區內外對富士康員工進行的研究 調查成果,通過對富士康的生產管理制度、工人的生活空間、職業安全、權益保 障,以及學生工使用情況等層面的瞭解,以實地的調查資料和工人個案,分析探 討在身份認同困難下,被國家以經濟發展為由所攜牲的第二代農民工所面臨基本 生存困境,研究認為農民工是大陸事實上的產業工人,應該在城市也能獲取有尊. 政 治 大. 嚴的經濟收入、社會保障、生活水準,以及個人發展(潘毅、盧暉臨、郭于華、. 立. 沈原,2011)。. ‧ 國. 學. 參加上述調查研究的台灣大學生,有些正就讀研究所,他們以不同的研究角. ‧. 度,實地分組對富士康工人進行訪談,雖然大多以社會學角度所進行的研究,但. y. Nat. 對於要瞭解富士康事件發生的原因,頗具參考價值。廖卿樺的〈雙重的流動-國. er. io. sit. 家體制下的台資工廠與「打工仔」〉 (2011)一文,觀察到不僅是工人為了謀生在 城鄉間流動,在中國大陸的國家體制下,資本也如同勞工般追逐著低廉成本移. al. n. v i n 動。曾瑋琳與蔡雅如的〈中國工廠內工人的反抗意識與行動─以 Ch engchi U. F 廠為例〉. (2011),則研究個別工人,面對資方軍事化的管理方式及不良的勞動環境,除 了以自殺表達不滿外,是否有其他抗議方式。研究發現,(1)高工時、打散省籍 之流水線與宿舍安排下的強制住宿規定、(2)高壓的管理體制、(3)戶口制度形塑 出的過客心態,(4)未發揮功能的工會,均為不利工人相互連結的制度因素。導 致工人間難以形成群體認同和階級意識,而不易透過集體行動來追求制度上的變 革;反倒是行使「弱者的武器」,透過在個人日常生活中進行抵抗之方式,來回 應對制度的不滿。19. 19. 相關文章請參見苦勞網,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417。 18.

(29) 第一章 導論. 劉婭的〈富士康員工自戕事件的多維致因—“超泰勒式”財富增長佈局和疊加 效應下的消極抗爭〉一文則指出,構成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的原因,是“超泰勒 式”財富增長佈局對員工工具性盤剝和制度環境產生的疊加效應,以及二者協同 而致組織支援系統和精神支援系統的缺失致使員工以年輕的生命來行使消極抗 爭的“權利”。20 黃進德的〈均衡或最佳策略—富士康深圳廠員工事件跨國企業與政府之賽 局〉一文,以賽局理論分析中共如何利用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迫使富士康企業. 政 治 大 方政府獲得跨國企業富士康提早退出深圳產業內遷,釋出工會組織權,符合大陸 立. 達到地主國藉由產業轉移改變區域經濟結構的目的,作者認為中共中央與深圳地. ‧ 國. 學. 經濟布局需要,但制度上勞工薪資體面與社會責任問題還是回到中共手上,此次 富士康企業問題雖表面上暫時化解,但其他省市政府為了招攬富士康企業所給予. ‧. 的優惠措施,可能造成日後的勞資矛盾與衝突。21. y. Nat. er. io. al. sit. 五、 中國大陸勞動關係變化. v. n. 黃德北(1995)在〈所有制改變與中國大陸勞動關係變化之研究〉一文,說. Ch. engchi. i n U. 明中國大陸在從計畫經濟體走向市場經濟過程中,由於勞動力市場的供過於求, 在私有企業工作的勞工權益低落,原來在國有企業享有較高福利與保障的勞工人 數大量下降,福利與保障也大幅降低,有些國有企業勞工甚而連工作權都可能不 保,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勞工所享有的自由集會結社及罷工等權利,政府往 往基於政治考量或為討好資本,常常站在偏袒資方的立場打壓勞工,作者認為中 共雖然企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關係與勞動體制,但以中共現行的勞動體制 20. 劉婭,2011,〈富士康員工自戕事件的多維致因—“超泰勒式”財富增長佈局和疊加效應下的消 極抗爭〉 ,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網址: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4950, 檢閱日期:2011 年 12 月 6 日。 21 黃進德,2010, 〈均衡或最佳策略富士康深圳廠員工事件跨國企業與政府之賽局〉 ,99 年中國 政治學會年會暨「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 11 月 6~7 日,高雄市: 中山大學。 19.

(30)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而言,勞工的勞動三權 都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勞工自由組織或結社的權利仍 受限制,而政府並未計畫改變這種狀態,因此作者認為短期內中國大陸還不會出 現對勞工較有利的勞動環境。 綜合以上論文,由於許多「維權運動」逐漸演變為觸犯執政者禁區的行為, 大陸內部幾無以此為研究主題的專書,相關資料散見於「農民工」 、 「勞動關係」、 「社會衝突」或「群體性事件」等相關討論文章中,因工人運動的敏感性,關於 工人運動的報告多見於海外勞工運動組織,如中國勞工通訊的報告,但這類報告. 政 治 大 過去早期的勞工運動,陳峰、沈原則在研究國有企業工人的抗爭或工人階級形成 立. 較偏向實況與原因的描述,較少有政治理論的分析,而裴宜理、李靜君偏向探討. ‧ 國. 學. 的分析。而到目前為止,對於非公有制的工人運動研究或富士康事件的研究,除 黃進德以賽局理論對跨國企業與政府行為之分析外,大多從社會學角度進行分. ‧. 析,較缺乏以國家或政治學角度進行探討。是以,本研究將蒐集相關資料,對富. sit. y. Nat. 士康作一概略性介紹,並嚐試經由富士康事件,觀察國家在富士康事件中干預與. n. al. er. io. 作為,藉以瞭解國家的作為對勞資關係的影響。. Ch. 第四節 問題與假設. engchi. i n U. v.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資料的蒐集、文獻的回顧及媒體報導,藉 由富士康事件,觀察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的原因與演變,探討中國大陸國家 的角色對勞工維權及勞資關係的影響,以瞭解下列問題: 一、 什麼是富士康事件?構成富士康事件的多重背景因素,未來台商在大陸發 展應注意的趨勢。 二、 中國大陸近期勞資關係的演變與勞資雙方與政府的互動。. 20.

(31) 第一章 導論. 三、 什麼是勞工維權運動?近期勞工運動的有何發展? 四、 觀察富士康事件中共以國家力量干預勞資關係的原因、手段與目的。 五、 中共以國家力量干預勞資關係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 第五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限制 本研究計畫採取文獻資料分析法,針對大陸有關勞動關係演變、勞動體制改. 政 治 大. 革、市場發展與法令演變等層面,進行資料蒐集,藉由文獻回顧、資料蒐集及現. 立. 有數據資料等分析方式,以瞭解富士康事件及大陸勞工維權運動,探究上述事件. ‧ 國. 學. 中的行為者在不同時期中的因應策略差異及原因。. ‧. 壹、 研究架構. y. Nat. sit. 1978 年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形成,國家與勞工間的勞動行政關係. n. al. er. io. 產生了重大的變化,不同所有制的勞工產生不同的權益需求,一些私有制企業因. i n U. v. 薪資過低、拖欠工資、雇主逃逸或管理行為侵害勞工權益,導致勞動爭議不斷,. Ch. engchi. 而公有制企業勞工亦由於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相對倒退,或因國有企業倒閉發生 大規模下崗,一樣出現大規模抗議活動(陳峰,2003:320) 。富士康公司是台商 鴻海科技集團在大陸最大投資事業之一,該集團投資事業橫跨全球,2010 年的 自殺事件可視為跨國企業與本地國政府、勞工之間互動下的結果,由於篇幅所 限,本研究處理的架構放在國家機器、跨國企業與本地勞工三者間的關係上。 基於以上對富士康事件中各行為者關係的瞭解,本研究之架構如下:. 21.

(32)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國家. 政府(工會). 12 跳 自殺員工. 勞工. 立. 富士康. 政 治 大. Nat. y. ‧. ‧ 國. 學. 國家. 跨國資本. n. er. io. al. 自殺員工. sit. 政府(工會). Ch. e12n跳g c h i. i n U. v. 富士康. 勞工. 跨國資本. 圖 1 本文研究架構圖. 貳、 章節安排 依照以上之研究架構,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如次: 第二章首先描述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形,改革開放 30 年來,勞資. 22.

(33) 第一章 導論. 雙方所面對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與勞動法律體系,勞資關係的演變,以及主 要影響勞動關係的參與者。 第三章介紹富士康事件事件的背景,分析構成該事件的原因及該企業勞工權 益的缺陷,並討論企業對事件的回應策略與該事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 第四章從富士康事件引申中國大陸勞工的權益、勞動法律體系立法與執行缺 陷,瞭解中國大陸的勞動爭議與勞工抗爭情形,富士康事件對 2010 年中國大陸 的罷工潮的影響及後續勞工維權運動的發展驅勢。. 政 治 大 第五章從中共的黨國組織與目標開始,檢視國家的體制對勞工權益的影響, 立. 黨國為了控制社會對勞工運動所採取的手段與策略,並討論中共所面臨的困境與. ‧. ‧ 國. 學. 挑戰。. n. al. er. io. 參、 研究限制. sit. Nat. 可能的未來發展,並對新國家學派理論與概念作一反省。. y. 第六章就本文研究作一總結,評估國家意欲主導勞資關係、制度化工人運動.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大陸地區幅員遼闊,政府對媒體管制嚴格,本研究中所用之資訊包括政 府相關文獻、統計資料與媒體報導。因議題敏感、資訊不透明,許多個案與報導 均來自海外或香港的非政府組織網站、學術期刊與海外媒體。又囿於個人時間與 工作上限制,無法採取實地觀察法,僅能就二手資料進行分析詮釋,難免偏頗、 漏失之處,而影響可信度,誠為本文最大不足之處。. 23.

(34)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5)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富士康事件發生在 2010 年間,此時,中國大陸在從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轉 向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道路上,已經走了 30 餘年。30 年來,中國大陸勞動力市 場的供需情形,勞資雙方面臨何種經濟、社會、政治環境,兩者之間關係的演變, 影響勞動關係的主要參與者為何,是本章欲探究的重點。. 學. ‧ 國. 第一節. 政 治 大 勞動關係的環境 立. 壹、 30 年來的經濟改革成果. ‧. 經歷 30 年的改革過程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自 1979 年至 2010. sit. y. Nat. 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成長 10.1%,國內生產總值(GDP)從 1978 年. al. er. io. 的 3,645.2 億元人民幣(以下同),22成長到 2010 年的名目規模 39.8 兆元,實質. v. n. 經濟成長 10.3%,工業生產成長率 15.7%;2010 年城鎮居民名目人均可支配所. Ch. engchi. i n U. 得 19,109 元,成長 11.3%,扣除價格因素後實質所得成長 7.8%;23全年城鎮新 增就業 1168 萬人,較上年增加 66 萬人,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4.1%,較 2009 年減少 0.2%。24 在對外經濟方面,1978 年中國大陸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 206.4 億美元,2009. 2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10, 《2010 年中國統計年鑑》 ,北京市:中國統計,及 2011, 〈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頁: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檢閱日期:2011 年 7 月 15 日。 23 蔡依恬、陳佳珍,2011, 〈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情勢〉 ,載於《2010 年國際經濟情勢》 ,中華經 濟研究院編撰,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頁 82。 24 蘭方,2011,〈人社部:2010 年城鎮登記失業率 4.1%〉,財新網: http://policy.caing.com/2011-01-25/100221023.html,檢閱日期:2011 年 8 月 16 日。 25.

(36)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年已成長到 22,075.4 美元,位居第二貿易大國。在吸引外資投資方面,從 1990 年開放外資以來,2009 年外商直接投資達 900.3 億美元,較 1990 年 34.9 億美元 成長近 25 倍,同時位居全世界第二位。25尤其在遭遇 2008 年世界金融風暴後, 不同於各國緩慢復甦的經濟情勢,中國大陸由於全球化開放程度不高,受到危機 衝擊較小,且在危機之際,立即推出「四萬個億刺激計畫」刺激經濟成長,使總 體經濟在國際性衰退中率先復甦,依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10 年全年大陸進 出口總值達 29,727.6 億美元,比 2009 年成長 34.7%。其中出口 15,779.3 億美元,. 政 治 大 減少 6.6%,顯示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成為全球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主要經濟體 立. 成長 31.3%;進口 13,948.3 億美元,成長 38.7%;貿易順差為 1831 億美元,只. 學. 表 1 中國大陸重要經濟指標 物價. 實質GDP 工業生產 生產者物 消費者物 失業率 成長率 成長率 價變動率 價變動率. 出口. 進口. 金額. 成長率. 2.3. 1.2. 4382.3. 34.6. 2951.7. 39.8. 254.7. 36.0. 321.0. 17.6. 1020.0. 2003年. 9.1. 17.0. 2004年. 9.5. 16.2. 4.2. 2005年. 9.9. 16.4. 4.2. 2006年. 10.7. 16.6. 4.1. 3.0. 1.5. 9689.4. 27.2. 7914.6. 19.9. 1774.8. 2007年. 11.4. 18.5. 4.0. 3.1. 4.8. 12177.8. 25.7. 9559.5. 20.8. 2618.3. 2008年. 9.0. 12.9. 4.2. 6.9. 5.9. 14285.5. 17.3. 11330.9. 18.5. 2954.6. 2009年. 8.7. 11.0. 4.3. -5.4. -0.7. 12016.1. -15.9. 10056.0. -11.3. 1960.1. 2010年. 10.3. 15.7. 4.2. 5.5. 3.3. 15779.3. 31.3. 13948.3. 38.7. 1831.0. n. 22.4. 304.3. 12.9. io. 3256.0. 21.2. 8.0. al. -0.8. 成長率. 出超(+)或 入超(-)金額. 2002年. 4.3. -2.3. 金額. er. 4.0. 單位:%,億美元. 貿易. y. 就業. Nat. 年度. ‧. 生產. sit. ‧ 國. 之一。. 4127.6. v 5612.3 6.1 3.9 5933.3 35.4i n Ch i U28.4 6599.5 4.9 e n1.8g c h 7619.5. 註:2007至2010年之進出口貿易金額、成長率及出入超金額依大陸商務部統計數據修正‧ 資料來源:蔡依恬、陳佳珍,2011,〈中國大陸與香港經濟情勢〉,《2010年國際經濟情勢》,載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編撰,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頁84;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綜合司網 頁: http://big5.mofcom.gov.cn/gate/big5/zhs.mofcom.gov.cn/tongji2009.shtml,檢閱日期:2011年8月16日。.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11, 《2011 年國際統計年鑑》 ,北京市:中國統計(電子版) ,及 2010, 《2010 年中國統計年鑑》 (電子版)。 26.

(37)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依香港文匯報報導,據日本內閣府 2011 年 2 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0 年日 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為 54,742 億美元,比中國少 4,044 億美元,屈居全球第三。 26.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大陸崛起 日本衰落》的報導指出,中國大陸. GDP 躍為世界第二,可視為歷史轉折點,代表中國的崛起與日本的衰落,27而日 本新聞媒體則認為,世界重心將從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向中國等新興國家轉 移。28. 貳、 政治環境. 政 治 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 立. 會主義國家。. ‧ 國. 學.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 ‧. 會主義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 y. Nat. sit. 學者李凡認為現階段的中國大陸雖然在經濟環境體制方面已轉為市場經. n. al. er. io. 濟,但政治體制仍處於極權主義向威權主義轉型的階段,並沒有看到從威權體制. i n U. v. 向民主體制的轉變的跡象,以中國的總體情況來看,從威權體制向自由民主社會. Ch. engchi. 的轉型還沒有開始。現階段中國的轉型特色有以下幾點(李凡,2011:34-42) : 1.社會可以有一定的空間,但是被政府嚴格控制。 2.社會並沒有一個足夠的空間可以批評政府。 3.社會的利益表達要求被嚴格地控制,選舉權無法真正的落實。政府不願讓 社會表達他們的意見,而是要社會接受政府的意見。 26. 房廈,2011,〈日本官方証實:中國 GDP 超日〉,文匯網:http://paper.wenweipo.com,檢閱日 期:2011 年 8 月 2 日。 27 華爾街日報,2011 年, 〈中國經濟崛起 日本衰落〉 , 《華爾街日報》 ,2 月 15 日,轉載自世界新 聞網,網址:http://chinese.wsj.com/big5/s-result.asp,檢閱日期:2011 年 8 月 10 日。 28 李文,2011,〈大陸經貿消息輯要〉,兩岸經貿網網頁: http://www.seftb.org/mhypage.exe?HYPAGE=/03/03_content_01.asp&weekid=146&idx=10,檢閱日 期:2011 年 8 月 10 日。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that unlike the pure potential case considered in [RW19], here,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bulk decay of ˜u, we also need the boundary decay of ∇u due to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During early childhood, developing proficiency in the mother-tongu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Cantonese is most Hong Kong children’s mother-tongue and should also be the medium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