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第二節 大陸勞動關係的演變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第二節 大陸勞動關係的演變

中共建國後,中國大陸的勞資關係經歷了從消滅到回復再到普及的數個大起 大落階段。改革開放後,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成為影響勞動關係的最大因素,

勞動力市場由價格機能決定了勞工的工資與勞動條件。關於中國大陸勞動關係各 時期的發展可略分為:建國以後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至鄧小平南巡前、鄧 小平南巡後到2002 年、2002 年迄今等四個階段,茲分述如下:

壹、 建國以後至改革開放前

中共建國後,中國大陸的勞動關係經歷了從消滅到回復再到普及的數個大起 大落階段。建國初期,整個社會經濟尚未自混亂中復原,為恢復經濟及生產,並 穩定社會秩序,政府依「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原則,保證私營企業的存在,在 此時期不同經濟模式並存,中共認為這是實施共產主義前的過渡階段,稱為「新 民主主義時期」,在這段時間,中共努力擴大國有經濟的範圍,藉由政府部門的 查稅、罰款及煽動社會歧視等行動壓迫私營企業。1952 年,中共中央發起「五 反運動」,正式藉由政治鬥爭否定私有經濟體制的存在,再經過「人民公社」及

「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單位體制形成,城市國有化、農 村集體化,不僅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全部歸由國家行使,勞動力也由 國家集中支配,勞工由國家統招統配、工資由國家統規統調、勞動保險由國家統 包統攬,勞動者與國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依附關係,到1978 年改革開放前,私 營及個體企業從業人員僅餘15 萬人,資本家不再存在,勞資關係基本消失了(程 連升,2009)。

貳、 改革開放後至鄧小平南巡前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路線後,家庭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產承包責任制出現,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私有經濟在政府不干預政策下自 然產生,勞動關係也隨之萌芽,但因人數少、規模小,勞資爭議與衝突自然較少。

此時,勞動關係仍延續公有體制經濟的行政僵化特色,國有企業的傳統勞動關係 仍是全部勞動關係的重點(蔡昉,2008:108)。

1984 年 10 月,由於國有企業的缺乏競爭力,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 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並在1985 年全面實施。國家逐步放寬國有企業自主經 營權的範圍,放鬆對農村人員進入城鄉工作的管制,在1987 年中共十三大報告 及1988 年全國人大憲法修正案也確立了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除國有企業外,

個體戶、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等大量蓬勃發展,

成為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關係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逐漸複雜 化。此一時期的勞動關係有以下特點:

一、 僵化的勞動行政關係仍是勞動關係的主體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仍是中國大陸經濟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雖然國 家已經允許勞工自由流動,但大多數城鎮居民的就業仍然透過行政方式安排到國 有企業工作,傳統國有企業的勞動關係仍為中國大陸勞動關係的重點,因此,僵 化的勞動行政關係仍是勞動關係的主體,勞動關係仍由國家所主導。

二、 國有企業內勞工與管理者的利益關係開始改變

為提升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中共首先實施各種國有企業的自主權的措施,都 使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地位發生變化。1995 年推出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勞 動工資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辦法》,使企業經理者的薪資與一般職工有了根本改 變,企業內廠長或管理者的地位發生顯著提升,與廠內勞工間的利益關係也隨之 改變。此後,國有企業管理者與職工的薪資差距逐年加大,中華全國總工會經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審查委員會主任張世平在2010 年全國政協會議中表示,根據全總就職工收入所 作調查顯示,2008 年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與職工收入差距達 17.95 倍。51

三、 勞工雇用方式改變

依1986 年中共發布的《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有企業在招用工人 時必須公開招收,並實行勞動合同制,符合報考條件的城鎮待業人員和國家規定 允許從農村招用的人員均可報考,52從此國有企業擁有自主選擇僱員的權利,而 勞工也有自由選擇就業的機會。

參、 鄧小平南巡後到 2002 年

1992 年鄧小平南巡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國有、集體等企業 陸續民營化,為了國有企業改組,政府將控制經營等決策權交給國有企業,鼓勵 虧損企業合併或結束營業,產生大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加上大量走出農村的「農 民工」,成為民營企業的雇工來源,受雇勞工人數因此大量增加。此時期的勞動 關係有下列特點:

一、 勞動關係類型複雜多樣

由於中國大陸從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計畫經濟轉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 經濟,不像其他國家是由前資本主義的農業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 濟, 大陸從國有、集體所有企業的演變到市場化的過程極為複雜,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與私營企業、個體戶、股份制企業等各種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同時併存

51 石小磊、戚慶燕,2010,〈全總:國企高管與職工收入差十幾倍〉,新浪網,網址: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10/031519828045.shtml,檢閱日期:2011 年 9 月 22 日。

52 中共中央國務院,1986,《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北大法寶,網址:

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2906&EncodingName=big5,檢閱日期:2011 9 月 12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富士康事件看中國大陸的勞工維權運動

且複雜(如以私人資本設立卻以公有企業身份設立登記的「紅帽子企業」)。這些 不同的企業型態,加上對外開放後,各跨國企業帶來的各國不同的企業管理方 式、工作條件,均有不同的性質與特點,對中國大陸原有的勞動關係帶來極大的 衝擊與影響。

二、 勞動力市場逐漸分層

由於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城鎮戶籍二元分割政策,導致外地勞工與本地勞工存 在勞動條件、工資收入、社會保障等的任用上的差別,城市勞動力市場二元化,

尤其是農民工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成為弱勢族群。而整體國家勞動力市場也形成 金字塔型分層模式,供不應求的高級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在金字塔最頂端,中間 階層是技術工與專業管理人員,53最底層的普通勞工是大多來自農村的「農民 工」,由於勞動技能欠缺,在勞動力市場上供過於求,因此缺乏對抗資方的能力。

三、 勞資爭議與衝突快速積累

一方面由於私有制經濟下資方力量的強大,代表國家的政府為招商引資,往 往偏向資方立場,忽視資方的違規或不法行為,造成勞工控訴資方的爭議案件節 節上升;另一方面又因公有制經濟下的國有企業改革導致的大批下崗工人權益受 損,導致無以數計的國有企業職工與管理者或政府間衝突的案件,這些爭議或衝 突案件在此時期快速累積,成為中共維持政治與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憂。

肆、 2002 年迄今

中國大陸加入WTO 後,經濟體制雖持續朝向市場化改革,但在經濟社會的 不平衡發展使得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加以社會醫療保障不均、貪腐等其他社會 問題仍未改善的背景下,勞工在無法透過正常合法管理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往往

53 蔡昉主編,2008,《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30 年研究》,北京:經濟管理,頁 1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大陸勞動關係概況

訴諸罷工、上訪、信訪、遊行、示威等集體行動維護自己的權益,2003 年時,

勞資爭議中集體爭議涉及人數占勞動爭議總人數比例即已高達 64.24%,為了維 持政治與社會穩定,200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關於完善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通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

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執政方針,根據「和諧發展」

政策,近年來,陸續頒布一系列保障勞工權益的法律及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 國勞動合同法》等,但在所得差距等諸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下,勞資爭議及群體 性事件仍持續增加,以2008 年為例,國家統計的勞動爭議案例較 2007 年件數成 長高達98.03%。此一時期勞動關係有以下特點:

一、 勞資雙方的政治地位改變

在過去,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鬥爭是傳統共產主義理論的基礎,1920 年 中國共產黨的〈中國共產黨宣言〉已經宣示建立黨宗旨在於消滅資產階級「使社 會上只有一個勞動群眾階級」,但是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使中共正視資本家 存在的必要性,讓資本家入黨衝擊中共立黨的理論基礎,不讓資本家入黨又不符 現實社會情勢。這個爭論不休的議題到2002 年有了決定,中共的第十六次全國 代表大會通過修改中國共產黨黨章,納入江澤民「三個代表」的主張,從此中國 共產黨過去所大力撻伐的資本家,也能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勞工階級不再享有 國家獨尊的政治地位。

二、 勞動關係運作市場化

隨著改革開放,各行各業逐漸湧入國際化的外資企業,加上2001 年底進入 WTO 使大陸的勞資關係隨之國際化,市場化的程度更加深刻,造成大陸勞動關 係除受進出口貿易結構的調整而變動,更增多涉外勞資關係。雖然大陸政府為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l Ch engchi University